说这个就不困了,肘,跟我唠嗑,评论见。
至于为什么,逻辑是这样的:因为俾斯麦的垂直主装+穹甲布置在中到近距离上对直射火力有极强的防御能力;而其所谓的轻弹主炮+极强的二级火力也显然在近距离上效果更佳。无论其是否有能力瘫痪大和,无疑俾斯麦极其适合在16000甚至12000码以下的距离上交火。这也是为什么KBismarck的大批人认为俾斯麦是欧一(二)世三(二)的原因。在这个距离上,按照某些穿深表,大多数战列舰的主炮火力难以威胁俾斯麦的核心舱室,而俾斯麦可以轻松威胁大多数对手的轮机甚至弹药舱。如果你顺便选择性接受一些弹道测试认为大弹重实际上在远距离上穿甲能力有限,速度才是主炮的最重要指标;选择性接受一些俾斯麦水平防御的实际等效结果,选择性眼瞎俾斯麦上层结构设计诸多问题;配合无可置疑的德舰RPC优势和近几年发掘出来的多功能雷达“均势”——那么其实不是很难得出俾斯麦天下第一的结论。
这个事说起来挺滑稽的。近战疯狗RN为了成功进入中近距离布置了较强的水平防御,结果诸如KGV反而在远程与德舰有一战之力;躲狗常客KM为了避免被咬布置了多层水平防御和垂直主装+穹甲设计,反而在近距离上成了铁坨。是所谓对彼此过于熟悉是也。
说远了,这是“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
至于这个说法是不是对的··· ···
不——不是对的。即便是真的认为BSM的垂直防御惊为天人,同时认为他的多层次水平防御有不世出的奇效——也无法否认其上层结构和主要战斗单元低劣的防御水平,同时彻底无视任何雷击/航弹可能。这是典型的围着IZ团团转把自己转傻了。
话又说回来,考虑到你乎军版比较与世无争(与世隔绝),我强调一下:
“俾斯麦垂直防御天下无敌”的说法在世界范围内很流行,大概刨除蠢的成分也没有那么多问题。KGV垂直主装的核心优势的那一套将爆炸拒止在舱外/减少占用空间/易于维修拆卸,和美日式内置倾斜主装的更强防御能力某种意义上在这个乍看似乎是大战遗产的设计上是融合的,而整体装甲重量太高也和这个设计本身没有关系,和装甲覆盖区域过大以及上层装甲设计问题有关。这个事延伸出来H级(aka,穹甲进一步加厚而主装削弱的超级德制声望)防御能力的传说(如果你是穹甲超级信徒),以及另一个变体是沙恩霍斯特胜过KGV的故事(这个大概也有一点道理,胜之与否,没什么理由不把沙恩霍斯特这个俾斯麦模式防御布置,吨位也不小多少的东西扔进条约档里面——这不是个敦刻尔克级别的小船)。当然可以不同意,如果有人连听说都莫得听说,需要考虑下自己的信息源是不是不够广泛的问题了,因为有相当一批活跃的研究者/爱好者是持有类似观点的(速度决定论复兴,装甲纵向高度意义有限etc),即便是不同意至少应该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在看什么材料。
考虑到这个世界上有足够数量的人发自内心的认为KGV有前卫之外最佳防御设计,AoN是狗屎,内置倾斜装甲是大便,同时发自内心的相信14in mk7在穿深性能上不输任何条约舰主炮——至少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是个单纯的A>B这么简单。一方面,间战后期新舰设计的巨大差异说明即便是同时代最优秀的工程师们也没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战前战后一系列炮术测试的结果至少是复杂的,甚至可以说相当一部分是自相矛盾的。另一方面,即便是使用统一标准,每一个设计的侧重点之间的差异也意味着很难以对齐逐一对比每个指标。某个被视为无法割舍的关键要素,可能在另一个设计师看来就是无关紧要的鸡肋。
总之,如果在某些有一长串出版物名头的人笔下看到俾斯麦吊打前卫之外任何欧洲/条约战列舰。
可反对,但莫吃惊
我不知道到底是维内托式的艏艉次要装甲盒加上主防护双层装甲盒剥被帽靠谱设计靠谱,
还是傻恩-俾斯麦式,比维内托更复杂的多层体系设计靠谱(但必须吐槽一句,俾斯麦那套属于“大体有道理,但细节上有10000个点可以进一步优化”的设计。就算打算走定装甲带+防护甲板的思路,也可以优化的更好。顺带一提,这类想法不止德国人想过),
亦或是美国人的屁股内置小装甲盒加上全舰面炸弹甲板靠谱(内置/外置甲带这个,因为美国人在蒙大拿-北卡上的表现,我倾向于认为美国人也觉得外置甲带有利于保护舰内,南达衣阿华是真的受限于运河没办法),
又或者是英国人省重量(等los下垂直装甲带比倾斜甲带更轻)的外置垂直甲带(其实好处不止这点。至于防护?不是还有航向角么,而且航向角加持真就垂直甲带更大啊)加全长平甲有用
又或者是法式的,全长穹甲,加上内置甲带外衬到船壳的发泡橡胶比较高效率。
但我可以肯定的讲,大和那套牺牲装甲带长度的多边形装甲盒+内置装甲带+真aon(出了装甲盒浑身只有舵机有装甲)在二战环境下绝对是属于最撇,最原始的设计思路,没有之一。
(我见过的最黑的黑子称大和防护为中央装甲堡式设计,次黑的称其为全舰体式内置独立装甲盒设计)
对了在wows里,这套方案肯定也坑死了一万个进入近战的大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