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山西太原数千锦鲤排长队转圈的现象怎么解释? 第1页

  

user avatar   zhong-guo-ke-pu-bo-l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鱼排长队并不罕见。可能是锦鲤限制住了我们的思维。

不然你应该不会忘,有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图片来自网络) 我看网上有说要自然灾害的,还有说龙王结婚的……如果列队是因为龙王婚礼的话,那看这个列队 的频率,龙王也未免太滥情。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种神奇的“锦鲤列队”奇观当属鱼类行为学的范畴,然而查阅资料后发现,国内尚缺乏从科学角度探讨该现象的相关资料。因此,虽然群众吃瓜情绪高涨,还有热心网友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假设,却缺乏相对更严谨的科研结果支持。

其实,在国外早就有一些非常正经的科学家对这种鱼群的“列队”行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他们看来,鱼群“列队”虽然看起来神奇,但也并不是什么罕见的奇观。

通过野外科考,以及利用水下摄像机进行资料采集可以发现,“列队”是广泛存在于整个鱼类社会之间的一种普遍行为学现象,即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在学术领域,这类行为被称为“fish schooling”,中文译为鱼类结队。

勘误:此前将schooling翻成了学校教育、训练,十分不当。经@Gary Huang和@Mario Li等知友的指出,改一下,school有“群”的意思。“大概相当于group之于人herd,之于牲畜,schooling就是成群的意思”,非常感谢指正!

北卡罗莱纳水族馆(North Carolina Aquariums)之前所做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至少有超过20,000种海鱼或淡水鱼类鱼类都曾被观察过这种结队行为。其中有一部分鱼常年结队进行活动(图A、B)、而更多的鱼类则仅在特定的时期才发生结队行为(图 C)。

图 结队行为普遍存在于鱼类中间。A-C,许多海水鱼(A)以及小型淡水鱼类(B)都以结队形式长期生活,而另有一部分鱼如大马哈鱼(C)则仅在特定时期才会产生结队行为。

关于鱼的智商,目前还有争议,但鱼类的交流方式确实比较单一,远不足以达到通过交流调整队形的水平。因此,对于锦鲤大规模自发结队的行为,不少人选择相信“成精”假说。

殊不知,与蚂蚁搬家、蜜蜂筑巢、大雁南飞等社会行为一样,这种鱼类的结队行为其实也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早在2013年,华盛顿大学Catherine L. Peichel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就针对一种名为三刺鱼(threespine stickleback)的结队行为产生的分子机理做过详细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当年《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这种三刺鱼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分布,在之前的研究中,他们发现生活于太平洋地区的三刺鱼(简称为海洋鱼)长期伴随着结队行为,而生活于不列颠哥伦比亚湖泊的三刺鱼(简称为底栖鱼)平时喜欢独自躲藏在各个角落。

他们分别比较了这两种不同地区三刺鱼的基因组,并发现一系列基因都可以影响结队行为的生成。 这些基因主要可以归为两类:一类负责控制三刺鱼产生结队的意图,由视觉及相关神经系统组成;而另一类负责控制三刺鱼感知周围鱼类的产生的水体波动并调整结队运动,由侧线相关结构组成。

为了验证以上不同结构对三刺鱼结队行为造成的影响,科学家们将两类三刺鱼带回实验室一同饲养,并观察它们的行为。和预想的一样,即使将单独的底栖三刺鱼混入海洋鱼队中,底栖鱼产生结队意图的频率和加入队列后的运动方式都和海洋鱼大有迥异(参考文献1),可见这种结队行为并不能通过当代的交流、学习相互感染,而是深深的烙印在遗传物质中的先天运动模式。

图 控制三刺鱼结队行为的主要基因功能(参考文献1,有改动)。研究人员发现的与结队行为相关的数个基因。它们主要控制鱼类的视觉及相关神经系统,以及负责感知水体波动并调整鱼类进行结队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基因调控包括结队在内的许多动物行为产生的工作尚处在初级阶段,但其研究意义却不容小觑。

Fred Hutch人类生物学研究所的负责人Greenwood对此评价说,此类社交的动机在鱼类和人类中都普遍存在,从进化的角度推测,很可能控制人类与鱼类的都通过同一部分脑区或神经化学物质控制社会行为。因此,对鱼类结队行为的研究,也可以为研究人类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 比如前一段时间吵得沸沸扬扬的某茶雇托排队的新闻事件,正是商家通过策划一些营销方式,试图触发消费者结队行为冲动产生的最真实缩影。

请吃货们放心,这并不是交“智商税”,而是基因本能的呼唤。

在锦鲤的视频中,有群众热烈反应,公园锦鲤虽多,但十年来,从未曾见过它们进行列队。由此可见,与长期以结队行为进行生活的鱼类相比,锦鲤很可能属于在特定时期才产生结队行为的鱼类。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触发了锦鲤的结队行为?

一些已有的数据表明,鱼类结队行为与以下因子存在着密切关联: 1. 个头小的鱼类(如饲料鱼),及生命周期较短的鱼类更倾向产生结队行为,专家推测当所有鱼群聚集在一起时可以增大体积,对天敌产生“恐吓”(参考文献2);其次,即使捕食者吃掉一部分鱼,由于个体鱼被发现的概率减少了,也总能保证有一些处于中央的鱼幸免于难,维持种群的繁衍。在这种条件下,捕食者的“恐吓”越强(如捕食个体增多、捕食者发生快速冲刺等)都会导致结队行为的加强,即形成的鱼群密度更大,或倾向于球状(参考文献3、4)。

图 海洋冲结队生活的鱼群。在日常状态下(左),鱼群的队列较为疏松,而在遭遇捕食者时(右),鱼群密度会加大,保护中间的个体存活。(图片来自网络)

2. 当食物短缺时,部分鱼类倾向于以个体为单位单独觅食;而反之,鱼类则更倾向于产生结队行为。不排除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鱼群试图通过结队行为保证存活率。

3. 一些鱼类(如著名的大马哈鱼)在交配季节会由个体活动模式转化为结队行为模式,不但方便种群间进行交配,统一交配产卵也保证了一定数量的个体存活,原理同1(参考文献4)。

4. 水体压力也会对鱼类结队行为产生影响,但具体原因不明。不排除在一些环境中,外界水温、水流或水压所导致的水流波动可能恰到与鱼结队行为造成的水体变化相类似,触发个别鱼做出了结队行为,进而带动了整个鱼群。

由此可见,结队行为仍主要被认为是一种鱼类的趋避本能。

回想起前一段时间网络上炒的发紫的“放生鱼集体列队表谢恩”视频,岸上的人纷纷扰扰,河里的鱼仓仓皇皇,其更大的可能是因为鱼类群体太大、又普遍受惊,刺激了整个鱼群发生了结队行为。

公园内环境相对稳定,但不排除当时出现人类 “捕食者”捞鱼、或者渔船划过造成水体剧烈波动的可能。此外,由于缺乏事发之时当地的水体基本情况的基本数据,我们也无从对太原锦鲤结队的根本原因做更具体的分析。但是不管怎样,锦鲤列队的形态还是赏心悦目的,转发起来很可能依然会带来好运哟!

“你转不转?你不转我转了啊!”转着圈的锦鲤如是说道。

参考文献:

1. Greenwood A, Wark A, Yoshida K, Peichel C. Genetic and Neural Modularity Underlie the Evolution of Schooling Behavior in Threespine Sticklebacks. Current Biology Cb 2013; 23:1884. 2. BL. P.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ish schools. Sci Am 1982; 246:114-123.3. Baird TA, Ryer CH, Olla BL. Social enhancement of foraging on an ephemeral food source in juvenile walleye pollock, Theragra chalcogramma.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1991; 31:307-311. 4. Niwa HS. Analysis of Fish Movements Using a Newton Rules Model: Possible Advantages of Schooling to Migration and Foraging(Mathematical Topics in Biology). Rims Kokyuroku 1994; 870:184-195.

作者:Serina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user avatar   hei-sen-lin-m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不需要一大群鱼,几只狗就可以转圈圈……


视频地址:m.iqiyi.com/w_19rt2rixd

这可以解释为群体自发形成的秩序。

因为作为个体有自我意识组成的群体,如果没有外在的约束,必然会相互冲突。出于趋利避害的躲避本能,个体间就会无意识地形成某种统一的行动以避免碰撞、干扰。比如在密集的人行道上就会自发形成两条相向的人流。

如果目标不是远处的目的地,而是集中于某处的食物时,直线会变成转圈圈。因为转圈是最稳定的状态,同方向的转圈能保持相互的行动之间和谐不冲突。

也许会问:为什么不能保持静止状态呢?

可能因为中心是动态竞争的吧…

比如要停止转动,把食物分散就可以了:

当然鱼群更容易形成圈圈也跟呼吸、行为方式、水中环境有关吧…(参看高票回答)

至于人的话,毕竟是高级动物=。=

其实转的时候也常常会有默认的方向……

@中国科普博览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图预警!

关于原理, @中国科普博览 已经解读的非常好了。

事实上,早上看到这个动画片段,我也很惊讶。后来找到了原始视频,感觉我屮艸芔茻。

全程给大家截图,时间一共是39秒。

首先可以看到,一开始,

————鱼很分散————

尤其是左下角那群鱼,更是非常常见的鱼喜欢在水草附近聚集的现象。

然后远处有了食物,

————鱼开始组队去抢食————

这是非常正常的鱼群行为,看群体过程,尤其是左下角的那群鱼,明显是不规则的队形。

换句话,就是有的距离近,有的距离远,有的反应快,有的速度快的明显表现。

接下来,

————多个鱼群汇合————

而且众所周知,鱼本身属于较为低等的生命,所以他们往往是从众行为,从图中也可以看出,鱼并没有直接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而是有扭曲。

———鱼群汇成队形———

此时,鱼群开始接触最早那批奔走的鱼,于是跟上了,就形成了直线。

然而依然可以看出左下角并非直线,而是散乱的融合过程。

甚至你还可以看出,这个时候,鱼还有一个分队没赶过来呢,中间形成了明显的不在一条线上以及空挡的问题。

好吧,终于

——成队形了——

———抢食物———

然后围绕着食物开始吃东西(先来的先吃后来的挤上去),不过,他们中出了几个叛徒

————为什么会是圆的————

因为他们远程赶过来啊!

如果是就在一个地方一直等待的鱼,那么就会呈现这种情况

但是如果远程赶过来,那肯定有个先来后到。

于是先来的鱼被挤着,后来的鱼不断涌上来,最后只能转圈圈了。

(如果不是圆的反而就不合理了,先来的鱼没吃饱,就被后面的鱼推着跑,如果还想吃,只能回旋,否则的话就集体往外跑了)

如果是四面八方来的话,估计中间就会挤爆了,这次是从一个方向刚过来的


然后鱼散了……


看到这里,可以看出,其实这就是一起十分普通的鱼群抢食过程。

从拍摄的角度,嗯,不多说了……


关于原因,看最高票答案。

不过,不要问我鸽子为什么那么大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易志坚教授宣布成功实现「沙漠变土壤」的治沙办法?靠谱吗? 
  大型哺乳动物是否都分布在陆地和海洋,而非分布在天空?为什么? 
  民科有多害人? 
  MIT 学者算出 π=3.115,是 π 的值变了吗? 
  中药材的“性”由什么决定? 
  为什么哺乳动物极少有毒? 
  最近南方水灾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是否需要北方人民的援助? 
  科研论文中用什么软件作图最好? 
  有哪些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动物其实战斗力很强悍? 
  为什么辐鳍鱼在顶级生态位上始终被软骨鱼和肉鳍鱼压制?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马云称手机将在 5 年内消失?这需要哪些技术支持?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荒废停运的轨道交通线路?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