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腓特烈二世知名度并不低,现代的学术著作基本上都会把他的统治作为重要一环,尤其是在意大利,因为事实上他是一门心思扎在西西里,对于德意志地区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
就我个人的看法吧,我觉得现代人看历史的时候,容易在历史人物上面加诸过多的现代价值判断和想象。事实上腓特烈二世身上的这些特征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近代性,不如说是因为意大利南部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混合:拜占庭文化,伦巴地文化,穆斯林文化,诺曼人带来的法国文化,这些文化的综合对腓特烈二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诸文化的综合也是意大利成为14-16th文艺复兴重要场所的原因之一。
即便以现代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对于腓特烈二世也是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这些东西既可以让他大大推动意大利南部的文化发展(比如建设那不勒斯大学,进行了很多实验等等)
(查理-哈斯金斯的《十二世纪文艺复兴》,这本书很值得一看)
也可以让他取缔博洛尼亚大学,蓄养女奴,做出一些有害的举动(不过这些举动究竟是别人抹黑他的还是确有此事还需进一步证实)。
(商务馆的《意大利简史》)
(《十二世纪文艺复兴》)
至于如何评价他,我觉得吧:第一,13th并不是一个适合他的舞台,或许16th会更适合他;第二,如果他只是西西里的国王而不是神罗的皇帝,会更合适。
PS1:关于教宗革除他的教籍的问题,核心并不是肯不肯发动十字军,而是神罗和西西里的结合让教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事实上在121x年教宗就已经反复要求腓特烈二世将德意志和西西里分成两个部分。之后腓特烈二世对于意大利的攻略更是触及了教宗的核心利益,之后便陷入彻底决裂,直到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的合法继承人康拉丁被路易九世的弟弟查理斩杀于那不勒斯,宣布了这场斗争的落幕,不过教宗并没有因此换来一个更安全的环境,因为一个强大的法国同样是教宗的威胁,当博尼法乔八世宣布对腓力四世绝罚的时候,“玩家腓力四世已经不按照之前的玩法来玩了”(戏谑语),法国各方都对国王忠心耿耿,腓力四世直接派出大臣联合罗马的亲法派绑架了博尼法乔八世,虽然绑架在阿纳尼民众的攻击下被阻止了,但是教宗也身受重伤,不久去世;之后腓力四世便让罗马教廷变成了阿维尼翁教廷。如果要究其原因的话,根据1328年的统计,法王光是其王领有337万户居民,实际人口估计在1300-1600万左右;而腓特烈二世治下的南意大利人口可能在500-600万左右,而北意大利与其作战的教宗、诸侯与自治城市加起来人口可能也在500-600万左右(虽然他们经常各自为战)。
PS2:关于他发动的那次十字军,之所以最后会被认为是胆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msl已经陷入了分裂,萨拉丁的继承者们争斗不休,1221年由落魄的塞浦路斯国王率领的“伯爵十字军”甚至就让埃及苏丹请求割让耶路撒冷换取和平;而且腓特烈二世换来的和平条约在时人看来过于优越,某种程度上是和卡米勒苏丹一半对一半了。15年后,缺少防卫的耶路撒冷被花刺子模轻易的攻陷。
==================================================================
最近正好在看《圣路易》,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把这两位对比一下,一位可能是当时时代下做得最好的国王,一位是当时时代下最离经叛道的国王。而且这两位也是同时代的人,也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
1232年6月,二人在续约条款中约为兄弟;1241年路易九世拒绝了教宗加冕他为罗马人的国王的提议并宽慰腓特烈二世:“我们的国王绝不会无端攻击一位基督徒,我们确信因王族血缘而统治法兰西的法王,其荣耀远超过任何一位通过选举产生的皇帝”;1241年腓特烈二世俘虏参与教宗会议的法国教士时两人还有过这样的一封信:
1244年路易九世接纳了出逃的教宗,把他安置在里昂,1246年他向教宗替腓特烈二世求情,1247年当腓特烈二世企图进攻教宗时,他又带兵保护教宗,已经抵达阿尔卑斯山口的腓特烈二世闻讯宣布退军,之后二人的关系依然很友善。但是在腓特烈死后圣路易又响应了教皇的号召支持弟弟出兵夺取了西西里。
==================================================
对于一个现代人或许很多会对腓特烈二世具有好感,但是如果是中世纪的老百姓的话,或许更希望统治者是圣路易这样的人吧。
PS至于腓二作为国王的统治方式我觉得并没有脱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