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要研制250公里每小时的复兴号, @脱翁 以及 @超级大笨狼 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
但是有朋友修改了题目,问为什么250公里时速的复兴号比350公里的要研制得更晚。那就把两个问题一起讲一讲。
对于制造业而言,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很棒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有了高端版为何要研发同平台的低端版”,第二个问题是“为何高端版要在同平台的低端版之前研发”。
市场需求总是不同的。有高的需求就有低的需求。满足高需求常常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如果采用能够满足更高需求的产品来满足较低的需求,要么是生产商赚得更少,甚至可能亏损,要么是客户必须付出额外成本。
250的时速,往往在传统铁路上就能跑,没必要采用客运专线的高标准。而且对于输出而言,客运专线基本不能运货,或者说运货效率很低。所以高铁客运专线,是成本很高的客运选择。如果客流量没那么大,那就得不偿失。对于大部分人口没那么密集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的非人口密集区,能够在客货混运的传统铁路上跑的250动车可能是更经济的选择。
为什么不能把能跑350的复兴号直接拿过来用呢?
因为它贵呀。既然这款客车只需要跑到250,那么原本为350设计的高铁列车就超出了需要。电机功率、减震、电源等等,可能就不需要这么强了。一些子系统的性能要求没有那么高了,自然就可以使用更廉价、性能更低的产品。
为什么不单独研发一款或者沿用原来的250动车型号?
单独研发一款,虽然可能在性能方面更适合250的需要,但是研发成本会更为巨大。
而且无论是单独研发,还是沿用原来的250动车型号,都会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零件不通用。
在日常维护中,不通用是个大问题。要维护两种完全不同的车型,就要准备两套完全不同的备用零件,甚至有时候连工具都不一样。而且维修工也需要熟悉两种完全不同的系统。机修人员、驾驶人员、乘务人员等等往往还需要记忆两套不同的标准操作规程。这不但会产生额外的成本,还可能造成额外的人员失误。
从制造上讲,如果两个车型的大部分零件都能通用,那么就能以更大的采购量去采购零件,采购价格就会下降。
因此,统一型号,统一基本平台,是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维护成本和减少人员失误的重要方针。时速250的复兴号和时速350的复兴号正是这一方针的产物。
再者,我国过去为了广收世界各国的高铁技术,搞了很多的高铁型号。在经过长期验证以后,已经能够吃透各国设计思路,了解各种设计的优劣之分。这时候当然可以博采众家之长,研发出最适合自己的高铁列车。此时就没必要再维持这么多的型号了。将绝大多数高速线路收束到两个车型,也是必然的选择。
为什么250复兴号在350复兴号之后研发?
有些朋友可能会疑惑,听上去250复兴号会比较容易研发,而350会比较难,那为什么后者先研发?
我猜测这是为了保证两者零件的通用性。
350高铁对于零件的性能要求更高。可能零件的力学性能要更好,可能电机要更大,等等。
如果先研发了250高铁,然后再去研发350,就有可能会发现有些本来预想能够通用的零件并不能满足350的要求。而反过来则不会发生这种事情。能满足350的零件,基本上都能轻松满足250。
所以,为了保证两者的零件尽可能通用而且不返工设计250,必然是要先设计350,然后将其减配,产生出250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