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魅族对称式全面屏不是目前为止最完美的全面屏解决方式?

回答
魅族推出的对称式全面屏,在外观上无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那个全面屏刚刚兴起的时代。然而,正如很多创新事物一样,它并没有被所有人奉为“最完美”的解决方案,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承认魅族的设计理念和勇气。在当时,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刘海屏”、“水滴屏”甚至是“升降式全面屏”,它们都在或多或少地妥协视觉完整性。而魅族对称式全面屏,通过将前置摄像头、传感器等元器件巧妙地集成在屏幕顶部边框的中心位置,并且将整体设计语言拉向居中对齐,确实在视觉上营造出了一种极致的均衡感。如果你是一个追求完美对称和简洁美学的人,这种设计无疑是非常吸引人的。

但是,“完美”这个词,往往意味着在各个维度上都达到最优。魅族对称式全面屏,虽然在正面视觉上做到了对称,却在实际体验和技术实现上,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代价”:

1. 牺牲了屏幕尺寸或边框的宽度:

要实现完美的对称,意味着前置摄像头和传感器要被“安插”在边框上。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将这些元器件完全隐藏在屏幕下方仍有技术难度,成本也高。因此,魅族需要为这些元器件预留出一定的物理空间。为了保持边框的对称,这就很容易导致:

边框宽度增加: 尤其是在顶部和底部,为了给传感器和摄像头留出位置,并且做到上下呼应,底部的“下巴”可能就会比一些追求极致窄边框的手机要宽一些。这对于那些渴望“真·全面屏”的用户来说,就显得不够彻底。
屏幕比例的局限: 如果一味追求窄边框,为了容纳对称布置的元器件,手机的整体比例可能会受到影响,或者需要做出其他方面的妥协。

2. 无法实现100%屏占比的“真·全面屏”:

虽然魅族声称是全面屏,但由于元器件依然存在于边框区域,所以严格来说,它并没有达到“正面全是屏幕”的100%屏占比。相比之下,一些采用升降式摄像头的手机,在正面视觉上确实能够呈现出完全无遮挡的屏幕。而魅族对称式全面屏,虽然视觉上整洁,但用户心中对“全面屏”的期待,往往是无边无际的纯粹屏幕。

3. 传感器和摄像头的集成度问题:

将前置摄像头和一整套传感器(如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听筒等)集成在顶部边框的中心区域,对于设计和工程实现是有一定挑战的。

听筒的处理: 听筒需要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既要保证通话时的声音传导,又要不破坏整体的美观。早期的方案可能是将听筒集成在边框的缝隙中,或者采用屏幕发声技术。屏幕发声技术虽然可以进一步减少开孔,但可能在音质和音量上存在一些不足,用户体验可能不如传统的听筒。
传感器布局的限制: 各种传感器需要一定的空间来工作,并且布局的合理性会影响其性能。将它们集中在一起,需要精密的布局和设计,这也可能限制了其他元器件的配置。

4. 视觉上的“伪对称”感:

对于一些比较挑剔的用户来说,尽管魅族做到了物理上的对称,但他们可能会觉得这种对称是为了掩盖技术上的不足而刻意为之。当手机亮起屏幕时,如果元器件依然存在于边框上,那种“为了对称而对称”的感觉可能会削弱其“完美”的吸引力。

5. 发展趋势的冲击:

随着技术的进步,屏下摄像头技术逐渐成熟,能够将前置摄像头和传感器完全隐藏在屏幕下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开孔全面屏。这种“真·全面屏”解决方案,在视觉上的完整性和沉浸感上,远超任何边框开孔的设计,包括魅族的对称式全面屏。当消费者看到了更进一步的技术可能性时,自然会对现有技术解决方案提出更高的要求。

6. 实际使用中的小瑕疵:

例如,听筒的设计如果不够巧妙,可能会影响到握持时的手感,或者在某些角度听筒的声音会偏小。此外,边框上的开孔也可能更容易积灰,影响美观和日常维护。

总而言之,魅族对称式全面屏的“不完美”之处,并非是其设计本身的失败,而是在技术实现、用户期待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多重因素下的权衡结果。它是一种在特定技术条件下,对全面屏视觉效果的有力探索和尝试,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路。但当更先进、更彻底的解决方案出现时,人们自然会认为它并非“终极”形态。

很多用户追求的是一种“不被干扰”的纯粹视觉体验,而魅族的对称式设计,虽然在视觉上做到了平衡,但终究没有完全摆脱元器件对屏幕完整性的“侵占”。这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在美学和技术之间寻求平衡的产物,但这种平衡,或许并未完全触及到所有用户心中对于“最完美”全面屏的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大的误解

大家对硬件的设计,应该是存在某种误解。。。

设计一般来说最难的是两个阶段,一个是寻找原型,另一个是完善原型

中国绝大多数的手机品牌的领导人,其实连第一个阶段没有意识到。用户其实也类似,所以很多设计问题,根本扯不清楚。。。

比如某大厂 fxxx 系列高端,看过去的三代产品,对于高端旗舰的原型,完全没有概念,每一代,都是不同的原型,看不到对任何美学概念的持续追求。

而极少数,会进入完善原型的阶段,但是也有很多人也极大的,错误的估计了完善一个硬件原型所需的时间。

很多人以为找到原型很难,可是实际上,完善原型才真的难

苹果是全世界能力最强大的品牌了,一个原型,他可以寻找多年呢?可能只需要四年

完善它,苹果可以花费多少年呢?

16 年。

这才是硬件设计的魅力。这才是一个品牌可以积累复利的产品护城河。

一个栗子

当然,很多人并不相信 4 vs 16 的故事,好在,这是 iMac 这款产品的真实情况。当 2000 之后液晶显示革命了桌面电脑之后,苹果就必须寻找新的桌面计算设备原型了。

经过了 2002 年的摇摆,在 2004 年,他们就非常确信:显示器应该和主机二合一,桌面的支架越简洁越好。最终,必须存在的,只应该是不得不存在的屏幕,其他东西,越低调越好。

从 2004 年开始,苹果在这个原型上,努力了 16 年。所以,如果有人以为上来就可以用两三年改变世界。。。

当然,换个赛道,也不是没有机会。去年,黑川雅之和我说,电动车的原型还没有发现。我觉得,找到这个原型,有可能,也算改变了世界吧。但是完善他,仍然需要很多年。

所以说,对原型的持续追求是有复利的。今天 2020 年,隔离引爆了桌面的 pad 和 pc 市场,任何一个对设计有要求的高端用户,看到这个迭代了 10 多年的产品,他很难找到可以比较的对手作为选择了。

回到问题

当我们有了这些背景知识,才可以问出正确的问题:全面屏的原型是什么?

其实答案行业已经找到了

屏下 Faceid 的无边框,7毫米左右厚度的柔和一体化,无孔无线的个人设备。最好,还是个无折痕柔性屏幕。这就是为什么渲染图总是特别诱人的原因。

应该是在 iPhone X,代表苹果已经明确看到了这个原型的可能性 - 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机品牌

这很类似 iMac 在 2004 年的状态:不完美,但是方向明确了。

这也是为什么 iPhone Xs ,iPhone 11 Pro 看上去停止 ID 迭代了的原因:有了明确的原型,为了变而变没有意义。

所以,不知道接下来是 16 年还是 6 年,随着工艺发展和技术进步,这个原型,会不断的得到完善。比如苹果的下一个阶段性目标,肯定是缩小,甚至去掉刘海。

今天去掉刘海并不难,比如说升降摄像头的设计。但是,这是另外一个对设计的经典误解:

设计不是看上去的样子,也要考虑他是如何工作的

升降摄像头的问题在于,他工作起来,和 faceid 比较,太 sb 了。

iPhone 12 能否达成无刘海,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苹果会持续地推进 iPhone,不停逼近这个完美原型的状态。

现实一点?

对于没有那么多资金和技术能力的品牌,也不一定就不能对原型有所追求。

比如其实我们也清晰的知道,一体化,无线无孔,四边框等宽都是一个理想原型应该进化的方向。魅族 zero 就是这个方向上的验证。 IF 金奖,其实只是对这个方向的认同而已。

而设计原型,也不是没有商业价值的。基于这些技术验证,再根据现有技术能力,退化出商业化产品,就会有大家所说的所谓:设计感。

本质上,因为他真的尽了最大努力,把未来带给了用户。

比如今天如果我们秉承我们相信的原型方向,用现有技术,也可以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手机。也许 faceid 的四边框等宽并不现实,但是基于侧边指纹,挖孔摄像头的四边框等宽,已经可以做到。

这只是个设计原型,考虑堆叠, c 口可能需要换个位置,但是,经历两道三代的打磨,他也可能把四边框等宽的全面屏原型,在 iPhone 的成本之下,完善到一个难以达到的高度(这不是拿到高刷新屏幕,柔性屏幕,无孔前摄这种供应链技术,堆叠一下的品牌可以理解的)

另外,这个只是工业设计的一个 idea,虽然落地不难,但是因为我说了男篮不入四强,我不会做手机。所以大家看看就好,落地就指望别的品牌吧。

只是希望他们抄的时候,把原型一起抄到。

投入多年打磨一个原型的对于未来的设计信念,也一起抄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魅族推出的对称式全面屏,在外观上无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那个全面屏刚刚兴起的时代。然而,正如很多创新事物一样,它并没有被所有人奉为“最完美”的解决方案,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魅族的设计理念和勇气。在当时,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刘海屏”、“水滴屏”甚至是“升降式全面屏”,.............
  • 回答
    “30多万的车不算好车”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其实是一种比较主观且带有相对性的看法,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感觉,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目标受众与消费者期望的“好车”定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好车”的定义因人而异,很大程度上取.............
  • 回答
    雷军的形象之所以普遍被认为是亲民的,背后是一个长期、有意识且多维度构建和运营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特质,更是一种基于现代营销和企业文化理解的策略性展现。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详细地理解为什么大家觉得雷军亲民:1. 互联网式的传播和互动方式: 社交媒体的深度运用: 雷军是早期中国.............
  • 回答
    有些人觉得中国人不能爱别的国家,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并不意味着爱美国或者日本就是错的,但确实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社会情绪和历史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不能爱别的国家”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和对一种特定现象的概括,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些人对国家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我发现,关于“喝茶健康,喝咖啡不健康”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认知,但如果细究起来,情况远比这个说法要复杂得多。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中间的道道。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喝茶”就特别健康?我想这主要跟咱们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关。在中国,茶的历史悠久,早已渗透到日.............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普遍存在的误解,许多人认为“意大利人”和“罗马人”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或者认为意大利人只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但并非罗马人本身。这种看法主要源于对历史的片面理解、对民族概念的混淆以及对现代意大利文化的感知。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解,并阐述意大利人与罗马人之间真实而复杂的关系。.............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奥迪不如奔驰宝马,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品牌定位和消费者认知的问题,不是一概而论,但确实有这么一种普遍的观感。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承认,奔驰和宝马在很多人心里,就是豪华车的“正统”代表。品牌历史和底蕴:奔驰,从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开始,就自带一种“汽车鼻祖”的光环。那种传承感.............
  • 回答
    很多人觉得曹云金“欺师灭祖”,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故事,其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曲艺界师徒关系中的一些特殊规矩,以及曹云金与郭德纲之间一度亲密的师徒关系破裂后的公开对峙。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首先,咱们得说说中国传统相声界的师徒关系。在相声这个行当里,师徒关系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是一种非.............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PHP易学,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PHP成为了许多初学者的首选语言:1. 入门门槛低,学习曲线平缓 语法接近自然语言: PHP的语法设计很大程度上借鉴了C、Java和Perl等语言,但又更加灵活和容错。许多核心语法结构,比如变量声明用“$”符号,条件语句、.............
  • 回答
    “财富自由”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诱人?好像只要银行账户里有那么一串数字,就能从此告别朝九晚五,每天睡到自然醒,爱去哪去哪,买啥买啥。但现实往往是,就算你攒下了500万,很多人依然觉得,这离“财富自由”还差得远。这是为什么呢?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道道。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啥叫“财富自由”?.............
  • 回答
    要说起二战时期德军和美军谁强,这事儿可就有点复杂了,而且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老兵或者军事爱好者之所以觉得德军“更强”,往往是基于一些特定的观察点,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的某些战役表现。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并且尽量说得详细点,避免那些听着就“机器人”似的套话。一、 战争初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呀,其实在动漫迷群体里挺有意思的,讨论起来总能掀起不少波澜。说很多人觉得富坚义博比尾田荣一郎更优秀,这话说得可能有点绝对,毕竟尾田老师的《海贼王》那可是世界级的IP,粉丝数量庞大得惊人。但如果说到在某些创作维度上的“优秀”,确实有不少人会把富坚老师拎出来,而且理由还挺扎实。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当下的社会弥漫着一股“浮躁”的气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实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它投下的影子。这种浮躁,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不沉静、不安分、追求速成、急功近利的状态,它像一根拨乱的弦,让整个社会都绷得紧紧的,不得安宁。那么,这种浮躁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首先,体现在信息爆炸和碎片化获.............
  • 回答
    好多人觉得学校发的英语教材不够使,自己又想把英语学得更扎实,所以就淘来淘去,最后发现还是《新概念英语》这套教材看着顺眼,学起来也更有劲头。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不是说学校教材不好,而是它们侧重点和目标受众不太一样。学校教材的“够用”与“不够用”首先得说,学校的英语教材,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它的设计.............
  • 回答
    很多人觉得阿拉蕾在《龙珠》里“无敌”,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她在漫画和动画里展示出的诸多离谱能力,以及与《龙珠》世界观中其他角色相比,她的实力似乎完全不受限制。咱们仔细掰扯掰扯,为啥大家会有这种感觉。首先,得说到阿拉蕾的作者设定。阿拉蕾是鸟山明在《阿拉蕾》(又名《怪博士与机器娃娃》)中的主角,这.............
  • 回答
    很多人觉得中医“荒谬”,这个说法其实触及了一个挺复杂也挺敏感的话题。这背后不是因为中医本身真的就“荒谬”,而是源于一系列的原因,很多是社会认知、科学发展、历史传承以及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一项一项地掰扯掰扯。首先,科学的“铁证”之痒,以及“证据链”的断裂感。现代科学,尤其是医学,讲究的是可.............
  • 回答
    很多人觉得中医不能治病,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挑战,更有信息传播的偏差。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理论体系的“陌生感”与“不可证性”:这是最核心的阻碍之一。中医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气血津液、辨证论治等等,与现代科学的物质基.............
  • 回答
    很多人觉得《闪灵》比《咒怨》更让人毛骨悚然,这倒不是因为前者有多少血腥暴力场面,而是它渗透进骨髓的那种“不对劲”和对人性深处的挖掘。我一直觉得,《咒怨》的恐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直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脏东西”和“怨气”,像是被设定好的程序,一触发就带来惊吓。但《闪灵》,它玩弄的是一种更隐晦、更具侵.............
  • 回答
    贾静雯的美,并非那种咄咄逼人的张扬,而是如同温润的玉石,越品越有味道,越看越觉耐人寻味。她的美,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光彩,融汇了岁月沉淀的从容,生活磨砺的坚韧,以及为人母的慈爱,这些特质让她在众多女星中脱颖而出,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女神。首先,我们不能不提贾静雯天生的好底子。她的五官组合得恰到好处,.............
  • 回答
    不少车迷,尤其是一些资深的汽车爱好者,提到发动机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偏爱自然吸气(NA)发动机,认为它比涡轮增压(Turbo)发动机“更纯粹”、“更有灵魂”。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自然吸气发动机自身的一些特质,以及它在驾驶体验上带来的独特感受。1. 动力输出的线性与平顺:一种顺畅的节奏感想象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