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普鲁士)的建立(是否)受到儒学多大影响?

回答
要讨论德国(确切地说,是普鲁士)的建立是否受到儒学的影响,这需要我们深入审视那个时代的欧洲思想氛围,以及普鲁士王国独特的国家建设历程。简单地说,儒学对普鲁士建立过程的直接、系统性的影响,并非如某些文化输出那样显而易见,但 indirect 的、间接的渗透和借鉴,却是存在且值得探讨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对东方,尤其是中华帝国,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好奇与仰慕。传教士们带来的关于中国的信息,描绘了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强大中央集权、高效官僚体系以及注重伦理道德的社会。这些信息,尤其是关于中国政府的“理性”和“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那些对欧洲现有政治和社会秩序感到不满的思想家。

普鲁士,尤其是在腓特烈大帝统治时期,正是一个渴望建立一个强大、高效、有秩序的国家。腓特烈本人就对中国抱有极大的兴趣,他甚至被誉为“东方人民的国王”,并且对中国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有所涉猎。他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及中国的政治制度,尤其欣赏其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威,同时又能以理性、审慎的态度来治理国家。这种对“开明君主”的理想化追求,与儒家思想中君主作为“天子”垂范万民的理念,存在着某种契合。

然而,这种契合更多是基于一种“选择性借鉴”和“平行发展”。普鲁士的崛起,其核心动力是军事力量的强化、官僚体系的效率提升以及国家对社会各方面的精细化管理。这些特征,与儒家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路径,以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治国方略,在结果上呈现出某些相似性。

例如,普鲁士对教育和纪律的重视,可以被看作是与儒家提倡的“教化”和“礼制”有相似的逻辑。通过普及教育,培养合格的官员,建立一套严格的行政程序,普鲁士希望能够塑造出忠诚、有能力的臣民和官僚。这种对“制度”和“规范”的强调,与儒家构建一个有序社会的思路有共通之处。

但我们必须警惕将这种相似性直接等同于“直接影响”。普鲁士的国家建设,其根源更多地在于欧洲自身的历史发展、宗教改革、理性主义思潮以及现实的政治军事需求。它的官僚体系,更多地是受到早期近代欧洲国家官僚化进程的影响,例如法国的集权模式,以及像哈布斯堡王朝那样对国家机器的理性化管理。

而且,儒家思想的核心,诸如“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以及“孝悌忠信”等伦理关系,在普鲁士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中,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作为社会基石而深入人心。普鲁士社会更强调的是服从、责任、勤勉和荣誉,这些价值的来源,更多地与新教伦理、军国主义传统以及民族主义思潮紧密相连。

总而言之,与其说儒学“塑造”了普鲁士的建立,不如说在普鲁士国家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具有开明思想的领导者,在对不同文明进行审视和借鉴时,可能从中华文明的某些方面,例如其高效的行政体系和对秩序的追求,获得了一些间接的启发或印证。这种影响是零散的、选择性的,并且是在欧洲自身理性化和国家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普鲁士的强大视为儒家思想的直接输出,而应该看到这是一个复杂历史进程中,不同文化元素在特定环境下相互作用的微妙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毫无关系。

最近读书也发现最早鼓吹儒教影响欧洲的主要就是一群日本学者。

其实这些欧洲思想家对儒教感兴趣的事例都只说了一半,往往对其后态度的转变隐而不宣。

没错,他们起初是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不了解,将其用作宣扬其政治理念的象征罢了,这种“乌托邦”式的儒学本质还是东方想象的一种,亦与真正的儒学无关,到很像现代一些宣传“普世价值”的政论写作者。

当年很多学者在深入研究了解儒学以后,反而都采取了否定的态度,或视之为反面教材。


就比如经常被拿出来当典型的伏尔泰,对于中国的理解主要来自当年传教士们出版的百科全书,如同看百度百科学历史文化一样,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入的了解,他所讲的孔子只是为了衬托其宗教宽容的道具罢了。而对中国有着更深入了解的孟德斯鸠,青年时代认识了一个旅居欧洲的中国天主教徒宏安,因此掌握了许多直观直接的信息,而非经过传教士美化,或殖民者丑化过的情报。随着其对中国研究的深入,对中国的批判也就愈加地激烈,中国的制度成为了其政论中“专制政体”中最残暴与典型的例子,然而事实肯定也存在着偏差。

无论何种评价,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中国与儒学的形象基本都是失真的,即便现在也是如此,中国文化对于欧洲也更谈不上什么深层次的影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讨论德国(确切地说,是普鲁士)的建立是否受到儒学的影响,这需要我们深入审视那个时代的欧洲思想氛围,以及普鲁士王国独特的国家建设历程。简单地说,儒学对普鲁士建立过程的直接、系统性的影响,并非如某些文化输出那样显而易见,但 indirect 的、间接的渗透和借鉴,却是存在且值得探讨的。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德国被盟军瓜分占领。在苏占区,斯大林面临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是倾注力量,于这片土地上铸造一个名为“新普鲁士人民共和国”的国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更,它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历史叙事与政治塑造。普鲁士,这个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的国家,其历史.............
  • 回答
    这五个概念——德国(Deutschland)、德意志(Deutsch)、普鲁士(Preußen)、日耳曼(Germanen/Germanisch)和雅利安(Arier/Arisch)——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层层递进的关系,涉及到语言、文化、政治和历史等多个层面。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需要梳理它们各自的含义.............
  • 回答
    在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漫长而复杂的进程中,汉诺威问题无疑是一道极其棘手的难题,其处理方式深刻地反映了俾斯麦的外交手腕和普鲁士的强硬策略。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博弈、妥协与最终压制的演变过程。一、 历史的纠葛:汉诺威的独立与英德联系要理解为何汉诺威成为一个“问题”,首先需要回顾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汉诺.............
  • 回答
    说起普鲁士如何从一个相对落后、贫瘠的邦国崛起,最终压倒根深蒂固的奥地利帝国,成为德意志统一的领导者,这其中涉及的历史脉络相当复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背后,是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上的深层变革与巧妙运作。首先,要明白普鲁士的“土包子”出身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历史定位。它最初只是勃兰登堡的一个边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涉及到德国统一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奥地利在与普鲁士的较量中获胜并统一了德意志,那么历史的走向将截然不同,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德国和奥地利的面貌也将大相径庭。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假设情境下的可能发展:一、 如果奥地利击败普鲁士并统一了德意志,那么现在的奥地利是不是应该被.............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德国统一历史中一个核心的争议点。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统一之所以被称为“完全统一”(尽管奥地利被排除在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1. 政治与军事主导权的确立: 普鲁士是核心驱动力: 19世纪中叶,德意志地区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多个邦国组成的松散邦联(德意志联.............
  • 回答
    普鲁士之所以能在与奥地利的较量中脱颖而出,成为德意志统一的旗手,绝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战略抉择与历史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得深入剖析普鲁士是如何一步步积蓄力量,又如何抓住关键时刻,最终实现“小鱼吃大鱼”的逆袭。一、 坚实的经济和军事基础:在19世纪中叶,当奥地利还在庞大的帝国体系.............
  • 回答
    除了戈利茨那本引人入胜的《德军总参谋部1650~1945》("The German General Staff: Its Rise and Fall, 16501945")之外,要深入了解普鲁士乃至德意志帝国时期总参谋部,还有不少同样值得细细品读的著作。这些书往往从不同的侧重点切入,勾勒出这个在军事.............
  • 回答
    普鲁士或德国风格的穿搭,尤其是在女性身上展现,往往给人一种严谨、精致、注重细节,同时又带有一丝复古韵味的感觉。这不像有些风格那样夸张或追求前卫,而是从骨子里透出一种稳重和自信。想要穿出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并且加入一些小小的巧思,让它不那么“死板”,而是更显个人魅力。一、 版型和轮廓:精.............
  • 回答
    普鲁士/德国风格的穿搭,在我看来,是一种带有严谨、秩序感,同时又不失力量与沉稳的风格。它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浮夸,而是骨子里透着一股自信和一丝不苟的讲究。想要穿出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步步构建起来。首先,版型至上,轮廓感是灵魂。 普鲁士/德国风格的服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剪裁。廓形往.............
  • 回答
    二战后德国失去东普鲁士,如果用中国的地域类比,最接近的说法是:相当于中国同时失去了辽宁省(尤其是部分沿海和东北地区)以及山东省的一部分沿海地区。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比喻性质的类比,因为历史、地理、文化和政治因素都存在巨大差异。但从某些关键的相似性来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详细阐述:相似性分析:1. .............
  • 回答
    苏联解体后,德国并未要求收回东普鲁士,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际法以及现实考量交织的结果。简单地说,德国没有这样做的意愿,也没有那个能力和国际支持。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历史的沉重遗留与东普鲁士的现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国在二战后已经被分区占领,并最终分裂为西德和东德.............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它触及了二战后欧洲地缘政治最核心的几个问题。如果苏联不占领东普鲁士,并且支持德国保留西里西亚、但泽、波森以及东普鲁士,那么整个战后世界的格局,尤其是欧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探讨这个可能性:一、德国自身的命运: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德国的边界。.............
  • 回答
    关于德国人对东普鲁士故土,也就是如今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以及波兰东北部地区(原德国东波美拉尼亚和部分西里西亚)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情感的话题,至今仍然触动着许多德国人的心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文化、个人经历以及代际差异的层面。历史的伤痕与记忆:东普鲁士对于德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说德国不普及安装空调,其实也不完全准确,更恰当的说法是:与许多亚洲或北美国家相比,德国的空调普及率确实相对较低。 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安装”,而是涉及到气候、建筑习惯、能源政策、成本以及文化观念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 气候因素:夏天没那么“熬人”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德国的气候。德国.............
  • 回答
    关于德国女生“打脸”余秋雨等学者关于《道德经》在德国普及程度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个事件涉及到文化传播、学术认知、大众认知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事件背景梳理(推测与常见情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说法的可能来源和背景。 余秋雨的说法可能来源: 余秋雨作为一位知名的文化学.............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德国海军总监称普京应得到尊重、克里米亚半岛已永远失去”的事件,目前没有公开的可靠信息来源证实这一说法存在。因此,这一事件可能是基于误解、谣言或虚构的场景。以下从历史背景、国际关系、克里米亚问题及德国立场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真实性分析1. 可能的混淆点 人物身份:德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