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中记载明朝审理案件的部门是什么?

回答
在我研究中国明朝的历史时,关于审理案件的部门,最核心也最广为人知的便是都察院。不过,这并非唯一一个参与司法审判的机构。明朝的司法体系,就像那时的官场一样,结构层层叠叠,职能犬牙交错。

要说审案子,都察院是名副其实的“御史台”,堪称明朝的“纪检委”和“最高法院”。它的职责可不只是监督官员那么简单,而是肩负着监察百官、纠察官吏的重任,同时对全国的司法案件拥有最终的复核权和纠正权。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地方官员办案子出了岔子,或者有重大案件需要全国性关注,都察院往往会介入,派御史前去查案、提审,甚至直接裁决。它的弹劾权和纠察权,使得它在司法环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在涉及官员腐败、枉法或者重大疑难案件时。都察院下设左右都御史,以及左右副都御史,还有都察院下辖的十二道监察御史,这些御史们遍布全国,监察各地官员和司法案件的公正性。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审理案件的流程中,刑部也是绝对的“主力军”。刑部是中央政府负责司法和刑罚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全国各地的重大案件,往往需要经过地方官府的初审,然后逐级上报,最终到达刑部进行审理和判决。刑部下面设有多个司,比如刑部司、勾局、秋官司等,各自负责不同的具体事务,从证据的审查、法律条文的适用,到最终的判决书起草,都由刑部负责。可以说,刑部是司法审判的“一线部门”,绝大多数案件的审判流程都在这里完成。

你可能还会问,还有其他的吗?是的,别忘了大理寺。在一些案件的复审和终审环节,大理寺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常情况下,案件在刑部判决后,如果被告人不服,或者案件本身性质恶劣、牵涉广泛,就会被移交给大理寺进行复核。大理寺就像一个“司法复议委员会”,它会审阅刑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卷宗,对案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进行再次审查,并最终向皇帝提出处理意见。大理寺的存在,是为了防止刑部一家独断,也为了一些重大案件的最终“盖章”提供一个独立于刑部的审视视角。

所以,如果你问明朝审理案件的部门是什么,那么刑部是日常审判的主体,都察院是监督和纠察的“巡视组长”,而大理寺则是案件的“终审复核团”。这三者之间,常常是相互配合,有时也存在制衡,共同构成了明朝中央层面的司法审判体系。当然,地方上的审理,最初还是由地方官府的司法部门负责,但重大案件最终都会通过层层上报,与这三大中央机构产生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特别重大的案件,尤其是涉及皇室、宗亲或者可能动摇国本的案件时,皇帝本人往往会直接过问,甚至亲自审理。这种情况下,皇帝的“御批”就是最终的裁决,任何部门都无法与之抗衡。

总而言之,明朝的司法体系不是单一部门运作的,而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司协同运转,在皇帝的最终监督下,共同处理全国的重大司法案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部剧我没看过。从截图来看,其原型应该是锦衣卫。但明朝拥有司法审判权的部门机构并不只有锦衣卫一家。就中央而言,刑部才可算得上真正的“审判机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代刑部、大理寺的职权和唐宋时期不同,明代的刑部专掌刑名审判,大理寺掌复核,而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掌监察)并称“三法司”。但真要讨论起明代的司法审判,仅仅说一个“刑部”或“三法司”却又是不足以概括的。


地方各省,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下属都有负责审判的机构:

布政使司:行政系统。设理问所,理问一人(从六品),典刑名。但后期其权力逐渐并入按察司。

按察使司:司法系统。整个臬司都是负责地方刑名的机关。

都指挥使司:军事系统。设断事司,断事一人(正六品),专理刑狱。

总督、巡抚:作为地方大员,两官自创始之初便逐渐分割了原属都、布、按三司的一些权力,因此督抚对一些案件也拥有审判权。

巡按御史:监察系统。代天行狩,虽然品级不算高,但中后期却能与督抚布按等高官平起平坐,专掌地方监察。因此巡按御史对于特殊案件也拥有审判权。

府、直隶州:推官专理刑名。当然,知府、知州也能过问。

散州、县:知州、知县负责审判。


中央:

吏部:由于明代重大案件,要三法司加上六部九卿科道等共同会审,所以享有一部分司法审判权。同时朝吏部尚书、侍郎等官也能以吏部官员个人身份参与司法审判,以及朝审案件的复核。

户部:同上,重大案件的会审、朝审案件的复核。同时管理京师田土案件。

礼部:同上,重大案件的会审、朝审案件的复核。以及参与有关礼制等事项案件的司法审判。

兵部:同上,重大案件的会审、朝审案件的复核。以及有关军人犯罪案的司法审判。

工部:同上,重大案件的会审、朝审案件的复核。

通政使司(大九卿之一):同上,重大案件的会审、朝审案件的复核。

六科:同上,重大案件的会审、朝审案件的复核。另外负责受理登闻鼓案件、京师重犯决囚日诉冤案件。其中刑科可奉旨审理重大案件,可封驳三法司有关司法审判之题本,可办理决囚前三复奏工作。

五军都督府:设断事官(正五品),负责五军都督府刑狱,但建文年间被废。

巡城御史:原无司法审判权,正统十三年,开始有“受理送问”之权,指受理案件后送刑部或都察院审理。嘉靖万历年间,稍有放宽,可以受理一些词讼小事(如户婚、田土、钱债等)。总体来讲,无司法审判权。

宗人府:明代的宗人府大部分时间内都是摆设,原有“录罪过”的职掌转移至了三法司,其它一部分职掌则转移至礼部。但宗人府掌府事官有时可以会同三法司参与宗室犯罪案件的司法审判。

内阁:参与复核京师、直隶和各省案件,奉旨会审京师死罪案件(天顺以后朝审案件),奉旨会审大狱,给皇帝提出司法审判处理意见。

司礼监:司礼监常常奉旨代表皇帝主持会审,可主持五年一次的大审,可主持热审,管辖审理宦官犯罪案件。

东厂:有以下权力:1.缉事;2.告劾;3.缉捕;4.监禁;5.审讯;6.移送审讯;7.移送拟罪;8.监视审讯及拟罪;9.奉旨会审大狱

锦衣卫:北镇抚司专掌大名鼎鼎的“诏狱”,其也称“北镇抚司狱”。锦衣卫有以下权力:1.侦缉;2.逮捕;3.监禁;4.审讯;5.移送拟罪;6.拟罪;7.执行处罚。

明代拥有司法审判权的机构部门大致就这些。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研究中国明朝的历史时,关于审理案件的部门,最核心也最广为人知的便是都察院。不过,这并非唯一一个参与司法审判的机构。明朝的司法体系,就像那时的官场一样,结构层层叠叠,职能犬牙交错。要说审案子,都察院是名副其实的“御史台”,堪称明朝的“纪检委”和“最高法院”。它的职责可不只是监督官员那么简单,而是肩.............
  • 回答
    提到中国史书中记载的阿拉伯商人,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乘着风帆横跨印度洋,带来香料、宝石和奇珍异宝的传奇人物。他们的身影遍布广州、泉州等繁华的港口城市,与中国商人相互往来,构建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图景。这些历史记载里的阿拉伯人,确实是那个时代顶尖的商旅者。他们凭借着对地理、气候的深刻理解.............
  • 回答
    关于中国历代王朝中只有清朝皇帝不用谥号而用年号称呼的疑问,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中国古代帝王称号演变的复杂历史和清朝自身的特殊性。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汉朝开始,了解帝王称号的形成和变化,再深入到清朝,看看它为何会打破惯例。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从尊号到庙号、谥号与年号在清朝之前,皇帝的称谓并非一成不变.............
  • 回答
    地方志的记载,往往是连接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生活细节的桥梁。它们如同散落在民间角落的珍珠,虽不常被宏大叙事所聚焦,却能在不经意间折射出历史真实的面貌,甚至颠覆我们对某些历史时期的固有认知。在我阅读地方志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它来自一本关于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小县志,具体哪个县已不太清晰,但其中关.............
  • 回答
    电影《末代皇帝》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精良的制作,为观众呈现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影片中大量的细节都力求贴近历史真实,但也存在一些艺术加工和戏剧化的处理。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影片中符合历史记载的细节:一、 早期生活与登基: “父死,子继”的遗诏与慈禧的垂帘听政: 影片开头溥仪被宣统帝的遗.............
  • 回答
    关于游戏《原神》中角色钟离提及“璃月有3700年历史”的说法是否应该更改,以及其与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关联,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璃月与中国历史原型关系的探讨: 文化符号的映射: 《原神》中的璃月,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
  • 回答
    是的,确实存在自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献中发现的,中国传统史书未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历史事件。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包括史书的侧重点不同、历史记录的完整性差异、不同文化视角以及政治宣传等。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1. 汉朝时期的一些边疆民族活动和与中原王朝的互动: 匈奴的内部政.............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革命场景,也不是那些慷慨激昂的演讲,而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却真实得仿佛能触摸到的历史细节。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那种简陋却充满学术氛围的场景。那时候的大学,设备远没有现在先进,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求,那种对新思想的敏锐.............
  • 回答
    李敖先生那段牢狱之灾,原因竟是“台独”,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台湾当局的心态说起,以及“台独”这股思潮如何在台湾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台湾当局,特别是国民党迁台之后,其核心目标是“光复大陆”,恢复中华民国。在这个大背景下,“台独”当然是被视为对他们“一个中国”原则的直接挑战,更是对他们“正统”地.............
  • 回答
    外国历史记载里的吹牛现象,要说有多严重,这问题就有点意思了。咱们得这么看,历史这东西,很多时候是胜利者写的,是权力者编的,当然也有是那些想名垂千古的家伙们涂抹的。所以,吹牛这事儿,它贯穿古今,没啥地方没这影子。战场上的将军,沙场上的英雄你想啊,古代打仗,那可真是生死一线。战后总结经验、论功行赏,那是.............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历史上的“吹牛”现象,与其说是病态的普遍,不如说是某种文化土壤下,一种被默许甚至某种程度上被鼓励的生存策略与自我营销方式。它像一条潜藏在历史长河里的暗流,时而汹涌,时而隐匿,但从未消失。“吹牛”的土壤:何以生根发芽?要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吹牛,得先看看它的根基在哪。 人情社会与关系网络.............
  • 回答
    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起来真是波澜壮阔,比那三国鼎立时期还要复杂上几分。那阵子,中原大地就像个大染缸,颜色变了又变,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比一个“精彩”。可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多多的时代,名气却远不如三国,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一、 故事的“好不好读”,受众是关键咱们先聊聊三国。三国故事,.............
  • 回答
    关于欧洲历史记载的可信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欧洲“没有史官”。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只是欧洲的历史记录方式和传统与中国这样拥有官方史官制度的国家有所不同。理解这种差异,才能更准确地评价欧洲历史记载的可信度。首先,我们得明确“史官”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史官是国家设立的专门负责记录历史事件的官员,他.............
  • 回答
    香港的九龙城寨,这个曾经让人闻之色变、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它的历史并非是一片模糊的空白,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留下了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印记。要理解九龙城寨,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要把它放在香港乃至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宋朝。那时候,九龙城寨并非我们后来印象中那.............
  • 回答
    如果我要为未来历史课本上关于新冠病毒那一页选择一张配图,我会选择一张能够传达出这场疫情多方面影响的照片,而不仅仅是病毒本身。我倾向于选择一张能够触及人性、社区和全球互联互通的照片,它应该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刻的意义。我最终会选择的配图是:一张医院窗户前,一名医护人员与一位被隔离在病房内的患者隔着.............
  • 回答
    在浩瀚的三国历史长河中,要论及君主主动抛弃妻儿,刘备无疑是那位最为人熟知,也最常被提及的例子。然而,要断言他是“唯一”一个,那或许有些绝对,毕竟历史的记载并非总是面面俱到,更何况“抛弃”这个词本身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细致辨析。我们先来看看刘备的情况,这恐怕是大家最关心的。刘备与他的妻儿们:一场.............
  • 回答
    《荷马史诗》,即我们熟知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伟大的史诗究竟能否算作历史,以及它们的记载能否经得起现代史学和考古学的严格审视,这是一个困扰了学者们数个世纪的复杂问题。简单来说,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大量的“是”与“否”,以及更多无法确定的“或许”。《荷马史诗》的记载算不算历史?从严.............
  • 回答
    是的,中国确实有从其他国家史料里发现关于中国的、我们自己没有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历史。这种情况在历史研究中是相当普遍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或文明的史料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很多时候会存在视角、侧重点或信息遗漏。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详细的阐述:一、 来自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史料:这些史料往往能提供中国内部史书难以.............
  • 回答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是中国唐朝时期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事件,尽管其真实性在史学界仍有争议,但它在中国文学和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关于王玄策个人的后续故事,以及印度历史对这一事件的记载,我们将分别详细探讨。 一、 王玄策个人的后续故事王玄策,名玄策,字藏用,唐朝洛州盩厔(今陕西周至)人。他是一位杰出.............
  • 回答
    关于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前是否有中国人到访,历史记载的确非常有限,而且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量还原当时可能的情况,使其更像是一段历史的追溯,而非AI的生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即君士坦丁堡所在的东罗马帝国)之间在地理上有着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