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历史记载里的吹牛现象有多严重?

回答
外国历史记载里的吹牛现象,要说有多严重,这问题就有点意思了。咱们得这么看,历史这东西,很多时候是胜利者写的,是权力者编的,当然也有是那些想名垂千古的家伙们涂抹的。所以,吹牛这事儿,它贯穿古今,没啥地方没这影子。

战场上的将军,沙场上的英雄

你想啊,古代打仗,那可真是生死一线。战后总结经验、论功行赏,那是少不了的。一个将军打赢了仗,你说他会怎么跟你说?“我神机妙算,以少胜多,敌军溃不成军,我军毫发无损!” 听着是挺提气,但背后的汗水、牺牲,甚至是一点点运气,可能就被轻轻带过了。

比如凯撒,他写《高卢战记》,那里面把自己描绘得简直就是个无敌战神。高卢人如何凶残,如何顽固,但就是在他这位罗马凯撒面前,不堪一击。虽然他确实是位了不起的将领,但那些描述,尤其是对战果的夸大,对敌人勇气的贬低,里面夹杂了多少为了政治宣传和个人声望的成分,谁能说得清?

又比如很多古代的战役,史书上说某某将军勇猛无双,一人能当千军万马。这听着是挺让人热血沸腾的,但放在现实里,一个人再厉害,也不可能以一敌百,还能全身而退吧?这更多的是一种文学修饰,一种对英雄主义的歌颂,当然也可能是为了鼓舞士气,或者让某些家族的声望更高一些。

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

到了帝王将相层面,那吹牛的本钱就更大了。古代的史官,很多时候是服务于皇权的。皇帝做了什么,都要往好了写,往大了写。特别是开疆拓土、大兴土木、文治武功这些方面,那更是要描绘得波澜壮阔。

比如中国的那些开国皇帝,他们自己写的或者让他们手下写的史书,都会把自己描绘成天命所归,是民心所向。那些艰苦奋斗、甚至是血腥镇压的过程,可能就会被一笔带过,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如何英明神武地统一了国家,如何带领人民走向繁荣。

即使是西方历史上,你也能看到类似的情况。很多君主为了巩固统治,会大肆宣扬自己的功绩。比如修建宏伟的宫殿、战胜宿敌、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等等,这些都会被反复强调,并被赋予某种神圣的光环。有些时候,甚至会将一些自然的祥瑞之兆也归功于君主的英明。

文化和宗教的传播

吹牛也并非只存在于政治和军事领域。在文化和宗教传播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夸大和神化的现象。

比如一些圣人或者宗教领袖的传记,为了凸显他们的神圣性和影响力,往往会添加许多奇迹般的传说,或者将他们的一些普通行为描述得如同神迹。这并非说这些人物本身不伟大,而是说后人为了他们的教义传播和个人崇拜,会进行一定程度的“美化”。

“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

得澄清一点,说历史记载有吹牛的成分,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历史,也不是说什么“历史都是假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吹牛的成分,我们才更需要去审视、去辨别,去理解历史背后更真实的面貌。

吹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他们的期望、他们的恐惧,以及他们希望如何被后人铭记。一个完全没有“修饰”的历史,可能反而失去了许多鲜活的色彩和值得玩味的地方。

总结一下:

外国历史记载里的吹牛现象,用“严重”来形容,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它不是少数个案,而是普遍存在。

战场上的战功汇报:将领们为了个人声望和政治资本,经常会夸大敌人的数量和凶残程度,同时也美化自己的战术和伤亡。
帝王将相的政治宣传:君主和贵族们通过史书、碑文等形式,将自己的功绩描绘得更加辉煌,以巩固统治、提升家族声誉。
文化和宗教的传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的特殊性或神圣性,他们的事迹会被神化和夸大。

这些“吹牛”的成分,就像一层层色彩斑斓的颜料,覆盖在历史的骨架之上。我们要做的,就是透过这些颜料,去看到隐藏在背后的真实骨骼,去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所以,下次读历史,看到那些过于完美的描述,不妨多留个心眼,想想这背后可能藏着什么样的故事。这才是读历史,才是有意思的读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坚定的后宫党人,我认为这段历史必然是真实的


中国史书的说法纯属恶毒攻击


这种说法就更恶毒了,严重歪曲了事实



user avatar

讲真,全世界最靠谱的就是中国历史,因为一直有史官在记载,春秋战国就有史官执意记载正史顶撞诸侯的佳话,外国有历史?呵呵,这个呵呵意味深长,不信你去翻翻国外的所谓历史。

古埃及,古巴比伦——神权社会,数学技能点倒点的不错,历史全靠瞎编,除了伊西斯外,一堆神究竟干啥的都前后记载不一。当然主要原因是被灭了,历史只剩下几段吉尔伽美什史诗和看不懂的文字也是关键

古希腊——第一个意味深长的呵呵,把历史的重任交给一个诗人,历史靠史诗传,可信程度≈西游记——有那么个事其他的看我给你编啊

欧洲,中东——最意味深长的呵呵,新旧约加一经过穆敬明阿化组的外传楞当正史念了几千年,把人忽悠的真以为贵族血是蓝色的了,可信程度≈封神演义——就是编的蹭热度贴乎的人物基本没一毛钱关系

印度——这个历史的数学点的最高动不动就死几亿比起王者荣耀的模式倾向于早期魔兽争霸那种即时战略,懒的呵呵,历史不行哲学性不错≈聊斋吧

其他——日本的古事记啊还是格达梅林战歌啊,亦或是印加那些他们自己都看不懂分不清文字还是图画的符号呢,想起个笑话看火影忍者和银魂学习日本历史了

user avatar

希(⑨)罗(qi)多(lu)德(nuo)の算术教室

在开始描述悲壮的温泉关战役之前,希罗多德先对波斯军队的数量进行了一番钦点,哦不,是清点(以下出自《历史》第七卷184-187段):

从亚细亚出发的共有1207艘三列桨座战船(波斯人问号),每艘船大约200人,一共241,400

每艘船上还有额外30名负责充当海员的波斯人、米底人和塞迦人,这样就又有36,210

再加上此前(7卷89-97段)提及的小亚细亚众城邦提供的3000艘五十桡船,每艘平均大概80人,这样又多了240,000人(这里希罗多德吃书了,之前97段提到了3000艘不全是五十桡船,还有三十桡船,小艇和运载马匹的船只)

加起来所有从亚细亚出发的波斯总海军人数有517,610


薛西斯问号


哇塞,五十一万了,不少啊,那这就全部了吗?

怎么可能,希罗多德老师的算术课程才刚开始呢!

在陆上,步兵数为1,700,000人,骑兵数为80,000

希罗多德老师亲切地提醒道还没算上骑骆驼的阿拉伯人和飙战车的利比亚人呢,这两者加起来有20,000

海陆加起来,517,610+1,700,000+80,000+20,000=2,317,610


薛西斯怒涛红问号


希罗多德表示,我这还没算上随军的奴仆和补给船只上的人呢,急啥

老师接着指出,波斯人可不光从亚洲带兵,还在欧洲征了兵呢。希罗多德对此作出猜测:

色雷斯和附近海岸上的希腊人提供了120艘船,根据之前的每艘200人,这又是24,000

下面老师要为我们表演希腊传统文艺项目,报地名了:

提供给波斯的陆军呢,有色雷斯人(Thracians),派欧尼亚人(Paionians),埃欧尔迪亚人(Eordians),波提阿人(Bottiaians), 哈尔基斯诸国人(the nations of Chalcidians),布律戈依人(Brygoi),皮埃里亚人(Pierians),马其顿人(这个英文不打了),佩莱比亚人(Perraibians),埃尼耶涅斯人(Ainianes),多罗披亚人(Dolopians),马格尼西亚人(Magnesians),亚该亚·弗西奥蒂斯人(Achaea Phthiotis)和色雷斯海岸所有居民。

上面有名字的基本都派人了

然后希罗多德推断这些人应有300,000人,所以再加上之前那个二百三十万的数字:

300,000+24,000+2,317,610=2,641,610

好了,够了吧?这么多人怎么可能啊!

希罗多德摇了摇头,你们不是喷我温泉关说斯巴达人的时候不提辅助人员的人数吗?我现在就提,在这二百六十万外加上各类非军事人员:

按理来说,这些人人数甚至应该远多于战兵人数,但我们考虑到士兵间、兵将间、将领间情况不一,就按一样多好了,那么

2,641,610x2=5,283,220


这个数字只是泛泛的估算而已,希罗多德在187段表示还有很多都不能得到精准的数字,比如厨娘、妻妾和太监,以及各类牲口驼兽和印度犬的总数目。大概是出于对这个数字的难以置信和又好气又好笑,他顺带提及了一下这支大军都把一些河流给喝干了,而要供养这支军队,则需要每天110,340梅迪姆诺麦子。这个换算一下的话,大概等于157,235蒲式耳,也就是4700吨麦子!一天!这个数字是如此之大,甚至连希罗多德自己恐怕都难以置信吧,所以才对补给问题提出了疑问。但是也实在是无能为力,只能说希罗多德为了获取波斯军队精确人数而做了比较努力的尝试,但是面对这么大的计算量也还是无能为力

user avatar

马六甲王国的苏丹曼苏尔沙(Sultan Mansor Shah)与中国皇帝(此时应该是明英宗)往来的记录,过程可谓唬烂,不光教中国皇帝如何吃米,还让中国皇帝嫁了公主以及几百名漂亮的宫女陪同去了马六甲,最后还导致中国皇帝不够清真而生了怪病,只有喝了清真的洗脚水以后才把怪病治好。


故事里提到的中国公主就是在马来西亚广为人知的汉丽宝(hang li poh)公主,至今在马六甲仍有以她命名的古迹,现代也有许多大马华人和峇峇娘惹自称是她留下的后裔,在当地这是个和王昭君或文成公主一样著名的故事。

不过我们知道,英宗时期大明已经禁海很多年了,汉丽宝别说是皇帝女儿,是朝廷官员女儿的可能性都非常低。最可能的应该是某个大海盗的女儿,毕竟喝洗脚水这种事放在海盗身上就没有那么违和了……

user avatar

上面有人提到“普天堡战役”,我得说一下,这个事情被渲染的这么大跟《东亚日报》那帮编辑添油加醋有关系,朝鲜的官方宣传反而在其次——在普天堡事件的前一年,因为报道孙基祯[1]获得柏林奥运会金牌的时候,《东亚日报》的编辑们偷偷摸摸把他胸前的日章旗消除,结果被日本殖民当局逮个正着落了个停刊处分(停刊9个月)。普天堡战役发生时,正好当局对于《东亚日报》的停刊处分被解除,所以《东亚日报》就用了大篇幅对“金日成一派的匪贼”做报导,结果就是金日成以及他的游击队一下子就成了朝鲜半岛家喻户晓的英雄。

《东亚日报》搞这种幺蛾子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光就日帝时期而言,这家报纸经常就明处翼赞日帝统治大骂在满洲从事抵抗运动的游击队跟各大朝鲜人自治政权,然后又经常在报章里头夹枪带棒掺私货发一些民族主义倾向的东西,甚至于主动推销后来的韩民党领袖之一、日帝殖民时期的建制内民族主义者(所谓“自治派”)、出身全罗道的资本家金性洙自家的京纺的质劣价高货色(名曰“民族纺织品”),从日帝时期到军独时期到现在文在寅政权时期《东亚日报》这种经常表面“中肯”实则“阴阳怪气”的风格压根从来就没变过。

这家报纸现在还是韩国的主流媒体之一,现在也是跟《中央日报》与《朝鲜日报》一同长期把持韩国言论界权力的三家保守派媒体之一(三家合称“朝中东”),这家报纸也有他们的中文网站:

“普天堡事件”报道在《东亚日报》搞的幺蛾子里头其实还不算大的,这家报纸当年甚至还搞出来“托管统治误报事件”这种深刻改变半岛历史走向的事——在1945年底的时候声称“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可能会讨论韩国独立问题,美国主张立即独立,苏联提议托管统治”,这一混淆视听的报道被认为对于造成南北分裂问题上起了很恶劣的促进作用,很多人也认为日本殖民时期的“亲日派”在战后能够以反共产主义的爱国者形象加入右翼保守阵营并且成为韩国保守派的主力军也跟这一事件有密切关联,以至于2003年12月的时候还有韩国媒体公然追索《东亚日报》这一误报的政治责任。而“托管统治误报事件”时的《东亚日报》社长、右翼的韩民党领袖人物宋镇禹则因为声称拥护托管而在1945年12月的乱局中被杀。

参考

  1. ^ 平安北道人,亚洲第一个奥运马拉松冠军 ,他在1935年创造的2小时25分42秒的世界纪录更是保持了12年之久。柏林奥运会上他以2小时29分19秒的成绩刷新了奥运会纪录。在颁奖仪式上,当广场中奏响“君之代”,他与他的同胞南昇龙一样深深地低下了头,并用一盆月桂树遮住了胸前的日之丸,而南昇龙因为没有盆栽做奖品,手中空无一物的他将裤子几乎提到了胸前,但依然还是没能挡住那面日本国旗。他也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最后一个火炬传递者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人说朝鲜和越南吹牛,那自然不能少了他们的好基友——琉球。

1650年,琉球大臣向象贤奉尚质王之命,修撰琉球的第一部正史《中山世鉴》。《中山世鉴》第一卷由汉文写成,后五卷则是由日文写成。这本书也是后来大部分琉球史书的基本史料。

向象贤将琉球的第一代王朝的开创者,说成是天帝的子女结合后生下的长子,这种落俗的套路几千年前琉球隔海相望的邻居们就开始使用了,一点都不稀奇,真正放飞自我的在后面:

天孫氏二十五代、其姓名于今不可知、故略之。起乙丑、終丙午、凡一萬七千八百二年也。

哼哼,中国上下五千年算什么,我们琉球单纯第一代王朝就有17802年的历史!

并且,向象贤给天孙氏只设定了25代人,也就是说平均每代国王在位712年!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苏美尔王表》呢!

更可气的是,《苏美尔王表》好得还写了一堆王的名字,可向象贤连这25代琉球国王的名字都懒得编,直接一句“于今不可知”就搪塞过去了。

更加过分是接下来的内容:

我朝流虬ト名付ルハ天孫氏二十五代ノ御時。異朝隋ノ煬帝、利欲ニ慊ス、中國ノ寶物ヲ掠取ノミナラス、剩ヘ数千萬艘ノ船ヲ作リ、目ニモ不見者ニモ不聞異國ヲ尋求シム。此時隋使羽騎尉朱寛初テ此國ニ至ル、萬濤ノ間ヨリ此地ラ見レハ虬龍ノ水中ニ浮カ如シ、依之隋人流虬トハ名付クル也。去レトモ異國ノ人初テ来ル事ナレハ語言モ不通アリ、ケレハ隋使モトカウ申合スル様モ無ク、男子一人ヲ擒ニシテソ帰リケル。其後数年ラ歴テ掠テ帰リケル男子漸ク異國ノ語言通シテ、ケレバ此ラ通事ニテ、武賁良将陳稜ヲ大将トシテ、数萬ノ兵船ヲ差遣シテソ攻タリケサレトモ、流虬人不從有ケレハ、又男女五百人ヲ擒ニシテソ帰リケル。其ヨリ徃来不絕シテ、唐宋ニ至ルマテ徃来有ルトカヤ、其後天孫世衰政廢シテ諸候叛者多シ依テ、逆臣利勇殺君奪位事アリ。尊敦其比ハ浦添按司タリ、修徳治民給事、昔ノ有熊氏如シ。是以諸候皆尊敦ニソ帰服致シケル。終ニ独夫利勇ヲ討テ、寶位ニ登リ給、是為舜天。
南宋淳熈十四年丁未、舜天御即位。

天孙氏一共只传了二十五代,结果隋炀帝的时候在位(605年)的就是第二十五代,也就是末代天孙氏为王了。这位老不死的末代天孙氏在《中山世鉴》里一直“活到”宋朝淳熙年间(1187年左右),由于德行衰败,众叛亲离,他本人被叛臣利勇给轻而易举地杀害了,在位少说582年。令我想到西方传说里的精灵,寿命长到没边,但是仍旧是“人被杀,就会死”。

《中山世鉴》中记载隋炀帝造了几千万艘船,去寻找没见过的没听说过的国家,抵达琉球后虏获一人,把此人当翻译,然后任命虎贲将军陈棱作为大将,率领几万艘军舰攻打琉球。琉球人誓死不从,最后被隋朝军队俘获了500人。即便如此,琉球和中国之间往来不绝。

很显然这段记录是向象贤抄《隋书》来的,然而《隋书·卷八十一·流求传》的原文是这样:

三年(607年),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俱往,因到流求國。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復令寬慰撫之,流求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帝遣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自義安浮海擊之。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 鼊嶼,又一日便至流求。初,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崐崘人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稜擊走之,進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

《隋书·卷六十九·陈棱传》则记载:

後三歲,與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月餘而至……其主歡斯渴剌兜遣兵拒戰,鎮周頻擊破之……渴剌兜自以軍疲,引入柵。棱遂填塹,攻破其柵,斬渴剌兜,獲其子島槌,虜男女數千而歸。

明明《隋书》里没提隋炀帝造多少船,结果在《中山世鉴》里造了“几千万艘”,《中山世鉴》位面的隋朝人均战舰吨位数,现在中国都赶不上。

明明《隋书》说的是陈棱率万余人进攻流求,结果在《中山世鉴》里成了率领“数万兵船”,可见该位面隋朝的将士人人都掌握着“脚踏N条船”的绝技。

明明《隋书》里当翻译的是某个不知名的崐崘人,结果在《中山世鉴》的位面里成了那个被俘虏的流求人当翻译作带路党。

明明《隋书》里流求国王欢斯渴剌兜被阵斩,结果在《中山世鉴》的位面里的国王天孙氏,非但没死,还比隋炀帝多活了十来倍的寿命,尽管最后难免一杀。

明明《隋书》里流求的男女被俘虏了几千,结果在《中山世鉴》的位面里被俘虏的琉球男女居然减少到了五百人,这是唯一一处数字减少,还是对自己有利。(的亏没厚着脸皮写成天孙氏俘虏几万隋朝兵)

明明《隋书》里隋朝和流求就此断绝了往来(起码在唐朝人看来如此),结果在《中山世鉴》的位面里居然琉球和唐朝、宋朝来往不绝,形成一种完全相反的状态……

明明《中山世鉴》是在抄《隋书》,隋书里有流求国王和王子的名字,结果《中山世鉴》愣是说“不可知”,估计是觉得欢斯渴剌兜爷俩太丢人了,就不好意思提了。毕竟大家顺着这个名字一找,发现《中山世鉴》是照抄满分试卷还没抄对,为了美化自己的历史睁着眼睛说瞎话,那可就不好办了……

user avatar

在东南亚的史籍中有很多夸张到令人会心一笑的记载。。。


以下内容出自缅甸史书《琉璃宫史》,成书于贡榜王朝时期(19世纪初)

84000代先帝看着你们呐~你怕不怕?

这并不是终点~

189000个城镇,990万个乡村,1960万埠头;古代缅甸的繁荣远超如今~


1.8亿士卒~其他国家的军队人数简直是XX~(阿奴律陀王统治时期约相当于两宋,如此可知此时缅甸的军队数量超过了宋金的人口总和~)

这段说的是元朝对蒲甘王朝的战争,根据当今的推测,元军总数可能不满一万~

人类打架~神仙也参与了进来

东南亚受印度文化影响比较深,印度的神话和文学中经常能见到天文数字一般的数目~所以我姑且认为~这种记载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数学水平o(╯□╰)o(这本史书中,越是后期的数字水分越少,比如东吁王朝时期军队数字的记载,一般不超过5万,相对来说可信点~)


接下来看看希罗多德《历史》吧,作为西方的“历史之父”,早期的历史著作自然会有许多不完善,看似道听途说的内容~与其说是夸张,不如说是猎奇


对希波战争中波斯军队人数的估计~264.1万军队,加上随军人员总数528.3万:一个20世纪前不可能出现的巨大军团

~这段说的是世界三大洲,利比亚(非洲),欧罗巴(欧洲),亚细亚(亚洲),作者认为欧洲是最为广大的,比非洲和亚洲之和都大,当然我们现在知道,无论亚洲还是非洲,都比欧洲大得多

彩蛋~阳光的魔法~

彩蛋~神奇的精子~


--------------------------------------更新----------------------------------

说完了古代的,我们看看近现代的~

引自昝涛的论文:土耳其的民族主义与现代化——论齐亚·格卡尔普“托古改制”式的民族主义,主要看引文部分。

格卡尔普土耳其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代表,他的这段叙述显然具有政治目的,为了建立土耳其民族认同,建立民族自豪感,将土耳其的历史文化与西方世界对接,就需要重新解释甚至创造历史。其实凯末尔和格卡尔普本人主要只是将历史作为塑造民族意识的工具,不见得会把这些当真~不过,现在真的有不少土耳其人把这些民族主义的历史叙述当做现实了。

以下引自昝涛的文章:土耳其的民族主义与“族史重构

“  ……我要讲的是突厥之家规章的第二和第三款。规章的第二款这样说:“突厥之家的目标是增强民族意识(milli ?uuru)。”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的话,它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对土耳其人及土耳其民族性的内涵进行理解,并为强化这一理解而努力。对我而言,为了突出这一目标,能够彰显土耳其人之起源、文明和伟大的最明亮光辉的是历史。要认识这一点,而且要让全世界都认识到。不知既往者无以知今日,亦无法理解明日。无法认识自我之本原者,除非他能显示一种可以向其所存在之世界展现自我的生活创造物,否则,它将永远籍籍无名。我是一名历史老师,不夸张地说,我感到,关于我们土耳其民族之崇高历史的知识是有缺陷的;对我们而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在过去的学校中,关于这一主题所教授的知识也是有缺陷的;对我而言,它也是错误的。更让我辈感到羞愧的是,直到今天,在我们这一代所发展的知识之家中,这一错误的方式仍然被遵循着。下一代人若要脱离这迷茫之路,土耳其民族和土耳其儿童若要追求一条崭新而光明的历史之路,重要的就是,我们必须为未来一代开辟光明的领域。

  伊楠认为,要实现“突厥之家”在自己的章程中所提出的理想,就必须了解和懂得土耳其人的真实的历史,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历史都不知道的话,他就失去了奋斗的凭仗。接着,伊楠就提出她对所谓“真实的”土耳其历史的看法:

  我以最大的勇气……提出这无可辩驳的科学的崇高真相。

  ……人类最高级的和最早的文明种族、国家,是阿尔泰与中亚的土耳其人。中国文明之基础的创立者是土耳其人。在美索布达米亚、伊朗的公元前至少7000年前人类之最初文明的创造者和人类的最早历史时期出现的苏美尔、埃兰人、阿卡德人,被给予了这些名字的人,实际上就是土耳其人。在埃及三角洲的土著居民,以及埃及文明的创立者是土耳其人。在美索布达米亚,公元前2300年时,闻名的闪族人汉谟拉比,在历史上显赫的亚述人,历史上他们都是土耳其人。以古希腊人为名的多利安人(Doryenler),是阿纳多卢的土著民、最初的和真正的主人,即他们的祖先是被叫作赫悌人的土耳其人。

  伊楠在提出其所谓的“科学的无可辩驳的崇高真理”之后,又对这些观点作了更进一步的阐明:

  此外,古典历史上被称为希腊的这块陆地之最早占领者爱琴人(Akeen),就是阿卡亚人(Akalar),今天被我们称为希腊的国家就是Akai,即阿卡亚人统治之地(Aak eli)。阿卡亚(Aka)这个词来自于A?a(大地主或大哥的意思——引者),爱琴(Ege,兄长或姐姐的意思)只能是自于Eke和Eci。这些词都是土耳其语……我认为,在克里特出现的最早的米诺斯文明,在被叫作希腊的阿卡亚人统治之地的迈锡尼文明,它们的最早创立者是土耳其阿卡亚人(Türk Akalar)。在克里特和阿卡亚,作为今天文明之基础的文明的创造者不是欧洲人或者印欧人,也不是古希腊人,他们也决不是闪族人。……拉丁文明之基础的创造者是被称为埃特鲁斯坎人(Etrüsk) 的土耳其人。

  就跟曾经排练过的一样,伊楠发言之后,萨德里·马克苏迪重复和解释了伊楠的看法。 第三个发言者是雷什特·伽理普,他就在美索布达米亚所进行的考古挖掘说:“在美索布达米亚的、数千年前的巴比伦和亚述文明的创立者必定是土耳其种族。最早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的创立者是土耳其人。” 在发言的最后,伽里普以优美的语言充满激情地说: 土耳其民族自身要置于几个世纪以来古老迷信的影响之下吗?它必将冲破重重压迫,从黑暗中如独立太阳的光芒般喷薄而出。土耳其的历史被遗弃了吗?就如考古者从沙尖之下发现的处于数个世纪的遮蔽的文明一般,就像潜水者在深海的海藻森林中寻找到的珍珠一般,伟大的土耳其历史的崇高事实出现了。它带着有力的天才的光芒,照亮了全世界。 ”

常言道西有土耳其,东有大朝鲜,看完西亚人类文明始祖土耳其,在来看看我们的东方邻邦~

檀君朝鲜:据说檀君是古代朝鲜的第一代国军,于公元前2333年建立了朝鲜国(你没有看错!2333:-D),据说檀君是天孙或者熊子。关于檀君的记载最早出现于13世纪的史书《三国遗事》,此书由朝鲜僧侣一然编写,是目前所知第二早的朝鲜史书。作为一本野史~搜罗了不少神话传说,其中关于檀君的记载据称出自《魏书》,然而在魏书中并未找到对应记载。

Dangun - Wikipedia Samgungnyusa - Wikipedia

至于那些玄幻的朝鲜地图~因为不能确定出处,就先不贴了

揭秘韩国古代疆域地图,真是心有多大国家就有多大!-搜狐 请大家自行辨析

以此图为例,至迟在08年,这张图就出现在了韩国的互联网上,看上去是某本书的截图。发帖的应该是韩国的民族主义者~此图在韩国网络上出现的频率还蛮高,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应该不是韩国教科书的插图

고구려에서 영토가 가장 넓었던 시기의 영역

地图描绘的应该是高句丽好太王或称广开土大王时的疆域。好太王大约是东晋后期,南北朝初期时代的人物。高句丽王国最初的疆土在吉林、辽宁一带,在中国,高句丽一般被当做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而在朝鲜韩国,高句丽则被追溯为他们的祖先。作为朝鲜半岛历史上疆域最大,也可能是最强大的国家,自然就需要拿出来好好珍惜一番。

根据现在的研究,通常认为高句丽是扶馀人建立,以濊貊和扶馀人为主的国家,他们的语言可能和现在的日语类似。当时朝鲜半岛的百济统治者似乎和高句丽是同族,而新罗则可能是本地三韩人建立的国家。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一起攻灭后,南半部领土为新罗占据。而主体部分吉林、辽东则归靺鞨人大祚荣建立的渤海国,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是高句丽的部将。这也就是现在中韩朝三国对高句丽、渤海国归属产生争议的由来。

지도로 알아보는 시대별 고구려영토 韩国人博客中的高句丽领土演变,在我们看来,基本都属于不靠谱内容,不过此贴的作者依然认为上图太过荒谬

第一代国王高朱蒙时期

大武神王时期,约相当于王莽的新朝时期

高句丽太祖时期,我们可以发现,刘备、关羽、张飞出生的地区已经被划入高句丽领土了,所以他们其实是韩国人~孔融自然也是韩国人~

美川王时期,大概是西晋末期,东晋初期时代

广开土大王

长寿王时期,广开土大王和长寿王时期是高句丽的全盛阶段~

宝藏王时代,此时高句丽正遭受隋炀帝的进攻。

고구려의 역대 영토 변천사 - 운곡 另一个高句丽领土演变图,可能比较靠谱些

一些YY成分比较强的地图~


user avatar

东南亚的《马来纪年》,写作于17世纪初,是阐述马来王朝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但是由于这部著作的史料来源主要来自口述传奇,所以有些内容-特别是与明朝相关的部分,现在听起来就比较不靠谱:

满剌加国王迎娶了明朝公主汉丽宝,(据说是郑和送去的)同时向明朝称臣纳贡。随嫁的有500名长相俊美的大臣之子,以及500名宫娥。这些人后来定居在三保山,就是马六甲最早的华裔。

其实以上还没啥,下面还有。

好,真正的吹牛来了,大家扶好座位,准备飙车。

根据《马来纪年》叙说,明朝使臣送上主要礼物的是铁针,这些铁针由明朝皇帝下令,向每个臣民征收而来,最后居然凑成满满一船,以示明朝的强大。(铁针和铁锅是明朝的重要出口商品)

面对明朝的高调,满剌加首领则命令每个满剌加人手搓西米一颗,凑了一船西米送回中国,表示不卑不亢。(明朝皇帝爱喝西米露?)

还有,满剌加曾经是大明最忠诚的藩属国,但在《马来纪年》中,却讲到明朝皇帝因为强迫满剌加朝贡,患上了皮肤病,最后要千里迢迢求来满喇加国王的洗脚水才能治愈。。。。

马来人为何对大明皇帝如此轻蔑呢?

让我猜测一下,《马来纪年》写作年代是17世纪初,当时满剌加早已灭国,满剌加的遗民成立了新国家柔佛,这本史书据说就是柔佛大臣根据200年来口头流传的传说整理而成。

满剌加这个国家的诞生和灭亡,其实都和大明有很大关系。

甚至可以说,没有郑和下西洋,就没有满剌加。而且由于郑和舰队的不断来访,这个国家在建立后短短几十年就成为全球级别的贸易中心。

今天我们打开东南亚地图,会发现马六甲所在正好是马六甲海峡的最窄处,在明朝到来之前,这里已经出现港口,当地的地区首领靠收路过商船的过路费为生。人数不过2000人。

1403年的时候,明朝宦官尹庆,为郑和远航探路。路过此地时向当地首领送上了礼物,从此满剌加与明朝建立了联系。

在马来史书中,满剌加国王面对明朝表现得不卑不亢,只到最后明朝同意下嫁公主汉宝丽给 ,国王才同意成为明朝的藩属国。

真实历史当然不是这样,在成为藩属国前,满剌加其实不过是附属于北方大国-暹罗(当时又叫阿瑜陀耶)的小势力,每年要向暹罗进贡40两黄金,更也没有权力称王。

所以成为明朝藩属国,对满剌加的国际地位来说是一大飞跃,类似于今天第三世界国家后加入联合国。满剌加从此还可以依靠明朝的威吓抵御邻国的军事侵扰。

永乐五年,明成祖朱棣敕旨暹罗,表示满剌加和暹罗是“比肩而立”,暹罗不得恃强凌弱。到永乐7年,更是派出郑和前往满剌加“主国封王,建城树碑”,还为满暹两国划下了边界线。

当然,这样扶持满剌加对明朝来说也有好处,满剌加是明朝舰队离开东亚前往印度洋和阿拉伯地区的最后一站,舰队需要在满剌加停泊,等待合适的风向再出航。明朝舰队在满剌加建立了一个木栅外墙的后勤基地,内设有仓库和宿舍,可供船员休息。

郑和和各国进行朝贡贸易,舰队每次来访都会带来大量中国商品,并在此采购大量当地特产。

满剌加每年吸引好几百艘船只顺着季风前来贸易,中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欧洲人挤满了港口。从中国来的樟脑、丝绸以及陶瓷,从印度来的织品,菲律宾蔗糖,摩鹿加群岛的檀香、丁香、豆蔻等香料,苏门答腊的金子以及胡椒,婆罗州的樟脑,帝汶的檀香,以及马来西亚西部所盛产的锡,统统汇集到马六甲,再转运到世界各地,,满剌加俨然是当时商品的全球集散中心。

明朝提供了外交和军事保护,又有巨大的商业利益,所以满剌加一直是大明最忠心的藩属。在1403-1521年期间,曾经32次入贡,其中三位国王率领妻子陪臣的五次大规模入贡更是世所罕见。对于当时的紫禁城,满剌加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马来纪年》中,其他的记录或许荒诞,但对于紫禁城的描写却感觉真实许多。

当然,我们要承认,国与国之间最终还是利益说话,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郑和下西洋成就了满剌加,但郑和下西洋在1433 年结束了,明朝开始战略收缩,这时满剌加与明朝的关系自然就疏远了。

明朝人不来了,欧洲人却趁虚而入。1512年,葡萄牙人占领了满剌加。满剌加王族逃到附近的柔佛,同时向明朝求援。但一直到1520年,明朝朝廷才知晓此事。

明武宗去世,明朝外交政策转变,也没想到自己派兵去帮满剌加复国,只是驱逐了葡萄牙使团,同时还异想天开要求暹罗派兵去救葡萄牙。可这时的明朝已经不是明成祖时代了,暹罗等国甚至根本懒得入贡,自然不予理睬。

满剌加的使者在北京,一直到死都没求来明朝的援军,这可能深深影响了满剌加人对明朝的观感。所以,最后满剌加遗民对大明的怨恨,也许导致了“洗脚水”这样的民间传说出现吧。。。

user avatar

来个三哥的


15世纪末古加拉特苏丹国的苏丹马哈茂德·贝加达(Mahmud Begada),被誉为古加拉特苏丹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一位苏丹。他在位期间加強对贵族土地的管控力度,创立名为”Jagir“的军队抚恤金制度,使古加拉特苏丹的军队成为远近有名的精锐。依靠这支军队他征服了Pavagadh 和Junagadh两处地方拉贾的要塞,从而获得绰号贝加达(古加拉特语”两个要塞“)将王朝首都迁至著名的古都Champaner(至今是印度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在古加拉特半岛以外,他还对周边的信德、拉贾斯坦、马尔瓦和德干地区发动了几次成功的军事征服,并清缴了在半岛周边进行海盗劫掠的柴明达尔。他的宫廷也因为古加拉特对外贸易的兴盛而呈现非常多元化的组合,赞助了许多阿拉伯、波斯和印度本地的文人墨客。


其中最有意思的当属许多印度本地的文人为他撰写的梵语碑文。即使到了伊斯兰征服后的几个世纪,梵语仍然是北印度,尤其是古加拉特地区非穆斯林群体用来篆刻铭文使用的文字。因此,为了增强古加拉特苏丹在非穆斯林臣民中的威信,用最有咖喱味的方式夸耀他们的功绩,不少本地的诗人创作了数以百计的梵语碑文来歌颂苏丹,甚至在清真寺奠基上,也有梵语写下的碑文。下面就是一首歌颂马哈茂德·贝加达的梵语长篇史诗Rajavinoda,其中的第四章占了整个碑文大半的篇幅,主要讲述了马哈茂德·贝加达是如何被整个“婆罗多”( Bhārata-varṣa,即梵语中类似中文“天下”的意思)的君主们争相朝贡的:

统治着恒河流域的文迦(Vanga,古国名,大概相当于孟加拉)国王向古加拉特苏丹进献了来自西海的珠宝;

潘地亚(不用介绍了吧)的国王匍匐在苏丹面前,献上了一串珍珠,仿佛珠贝中的明月一般;

鴦伽(大概在比哈尔邦)的领主从南方而来,谦卑地向苏丹献上了100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子;

拉特纳普拉的国王(Ratnapura,在斯里兰卡)献上了宝石,而羯陵伽(今奥里萨邦)的国王献上了强壮的大象;

泰卢固的国王带来了很有精神的士兵们,为苏丹献上了精彩的战舞表演,而在这场热情的show之后,马尔瓦国王倾尽他的所有放在苏丹面前,以乞求苏丹饶他性命;

盛大的宴会仍在继续,甚至昆巴哈的国王(Rana Kumbha, 今拉贾斯坦)也向马哈茂德苏丹献上了黄金作为贡赋;

迦摩縷波(今阿萨姆地区)的国王拜倒在苏丹的力量和威光之下;

经历这些奢华的享受之后,摩揭陀(今比哈尔南部)国王表示再也不想回到自己的国家了,他自己的皇室园林比起来简直就是一坨屎;

从恒河与亚穆纳河交汇处前来的,是普拉亚迦(今北方邦,瓦拉纳西附近)国王,他向苏丹献上了装在无数闪耀的金罐里的恒河水(?????)

摩偷羅(今北方邦西北部)国王甚至愿意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伟大的苏丹,表示要做苏丹的门卫并弘扬这位大地之主的威名;

曲女城和尼泊尔的统治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谦卑;

这时候克什米尔的统治者站了出来,大声地赞颂马哈茂德苏丹:

“噢,我勇敢的主人,我是说,您简直太棒了,您就是因陀罗,是伐楼拿,是聚集财富于一身的俱毗羅啊!

盛会的最后,德里的国王(显然指德里苏丹国)把他的王冠也献给了马哈茂德苏丹,伟大的古加拉特皇帝。


你说这位在史诗中地图开疆无所不能,整个次大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苏丹最后怎么样了?

嗯,在他的统治末期,一位叫阿尔梅达的葡萄牙人带着一支舰队过来了……………………

(说正经的,从这篇梵语史诗的内容可以看出,直到15世纪,梵语人群眼中的”天下观“几乎已经包括了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整个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甚至缅甸的一部分,几乎可以与今天”南亚次大陆“的概念等同了。后来的莫卧儿宫廷也曾一度盛行赞助这些使用梵语的印度文化人,也许Bhārata-varṣa的概念多少也影响了这个帖木儿王朝的统治者向南和向东进军的动机。)


推荐阅读

user avatar

其他回答都提自吹的案例,实际上外国历史还有替别人吹牛的记载。阿拉伯-波斯古籍的中国相关记载里吹牛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中国人的手艺被吹上天了,现在的标题党都不敢这么写。

chin国的百姓十分擅长手工艺,没有一个国家百姓能达到他们的水平,罗马人也十分熟悉手工艺,但是他们(罗马人)的水平达不到Chin国人的级别。Chin人中流传一句话叫“全世界的人们在手工艺都眼盲,罗马人是独眼人”,也就是说罗马人只掌握了手工艺的一半水平

user avatar

来段罗马史之高达是怎样练成的。

阿庇安《罗马史·内战记》:克拉苏把两个执政官的军团并入自己的军队。他立刻命令在这些屡次吃败仗的两个军团的士兵中间举行抽签,把十分之一处以死刑,……结果,处死的将近四千人。……当斯巴达克斯不得不力图给自己打通一条去萨莫奈的道路时,克拉苏在拂晓就消灭了将近六千敌人,而在晚上大约也有这样多,可是在罗马军队中只有三个人被打死,七人受伤。由于克拉苏执行纪律而在他的军队中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


——————————————————————————————————


原本以为这种一望可知的鬼话无需分辩,看了某些评论,发现居然还必须脱裤子放屁一回。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克拉苏传》记述是役:在这次战斗中,死去一万二千三百个奴隶,其中只有两个人背上受伤,其余的人全部战死于与罗马人作战的行列之中。斯巴达克斯失败之后,便开始退往帕特里山中去,克拉苏的副将克温和财务官斯科洛伐便跟踪追击他。然而,当斯巴达克斯回头反击时,罗马人却狼狈地逃窜了。他们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得以逃脱,并将受伤的财务官带走。

如果还有人认为持续一整天,双方规模合计超过十万的大会战能闹出一方战死三人,一方战死一万二千,交换比1:4000的神迹,那就充分论证了亩产万斤宣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

至于十一抽杀干掉四千人的大新闻,连写小说的乔万里奥尼都不敢照搬,直接去零再打折处理。套用著名的【五万猪】论:就是头猪,被这样骗也不会信呐╮(╯▽╰)╭

捎带一说,阿庇安记述罗马人吃瘪,真·崩溃到全军覆没的坎尼会战,那就是罗马人阵亡五万,迦太基人阵亡六千,汉尼拔痛哭流涕,自称绝不再想有这样一场胜利了。

嗯,欢迎回到地球。

user avatar

吹到让你恶心,比如高丽王朝第二位国王惠宗王武的出生。按照古代的一贯传统,帝王出世总要有各种奇异的经历,什么仙人太阳神龙入梦屡见不鲜,这些王武也都有。

而更牛逼的是按照【高丽史】的记载,惠宗大王是他妈庄和王后跟高丽太祖王建“口交”生的:

庄和王后吴氏,罗州人。后尝梦浦龙来入腹中,惊觉以语父母,共奇之。
太祖以水军将军出镇罗州,泊舟木浦,望见川上有五色云气,至则后浣布,太祖召幸之,以侧微,不欲有娠,宣于寝席,后即吸之,遂有娠生子,是为惠宗...(惠宗)面有席纹,常以水灌寝席,又以大甁贮水洗臂不厌,真龙子也。

说是高丽太祖王建在河边看到当时还是平民的庄和王后浣布,精虫上脑的同时又嫌弃这个女人出身寒微,不想让她有怀上自己孩子的机会。于是没射在里面,而是被吴氏吃了,正是所谓的“后即吸之”。

然而吴氏依旧怀了孩子,也就是后来的高丽惠宗。

(抱着开脑洞不嫌事大的心态,本人想着,如果此事不是史家为了渲染王武出身奇异乱编的,而是真实存在的话,会不会是吴氏这个出身贫寒的女人迫切的想往上爬改变命运,于是那个精液吃到嘴里后再偷偷吐出来塞到自己的X里以致怀孕?本人并不是医学专业的,不知道这个方法可不可行,希望有大佬来解答 @丁香医生 @来自星星的萌医生

user avatar

倭马亚王朝呼罗珊总督古太白·伊本·穆斯林(中国史书称屈底波)在715年迫使中国皇帝称臣纳贡。出自波斯历史学家塔巴里的《历代先知与帝王史》


“这一年(715年),古太白·本·穆斯林征服了喀什,并进攻了中国。

有关消息是这样的:

这一年,古太白(继续向前)扩张。他和手下都带着家眷。因为担心苏莱曼的不利之举,他想把他们安置在撒马尔罕。过(锡尔)河时,他在渡口挑选了一员信得过的、人称花拉子密的大将,并对其下令道:‘未经我许可,任何人不得过河。’接着他前往拔汗那。他将最先到达通往喀什之路的人,派往伊萨姆山道。喀什是最近的中国城市。他是在拔汗那得知沃利德(伍麦叶王朝哈里发,668-715 在位)的死讯的。

古太白派凯西尔·本·福兰前往喀什。后者所俘甚多,并在这些作为真主赐予古太白之战利品的俘虏脖子上盖了戳。然后古太白回返,并得知沃利德的死讯。

古太白深入到临近中国的地区。于是中国国王修书一封给他,云:‘请你派一名你们当中出身高贵者前来告之你们的情况,同时我们也将向他询问关于你们宗教的情况。’古太白遂从其兵士中挑选了 12 人——也有人说是 10 人,他们都来自一些荒野的无名部落,但个个英俊强壮,能言善辩,智勇双全。他考问他们后,认为他们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测试他们后,发现他们才貌兼备。于是下令为他们准备最好的兵器和丝毛混织、刺绣彩饰、细白柔软的各色上好服装,以及靴子和各种香料,再配上几匹良种高头大马驮运行李,外加他们骑乘的骡子。

他们当中嘴皮子最利索的要数胡白来·本·木沙拉吉·基拉比。于是古太白问他:‘你将如何行事?’答:‘愿真主成全大帅!您的文才武略谁人不晓。您说吧,您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您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古太白道:‘那你们就去吧,真主会保佑你们一切顺利。到达他们的国家前,不要摘下你们的缠头巾。如果你们见到他们的国王,就告诉他,说我已经发誓,不脚踩他们的国土,不在他们王子王公的脖子上盖了戳,不收了他们的地租,我决不收兵。’

在胡白来的率领下,他们上路了。到了以后,中国国王要召见他们。于是他们进了浴室,出来时全都先穿上衬衣,后穿上白色外衣,然后擦上一种叫做‘加利叶’的麝香和龙涎香的混合香料,接着又往衣服上熏了香,最后穿上靴子和长袍。他们来见国王,他侧旁有不少王公大臣。他们坐下来,但国王以及他的幕僚们没一个同他们讲话。于是他们便站起来走了。国王问在场者:‘尔等如何看这些人呀?’众人答:‘他们跟女人没什么两样,他们身上散出的味儿简直让人受不了。’

第二天,国王再次召见他们。于是他们穿上彩饰礼服,围上丝毛混织的缠头巾,披上花缎外袍,来到国王面前。孰料他只说了句:‘你们回去吧。’过后他问他的属下:‘今儿这样子,尔等怎么看呀?’众人答:‘这样子比起第一次来像点男人了。’

第三天,又召见他们。这次,他们把兵器搬了出来,然后披甲戴盔,佩剑持矛,肩背弓弩,跨上战马,直奔王宫而去。中国国王一见,以为群山向他压将过来。待到近前,他们摩拳擦掌,挺起长矛,朝中国人步步逼近。在他们靠近之前,有人说了句‘你们请回吧’,因为恐惧已然占据了他们的心。胡白来等人扬长而去,他们一边挺起手中矛枪向前一伸一缩作刺杀状,一边策马飞奔,仿佛要让马儿去追赶矛枪。国王问手下:‘尔等如何看他们?’众人齐答:‘从未见过如此好汉!’

晚上,国王派人来对他们说:‘你们选个首领,也就是最优秀的人前来进见。’于是他们推选了胡白来。

国王见到他,说道:‘我的赫赫王权,想必你们已经见识了。在我这儿,没人敢把你们怎么样。在我的国家,你们就像我手心的一个鸡蛋(一样安全)。我问你一件事,你要照实说,否则我便把你们全杀了。’

胡白来说:‘请问吧。’

国王问:‘你们这三天穿三种衣服,原因何在?’答:‘第一天的是我们国民平日穿的服装,那香也是他们平日所熏;第二天的是我们晋见领袖时穿的服装;至于第三天,则是面对我们的敌人时穿的服装,换句话说,若有人把我们惹火了,我们穿的就是这个。’

国王感叹道:‘如此这般,真可谓天衣无缝也。你们回去吧,见到你们的统帅就说我说了:让他退兵吧,我已知道他的贪图,也知道他兵少将寡,否则,我将派人迎战,把你们连同他一起斩尽杀绝。’

胡白来道:‘我们大帅的马队,先锋在你的国家,后续连绵不绝,一直到橄榄树生长的地方,你怎能说他兵少将寡?!再者说,一个能够征服天下,连你的国家都敢攻打的人,怎么能说是个贪图者呢?!至于你以杀我们相威胁,我想告诉你,我们的死期是天定的,若是它来了,杀是对它最好的款待。我们不厌恶死期,更不惧怕它。’

国王听后道:‘那你说,什么能让你们的统帅满意而归呢?’

胡白来答道:‘他已发誓,不脚踩你们的国土,不在你们王子王公的脖子上盖了戳,不让你们交了人头税,他决不收兵。’

国王道:‘这样吧,我们来让他解除这个誓约。我们送去我们国土上的土,让他去踩好了;我们送去几个我们的子弟,让他去盖戳好了;我们送去人头税,让他心满意足好了。’

过后,他叫人拿来几个大金盘子,上面放了土,又取出大批丝绸和金银财宝,并从他和王公们的儿子中找出 4 个后生跟他们回去。国王赏赐了胡白来一行,之后放他们踏上归程。

于是他们带着中国国王送的东西(和人质)上了路并回到古太白那里。后者接收了人头税,在那几个后生的脖子上盖了戳并将他们放了回去,然后他踩了土。”

user avatar

正史这种统治阶级的维稳工具怎么能信呢?!!(正义脸)

去年夏天坐长途汽车,和一个大叔聊天,大叔是一个军事刊物记者,挺渊博的,从经济到学外语什么的聊了很多很多。

然后就作死地聊到了历史!

大叔说:其实俄罗斯的文明也是很悠久的,只是被忽略了。

这时我还觉得有道理。

大叔说:俄罗斯历史上曾经南下跟中国人打过仗,那时候俄罗斯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用的是铁制兵器,而中国还在青铜时代,用铜兵器,所以……

我说:等等!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公元前呢,可是我们学的俄罗斯文化史里都说斯拉夫文明4到6世纪才有记载啊!

大叔说:我正是要告诉你这个!关于这场战争我是十几年前在一个地方图书馆的一本很少见的书里读到的!很遗憾这本书今天已经很难找了!因为承认这一史实就意味着要推翻过去所有时代的官方史书,要触动太多人的利益,所以政府出于自己的需要,一直封杀这一方面的史料,打压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不让这段历史重见天日。然而,事实是不可磨灭的!

我被大叔那沉稳平和的知识分子腔调说得云里雾里,回到家赶紧去找我的一个俄罗斯朋友、史学博士。

我把事情告诉他后,他狂笑了五分钟。

然后说:恭喜你!!!

我说恭喜啥?!

他说:恭喜你幸运地遇上了我国神经病诸多流派中的一支!

哦⋯历史悠久吹逼派⋯


上图最右说7500年前曾打败中国。

(好像我们也不用再为“上下五千年”没太凑齐而苦恼了,7500年前有青铜武器的话,我们至少八千年!)

我说:人家说能证明的资料都被政府封杀了!

史学博士说:对,神经病都这么说!

我陷入了沉思。

史学博士说:那个,现在的人工作压力都很大啦,哪天哪根筋没搭对也是常有的啦……

user avatar

吹牛逼最厉害的莫过于各种战役~


喝大啦,想起就说~


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的决定性战役,多罗萨战役,莱昂、卡斯提尔联军10万击败安达卢西亚各路领主+阿尔穆瓦希德王朝60万。整个安达卢西亚和马格里布所有穆斯林壮丁也没那么多……

安哥拉战役,帖木儿大帝80万大军和奥斯曼苏丹雷电巴耶赛特一世25万大军开片,人和马再加上别的牲口算在一起也没那么多。

缅甸国王莽应龙御驾亲征暹罗,逼迫彭世洛王称臣,90万大军;再次亲征暹罗,攻陷阿瑜陀耶,50万大军。当时整个缅甸的壮丁也没那么多。

user avatar

后黎朝太祖黎利于1418年在清化起兵反明,当时部队主力多是当地农民,不能与明军对抗,经常大败而逃。

《大越史记全书》中记载,明军的残暴震怒了上天,龙王决定资助黎利起兵,便通过农民将一口名叫顺天的剑赠送给了黎利。

黎利得到这口剑之后,对明军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驱逐了明朝。

黎利对明朝下达《平吴大诰》,自称南朝,正式脱离了明帝国的控制,建立后黎朝,而他的年号便以这口剑的名字“顺天”命名。

黎利称帝后,仍经常佩戴这口剑。后来有一次黎利在还剑湖游玩时,有一只巨龟浮出水面,用箭射不中,黎利挥剑砍去,剑与龟一起没入水中。

自此黎利丧失了顺天剑,相传是龙王取回了宝剑,以备日后再授予抗敌之人。


这段历史是我看一个越南漫画知道的,黎利被娘化了,还有根呆毛,从山顶的巨石里拔出了宝剑“顺天”,驱逐明朝,宝剑被“湖中仙女”收了回去。(23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国历史记载里的吹牛现象,要说有多严重,这问题就有点意思了。咱们得这么看,历史这东西,很多时候是胜利者写的,是权力者编的,当然也有是那些想名垂千古的家伙们涂抹的。所以,吹牛这事儿,它贯穿古今,没啥地方没这影子。战场上的将军,沙场上的英雄你想啊,古代打仗,那可真是生死一线。战后总结经验、论功行赏,那是.............
  • 回答
    .......
  • 回答
    要说外国历史里开国后杀功臣的例子,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往往都带着点血腥和权谋的味道。最经典的,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是罗马共和国的建立者们,尤其是那些在推翻王政过程中功勋卓著的家族,比如尤尼乌斯·布鲁图(Junius Brutus)和他的后代们。虽然不是直接在开国后立刻就大杀特杀,但罗马共和国早期那种“.............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人性中潜藏的黑暗面不时会以惊人的残酷姿态显现,留下一幕幕令人不忍卒睹的暴行。这些事件,虽然年代久远,却如同烙印般刻在了人类的集体记忆里,提醒着我们曾经经历过的苦难,以及必须从中汲取的教训。1. 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徒迫害(约公元64年 公元313年)罗马人以其宏大的帝国和法律体系著称,.............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成为了智慧与忠诚的象征。而在世界各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也同样涌现出不少能够与之比肩的智谋之士,他们以超凡的洞察力、战略规划能力和战术运用,影响了各自国家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要寻找诸葛亮式的.............
  • 回答
    帝国黄昏与乱世星辰:《意呆的野望》下的历史画卷初读《意呆的野望》,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宏大而斑驳的历史长卷。作者以一种近乎“上帝视角”的沉浸感,将读者带入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意大利统一之前,那片被列强环伺、邦国林立的“意呆利”。这并非仅仅是几个地理概念的拼接,而是历史洪流中无数鲜活个体命运交织的缩.............
  • 回答
    嘿!很高兴你对历史这么有热情,而且喜欢啃书!作为一个“历史小白”,想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而且还爱读书,这简直是最佳组合!别担心,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保证内容详实,让你觉得是我这个“过来人”在跟你掏心掏肺地聊,而不是什么机器生成。咱们先说总体的学习思路,再分开聊中国和外国史。总体学习思路.............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
  • 回答
    要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找到一个能够完全对标诸葛亮的人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诸葛亮身上集合了太多的特质,以至于我们提到“智慧”、“忠诚”、“理想主义”时,他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外国历史,确实能够发现一些在某些维度上与诸葛亮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人物。他们或许没有诸葛亮那般“鞠躬.............
  • 回答
    外国军事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将领在打了胜仗之后反而被撤换的情况。这其中原因多种多样,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往往与政治博弈、战略分歧、个人野心,甚至是不合时宜的“功高震主”有关。要找出这样的例子,我们不能仅凭战绩来评判,更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军事决策。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或许可以从 法国大革命.............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中史和外国史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读外国历史更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呢?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与连续性: 王朝更迭与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
  • 回答
    .......
  • 回答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句刻板印象的说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对中国不够了解的外国人眼中。这种说法,往往带有猎奇甚至贬低的意味,忽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各地的饮食习惯。当一些外国人抛出这句话时,他们很少会去思考,在他们自己的历史长河中,当面临生存危机时,又会采取怎样的生存方式。我们先不谈外国人“吃.............
  • 回答
    并非所有外国军队的制服都只能由历史军事类博物馆持有和展览。虽然历史军事类博物馆是这些珍贵文物的主要保管者和展示场所,但情况远比这复杂,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历史军事类博物馆:守护历史的殿堂首先,历史军事类博物馆确实是外国军队制服最重要的归宿。这些博物馆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保护与保存: 军队制服往.............
  • 回答
    历史上,英雄的定义往往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立场和所属的阵营。在很多国家和民族的视角里,他们的民族英雄,在历史的另一端,可能被视为入侵者或压迫者。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它反映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文化、政治背景下的解读差异。一个典型的例子,或许可以从中国与周边民族的互动历史中寻找。成吉思汗(Gen.............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国家兴衰更迭,王朝起落沉浮,但主动要求外国侵略自己,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设想,一个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场景。毕竟,侵略意味着战争、破坏、征服,是民族存亡的严峻考验。哪个国家的执政者会亲手将自己的国家推向深渊?然而,如果我们跳出“主动要求”这个字面意义,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历史,或许能找.............
  • 回答
    很高兴能为你梳理一下在外国政治、经济、历史领域,能够深入洞察且精通该国语言的优秀答主。这些人选往往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能够从文化、社会肌理出发,提供更具深度和 nuanced 的分析。要找到这样的答主,通常需要关注那些在学术界、媒体界、智库、甚至在特定国家生活过的资深人士。我将从几个维度来介绍,并尝试.............
  • 回答
    近些年,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中国玩家在Steam上对一些包含太平天国历史题材的外国游戏表达反对的声音。要评价这种现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也挺复杂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特殊且重要的时期。它规模庞大,影响深远,但同时又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它既有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促使我们抛开那些既定的标签,纯粹地从一个王朝的内部运作和发展轨迹来审视它。如果不考虑外部的侵略和同期的其他国家之间的横向对比,清朝究竟是什么样的朝代?它自身的发展是走向强盛还是衰弱?这确实需要我们深入地挖掘一番。清朝:一个内外兼修的复杂体,其强盛与衰弱并非一线穿针简单地说,清朝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