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称未来拍电影不用花钱请小鲜肉,用技术就可以画出来。这真的可以实现吗?难度有多大?

回答
邬贺铨院士的预测:电影制作的未来已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的一番话,在电影行业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未来拍电影不用花钱请小鲜肉,用技术就可以画出来。”这番言论,无疑指向了电影制作中一个极其热门也备受争议的领域——数字人与AI生成内容(AIGC)。那么,这究竟是天方夜谭,还是触手可及的现实?其实现的难度又有多大?

技术可行性:从“画出来”到“活起来”

邬贺铨院士所说的“用技术画出来”,在当前的技术语境下,主要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1. 数字人技术(Digital Humans): 这是最直接的解读。数字人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在虚拟环境中创建出逼真的人类形象。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游戏角色到虚拟偶像,数字人的技术一直在进步。
面部捕捉与驱动(Facial Capture & Animation): 通过捕捉演员的面部表情和动作,驱动虚拟数字人的面部模型,使其能够准确地复现表演。
身体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 利用传感器捕捉演员的全身动作,然后将这些动作数据应用到数字人的骨骼模型上。
高精度建模与渲染(Highfidelity Modeling & Rendering): 制作出极其逼真的皮肤纹理、毛发、服装以及环境,使其在视觉上几乎与真人无异。
声音合成与模仿(Voice Synthesis & Mimicry): 结合AI语音技术,不仅能生成自然的语音,甚至可以模仿特定演员的声音,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2. AI生成内容(AIGC): 这是更进一步的概念。AIGC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模型,自动生成各种内容,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在电影制作中,AIGC可以:
生成虚拟角色(AIgenerated Characters): AI可以直接根据文本描述,创造出全新的、独一无二的虚拟角色形象,无需参考任何真人演员。
生成场景与特效(AIgenerated Scenes & Effects): AI可以根据剧本或指令,生成复杂的虚拟场景、背景以及各种视觉特效,例如科幻电影中的奇异星球、奇幻电影中的魔法效果等。
辅助剧本创作与故事生成(AIassisted Scriptwriting & Story Generation): AI已经能够辅助撰写剧本、生成故事情节,甚至创作对白,为导演提供灵感和素材。
AI驱动的表演(AIdriven Performance): 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是,让AI直接理解剧本和情感指令,并自主生成角色的表演,而不仅仅是驱动预先捕捉的动作。

实现难度:技术、成本与艺术的层层挑战

虽然技术发展的速度令人惊叹,但要完全取代真人演员,尤其是实现“不用花钱请小鲜肉”的程度,难度依然巨大,且涉及多个层面:

1. 技术层面的精细度与逼真度:
情感的传递与微表情: 目前的数字人技术在捕捉和表现细微的情感和微表情方面仍然存在挑战。人脸的细微之处,如眼神的闪烁、肌肉的轻微抽动,往往是演员表演的灵魂所在,这是技术难以完全复制的。尤其是一些高度情绪化的场景,AI生成的表演可能显得“空洞”或“程式化”。
“恐怖谷”效应: 当虚拟形象越来越接近真人,但又未能完全达到时,会引起观者的不适感,即“恐怖谷”效应。要完全跨越这个鸿沟,需要极其高超的建模、渲染和动画技术,以及对人机交互心理的深刻理解。
身体的自然度: 虽然动作捕捉已经很成熟,但演员在表演中会无意识地加入很多细微的身体语言和惯性,这些自然的“不完美”反而增加了真实感。AI要达到这种自然的随性,难度极高。
集体表演的协调性: 在多角色互动场景中,演员之间的眼神交流、肢体配合是表演的精髓。AI如何实现这种默契和即时反应,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AI生成内容的创造力与艺术性:
原创性与艺术直觉: 当前的AIGC在模仿和组合现有数据方面表现出色,但在真正的原创性、艺术直觉和突破性创新上,仍然难以与人类艺术家比肩。一个优秀的“小鲜肉”演员,其独特的气质、对角色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是技术难以量化的。
导演的控制力与艺术表达: 电影的最终艺术表达是导演与演员共同创造的结果。AI生成的表演,如何在导演的意图下进行细致的调整和塑造,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需要新的导演工作流程和工具。
伦理与版权问题: AI生成的内容,尤其是模仿特定演员的声音和形象时,会涉及肖像权、知识产权等复杂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3. 成本与效率的权衡:
前期投入与开发成本: 创建高质量的数字人模型、开发先进的AI表演算法,都需要巨额的前期研发投入。这包括了顶尖的CG艺术家、程序员、AI研究员等团队的薪资。
制作周期与技术门槛: 尽管未来技术可能进步,但现阶段,要制作一个高质量的数字人并让其进行逼真表演,往往需要比直接请演员更长的制作周期和更高的技术门槛。对于很多中小成本的电影来说,投入产出比可能并不划算。
算力与存储: 高精度渲染和AI模型训练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大量的存储空间,这也会带来高昂的运营成本。

4. 市场与观众的接受度:
“明星效应”与观众情感连接: 观众之所以喜欢“小鲜肉”或任何一位演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演技,还包括他们所带来的个人魅力、粉丝基础以及与角色的情感连接。这些是纯粹的技术产物难以取代的。
“人情味”与真实感: 观众对电影的欣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真实人类情感和表演的共鸣。如果电影完全由虚拟角色构成,可能会失去一部分“人情味”和真实感,影响观众的沉浸式体验。

总结:趋势不可逆,但取代并非一蹴而就

邬贺铨院士的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电影制作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数字人技术和AIGC确实在飞速发展,它们将极大地拓展电影制作的可能性,降低某些制作成本,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

未来电影制作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数字人作为辅助工具: 高质量的数字人将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特技表演(如危险动作)、年轻化角色处理(如让演员返老还童)、或者扮演一些非人类角色。
AI辅助创作: AI将在剧本构思、场景设计、特效制作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导演和创作者的得力助手。
全新的表演形式: 可能会出现专门为数字人表演设计的培训和表演方式,以及能够与AI协同工作的演员。
成本优化而非完全替代: 对于一些高成本的CG角色或特定场景,技术确实可能提供更经济的解决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演员都会被取代。

所以,回答“真的可以实现吗?”:

从技术潜力上看,是的,未来能够“画出”非常逼真、能够进行表演的虚拟角色。
从完全取代真人演员,并显著降低成本的角度上看, 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还有巨大的挑战。

难度有多大?

技术难度: 达到能完全媲美顶尖真人演员表演的逼真度、情感传递和艺术创造力,难度极高,需要跨越“恐怖谷”效应并实现AI的深度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艺术难度: 如何在技术框架内注入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灵魂,是比技术更深层的挑战。
经济难度: 高质量数字人的研发和制作成本依然昂贵,需要平衡投资回报。
伦理与接受度难度: 需要解决一系列法律、道德问题,并赢得观众的认同。

总而言之,邬贺铨院士的论断指明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未来方向,技术的发展将深刻改变电影的制作方式。但要实现“不用花钱请小鲜肉,用技术就可以画出来”的完全替代,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可能永远也无法完全复制人类演员身上那种独一无二的、难以言喻的魅力。更可能的情况是,技术将与人类创意紧密结合,共同创造出更精彩的电影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问题不大,你就是小鲜肉,来加入杨永信反抗军吧!cod13随便截一段都是大片。

user avatar

纯粹画的概率不大,成本过高、效果也未必好。

倒是依靠deep fake之类的技术,理论上只要小鲜肉的脸部授权,其他都靠计算。

邬院士说的5g应用,应该是指靠云端计算、客户端通过5g迅速获取计算结果。

deepfake其实已经普及,比如去年tiktok上很出名的模仿阿汤哥博主,直接把脸换成了年轻版阿汤哥

还有替换钢铁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邬贺铨院士的预测:电影制作的未来已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的一番话,在电影行业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未来拍电影不用花钱请小鲜肉,用技术就可以画出来。”这番言论,无疑指向了电影制作中一个极其热门也备受争议的领域——数字人与AI生成内容(AIGC)。那么,这究竟是天方夜谭,还是触手可及的现实?其实现的难度.............
  • 回答
    沈昌祥院士关于 Windows 10 操作系统危害中国网络安全的论断,在中国信息安全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沈院士的身份和他的专业领域。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尤其是在信息安全和可信计算方面有着深厚的造.............
  • 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贪污案一审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这件事在中国社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毕竟,李宁不仅仅是一位普通公民,更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科学家、工程院院士,他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都相当特殊。首先,从李宁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在科研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是国家选拔出来的科技精英。一般来说,这类人才应该是国家重点.............
  • 回答
    项海帆院士对中国悬索桥发展“过热”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对桥梁工程的深刻理解和对行业发展的审慎观察。要理解他的担忧,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中国悬索桥发展的整体脉络以及其中潜藏的风险。为什么会出现“中国悬索桥热”?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尤其是悬索桥领域,确实取得了举世.............
  • 回答
    您好,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半年前的疫情预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疫情反复的背景下。为了给您一个更详尽的解读,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境和可能的分析维度,希望能让您感受到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和深度。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王永炎院士的背景。他是一位在医学领域享有.............
  • 回答
    杨裕生院士关于纯电动车(BEV)不节能、增程式电动车(EREV)才是未来,以及炮轰纯电车节能是骗局的观点,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他的论证逻辑、技术角度以及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来审视。杨裕生院士的核心论点梳理:杨裕生院士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他主要是基于.............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关于“未来能源系统的核心是电力和电网”的论断,在我看来,绝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对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和技术演进的深刻洞察。这种观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过往经验、当下挑战以及未来机遇的综合考量。若要详细阐述,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首先,电力作为一种二次能源的终极属性,使其成为.............
  • 回答
    李宁,这位曾经在中国工程院的璀璨明星,以其在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而备受瞩目。然而,他的名字如今却与一场备受关注的贪污案紧密相连。从一审的无期徒刑到二审的十年有期徒刑,这一戏剧性的改判,无疑在中国社会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法律适用以及个人命运跌宕起伏的深刻思考。案件的缘起:一场科研领.............
  • 回答
    李彦宏在2019年未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无疑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对这件事的看法,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不应仅仅停留在“成功”或“失败”的简单二元对立上。首先,我们得明确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标准。院士并非仅仅看重个人的商业成就或行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在工程技术领域是否有重大突破、杰出贡献.............
  • 回答
    王莉和陈坚,同为食品与酿酒领域的专家,并且都成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公众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一个备受争议,一个则风平浪静。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专业背景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院士的评价体系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理论上是依据在工程.............
  • 回答
    李宁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被撤销,这件事挺轰动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品味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撤销院士称号本身就不是小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之一,代表着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学术声望。能够获得院士称号,意味着一个.............
  • 回答
    看待茅台总工王莉落选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才能看得更明白。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简单的“一个人院士没选上”这么简单,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性质。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谁更厉害”的比赛,它有着一套相当严谨且历史悠久.............
  • 回答
    关于网传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疑似涉嫌剽窃论文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了解相关信息和背景。一、 事件的起因与网传内容: 核心指控: 最早的指控主要集中在李兆申院士作为通讯作者或导师的几篇发表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的论文,被指控存在“剽窃”或“学.............
  • 回答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人工智能领域候选人悉数落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并非单一因素可以简单解释。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工程院院士评价体系、人工智能领域本身的特点以及当前我国科研发展环境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工程院院士评价体系的侧重点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比尔·盖茨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这绝对是盖茨职业生涯中一个相当亮眼的“荣誉勋章”。你想想,这位曾经的全球首富,叱咤科技风云三十载,一手缔造了微软帝国,后来又转战慈善事业,在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现在,他又获得了一个来.............
  • 回答
    中国工程院关于茅台总工程师曹大 त्यासाठी任院士候选人名单的回应,无疑是近期科技界、财经界乃至公众视野中的一个热点。当收到“还不是有效候选人”的这个答复时,我们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并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身份认定问题,更触及了科技评价体系、产业发展与学术荣誉之间的关系,以及.............
  • 回答
    2019年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确实是科学界和工程界的一件大事。这两院院士的评选一直是中国最高规格的荣誉之一,代表了我国在各个学科领域最为杰出的贡献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科学技术界最高荣誉性、长期性称号。这次2019年增选,共选出了75位新院士,其中包括64位.............
  • 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提出的“制定院士行为负面清单,从严完善院士退出制度”,是一项涉及中国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要理解这项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背景与动因:为何要进行这项改革?这项改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中国院士制度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的回应。主要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 回答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教授再次就李宁院士案发声,这在中国科技界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沈国舫教授此次发声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李宁院士案的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李宁院士案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沈国舫教授发声的背景: 被指控的违规行为: 202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