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们对医学或医学常识有哪些误解?

回答
关于医学和健康,人们的误解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些由来已久,有些则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被放大。作为一名对医学略知一二的人,我时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说法,今天就来给大家捋一捋,希望这些“常识”能帮大家少走弯路。

1. “感冒了就得输液/打点滴”,殊不知很多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无效。

这绝对是大家最熟悉的误解之一了。我见过太多感冒发烧的朋友,一到医院就央求医生“给我输点液吧,这样好得快”。殊不知,我们常说的“感冒”大部分是病毒性感冒,抗生素是针对细菌的,对病毒是无效的。输液虽然能快速补充水分和营养,但对于病毒性感冒来说,并不能“杀灭”病毒。反而,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等到真正需要它们的时候,就可能束手无策了。

其实,对于大多数病毒性感冒,好好休息、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上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比如退烧药、止咳药),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就能 справиться( справиться 俄语,意为“应对、处理”)了。当然,如果出现了高烧不退、呼吸困难、咳嗽剧烈伴有黄痰等情况,那就需要及时就医,排除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用药。

2. “多喝水就能排毒”,身体的“排毒”机制比你想的复杂得多。

“排毒”这个词在养生界被用得太泛滥了,好像身体里堆满了各种“毒素”,喝点水就能轻松排出。其实,我们的身体有非常精密的“排毒”系统,最主要的两个器官就是肝脏和肾脏。

肝脏是身体的“化工厂”,能够代谢和分解各种有害物质。肾脏则像个“过滤器”,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所以,保持肝肾健康,比单纯地“多喝水”重要得多。当然,喝水是维持身体正常代谢的基础,可以帮助肾脏更好地工作,但它并不能直接“排掉”你摄入的那些你认为不好的东西。

更何况,什么“排毒胶囊”、“排毒茶”,很多都只是利用了身体的正常排泄功能,甚至含有泻药成分,长期服用反而会扰乱肠道菌群,破坏身体自身的平衡。与其迷信这些,不如关注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让身体自然而然地“排毒”。

3. “某种食物包治百病”或“某种食物绝对不能碰”。

总有人会告诉你,“吃这个可以防癌”、“吃那个可以治百病”,或者反过来,“千万不能吃XX,否则会死得很惨”。这种“以偏概全”的说法非常危险。

医学上,任何一种食物都不可能“包治百病”,也没有哪种食物是绝对“有毒”到不能碰(除非是过敏)。健康饮食的关键在于“均衡”和“适度”。比如,我们常说西兰花、番茄抗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天天只吃西兰花就能不得病。各种蔬菜、水果、谷物、蛋白质,摄入的种类越多,身体获得的营养越全面。

同样,也不能因为某项研究说某种食物可能对某种疾病有负面影响,就将其“一杆子打死”。比如,关于红肉和癌症风险的研究,很多时候是基于大量摄入和不健康烹饪方式的群体。适量食用,并且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没问题的。

4. “发烧越厉害就越严重”,体温只是一个信号,更要看全身症状。

“天啊,我烧到39度了!肯定要烧坏脑子了!”这种恐慌情绪在家长身上尤其常见。但其实,发烧本身是身体抵抗感染的一种正常反应,是免疫系统在“作战”的表现。关键在于发烧的原因和伴随的全身症状。

如果孩子只是低烧,精神状态还好,能玩能吃,那可能只是普通的病毒感染。但如果孩子高烧不退,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那就要警惕了,可能是有更严重的感染。同样,成人高烧,如果伴随剧烈头痛、颈部僵硬(可能是脑膜炎的表现),或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胸痛,那也需要立即就医。

所以,不要仅仅盯着体温计上的数字,更要观察整体的精神状态、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这比单纯的体温数字更能反映问题的严重性。

5. “癌症是一种绝症,一旦得了就没救了”。

这可能是对癌症最普遍也最令人沮丧的误解了。随着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癌症是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且能够达到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

很多癌症,比如早期乳腺癌、早期宫直肠癌、早期宫颈癌等,如果能在非常早的阶段被发现,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即使是晚期癌症,现在也有很多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方法,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关键在于“早期发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定期体检、关注身体的异常信号(比如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持续的疼痛、身体变化等)如此重要。科学的治疗方案,加上积极的心态,很多时候都能战胜癌症。

6. “某种草药/偏方能治好XX病”,忽略了科学循证和个体差异。

中国有悠久的草药传统,很多中药材确实有其疗效。但问题在于,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打着“祖传秘方”、“纯天然无副作用”旗号的假冒伪劣产品,以及一些被夸大功效的说法。

科学医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建立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也就是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很多所谓的“偏方”,往往缺乏科学依据,或者即使有效,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对有些人管用,对有些人可能完全无效,甚至有害。

比如,有一些宣称能治疗糖尿病的“偏方”,可能只是通过降低血糖的副作用来达到暂时的效果,却忽视了糖尿病本身需要综合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等。长此以往,反而会延误正规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7. “得了传染病就一定是病人的错”,忽略了传播途径和个人防护。

比如,有些人对艾滋病患者、乙肝患者存在歧视,认为他们“不检点”、“活该”。但其实,很多传染病是可以通过特定途径传播的,很多时候,感染者也可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感染。

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做好个人防护。比如,艾滋病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是不会感染的。乙肝也主要是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共同用餐、握手、咳嗽是不会感染的。了解这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和歧视,也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总结一下,关于医学的误解,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对身体机制缺乏了解,以及对“万能解药”的渴望。 记住几个关键点:

相信科学,尊重专业。 身体不适,首选咨询医生。
理性看待疾病。 很多疾病并非绝症,早期发现和科学治疗是关键。
均衡饮食,规律生活。 这是健康的基础。
保持开放心态,学习新知识。 医学在不断进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大家拨开一些迷雾,拥有更科学、更健康的认知。记住,健康是自己最大的财富,了解它,才能更好地守护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毒药必有解药,而且解药一吃总能立即恢复如初“


绝大多数毒药都是没有解药的,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药物,如砷、汞、铅、镉的化合物(砒霜就是砷化合物)、马钱子碱、马兜铃酸、肉毒菌素、霍乱毒素、箭毒木的毒素等。最多就是有些急救方法而已,成不成大多还得听天由命。

几乎所有毒药对身体的破坏都不可能瞬间逆转,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哪怕有解药,已经造成的机体破坏仍然只能等待自然恢复,还有很多根本就不能恢复,比如痛痛病、水俣病、米糠油事件。不会像武侠小说里一样,解药一服,瞬间满血活蹦乱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