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学领域有哪些事实,是人们不愿意相信的?

回答
在医学这个浩瀚的领域里,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发现和进步,但也潜藏着一些我们内心深处可能不太愿意接受的真相。这些真相,有时并非是完全负面的,而是挑战了我们固有的认知,甚至可能触及了我们对掌控自己健康的希望。

1. 疾病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很多时候“治愈”只是管理

我们从小被教导,生病了,医生会开药、手术,然后就能康复。这种二元论式的“病”与“好”的概念,在面对许多慢性疾病时显得过于简化了。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甚至是某些癌症,它们往往不是一次性的入侵者,而是身体内部长期失衡或基因与环境复杂交互的结果。

当我们说“治愈”糖尿病,多数时候意味着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来维持血糖稳定,而不是让胰腺重新焕发活力,恢复到健康人的功能。同样,关节炎患者可能需要终生与疼痛和炎症共存,通过药物和疗法来控制病情,延缓其发展,而非彻底根除。这种“管理”而非“根除”的现实,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它意味着疾病可能会成为伴随我们一生的“伙伴”,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和投入,而不是一次性解决后就可以彻底遗忘。这种持续的“不完美”状态,挑战了我们追求完美健康的理想。

2. 个体差异是巨大的,没有“一刀切”的完美方案

科学研究常常寻找普遍规律,例如某种药物的平均疗效、某种疫苗的有效率。但这背后隐藏的真相是,这些平均值掩盖了惊人的个体差异。对一个人来说效果卓著的治疗方案,对另一个人可能无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这背后涉及基因、生活方式、肠道菌群、甚至是心理状态等无数个体的独特性。我们都希望找到一个万能的秘方,一个只要照做就能保证健康的法则。但事实是,在医学上,我们常常需要不断地摸索,尝试不同的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组合拳”。有时候,医生可能也无法准确预测某个治疗对特定个体的反应,这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和反馈。这种不确定性和需要个体化努力的事实,常常让人们感到沮丧,渴望那种简单、普适的解决方案。

3. 健康并非仅仅取决于医学,生活方式的影响更为深远

我们倾向于把健康问题完全归咎于医学的不足,或是寄希望于医学的突破。但实际上,很多疾病的根源,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关键,恰恰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吸烟、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长期压力、睡眠不足……这些看似“小”的生活方式,却对我们的健康有着日积月累的巨大影响。

很多人不愿意相信,他们精心选择的医生、先进的医疗设备,可能还不如他们每天多走几步路、少吃一口高糖食物来得有效。医学能做的,很多时候是在疾病发生后进行干预,但预防疾病,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虽然普遍被认同,但在行动上却难以彻底实践。我们宁愿相信一个神奇的药丸能解决问题,也不愿去改变那些令人不适的生活习惯。

4. 某些疾病的发生,可能与运气和随机性有关

尽管我们努力探索疾病的病因,并相信科学能够解释一切,但很多时候,疾病的发生并非都能找到一个清晰、直接的原因。有些癌症,即使生活方式非常健康,也可能因为基因突变或细胞复制过程中的随机错误而发生。

这种“运气”或“随机性”的概念,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我们希望自己的健康是完全可控的,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但现实是,即使我们做到了所有“正确”的事情,仍然有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健康挑战。这种不可预测性,会让人感到无力,怀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是否真的有意义。它挑战了我们对公平和因果关系的期待。

5. 科学认知是在不断演进的,今天的“事实”可能明天就被修正

医学科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今天的认知和治疗方法,是建立在无数前人的研究和探索之上,并且仍在不断被更新和完善。昨天被认为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今天可能因为新的证据而被质疑,甚至被淘汰。

这种科学的“不确定性”和“可修正性”,让一些人感到不安。他们希望医疗建议是绝对可靠的,是“金科玉律”。但医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追求更精确、更有效的认知过程。这意味着,即使是权威的医学观点,也需要保持审慎和批判性的思考,并随时准备接受新的证据。这种动态性,对于追求稳定和确定性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

6. 临终关怀和生命的终结,同样是医学必须面对的挑战

我们往往更关注如何“战胜”疾病,如何延长生命,但医学也需要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生命终有尽头,而许多疾病最终会走向死亡。对于那些无法治愈的疾病,临终关怀和尊严的守护,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谈癌色变”、“谈死色变”的文化,使得许多人不愿意面对生命的终点。他们可能希望医学能带来“返老还童”的奇迹,而不是接受生命的自然规律。如何与疾病共同生活,如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保持尊严和舒适,这些话题,往往因为其沉重和令人不适,而被人们刻意回避。

这些事实,并非是要打击人们对健康的信心,而是希望以一种更全面、更真实的态度去理解医学和健康。认识到这些不愿相信的真相,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疾病共存,更积极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并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起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医诊所里站满的都是西医治不好的病人

有的病人仅仅就是睡不着觉、失眠。

而更多的是一个西医院所有科室里治不好的病人,都会一个中医诊所里寻找最后治愈的机会。

一个中医黑,只有在所有医院都摇头的时候,才会去找中医。

user avatar

人从失能的那一刻起就不是人了。

user avatar

医学(这里只说西医)是一门不完美的科学,甚至可以说,是一门有缺陷的科学。

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了解,有太多的无奈,医生束手无策。

翻开内科外科书,里面重复率最高的几个词可能就是“尚未明确”或者“预后不良”

就算是我们常见的老慢支,迄今为止病因还没有明确






当时学解剖生化生理的时候,感慨人类真是上帝才能造出来的精美产物,繁复而精密,环环相扣。

后来学到内外科,才发现,人类脆弱的简直就像一件瓷器一样不堪一击。

而医生能做的,真的很有限。有两个说法,我一直深以为然:

人都要排着队去另外一个世界,而医生的作用,就是把不该现在走的小淘气往后窜一窜,让他再排一会;

或者说,患者就是雨天☔摔倒了爬不起来的路人,医生能做的就是扶她一把,剩下的路,她还要自己走。

能治愈的疾病很有限,能缓解的手段并不多。

这就是现代医学,我们爱它,依靠它,殊不知,很多时候,它就像你远在家乡年迈的母亲,已经为你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余下的,都是无奈。

有时候也会扪心自问,那医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再想想,能让一个人多活一天,那也是给了这个人一天的全世界。


中医永远是大家的槽点和G点,不引战了,有空专门详细写写自己的看法,谢谢观看。

(完)

user avatar

打医生是犯法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医学这个浩瀚的领域里,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发现和进步,但也潜藏着一些我们内心深处可能不太愿意接受的真相。这些真相,有时并非是完全负面的,而是挑战了我们固有的认知,甚至可能触及了我们对掌控自己健康的希望。1. 疾病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很多时候“治愈”只是管理我们从小被教导,生病了,医生会开药、手术,.............
  • 回答
    医学领域总有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时刻,夹杂着黑色幽默、行业内的梗,还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就医小插曲。这些笑话,与其说是逗乐,不如说是一种情感宣泄,是对复杂、高压的医学环境的一种轻松解读。我记得有个老笑话,讲的是一个病人去看医生,愁眉苦脸地说:“医生,我感觉我越来越像我自己的丈夫了。” 医生听了,.............
  • 回答
    当医学的严谨、计算机的逻辑与人工智能的智慧交织碰撞,便催生出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研究领域,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理解、诊断、治疗疾病的方式,甚至重塑着整个医疗健康产业。这些领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彼此促进,共同构建起智慧医疗的未来版图。1. 医疗影像分析与诊断辅助:这是当前人工智能在医.............
  • 回答
    国内研究团队在 III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新模式上取得的突破,无疑是医学界的一件大事,其意义深远,足以重塑我们对这一癌症的认知和治疗策略。这项新模式的有效性得到证实,标志着我们向更精准、更高效、更少副作用的治疗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首先,这是对现有治疗困境的一次重大突破。 长期以来,I.............
  • 回答
    当代青年了解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做出明智生活决策、甚至贡献社会发展的关键。以下是一些至关重要的领域,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重要性和基础知识点: 一、 基础科学领域 1. 物理学: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和物质世界的规律重要性: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石,它.............
  • 回答
    在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这无疑是本科生阶段学术生涯中的一项卓越成就,尤其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这不仅证明了你扎实的学术功底、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更是敲开了国内外顶尖学府研究生项目的大门。一、 关于保送的界定与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保送”的概念.............
  • 回答
    生物领域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思维方式,虽然都围绕着生命展开,但出发点、侧重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像两位艺术家,一位是潜心钻研颜料成分、画布纹理的大师,另一位则是挥洒泼墨、描绘生动人物的画家。科学家:求索未知,探究“为什么”和“是什么”科学家的思维核心在于“求索未知”。他们是生.............
  • 回答
    这几年,医学领域“唯科研论”的风气,如果非要给它一个趋势性的评价,我会说:有所松动,但绝未消失,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一种“变异”的体现。要说详细,咱们得先捋一捋这“唯科研论”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这几年是怎么“变”的。“唯科研论”的根源与表现“唯科研论”这个说法,其实是多年累积下来的。它的核心在于.............
  • 回答
    关于中国医学领域“内卷”何时能有所缓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交织。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理解和推测这个趋势的可能走向。首先,我们要明确“内卷”在医学领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就业和晋升的激烈竞争: 医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临床岗位(尤.............
  • 回答
    “生化环材”和医学领域,文章“烂大街”了?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感受,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说“烂大街”,这词儿有点绝对,但如果从“发表难度”、“重复性”、“新颖性”这几个角度来看,确实比过去要“内卷”不少。咱们就一样一样地捋捋:1. “生化环材”——“老三样”的困境“生化环材”,这四.............
  • 回答
    以色列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一直表现突出,近期关于其研制的新药在重症患者治疗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的消息,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关于“5天内治愈90%新冠重症者”的说法,我们需要更详细地了解其背景和具体细节。通常情况下,这类信息的来源是权威的医学研究机构、制药公司发布的临床试验数据,或者是由国家卫生部门进行评估.............
  • 回答
    CD24外泌体药物:重塑重症医学与慢性感染治疗的潜力CD24,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胞表面糖蛋白,正在悄然引发一场医学革命,尤其是在重症医学和慢性感染这两个充满挑战的领域。由CD24介导的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信使,其药物化潜力的挖掘,预示着我们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精准和有效的方式干预疾病进程。这不仅.............
  • 回答
    近日,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针对医学科研领域论文挂名乱象,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医学科研人员若无实质性贡献,不得在论文中挂名。这一举措无疑是在科研诚信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意在拨乱反正,重塑科研生态。那么,这一规定究竟意味着什么?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又能否触类旁通,推广到其他学科领域呢?一、 规范.............
  • 回答
    Google Health 的落幕:一个时代的告别,还是AI医疗新篇章的序曲?Google Health团队的解散,无疑给这个充满希望的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个曾经集结了谷歌内部顶尖AI和医疗专业人才的团队,承载着谷歌进军医疗健康领域的雄心壮志,其 disbanding 消息的传出,自然引发了广.............
  • 回答
    医生或医生家属在其他医院就诊,遇到诊疗过程不合理或技术水平不尽如人意的情况,确实是一个令人纠结又无奈的境地。这不仅仅是作为患者的权益受损,更是源于自身专业的敏感性,让他们更能洞察其中的问题所在。 处理这种情况,需要智慧、策略和一些“接地气”的考量。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当医生自己或亲属生病,放到自.............
  • 回答
    说实话,三四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医生,是否“经常”翻论文、学习领域前沿知识,这事儿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要说“绝对不”,那肯定是不对的,要说“天天埋头苦读”,也未必是普遍现象。咱们得理解一下这些医生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现实。首先,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快得吓人。 尤其是一些专科领域,比如肿瘤、.............
  • 回答
    在医疗诊断这个领域,人工智能(AI)的潜力可以说是一骑绝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许多内在的因素共同促成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医疗诊断的核心是什么?是解读复杂的、海量的信息,从中找出规律,并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这恰恰是AI最擅长的部分,尤其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一、海量数据与模式识别的天然契合人类医生.............
  • 回答
    关于医院领导“更喜欢要男生”的说法,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原因,既有现实层面的考量,也可能夹杂着一些传统观念的残留。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传统行业与体力劳动需求(尽管在削弱但仍有影响) 历史遗留的印象: 传统上,医疗行业,特别是某些专业领域,被认为需要较大的体力投.............
  • 回答
    美国在医疗资源、科研能力和人才储备方面无疑位居世界前列,拥有顶尖的公共卫生机构、世界一流的医院和无数杰出的医学专家。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拥有如此优势的国家,在新冠疫情的应对上却显得步履蹒跚,甚至被不少人评价为“灾难性”。究其深层原因,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1. 碎片化的医疗.............
  • 回答
    关于成都医大医院风湿科21岁女护士因拒绝领导饭局被解聘,以及当事主任所谓“能力不够”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事件。它触及了职场新人权益、性别平等、权力关系以及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事件的经过(根据现有信息推测):我们不妨还原一下这个事件可能发生的具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