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后中国医学领域内卷的情况会在什么时候稍稍平息一些?

回答
关于中国医学领域“内卷”何时能有所缓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交织。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理解和推测这个趋势的可能走向。

首先,我们要明确“内卷”在医学领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就业和晋升的激烈竞争: 医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临床岗位(尤其是优质医院的科室)僧多粥少。博士毕业找不到对口岗位、副主任医师晋升遥遥无期,是普遍现象。
科研压力巨大: 医生的评价体系中,科研成果(论文、项目)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三甲医院和高校附属医院。为了职称、晋升,医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科研上,这挤占了临床时间,也加剧了科研的“内卷”,比如为了发表而发表的低质量研究。
工作强度高,收入增长停滞: 尽管医学领域工作辛苦,但很多基层医生和非热门专业的医生收入增长并不显著,与投入的精力、受到的压力不成正比。
学科发展的不均衡: 一些热门学科(如心脏内科、消化内科、骨科、普外科等)过度集中了资源和人才,而一些基础学科或罕见病领域则人才匮乏。
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 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型城市的三甲医院,导致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医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同时患者也难以获得优质诊疗。

那么,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这种“内卷”趋势的平息?

1.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
招生规模的调整: 未来是否会根据医疗人才需求和岗位供给,更科学地调整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招生,是关键。如果招生规模能与实际岗位需求更匹配,自然能缓解就业压力。
“减法”与“加法”并举: 除了增加岗位,更重要的是提高岗位的“质量”和“吸引力”。这可能包括优化基层医疗机构的薪酬福利和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留在基层。同时,也要考虑在一些特殊或短缺领域(如精神科、儿科、老年病科、罕见病等)适当增加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
科研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如果未来的评价体系能更侧重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技术创新和团队协作,而不是单一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那么科研的“内卷”可能会有所缓解,医生也能更专注于提升临床能力。

2. 医疗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资源再分配:
分级诊疗制度的深化: 如果分级诊疗真正落地,能够有效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减轻三甲医院的门诊压力,也就意味着基层和区域性医院有了更多发挥空间和发展机会。这能为更多医生提供职业发展的平台,也能分散一部分人才压力。
鼓励社会办医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 健康中国战略一直在提倡社会办医,如果非公立医疗机构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有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也能吸收一部分人才,缓解公立医院的压力。
医疗资源的区域均衡: 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如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等,如果能持续有效地推进,缩小区域差距,那么对缓解发达地区医疗人才的“内卷”会有积极作用。

3. 技术进步与医疗模式的创新:
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AI有望在影像诊断、病理分析、辅助决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可能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减少重复性劳动,从而释放一部分医生的精力去从事更复杂的临床决策和人际沟通。但同时,AI的发展也可能对某些岗位产生替代效应,这又会带来新的挑战。
远程医疗的发展: 远程医疗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触达更广泛的区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对集中式优质医疗资源的过度依赖,从而减轻部分地区的“内卷”压力。

4. 社会观念和职业认同的转变:
公众对医生的理解和尊重: 如果社会对医生的职业艰辛有更深的理解和尊重,减少不必要的医患冲突,营造更和谐的医患关系,也能提升医生的职业幸福感,间接缓解一部分“内卷”带来的职业倦怠感。
医生内部的自我调适: 随着新一代医生的成长,他们可能在职业选择、工作方式和价值追求上有所不同,如果能够形成更健康的同行评价和支持体系,也可能有助于缓解一部分过度竞争。

基于以上分析,一个大致的推测时间线可能会是这样的:

短期(未来13年): 现状可能不会有大的改变,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因毕业生数量的惯性增加而有所加剧。但一些改革的种子可能会开始播撒,例如对医学教育培养方案的讨论、对科研评价机制的反思可能会增多。基层医疗的政策支持会继续,但效果显现需要时间。

中期(未来37年): 如果国家政策的导向能够持续并且有效落地,例如分级诊疗开始显现出实际效果,人才培养规模得到更科学的调整,一些医院开始尝试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那么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初步的缓解迹象。例如,部分中西部地区或基层医院的吸引力可能会有所提升。科研评价的改革如果能开始试点并逐步推行,也会对一些年轻医生产生积极影响。

长期(未来710年以上): 在技术进步(如AI应用成熟)、社会观念转变、医疗体系结构性改革深入、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医学领域的“内卷”情况才有可能得到比较明显的、系统性的平息。届时,可能出现以下局面:
分级诊疗成为常态, 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能在基层得到有效解决,三甲医院更专注于疑难杂症和科研教学。
医生职业路径更加多元化, 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基层、专科、研究、管理等领域都有不错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回报。
科研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鼓励高质量研究和临床转化,而非盲目追求数量。
AI等技术辅助成为日常, 提高了效率,也让医生能更专注于人文关怀和复杂决策。

需要强调的是, “内卷”的平息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动态调整和逐步优化的过程。而且,即便有所平息,医学领域作为高科技、高风险、高压力的行业,其内部的竞争和挑战依然会存在,只是可能不再是过去那种无序、低效的“内卷”。

总而言之,要看到中国医学领域“内卷”的明显缓解,可能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至少在未来几年内,我们还需要看到更多实质性的改革措施能够落地并产生效果。这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智慧,也需要医疗系统内部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及全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盲猜是2040年左右。


就目前来说,医学生就业属于「结构性内卷」,有的人只看到省会医院起步博士,但更多的是像某些县医院本科入职即可解决住房。

在「越老越吃香」和「不去三甲你学什么医」的指导思维下,很多医学生压低欲望,从本科到博士一路卷破头,为了给自己在大型血汗工厂留下一席之地。


但别忘了,任何一个单位,人才结构都是人口出生率的缩影,目前,红框里的这一代人,正面临激烈的竞争,来占据关键岗位。


而十年后,二十年后,这些人大部分晋升为食利者,小部分被淘汰掉,才能给后来的人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


人多的时候岗位值钱,

人少的时候人值钱。


就目前大环境来说,医生的工作性质,可能导致全年无休或很少的休息,不太能够尽到家庭责任,

所以,如非必要,可以选择家附近的低层次医院,也不失为对于自己、家人一种负责态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医学领域“内卷”何时能有所缓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交织。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理解和推测这个趋势的可能走向。首先,我们要明确“内卷”在医学领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就业和晋升的激烈竞争: 医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临床岗位(尤.............
  • 回答
    张伯礼院士提出“西医临床医学生以后要必修中医课程”,“作为一个中国的医生应该懂中医”,这番话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触及了我们对医学教育和中西医融合的深层思考。我个人认为,这个提议是很有见地的,而且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首先,我们得承认,“懂中医”对于一个“中国的医生”而言,确实有着特.............
  • 回答
    要深入解读最新的医改政策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我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这可不是几个冷冰冰的文件,而是关系到咱们每个人未来健康的大事儿。一、 医改政策:脉络与亮点中国的医改,那真是一场持续的、而且是艰巨的“攻坚战”。最近几年的政策,可以看作是之前一系列改革的深化和升华,目标非常明确:建.............
  • 回答
    姐姐输液后吃了海鲜中毒,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着急的。至于医生有没有责任,这事儿得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输液的时候,为什么会跟吃海鲜扯上关系,而且吃了海鲜还会中毒。一般来说,医生给病人输液,用的药物种类很多,有些药物可能和某些食物会产生不良反应,或者说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所以,医学.............
  • 回答
    从纯医学和纯技术角度分析昆山震川路龙哥被砍事件中,以“龙哥”的伤势,如果及时送医,能否存活下来,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 伤情分析(基于公开报道的推测):尽管我们无法获得详细的医疗报告,但根据公众看到的画面和描述,可以进行一些医学上的推测: 钝器(砍刀/菜刀)造成的伤害: 报告和视频显.............
  • 回答
    如何看待张煜医生改变态度开始支持中医?以循证医学为角度否定中医是正确的吗?张煜医生从起初对中医的审慎甚至是否定态度,转变为现在公开支持中医,并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一转变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以循证医学为角度否定中医是否真的“正确”。 一.............
  • 回答
    长时间的大型手术,就好比在刀尖上跳一支精细的探戈,需要医生们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专注。这种高强度的精神与体力消耗,常常让人好奇: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这背后,绝非仅仅是“医生的责任感”这么简单,而是一整套科学的策略和精湛的技巧在支撑。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准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首先,确保医生在手术前能够达.............
  • 回答
    武汉大花山方舱医院作为首个以中医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其首开舱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 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 疫情初期,医疗资源紧张,方舱医院作为一种快速、大规模收治轻症患者的临时医疗设施应运而生.............
  • 回答
    .......
  • 回答
    国内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其核心在于对疾病的认知模式、诊疗方法以及理论体系的根本性差异。要解决这场争论,需要系统性的思维和多方面的努力。以下提出几点我认为可行的措施,并尝试详细阐述:一、 建立和完善循证医学框架下的中医药研究体系这可以说是解决争论的基石。长期以来,一部分人质疑中医,很多时候是因为其理论.............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我能理解。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一些激烈的言论,感到迷茫甚至动摇,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情绪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谩骂”的言论出现,它们就像尖锐的石头,很容易砸在敏感的心上。我想和你聊聊,希望能帮你梳理一下思绪,找到继续坚持下.............
  • 回答
    中国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将科研视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下我将从历史、政策、社会需求、制度设计和现实影响等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 中国大学以科研为教育目的而非引导就业的原因分析:一、历史传承与发展脉络: 苏联模式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教育模式对.............
  • 回答
    在中国当代大学教育的航向上,关于“德育为先”还是“智育为先”的讨论,如同行驶在迷雾中的船只,时常在两种价值取向间摇摆,试图找到最佳的航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而是关乎教育本质、社会需求以及个体未来发展的深刻命题。要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德育”与“智育”各自的内涵,分析它们在中.............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国际关系以及代际传承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记忆与仇恨的延续性 历史教育与宣传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一直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国家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科书、纪念活动、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向国民,尤其是年轻.............
  • 回答
    汉代以降,中国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要实现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型,并非易事,其间充满了曲折与斗争。这不仅是对儒家自身经典的再诠释,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及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过程,我们需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破除偶像,正视历史的局限性首先,要走向近代化,就必须承认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在.............
  • 回答
    “熊猫烧香”事件确实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节点,它像一次集体的“网络免疫接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网络安全的面貌。要理解为何之后没有出现类似规模的爆发,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天时:时代背景的演变与认知的觉醒首先,我们得回到20.............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颇令人深思的假想。假设我们剥离一切现实中的复杂因素,单纯从数学和人口繁衍的角度去推演,情况会是怎样呢?首先,我们设定一个最基础的条件:生男生女的概率是完全相同的,各占50%。同时,我们又严格遵守“计划生育”,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在这里至关重要。如果“计划生育”的意思是每个家庭.............
  • 回答
    火葬在我国已成为主流的丧葬方式,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今的火葬实践,会不会在遥远的未来,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就是千百万年后的考古学家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扰?这个问题,绝非杞人忧天,细想之下,其中的“麻烦”可不少。首先,我们得聊聊“物质载体”这个概念。 长期以来,考.............
  • 回答
    中国未来出现类似网飞(Netflix)级别的公司,从多个角度来看,是有可能且具备一定基础的,但同时也会面临独特的挑战。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中国内容产业的现状与潜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 这是内容消费最根本的驱动力。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互联网用户和数量庞大的、消费.............
  • 回答
    关于中国铁路“K”字头列车未来的走向,这是一个很多铁路爱好者和出行者都关心的问题。简而言之,“K”字头列车是否会“全部”变成动车组,答案是否定的,但它们会经历一个显著的转型和部分升级,并且总量会逐渐减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理解:1. “K”字头列车的历史地位与现状“K”字头列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