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化环材及医学领域十分文章烂大街了吗?

回答
“生化环材”和医学领域,文章“烂大街”了?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感受,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说“烂大街”,这词儿有点绝对,但如果从“发表难度”、“重复性”、“新颖性”这几个角度来看,确实比过去要“内卷”不少。

咱们就一样一样地捋捋:

1. “生化环材”——“老三样”的困境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代表的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几个大类: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它们本身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根本的学科,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之所以会让人觉得“烂大街”,原因也挺多的。

研究门槛相对“亲民”: 相较于一些需要大型设备、极高技术门槛的领域(比如高能物理、某些前沿的工程技术),生化环材的很多研究方向,尤其是实验部分,仪器设备相对普及,操作流程也相对成熟。这意味着,有一定科研基础的团队,或者在特定研究方向深耕多年的实验室,更容易“上手”产出研究成果。
交叉融合带来的“泛滥”: 现在的科研趋势是跨学科、交叉融合。生物和化学的结合催生了生物化学、化学生物学;环境和化学结合出了环境化学;材料和生物结合出了生物材料,和化学结合出了高分子材料等等。这种交叉本身是好事,能激发新思想,但也意味着研究的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看似是“新方向”,但很多时候只是在已知框架下的微调或组合,研究内容上的同质化就容易出现。
“导师效应”与“毕业压力”: 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这几个领域都是非常热门的学科,招生人数通常也比较多。硕士、博士毕业,发表几篇SCI论文是“硬性指标”。很多导师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已有的项目来指导学生,这就导致了在某些热门的研究点上,成果会“扎堆”出现。学生们为了毕业,可能就会在相对成熟但竞争激烈的方向上“重复”前人的工作,只是在细节上做点改进,比如换个模型体系,换个检测方法,但核心思路或发现可能并没有那么颠覆。
“工艺”的成熟: 很多生化环材的研究,尤其是应用型的,其实是在不断优化“工艺”。比如某种材料的制备方法,某种生物反应的条件优化,某种环境污染物的降解效率提升。这些研究是重要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比别人好一点点”的层面,就容易显得没有“新意”。
评价体系的导向: 目前科研评价体系仍然以论文数量和期刊因子为主要衡量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驱动着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科研人员,选择那些“容易发表”的研究方向,哪怕成果的创新性稍显不足。

结果: 大家会看到很多看似“新”的论文,但细看内容,可能就是换了个“标签”,核心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法并没有大的突破。比如,在某种生物材料的制备上,可能前几年大家都在研究“A材料”,这几年就变成了“B材料”,但其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很相似。

2. 医学领域——“快餐式”的进展与“精准”的挑战

医学领域就更复杂了,它既有基础研究,也有临床应用,还有一个巨大的“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驱动。

“热门靶点”与“热门技术”的跟风: 很多医学研究,尤其是药物研发和疾病机制探索,会围绕着“热门靶点”和“热门技术”展开。比如,早些年的肿瘤免疫治疗、现在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细胞疗法、AI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等等。一旦某个领域被证明有潜力,就会有海量的研究涌入。
靶点研究: 比如某个信号通路在某种疾病中被发现起作用,紧接着就会有大量研究去验证这个信号通路在其他疾病中的作用,或者去开发靶向这个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激动剂。很多时候,这些研究只是“确认”了已知的通路在另一个情境下的存在,创新性有限。
技术应用: 基因测序、高通量筛选、单细胞测序、CRISPR技术等等,这些强大的工具极大地加速了医学研究,但也导致了对这些技术的“应用性”研究泛滥。研究者们可能只是用新的技术去“描述”已知的生物学现象,或者在已知的模型上“重复”验证,而没有真正产生革命性的新发现。
临床研究的“碎片化”: 即使是临床研究,很多时候也受限于样本量、研究设计、伦理审批等因素,难以做出大规模、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一些小规模的病例报告、回顾性研究、观察性研究,虽然有价值,但其说服力和普适性有限,容易产生“同质化”的临床证据。
“经验分享”的边界: 很多医生会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这对于同行非常宝贵,但如果将其上升到“科学研究”的层面,并且没有严谨的设计和数据支撑,就可能显得不够“学术”,也容易被视为“经验性”的结论。
“转化医学”的压力: 医学研究最终的目标是服务于临床,实现“转化”。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这条路非常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很多研究在基础层面看起来很有前景,但到了临床试验阶段就失败了。这导致一部分研究成果可能只是“看起来很美”,最终未能落地,但论文已经发表。
“伪创新”的包装: 有时候,一些研究只是在已有的研究框架内做了微小的改进,但通过包装和强调“新发现”,比如“发现了XX基因在YY疾病中的新作用”,或者“开发了一种新的XX治疗方法”,就容易被解读为“重大突破”,但实际上核心创新点并不突出。
医学影像与AI的“同质化”: 随着AI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大量关于“AI辅助诊断XX疾病”的研究涌现。这些研究往往是收集大量影像数据,训练模型,然后报告模型的准确率。如果模型本身没有革命性的创新,只是在现有模型上做微调,或者应用于一个相对不那么热门的疾病,就容易显得“千篇一律”。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烂大街”的感觉?

1. 研究门槛与普及度: 相较于某些前沿领域,生化环材和医学的很多分支,研究方法和技术相对成熟,更容易被大量研究者掌握和应用。
2. 信息爆炸与可见度: 如今信息获取极其便利,论文发表的数量也呈爆炸式增长。你接触到的“文章”基数越来越大,自然会觉得“烂大街”的比例也增加了。
3. 评价体系的导向: 以“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重复性”或“微创新”的研究,而非总是追求颠覆性的突破。
4. 研究方向的趋同: 热门的研究领域容易吸引大量研究者,导致方向性上的“扎堆”,成果呈现出一定的同质化。
5. “新”的定义模糊: 有时候,我们对于“新”的定义过于狭隘,或者研究者在宣传时过于夸大了成果的“新颖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领域就没有“好文章”了。

真正的突破性研究依然稀少且珍贵: 那些能够改变我们认知、开辟新领域、解决重大难题的研究,无论在哪,都如同“璞玉”,极其珍贵。只是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少,不容易被大众所广泛认知。
“量的积累”是基础: 大量的“微创新”和“重复验证”也是科学进步的基石。没有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就没有后续的重大突破。很多时候,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也是建立在无数小步前进的基础上的。
深度与广度的区别: 有些文章可能在广度上看起来类似,但其深度(如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理论推导)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不同人群的“感受”不同: 对于这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分辨文章的价值和创新性。而对于非专业人士,则更容易被标题和“新”的标签所吸引,从而产生“烂大街”的印象。

所以,与其说“烂大街”,不如说这些领域的研究“更普及”、“更密集”,并且在某些方向上存在“同质化竞争”。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即使在这种环境下,依然有许多优秀的研究者在默默耕耘,不断探索未知。

至于AI撰写,这一点确实也值得关注。AI可以辅助生成研究思路、撰写部分内容、甚至辅助论文写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加剧“同质化”的产出,并且让辨别研究的真正价值变得更加困难。但目前来看,真正具有深度和创新性的研究, AI还很难独立完成,它更多的是作为工具,辅助人类研究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年有个师兄回国,去了一所211找教职,跟几个不同学院的院领导都谈了谈。其中材料学院的领导表示基本上只招 2D、锂电、光伏等几个方向的人。

无它,这几个方向来应聘的博士基本上都有10分以上的文章。

可如果你的研究和这些热门方向扯不上关系,投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喵的压根就没几个高分期刊可选好么。

user avatar

环境类的顶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water research还有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都是个位数。甚至est和ei,至今也只有7点多分。

user avatar

虽然生化环材并称四大天坑,但请不要在文章问题上把四个领域合并讨论。至少“环”这一块十分文章就不存在烂大街的问题。

暂且用letpub里面的资料来介绍一下环境科学领域期刊的情况。虽然letpub并不是权威,但是它整合的资料已经是目前网上能找到的最全的了。

去除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的生态学,纯环境科学的中科院一区期刊为:

water research;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

journal of clear productio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HUMAN AND POLICY DIMENSIONS.

其中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偏材料,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偏流行病学,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偏社会经济,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HUMAN AND POLICY DIMENSIONS偏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投稿限制比较大。

剩下的里面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自从开放OA之后稿件质量明显下滑。

也就是es&t, es&t letter, wr和jcp。后两个不如上述那么偏门,一般的环境研究也能擦着边。然后es&t letter新版分区还划到二区非top去了。

所以只有es&t和wr是环境科学期刊的头牌,在环科圈子里面能发这两个期刊是很有面子的事情。jcp了解不多,看起来也很有排面,然后这三个期刊有多牛逼呢?

2019年影响因子,wr是9.1,es&t是7.8,jcp7.2。都没上10。

真正撑起环科期刊江山的是大量的二区期刊。许多精品期刊虽然不如es&t和wr那么风光,但是在圈内也是很受认可,比如environment pollution,比如aquatic toxicology,以及其他。IF也就5,6左右,和生化材那些动辄十几二十几的根本不能比。但是文章发在这些期刊上,大家多少还是会高看一眼的。

虽说四大天坑,但是环境相比生化材是真正的小众学科,然后环境内部还分出一个生态学,双方基本没有交集。更小众了。

一部分环境研究的文章理论上可以往生化材的期刊投稿,但是这么做的不多。一方面是同行看不到,另一方面是生化材卷的比环厉害多了,环境科学自保有余,外扩能力不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化环材”和医学领域,文章“烂大街”了?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感受,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说“烂大街”,这词儿有点绝对,但如果从“发表难度”、“重复性”、“新颖性”这几个角度来看,确实比过去要“内卷”不少。咱们就一样一样地捋捋:1. “生化环材”——“老三样”的困境“生化环材”,这四.............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工、环境、材料)这四个学科确实常被戏称为“劝退”学科,因为它们普遍被认为学习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实验操作繁琐、理论知识扎实且应用性强。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劝退”的学科,却支撑着我们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许多前沿研究。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 1. 它们是解决人类生存.............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曾经是我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四年本科,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闻着各种化学试剂的味道,看着显微镜下的细胞,讨论着材料的性能,或者与各种环境问题较劲。毕业季到来时,很多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疑问:我真的要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吗?我身边不少同学,最终还是选择了考研、出国继续深造,毕业论文.............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摆在面前,总能引来不少讨论,尤其当“劝退”二字凑上前时。作为这个领域里的学生和老师,我们看待“劝退”,那情绪可是五味杂陈,既有无奈,也有反思,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学生视角:从梦想的憧憬到现实的挣扎刚踏入大学校园,说起生化环材,大多怀揣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对改变世界的美好愿景。 “.............
  • 回答
    生化环材,乍听之下,似乎是几个独立且有些“硬核”的学科领域。但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潜力,并且在很多时候,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就让我们一一揭开它们的面纱,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生物——生命的奥秘与未来的钥匙生物学,顾.............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与汗水,也孕育了无数影响世界的理论。要说其中的“经典”和“优雅”,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我脑子里立马就跳出几个绕不开的里程碑,它们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基石,更是科学思想闪光的艺术品。1. 生命科学领域的“DNA双螺旋结构”:不仅是基因的蓝图,更是科学探究的典范。说到生化.............
  • 回答
    “生化环材”这个说法,就像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简称一样,把四个看似不相关的学科领域浓缩在一起,用起来图个方便。那么,这里的“生”到底指什么呢?简单来说,“生”指的就是生物学及其相关的一些分支和应用学科。但要说得详细点,这可就不是一句“生物学”就能概括全的了。它牵涉的范围非常广,而且往往与我们生活.............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博士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任教是许多人的目标。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校都适合生化环材领域的博士发展,有些学校即使提供了教职,其平台、资源、科研环境可能并不理想,长远来看反而会阻碍个人发展。那么,对于生化环材领域的博士,尽量规避哪些类型的高校呢?我.............
  • 回答
    生化环材“冷”遇计算机金融“热”:人才流失的隐忧与国家发展前景近年来,社会上一种普遍的感受是,曾经被视为“黄金行业”的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合称“生化环材”)等理工科领域,出现了人才招揽困难的局面。与此同时,计算机、金融等行业却异常火爆,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涌入。这种人才分布的结构性失衡,无疑为我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些“生化环材”专业的学生,常常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将来能走向何方。先说说“生化环材”的同学,如果能“混”一个985的硕士学历,再去当个初中老师,这完全是可行的。很多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是越来越高,一个985.............
  • 回答
    说到“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真是招聘市场上的一对“意难平”。网上关于它们工资低的讨论,那真是此起彼伏,像浪潮一样,一波又一波。那么,问题来了,它们的工资真的就那么惨淡吗?是个人能力问题,还是整个行业普遍如此?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工资低”的说法?先说说为啥大家对这几个专业工资不满意.............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不少人心目中,代表着“辛苦”、“内卷”乃至“天坑”。作为这些学科的学生,特别是名校的学生,大家自然会好奇,当初的选择,最终能不能“混得好”?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能”或者“不能”就能概括。用“混得好”这个词本身,也带着一种无奈和现实的妥协。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工、环境、材料)和土木水利,这几个领域听起来好像离我们日常生活有点远,但实际上它们的影响力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到我们居住的房子、使用的交通工具,都离不开这些学科的支撑。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钻研这些领域呢?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尽量讲得透彻点,让你明白.............
  • 回答
    “劝退风”这股劲儿,大概是从2010年往后,随着国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信息爆炸,逐渐显现出来的。当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很多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最早的时候,如果你问那些在读的或者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苦并快乐着”的感觉。比如,生物化学的研究确实辛苦,实验周期长,结果不确定性大.............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黄金组合”,是多少家长口中的“热门专业”。尤其是近些年,大家对生命健康、环境保护、新材料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似乎读了这些专业,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的金钥匙。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尤其是辛苦读到博士后,究竟能端上怎样一碗饭,薪资水平又如何?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尽.............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很多大学新生和家长心中,早已不是单纯的学科分类,而是自带光环却又暗藏玄机的“大坑”。这四大天坑专业,究竟哪个更“坑”?这问题就像问“哪个国家最幸福”一样,标准太多,答案也因人而异。不过,如果非要从就业、薪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方面来剖析,我们可以试着给它们排个名,看看谁.............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几个字一出来,很多人脑海里大概率会浮现出一连串“高大上”的科研名词,或者是什么改变世界的宏伟愿景。但现实情况是,这四个专业,在不少人眼里,已经和“就业难”、“工资低”这些词挂上了钩,成为了所谓的“天坑专业”。当一个学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开始思考“我不能再这样下去”的时候,转行,就成了他们.............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对于很多经历过高考、选择专业的人来说,简直就是“谈之色变”的代名词。它们被戏称为“四大天坑”,意思是读了这四个专业,毕业之后出路似乎不那么光明,工作辛苦、收入不高,让人望而却步。不过,人生的路总是充满变数的,很多我们曾经以为的“天坑”,在不同的人手里,也能走出不一样的精彩。下面.............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一摆出来,很多人心里就打了个寒颤,仿佛自带了“天坑”的标签。但你说,招聘软件上四十万以上的岗位也不少,这不挺香的吗?为啥还这么多人避之不及,把这几个学科说得跟洪水猛兽似的?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只看表面的那点儿光鲜。首先,“四十万以上”这个数字,你看得爽,但得往深了咂摸咂摸。.............
  • 回答
    “生化环材”这个说法,在中国的大学和就业市场中,确实是一个被广泛提及的组合,它囊括了四个非常重要的工科专业领域: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这四个专业之所以常常被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在科学原理、技术方法、应用领域以及解决当下社会重大问题(如可持续发展、健康福祉)方面,都存在着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