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化环材”个个劝退,可是很多前沿的研究都是在这里开展,这是为什么?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工、环境、材料)这四个学科确实常被戏称为“劝退”学科,因为它们普遍被认为学习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实验操作繁琐、理论知识扎实且应用性强。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劝退”的学科,却支撑着我们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许多前沿研究。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

1. 它们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根本问题的核心领域

生物学: 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离不开食物、健康和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直接关乎:
农业和粮食安全: 育种技术、基因编辑、作物保护、高效养殖等都属于生物学范畴,是解决全球饥饿问题的关键。
医药健康: 药物研发、疾病治疗、疫苗生产、基因疗法、再生医学等,都依赖于深入的生物学理解。人类对抗疾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生物学研究的成果。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生物降解材料、生物能源等,都是利用生物学原理来应对环境挑战。
前沿研究举例: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在疾病治疗、农作物改良上的应用;合成生物学构建新功能生物体;神经科学解析大脑奥秘以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学在癌症治疗(免疫疗法)上的突破。

化学工程(化工): 几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所有物质,从衣食住行到高科技产品,都离不开化工的转化和生产。
能源与材料: 石油化工、煤化工、新能源材料(如电池材料、催化剂)的生产,是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础。
精细化学品: 医药中间体、农药、染料、高分子材料(塑料、纤维)、日用化学品等,都属于化工的范畴。
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工业废弃物处理、污染物治理、清洁生产技术、危险品安全生产管理等,也都是化工专业的重要职责。
前沿研究举例: 新型催化剂设计用于绿色化学反应,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用于轻量化汽车、高性能纤维等;生物质能转化和碳捕获技术的研究;微反应器技术实现高效、安全的化学合成。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科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污染治理与控制: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的监测、评估和治理技术。
资源利用与循环: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修复与保护: 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气候变化应对: 碳排放监测与减排技术,气候适应性研究。
前沿研究举例: 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如MBR、高级氧化);新型吸附材料用于空气净化;土壤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气候模型与预测。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 材料是现代科技的基石,任何技术突破都离不开材料的支撑。
高性能材料: 轻质高强度的航空航天材料、耐高温的特种合金、导电导热的电子材料。
功能材料: 半导体材料、光学材料、磁性材料、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压电材料)。
新能源材料: 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燃料电池催化剂、太阳能电池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 人工关节、心脏支架、药物缓释载体。
前沿研究举例: 石墨烯、二维材料及其在电子器件、传感器中的应用;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智能材料的开发,用于仿生结构和自修复材料;3D打印材料及其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新能源材料的性能提升与成本降低。

2. 它们的交叉与融合催生了更多前沿领域

“生化环材”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如物理、计算机、数学、工程学)的交叉融合,是许多最激动人心的前沿研究的源泉:

生物与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仿生材料、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
生物与化工: 生物化工、酶催化、生物制药、发酵工程。
化工与材料: 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合成、复合材料。
环境与化工: 绿色化学、环境催化、废水处理工艺。
环境与材料: 环保材料、吸附材料、膜材料。
环境与生物: 生态修复、生物降解、生物防治。
跨学科综合:
基因编辑与材料: 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生产特定材料。
纳米技术与生物医药/材料: 药物纳米载体、纳米医疗诊断、纳米生物材料。
人工智能与材料设计/药物研发: 利用AI加速新材料的发现和优化,以及药物分子的设计。
计算化学/物理与材料模拟: 通过模拟预测材料的性能,指导实验。

3. “劝退”的背后是深厚的科学根基和严谨的逻辑

之所以被称为“劝退”,是因为这些学科的特点:

知识体系庞大且关联性强: 生物学需要学习细胞、分子、遗传、发育、生理、生态等多层级知识;化学工程涉及热力学、流体力学、传质、传热、反应动力学、过程控制等;环境科学需要土壤学、水文学、气象学、生态学、毒理学等基础;材料科学则需要物理、化学的扎实功底,以及固态物理、晶体学、热力学等知识。这些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一个环节出错可能影响全局。
实验操作繁琐且需要细致: 大量的实验课、实习和科研项目需要学生掌握精确的实验技能、规范的操作流程,对细节的关注要求极高。实验结果的重现性和数据处理也需要严谨的态度。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它们都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理论学习必须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复杂的理论模型(如化学反应机理、材料的晶格结构)需要深入的思考和抽象能力。
数学和物理作为基础: 尤其化工和材料,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普通物理等的要求很高,这些基础科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正是因为这些学科对基础知识的要求高、学习难度大、需要严谨的科学训练和动手能力,才能支撑起那些“高精尖”的前沿研究。只有经过这些“磨炼”,才能真正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总结

“生化环材”之所以是前沿研究的热点,是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最迫切的挑战:

生存与健康: 生物学(医药、农业)
生活质量与物质基础: 化工、材料科学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 环境科学、生物学、化工

这些学科的“劝退”属性,恰恰是它们科学严谨性的体现。它们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正是支撑前沿研究不断突破的必备素质。那些敢于挑战并深入研究这些领域的科研人员,正是通过攻克这些“难关”,才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国内材料领域进步还是非常快的,比如碳纤维,用在运动产品的民品级早就没有什么卡脖子了,军用也早就上了。半导体也快赶上来了,液晶技术甚至可以说是世界领先。

但是实际工业水平高,不代表学术非常正常。这个说白了还是学术上没能占据主导地位,只能委曲求全缩在影响因子体系下。结果就是美国佬搞什么纳米、钙钛矿吃屎,中国人还得再吃一遍。要在90年代前,国内材料学科还是非常正常的,都是搞金属热处理这些实在的。

说白了就是全球的影响因子论文体系很屎,偏向于搞华而不实的东西,自己又走不出窠臼,导致高校产学研脱节严重。

而且说不好听点,工业界材料领域要发展,就这么需要高校科研体系?高校教育体系的管理水平之混乱,科研骗子、腐败之严重,各位大学生心理没点数?自己搞科研中心或者委托其他靠谱的研究院不香么?

user avatar

很多前沿的研究都是在这里开展,并不意味着生化环材开展的都是前沿的研究。事实上,大多数的研究,包括那些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研究,都相当平庸。

但是平庸并不是坏的。

基础科研极度依赖天才。真正在这种探索人类未知的先锋领域,个人能力及其重要。天才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了一种前无古人的新东西,这个新东西孕育着无限的可能,但是完全裸露的,远离现实的。就像一具骨架,需要填补血肉。举个例子,麦克斯韦发现了电磁场方程,这无疑是伟大的创新,然而电磁场方程一开始只是纸上的一段符号,要让它对人类社会产生意义就需要其他的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将它继续发展,开发出次级的理论,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这是一个链式结构。顶级的创新催生出次级的创新,再催生出更次级的创新,创新越来越小,无限接近于当下的现实。这就是一副骨架逐渐血肉丰满的过程。

所以那些看似平庸的研究实际上都是一个伟大创新的徒子徒孙,他们共同努力,让这个创新沉淀下来,造福普通人的生活。

然而,现在遇到了一个尴尬是,基础科研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天才了。也许其他领域有,但我了解的生化环似乎都没有。目前来看能够在次级又次级的等级做出创新就已经是了不起的大佬了。大批新进科学家在科研训练中都非常熟悉丰实血肉的过程,但是创造骨架实在是勉为其难了。在没有新骨架的情况下,大家只能就着已有的骨架继续丰实血肉,即使血肉已经挺丰满的了。丰满血肉的空间越来越少,也就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所以生化环材卷起来也是很严重的。

所以现在一个很不好的趋势就是,大家不再比创新的等级,而是比创新的数量,哪怕许多所谓的“创新”几乎没有意义,然而只要够多,就能够唬人。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基础的,高级的创新常年难产,所以哪怕比起创新的等级,大概也就是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要劝退,除非你真的是天才,能够做出基础的高级的创新,那么你就真的会成为全世界同行的宠儿,毕竟你的创新盘活了链式结构,提供了新的骨架,养活了一大批科学家。

一个常见的比较就是为什么生化环材有劝退,物理数学就没有。非常简单,生化环材是个大筐,把一切相关的基础的应用的学科都包进来了。但是在大家的印象里,生化环材还有物理数学都是基础学科。电气工程难道不是物理的分支吗?算法难道不是数学的分支吗?但是大家都觉得他们和物理学科数学学科有区别。然而生化环材没有。它们中的应用学科没有独立出来,所以,敢去搞生化环材的全都扎堆去学基础学科了。

user avatar

今天发表一些暴论。生化环材里除了生物,化环材都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学科很多分支里已经找不到意义重大的课题,开始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这些分支,前面在哪里都不知道,更别说找到前沿了。

最明显的就是材料蹭芯片,前两年还在过柱子烧炉子,现在买个光刻机,摇身一变就成了芯片专家,说自己研究“前沿”芯片,要解决中国芯片卡脖子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是否真正在研究芯片的前沿问题,我深表怀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工、环境、材料)这四个学科确实常被戏称为“劝退”学科,因为它们普遍被认为学习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实验操作繁琐、理论知识扎实且应用性强。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劝退”的学科,却支撑着我们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许多前沿研究。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 1. 它们是解决人类生存.............
  • 回答
    说到“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真是招聘市场上的一对“意难平”。网上关于它们工资低的讨论,那真是此起彼伏,像浪潮一样,一波又一波。那么,问题来了,它们的工资真的就那么惨淡吗?是个人能力问题,还是整个行业普遍如此?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工资低”的说法?先说说为啥大家对这几个专业工资不满意.............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曾经是我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四年本科,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闻着各种化学试剂的味道,看着显微镜下的细胞,讨论着材料的性能,或者与各种环境问题较劲。毕业季到来时,很多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疑问:我真的要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吗?我身边不少同学,最终还是选择了考研、出国继续深造,毕业论文.............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摆在面前,总能引来不少讨论,尤其当“劝退”二字凑上前时。作为这个领域里的学生和老师,我们看待“劝退”,那情绪可是五味杂陈,既有无奈,也有反思,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学生视角:从梦想的憧憬到现实的挣扎刚踏入大学校园,说起生化环材,大多怀揣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对改变世界的美好愿景。 “.............
  • 回答
    生化环材,乍听之下,似乎是几个独立且有些“硬核”的学科领域。但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潜力,并且在很多时候,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就让我们一一揭开它们的面纱,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生物——生命的奥秘与未来的钥匙生物学,顾.............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与汗水,也孕育了无数影响世界的理论。要说其中的“经典”和“优雅”,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我脑子里立马就跳出几个绕不开的里程碑,它们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基石,更是科学思想闪光的艺术品。1. 生命科学领域的“DNA双螺旋结构”:不仅是基因的蓝图,更是科学探究的典范。说到生化.............
  • 回答
    “生化环材”和医学领域,文章“烂大街”了?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感受,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说“烂大街”,这词儿有点绝对,但如果从“发表难度”、“重复性”、“新颖性”这几个角度来看,确实比过去要“内卷”不少。咱们就一样一样地捋捋:1. “生化环材”——“老三样”的困境“生化环材”,这四.............
  • 回答
    “生化环材”这个说法,就像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简称一样,把四个看似不相关的学科领域浓缩在一起,用起来图个方便。那么,这里的“生”到底指什么呢?简单来说,“生”指的就是生物学及其相关的一些分支和应用学科。但要说得详细点,这可就不是一句“生物学”就能概括全的了。它牵涉的范围非常广,而且往往与我们生活.............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博士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任教是许多人的目标。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校都适合生化环材领域的博士发展,有些学校即使提供了教职,其平台、资源、科研环境可能并不理想,长远来看反而会阻碍个人发展。那么,对于生化环材领域的博士,尽量规避哪些类型的高校呢?我.............
  • 回答
    生化环材“冷”遇计算机金融“热”:人才流失的隐忧与国家发展前景近年来,社会上一种普遍的感受是,曾经被视为“黄金行业”的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合称“生化环材”)等理工科领域,出现了人才招揽困难的局面。与此同时,计算机、金融等行业却异常火爆,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涌入。这种人才分布的结构性失衡,无疑为我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些“生化环材”专业的学生,常常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将来能走向何方。先说说“生化环材”的同学,如果能“混”一个985的硕士学历,再去当个初中老师,这完全是可行的。很多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是越来越高,一个985.............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不少人心目中,代表着“辛苦”、“内卷”乃至“天坑”。作为这些学科的学生,特别是名校的学生,大家自然会好奇,当初的选择,最终能不能“混得好”?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能”或者“不能”就能概括。用“混得好”这个词本身,也带着一种无奈和现实的妥协。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工、环境、材料)和土木水利,这几个领域听起来好像离我们日常生活有点远,但实际上它们的影响力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到我们居住的房子、使用的交通工具,都离不开这些学科的支撑。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钻研这些领域呢?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尽量讲得透彻点,让你明白.............
  • 回答
    “劝退风”这股劲儿,大概是从2010年往后,随着国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信息爆炸,逐渐显现出来的。当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很多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最早的时候,如果你问那些在读的或者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苦并快乐着”的感觉。比如,生物化学的研究确实辛苦,实验周期长,结果不确定性大.............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黄金组合”,是多少家长口中的“热门专业”。尤其是近些年,大家对生命健康、环境保护、新材料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似乎读了这些专业,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的金钥匙。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尤其是辛苦读到博士后,究竟能端上怎样一碗饭,薪资水平又如何?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尽.............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很多大学新生和家长心中,早已不是单纯的学科分类,而是自带光环却又暗藏玄机的“大坑”。这四大天坑专业,究竟哪个更“坑”?这问题就像问“哪个国家最幸福”一样,标准太多,答案也因人而异。不过,如果非要从就业、薪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方面来剖析,我们可以试着给它们排个名,看看谁.............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几个字一出来,很多人脑海里大概率会浮现出一连串“高大上”的科研名词,或者是什么改变世界的宏伟愿景。但现实情况是,这四个专业,在不少人眼里,已经和“就业难”、“工资低”这些词挂上了钩,成为了所谓的“天坑专业”。当一个学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开始思考“我不能再这样下去”的时候,转行,就成了他们.............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对于很多经历过高考、选择专业的人来说,简直就是“谈之色变”的代名词。它们被戏称为“四大天坑”,意思是读了这四个专业,毕业之后出路似乎不那么光明,工作辛苦、收入不高,让人望而却步。不过,人生的路总是充满变数的,很多我们曾经以为的“天坑”,在不同的人手里,也能走出不一样的精彩。下面.............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一摆出来,很多人心里就打了个寒颤,仿佛自带了“天坑”的标签。但你说,招聘软件上四十万以上的岗位也不少,这不挺香的吗?为啥还这么多人避之不及,把这几个学科说得跟洪水猛兽似的?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只看表面的那点儿光鲜。首先,“四十万以上”这个数字,你看得爽,但得往深了咂摸咂摸。.............
  • 回答
    “生化环材”这个说法,在中国的大学和就业市场中,确实是一个被广泛提及的组合,它囊括了四个非常重要的工科专业领域: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这四个专业之所以常常被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在科学原理、技术方法、应用领域以及解决当下社会重大问题(如可持续发展、健康福祉)方面,都存在着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