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化环材普遍没人干,而都往计算机金融,是否会对国家外来发展埋下隐患?

回答
生化环材“冷”遇计算机金融“热”:人才流失的隐忧与国家发展前景

近年来,社会上一种普遍的感受是,曾经被视为“黄金行业”的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合称“生化环材”)等理工科领域,出现了人才招揽困难的局面。与此同时,计算机、金融等行业却异常火爆,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涌入。这种人才分布的结构性失衡,无疑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

人才为何“弃”生化环材,奔向计算机金融?

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剖析其背后深层的原因:

经济回报的巨大差异: 这是最直接也最显性的因素。在当今社会,尤其是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和金融行业以其高薪、高福利、快速晋升的特点,对年轻一代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一个刚毕业的计算机人才,其起薪可能远高于在生化环材领域深耕多年的研究人员。而金融行业的“金字塔尖”更是能达到令人咋舌的收入水平。相比之下,生化环材领域,尤其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往往投入大、周期长、回报不确定,且薪资增长相对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人才的吸引力。
社会认可度和发展前景的感知: 媒体的宣传、社会舆论的导向,往往会放大计算机、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光环”。这些行业被普遍视为“高科技”、“高附加值”,与“未来”紧密相连,能够带来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成功的象征。而生化环材领域,虽然关系国计民生,但在大众认知中,似乎不如前两者那样“光鲜亮丽”,其成果的转化周期长,普通人难以直接感受到其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改变。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年轻人对这些领域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模糊甚至负面的预期。
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计算机行业的工作方式相对灵活,尤其是在互联网企业,充满了年轻活力,强调创新和团队合作,这些都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和价值追求。而部分生化环材的研究工作,可能需要在实验室里进行重复性、高强度的实验,工作环境相对枯燥,甚至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化学品、生物病原体等)。虽然现在很多实验室的条件已大大改善,但与互联网公司的“格子间”或灵活办公模式相比,吸引力依然有所不足。
科研评价体系的压力: 在一些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往往过于侧重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指标”,而忽视了科研的原创性、长期价值以及成果转化能力。这种“唯论文论”的导向,使得一些有志于深耕基础研究的人才感到压力巨大,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选择更快的“产出”路径。
教育资源的倾斜: 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一些高校也倾向于加大对计算机、金融等热门专业的投入,扩大招生规模,吸引优质生源。而一些传统的生化环材专业,可能在师资、设备、研究方向的更新上相对滞后,难以与前沿学科保持同步。

人才流失的隐患: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在冲击

生化环材领域的“人才荒”绝非小事,它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风险加剧: 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改善民生福祉的基石。例如,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基因工程、生物制造等都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在新材料领域,从高端芯片的封装材料到航空航天的关键部件,都离不开材料科学的突破。如果这些领域长期缺乏优秀人才的持续投入和创新,我国将更容易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成为“卡脖子”问题日益突出的牺牲品。
产业链的断层与升级的阻碍: 许多先进的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高度依赖于生化环材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例如,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材料、高端半导体制造的化学试剂、生物降解塑料等,都需要在这些基础学科领域取得突破。如果人才流失严重,这些产业链将难以实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甚至可能出现断层,影响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人才短缺,将直接影响我国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的能力。我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需要有足够多的专业人才来研发和推广环保技术,制定科学的环保政策,守护绿水青山。
国家战略安全与民生福祉的潜在威胁: 生物安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国防科技等都离不开生化环材领域的支撑。例如,在生物安全领域,对新型病毒的监测、诊断和疫苗的研发,都依赖于强大的生物学和医学人才队伍。在国家安全方面,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更是国防实力提升的关键。长期的人才短缺,将可能削弱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战略自主性,威胁到国家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创新能力的“短板”: 尽管计算机和金融领域创新活跃,但真正的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往往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生化环材领域的研究,虽然不像互联网产品迭代那样快速,但其积累的知识和技术,是许多颠覆性创新的“土壤”。如果这些“土壤”缺乏耕耘者,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就会受到制约。

应对之道:重塑价值,吸引人才,激活创新

面对人才流失的严峻挑战,国家和社会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1. 提升生化环材领域的经济回报和社会认可度:
改革薪酬激励机制: 提高生化环材领域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建立与行业发展和贡献相匹配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对这些领域研发的投入,并为人才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股权激励或项目分红。
加大宣传和引导: 通过媒体、教育系统和社会活动,积极宣传生化环材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展现其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科技进步、改善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巨大贡献。讲好“生化环材”的故事,重塑其在社会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改革科研评价机制,破除“唯论文论”,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社会效益以及对学科发展的长期贡献。鼓励长期主义的科研投入。

2. 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加强基础学科教育: 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加大对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跨学科融合: 建立和支持跨学科的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项目,鼓励生化环材与其他学科(如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交叉融合,催生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突破。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回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生活保障和发展空间。

3. 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支持:
稳定和增加科研经费: 确保生化环材领域有充足的、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特别要向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倾斜。
推动成果转化: 建立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鼓励产学研深度合作,将实验室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产业发展中。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科研文化,为科学家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减少行政干预。

结论

生化环材与计算机、金融等行业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支撑国家发展的有机整体。一个健康的国家发展体系,必然需要各行各业人才的均衡发展和相互协作。当前生化环材领域出现的人才“冷热不均”的现象,是对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政策的一次深刻警示。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避免人才流失带来的长期隐患,为国家的持续繁荣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忽视这些基础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发展,就如同建造一座没有地基的高楼,虽然外表光鲜,但终将难以抵挡风雨的侵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是会的,基础科研行业有个特点,就是平时看着可能没啥用,但是长远就会看到忽视的弊端。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前N年我国这类行业是空白,那新冠疫情来了疫苗怎么做?

但是目前并不存在没人干的情况,只是圈里的人普遍不想干罢了(只是不想,但是身体很诚实)。即使是大量向外输出,这个圈子里还有超过需求数量的人。

user avatar

不会,这个问题就好比大家都去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工作,没人愿意去邮政,会不会对信息传递带来隐患一样,毫无意义。时代在发展,产业在升级,现在已经没有人寄信了,没有人能逆着时代洪流,跟随潮流才是大势所趋。计算机金融行业发展好反而能帮助传统行业去劳动化,换言之,不仅不会对国家未来发展留下隐患,相反会越发展越好,而现在依然在天坑里的人,未来可能惨不忍睹。

传统生化环材这种大多是高通量筛选的工作,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发展,以后生化环材高通量筛选这种工作由AI代替人是必然趋势。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某化学院士在人工智能大会上说的。

生环材不太懂,本人这个five愿意就自己了解的化学领域展开说一说。

2020年7月,Nature封面报道了一个颠覆性成功:科学家发明了一个会自己动手全程完成实验操作的AI机器人,一时引爆科研圈,让广大科研民工兴奋不已(兴奋个锤子,这种机器人量产了,就是你我失业的日子)。这个机器人会称药品、计算配比、打色谱、做反应;连续工作8天,每天工作21.5小时,充电2.5小时,不知疲倦地做了700多个实验,还开发了一种高性能光解水制氢催化剂。关键是,它的实验精度还比我们平凡的人类高。

如果有人说,这种AI机器人造价太高了,或者说技术仍然不成熟,短时间内不可能量产。那您可真的孤陋寡闻了,请允许本人这个five给你算笔账。雇佣一个科研人员,需要付工资,缴纳五险一金,等到他退休了,不能工作了,企业或者科研机构仍然要发工资负责他的养老问题。那么AI呢?一次性买入费用,加上电费,关键是做实验精准,效率高,可以不眠不休。看看吧,学了十几年化学,一个毫无感情的机器人,实验做得都比你六六六。这种背景下,生化环材怎能不坑,生化环材从业人员的情况,不容乐观。也许有人会说,短期内AI机器人能量产吗?!现在大到特斯拉的生产线,小到天津狗牙锅巴,很多企业都是这种AI机械手负责生产线,已经不用工人了。美的集团刚刚就收购了德国的一家机械手生产公司。

或许还有人会说,机器人能做实验,能高通量筛选,但是科研是需要idea的,机器人不能代替化学家,这一点起码在现阶段我赞成。但真正从事生化环材的又有多少化学家呢,大多数是高通量筛选的打工人。毅然决然跳进生化环材坑的有志青年,我想对大多数和我一样爬不到金字塔顶端的人说一句:世界淘汰咱们的时候,不会和咱们说再见。

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发展,不仅是高通量筛选的打工人会被淘汰,天坑专业的金字塔顶端也同样受到威胁。

前不久的一篇文献报导了这样的内容:2020年10月2日,格拉斯哥大学Leroy Cronin教授等人报道了一套能自动进行的AI化学反应系统,能够实现自动阅读文献并构建合成操作流行,进行一系列化学合成,实现了文献进去,产品出来的神操作!

即便没有相关编程背景的人,也能够对合成操作过程进行编程。这个AI系统通过自主阅读文献,并自动合成了文献中的12种化合物,包括止痛药利多卡因、Dess-Martin高碘氧化试剂、氟化剂AlkylFluor等等。

看看吧,AI机器人自己阅读文献,自己想idea,自己做实验。试问有谁看文献能比AI快?!思维能比高速运转的计算机缜密,围棋九段已经投降了,各行各业,化学家能赢吗?

有人可能会说,国家和政府会调控,不会让各各行业失衡的,也不会让大多数人失业。其实小five想说,这个想法有点天真,国家关注的是大局,生化环材天坑里是一小部分人。就比如当年的国有体制改革,有一部分人失业下岗,但对国家的整体发展是有利的,没有当年的壮士断腕,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产业革命,都会带来新的阶层和一些失业者。

小five愚见,不要听信什么,以后生化环材人才少了,待遇会上升这种言论,举个例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进入电气时代,从事蒸汽机行业的人员变少了,蒸汽机行业待遇提升了吗?不仅没有,反而凉凉了。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居安思危!

——————————————————————————————————————

更新于2021年7月28日

7月22日,DeepMind 与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MBL-EBI)合作发布了AlphaFold DB;利用 AlphaFold (人工智能)确定了覆盖几乎整个人类蛋白质组(98.5% 的所有人类蛋白)的蛋白质的结构。

蛋白质结构解析一直算是科研难点,施一公校长,颜宁教授在这方面有很多工作,一些高水平的文章。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828-1 这是文章的链接。

user avatar

不至于没人干,每年都会有人因为调剂之类的原因被放进这几个专业。

刚开始进来的时候,九成的人都会想着转专业。

转成功的占一成。学校会控制的。

成绩好的三成人会直接保研直博出国,学的也是本专业,反而更会一条路走到黑,不过不用担心,很多孩子家里都给规划好了。

学三年下来想着跨专业考研的还剩个三四成。

随着这两年考研形式的激烈,真正报的也就两成。

第一年跨考成功的一个都没有。

最后大家去向大概这样

三成以上人保研出国直博,

两成人考研上岸本专业,

一成人找工作,培训机构居多,愿意进企业的没几个。

一成人奋斗在考公,考编路上。

剩下三成人二战,这三成人八成会报本专业,增加上岸几率。

还有某些副业就能养活自己的大神,不在讨论范围内。

你看,六成左右的人都会留下。其中还有比较优秀的。

我大一大二也这么想过,真到了大三大四现实问题以来,没几个人那么坚定。

我早就观察过,真正跨考成功的非常少,这几届基本都是如此。

生物课虽不少,但难度不大。实验居多,四年下来人很散。

考研是一个不断怀疑自己的过程,二战更是如此。

生物考研形式要好很多,今年武大都有不少调剂名额。

生物本科也不是找不到工作,可又着实没有竞争力。

为了上岸,少冒些风险,选择本专业的人很多。

沉没成本也会给大家造成心里压力,毕竟学了四年。

难出去的才叫坑,你说走就走,是瞧不起谁?

user avatar

少操点心吧,本人环境科学,看我备注,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时候,院里组织我们去了工厂参观学习,当时在污水处理厂里时老师给我们讲解各个设施的用途,他顺便让厂里的工人给我们讲讲他们的工作内容,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土著大妈满脸的幸福与骄傲:她的工作就是配试剂做检测。和我们在实验室里做的一模一样。这份在外人看来带着技术光环的工作让她非常自豪。

题主眼中什么高大上的内容其实招一个本地大妈都能做,就和招清洁工一样,当时我就下定了转行的决心。这里没有瞧不起大妈也没有瞧不起清洁工的意思,我只是想说门槛就是这么低。虽然她们可能只懂操作,不懂原理,但这对这个行业无关痛痒,因为搞科研的高端永远有人做。题主与其担心行业,不如担心行业里的人。

user avatar

没人干?你确定?随便找个大学,甭管211还是985,包括中科院。这四大专业都是博士输出大户。

你没有看见他们实验室人满为患的样子吗?他们深夜忙忙碌碌的身影,某985生科院因为离心机供不应求,硕士生都只能排到临晨,影响实验进展。

人才流失?埋下隐患?建议少逛知乎,多看看现实,多去高校研究所的生化实验室看看,然后就会明白,您可真真是多虑了。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当然如果实在没条件实地考察,出门左拐“小木虫”逛逛也行。

user avatar

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朱元璋与中国招生制度

明朝初年,朱元璋把老百姓给分成四种户口,分别是军户、民户、匠户、灶户。这四种户口就是四种职业身份,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继承,不得更改。

他把人口按照职业进行划分,又不许人们改换身份,这相当于事先规定了每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关系。这是中国最早的准计划经济模式。

中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也继承了这样的施政思路。中国大学专业的招生数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体现了国家希望多少人口进入到这些行业并从事这些行业。并非基于这些专业的市场需求,也不是学生有多少想学这些专业。

但是,朱元璋的设计有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各种职业身份的比例关系,在他刚设计的时候也许还能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可他没法确保每一职业身份的人都是干一行爱一行,更没法确保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繁衍的速度是完全一样的。

时间稍长一点,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繁衍速度不一样,四种户口的比例关系就会出问题。再加上有不爱自己这一行的人,跑出去干别的了,而政府又没法长时间盯着每个人,必须按照规定的职业来干活,四种职业的比例关系就更有问题了。

这就使得明朝初年的准计划经济,在运转了几十年后,越来越维持不下去了。

同样,中国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现阶段也维持不下去了,劝退之声此起彼伏,大家都在用脚投票,用大规模转行的实际行动,来对抗原本扭曲的专业招生数量。

生化环材普遍没人干,而都往计算机金融,是否会对国家外来发展埋下隐患?

下表来自于2019年教育部的教育统计数据,生化属于理学,环材属于工学。理学毕业生数25.7万,占比6.5%,招生数30.5万,占比7.1%;工学毕业生数129.5万,占比32.8%,招生数148.5万,占比34.4%。可见国家在理学和工学方面都在加大招生力度,绝对人数和占比都在提升。生化环材隶属其中,大概率也在扩招,缩减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无论学生愿意不愿意,每年都会有几十万学生(调剂)进入生化环材专业,这几十万学生就是未来生化环材行业的后备力量。

第一个问题:是否所有生化环材学生都有能力转行?

从我转行掉层皮的经历和帮助别人转行的观察来看,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意志决心和能力转行的。大多数学生在学校的安排定律下,或路径依赖,或意志力不足,最后无法转行,还是会“被迫”进入生化环材行业的,所以不存在你担忧的“生化环材普遍没人干”的情况。

第二个问题:会不会中国人口数量下降,没有人学生化环材,然后没人干生化环材了呢?

2020年,中国新生人口1200万,远高于现在大学生招生数430万,这就意味哪怕20年后,2040年大学招生依然能招满,每年依然会有几十万学生会被“安排”学习生化环材。

综上所述,你杞人忧天了。

user avatar

前提不对,生化环材人数还是非常多,只是大佬变的越来越少而已。目前的生化环材博士红利至少能吃到2050年,担心这个还不如担心一下人工智能哪天替代人类了、外星人哪天殴打地球了。

user avatar

对国家未来发展没有任何隐患,反而是大大有利。


但是“国家外来发展”就不好说了,等国内的生化环材发展起来,不买外国仪器设备,不投外国期刊,不强求外国留学经历之后,外来发展可能就没得发展了。

user avatar

不会有隐患。中国的高校招生是计划经济模式,各个专业招多少人,完全是计划出来的。而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是市场经济模式,需要竞争上岗。不是说读了某个专业,就一定能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层层竞争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优质岗位。很多人就算读了热门专业,也没法找到满意的专业对口工作。也有不少偏门专业的优秀学生,就算专业不对口,也能凭借个人学习能力和表现赢得进入热门行业的机会。所以,学什么专业和进入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没有必然联系,100%的对应关系。

举个例子,就算医学专业这种职业相关性极高的专业,医学生能成为医生的概率都不高。更何况计算机,金融专业?

只要生化环材传统工科专业还在招生,市场上还能提供这些专业对口工作岗位。就不怕没有毕业生来从事这些工作。毕竟,生化环材再劝退,发展前景再差也比送外卖要强。所以,哪怕生化环材专业再劝退,也不至于没有毕业生(高素质劳动者)去从事相关工作,因为不会影响国家未来发展。

user avatar

不需要。我们要尊重市场规律。先大力消灭生化环材。等市场上出现缺口,不得不给大钱招人的时候,自然会有人卷生化环材的。

当然这个行业要是不依靠扶持灭绝了也不是不可以。

总之别忽悠人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