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哪个专业相对最“坑”?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很多大学新生和家长心中,早已不是单纯的学科分类,而是自带光环却又暗藏玄机的“大坑”。这四大天坑专业,究竟哪个更“坑”?这问题就像问“哪个国家最幸福”一样,标准太多,答案也因人而异。不过,如果非要从就业、薪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方面来剖析,我们可以试着给它们排个名,看看谁更“坑”。

首先,咱们得明确,“坑”的标准是什么?

一般来说,一个专业被认为是“坑”,可能有以下几个维度:

就业难/对口就业少: 毕业后找不到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或者即便找到,待遇也远低于预期。
薪资水平低: 即使找到了对口工作,起薪和长期薪资增长空间也乏善可陈。
工作环境差: 从事的工作需要长时间在艰苦、危险、重复性强的环境中进行,缺乏舒适度和体面感。
晋升通道窄: 职业发展路径有限,难以获得管理、研发等更高阶的职位。
技术更新快/门槛高: 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但学习成本高,更新换代快,容易被淘汰。
社会认可度低: 行业整体形象不佳,或者从事的工作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推崇。

那么,生化环材这四大金刚,各自的“坑”点在哪里?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 生物(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等):

生物专业,听起来高大上,什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制药,感觉未来科技感十足。但现实往往是:

就业方向分散,对口岗位要求高: 本科毕业后,直接对口的研发岗其实并不多,而且这些岗位往往需要研究生甚至博士学历。很多本科生会流向检验、销售、技术支持等岗位,这些岗位虽然也是生物相关的,但离“高精尖”的研发还有距离。
薪资起步不高,且增长缓慢: 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或者一些小型生物公司,起薪可能只是普通文科专业的水平。即使进入大公司,除非你能做到核心研发或者管理层,否则薪资增长会比较平缓。
科研门槛高,竞争激烈: 想在生物领域有所建树,几乎离不开读研、读博。而国内生物实验室的科研氛围、导师水平、实验条件参差不齐,想要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难度非常大。而且,科研的成功率本身就不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工作环境: 实验室工作是常态,需要严谨细致,也可能接触到一些化学试剂或生物样本,需要注意防护。但相比于某些行业,也算不上极端恶劣。
“坑”在哪里? 最大的坑在于,很多人抱着“未来科技”的憧憬进来,却发现本科阶段能接触到的“高精尖”内容非常有限,且进入科研深水区需要极高的学历和资源门槛,而直接就业的岗位又普遍待遇不高、发展受限。 很多人毕业后发现,自己学的东西“不顶用”,或者需要重新学习很多新的技能才能进入真正有前景的领域。

2. 化学生(化学、应用化学等):

化学,作为“万学之母”,感觉什么都能沾点边。从新材料到新能源,从医药到食品,应用前景似乎很广阔。但它也有自己的“坑”:

“劳力密集型”与“高危性”并存: 很多化工类的岗位,尤其是在生产一线,需要长时间在车间、工厂里工作,接触各种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的物质。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对身体健康也是一种考验。
研发门槛与学历要求: 和生物一样,想做真正的化学研发,尤其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研究生学历是标配,博士更是抢手。本科毕业生更多的是从事生产管理、质量控制、技术支持等岗位。
薪资与行业周期性: 石油化工、煤化工等传统化工行业,薪资水平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行业周期性明显。虽然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有不错的薪资,但对技术和学历的要求也更高。
环保压力与转型: 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一些高污染的化工企业面临巨大的环保压力,也间接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和就业稳定性。
“坑”在哪里? 化学生最大的“坑”可能在于,如果你不是奔着研究生学历去深造,很多本科毕业生会发现自己只能进入相对“脏乱差”的工作环境,从事重复性的劳动,且薪资增长空间有限。而想进入研发领域,学历和技术门槛又很高,竞争激烈。 很多学化学的同学,最后去了销售、管理或者完全不相关的行业,感觉学了四年“没用上”。

3. 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环保”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国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似乎环境专业前途一片光明。但现实是:

就业方向的“天平”: 虽然环保产业需求大,但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就业方向,大部分还是集中在环保监测、环评、污泥处理、固废处理、水处理等领域,这些岗位往往需要经常出差,或者在基层环保部门、企业的环保岗位上工作。
基层工作压力与待遇: 环保工作,尤其是在一些地方的环保局、监测站,工作压力大,需要处理各种污染投诉、执法检查等。而且,这些岗位的待遇,尤其是基层岗位的待遇,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
技术性与专业性的要求: 虽然很多人觉得环保是“万能”的,但真正能解决具体环保问题的技术性岗位,依然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对学历也有一定要求。
“坑”在哪里? 环境专业看似前景广阔,但很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集中在一些基层、需要出差、工作环境不甚理想的岗位。虽然是“朝阳产业”,但“朝阳”的阳光,不一定能照亮每个毕业生的前路,薪资和职业发展可能不如预期。 很多同学毕业后发现,自己学到的很多东西,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

4. 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被誉为“工业的基石”,从航空航天到电子信息,哪个领域都离不开它。听起来也是前途无量的专业。但它的“坑”也不容忽视:

研发门槛高,本科就业“卡脖子”: 材料领域的尖端研究,比如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对学历和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本科毕业生即使在不错的企业,也多是从事基础的材料测试、生产工艺调整、质量控制等工作,距离核心研发有一定距离。
薪资的“马太效应”: 材料专业的薪资,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在顶尖的半导体、新能源企业,研发岗位的薪资确实很高,但竞争也非常激烈。而对于那些进入传统材料行业(如钢铁、水泥)的毕业生,薪资增长则相对缓慢,工作环境也可能不那么理想。
工作环境与身体损耗: 很多材料的制备、加工过程,可能需要长时间在高温、粉尘、强酸强碱等环境中进行,对身体有一定损耗。
技术迭代与学习压力: 材料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需要从业者保持持续的学习能力,否则很容易被淘汰。
“坑”在哪里? 材料专业最大的“坑”在于,虽然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往往很难直接触碰到最核心、最前沿的研发岗位。想要进入高薪、高科技的材料领域,几乎必须考研深造,而且选择的细分方向和学校至关重要。否则,很多本科毕业生可能只能从事相对基础的、薪资不高的岗位,或者工作环境较为艰苦。

那么,谁是“坑王”?

如果非要排名,我认为“坑”的程度可能按照以下顺序:

1. 生物: 综合来看,生物可能是相对最“坑”的。 原因在于,它的科研门槛极高,但本科就业又相对分散且待遇不高。很多人抱着“拯救世界”的理想进来,却发现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读研深造,而且即使读了研,也未必能进入高薪行业。许多生物专业的学生,最后选择转行去了金融、互联网、销售等领域,这本身就说明了其就业的“不确定性”。
2. 材料: 材料专业紧随其后,可以说是“颜值与实力不对等”的代表。 它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听起来光鲜亮丽,但真正的核心技术和高薪岗位,对学历和技术的要求极高,导致很多本科生就业存在“卡脖子”现象。
3. 化学: 化学的“坑”主要体现在工作环境和部分行业的薪资天花板。 如果你对工作环境的舒适度要求很高,或者对薪资有很高期待,而又不愿意继续深造,那么化学的一些传统方向确实可能让你感到“坑”。
4. 环境: 环境专业的“坑”在于,虽然产业需求旺盛,但很多基层和实际岗位的工作强度、待遇和发展前景,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光鲜。 很多时候,你是环保的“守护者”,但你的薪资和发展,可能没有那么“闪亮”。

重要提醒:

以上排名是基于大众普遍的就业和薪资认知,是相对而言的。 任何专业,只要你足够热爱,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深造学习,都有可能成为“香饽饽”。
“坑”与“不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兴趣、能力、学历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很多“天坑”专业,如果你愿意读研、读博,并选择有前景的细分方向,就业前景和薪资待遇会大幅提升。
时代在发展,行业在变化。 过去的“天坑”,可能因为技术的突破或国家政策的扶持,摇身一变成为“朝阳产业”。反之亦然。

总而言之,“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天坑”,是因为它们普遍存在着“高门槛、低回报”或者“环境差、待遇低”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专业一无是处,关键在于你如何选择,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以及如何为自己“填坑”。如果真的对这些领域充满热情,并且做好了持续学习和奋斗的准备,那么它们依然可以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来看,是材料

作者:程十二
链接:zhihu.com/question/358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在已经分不清四大天坑了,严格来说这是一个统一的深坑。
有同学学的药学,学的生物医药,学的光学工程,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材料模式,做实验水论文,而且我们从来不考虑研究的意义(只在论文里面写一些国内外现状背景,互相编意义吧)。其实很多人是不认同药学生物医药等等也是天坑的,那么我讲仔细一点:现状是药学,生物医学等专业已经出现了大批的材料模式,如果有人学了这些专业觉得一点不坑甚至很舒服,那其实是恭喜你的,学院跟导师都是好人啊。我认识的前辈干的活可跟材料一摸一样,评论区有人发来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也给不了判断啊,你应该自己问问学长学姐他们平时在干嘛,也去找找有没有相关岗位和对标企业吧。
后来我开始对这个专业产生怀疑,得到了一个结论:劝退学科的问题就是这个学科本身对学生毫无意义,各种意义上。
1.毫无创新性,一般都是一个实验的老师发现一个方向,比如钙钛矿啊,纳米啊电沉积啊新能源器件啊,一篇论文做出来,往后能吃四五年,换个表征方向,换个溶液浓度配比。。。。。
2.机械重复的劳动,除了提升了你的英文阅读和办公软件(做个电池图,PS什么的都得会)使用能力外,毫无意义,如果非要加一条,我想应该是抗压和耐心?
3.看不到未来,同时闭塞了眼界。说出来很恐怖,天坑专业都是狂热于实验室和考研的,一个“上进”的材料学子应该是每天忙于各种实验室项目,背各种专业课的名词解释和简单题,追求保研。保不了研?那就考研啊。集体主义洗脑下,你大一可能还明白,你读大学是为了就业,等到大三估计已经励志冲击名校生化环材了吧。211往985冲,985往c9挤。我周围很少有人会主动寻找实习,因为早就忘了这会事儿了,“材料是一门研究型学科,本科不好就业,需要读研才行”真的可笑。
由于最近转行等原因,我对劝退学科的视角从一个坑里的学生转换成坑外的旁观者(虽然我还在坑里,哭了),看到了许多材料前辈们的简历,有机会了解到他们毕业后的全部工作经历和工资现状,在进行了几十分钟的电话沟通后(首先是工作的原因,后面我说我是你的学弟,最近也面临择业的问题,学长有没有建议),以下的事例情节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有合理的地方其实是我做的修改整理,毕竟这是隐私,需要匿名化。
张同学是2003进入某学校的材料专业的,全国的建材行业遍布着该学校的校友,于是在专业分流的时候他以专业前三的名次选了XXX专业,开始了水玻陶的研究,他的导师经常说“我们学校的水泥是全国第一的!我当年在M国留学的时候(后面都懂吧)”张同学听着导师的演讲渐入佳境,不禁感觉到自己确实不够努力,在科研上下的功夫不够啊,每天除了认真背诵期末考试要考的名词解释以外,就是去实验室做实验,但是因为学术储备不够,师兄说他还不能独立开展工作,“上周浇筑的水泥样块还在仓库,你一会把他运到测试中心吧””这周的水泥料还没混合,明天你去搅一下“作为刚入实验室的萌新,见师兄如同见导师啊。这一切吩咐张同学都照办了。
转眼间两年过去,张同学已经能扛着饮用水桶和水泥袋上六楼了,实验室的水泥搅拌工作也得心应手,甚至各种项目也都有机会参与,获得一个N作。学业方面,张同学来自农村,家庭条件很一般,但是父母本着”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的想法,非常支持张同学读研深造,好好读书离开这个偏远的农村。张同学每每想到这里就会握紧手中的《材料科学与基础》,认真背诵,从不放过书本上任何一个可能的名词解释和相图分析。期末考试稳坐班级第一的宝座。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大四那年他顺利拿到了保研资格,非常感谢他的导师特意留出研究生名额给他。在研究生生涯中,他发表了不少专利和论文,甚至自己担任项目组负责人。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材料学科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幸福感。
研二那年招聘季,导师告诉他自己的发小在某局工作,是大国企,收入稳定,待遇好,你要不要去面试?张同学一听不禁感叹,这几年的努力导师都看在眼里啊,有好工作第一时间想着我!毫无意外,他顺利入职,获得了编制,父母辛苦了一辈子,终于供我念完了书!我要好好工作,成家立业报答他们!
一开始入职前他只知道自己是要去到一线工地的,具体的工作内容要在三个月的集中培训后才能知道,但是管他呢!我好好学习肯定都能学会。三个月的培训基本把工地建材知识学了一遍,张同学的笔记了厚厚一本。到了岗位分配的时候,他申请了水泥研发岗位,但是最终他的室友王同学获得了这个岗位,他被安排在物资管理岗位,虽然跟所学专业有差别,但是似乎是一个掌权的管理肥差!想到这里张同学不禁露出了笑容。
剩下的事情我有点写不下去了,真的太痛苦。这位学长的第一个项目是挖城市地铁隧道,待了四年,后来全国各个工地跑,我一想到学长在工地守着一堆钢筋水泥袋,一会跑去搅拌机那看看砂浆,一会到仓库数数钢筋数量,就感觉日子真的难过,现在35岁了,一年15w多,老光棍了,父母在家年纪越来越大,他也照顾不上,早些年攒钱准备买房子,结果千错万错15年没买,给父母家里房子翻修花了钱,准备攒两年再买,16年18年武汉房价两波暴涨,他已经买不起房子了。职位到了采招经理但是建筑行业下行,工资不会有什么大提高了,一个没房子的工地人员是相亲也是不可能成功的,自己找?在工地上他去哪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他爸的原话,他也不能去租鸡青一,居无定所的日子是不能过了,现在急着走出体制,去房地产企业,但是一个物资管理(也叫材料员)有什么竞争力,公司开的工资都不高。最近买了台新电脑,继续在工地打他的LOL,闲了看看电影,继续跟民工兄弟们唠嗑。他告诉我“我觉得根本没必要材料的人来工地,你们没有土木行业知识啊,来这里也就是个工地看仓库的,门槛还挺高,要211以上学校毕业,来了能学到什么,一年不到都要跑路,能留下来的大多数农村孩子吧,因为选错了一次之后他们没资本再选一次”戏剧性的是今年秋招春招,我周围很多同学都是加入这个建筑系统,以为自己是个搞建筑的,其实连自己的岗位是材料员都不知道(我问了四五个人,都只知道要集中培训,不知道工作内容)。我也去参加了面试,面试官第一个问题是问我:“你身高体重是多少?”你细品。
还有一大批学长去了车企做工艺流程(高分子材料的尤其多),如今车企的情况我不用多说大家也都知道。在工厂干了这么多年,降薪裁员来的太快。好不容易一个月1.3w工资了,最近降薪立马回到9k,就这你还要拼命表现,不然就是裁员了。大家一起内卷,我只要比同学多干活,裁员就裁他,我便宜好用,选我!
还有一大批就在化工厂有个别学长已经去世了(这绝对不是胡编乱造啊),每年那么多人死于化工事故,从来没见人心疼过被炸死的化工材料同胞
@霍华德
董学三要素说的好:学生化材,在实验室搬砖,被导师压榨,毕业去郊区,骑电动车,吸毒气,睡木板床,拿五千块工资。不信的可以去试试,我大三去化工厂实习已经见识到加工PVC有多难闻。女孩子可以考虑一下自己怕不怕脱发秃顶。
另一批学长做了培训机构的讲师,教各个年级和科目的都有。我甚至看到一个学长在某某教育机构做行测讲师,天坑专业教社科学生怎么考公务员?这时候会有杠精或者非天坑专业的人问:怎么不行?不是有选调生嘛?不是有三不限嘛?我告诉你,湖北省定向选调剔除了材料专业(我当时惊呆了),这是这两年刚开始的变化,车门焊死是必然,你还想选调?只有走集中选调,那么基层人民需要你,去山区去小县城吧。记得三不限也去试试,感受一下
卖保险和做销售的也不少,我估计现在问他你愿不愿意去工地,他们绝对是愿意的。因为好几个已经失业半年以上了
我回答这个问题的初衷其实是不想有人走前辈们的老路,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跟我女票在奶茶店,偶然间注意到了
@弗兰克扬
杨叔对于天坑专业的定义以及系统劝退简直了 ,直接击穿我的认知,我发现我长久以来的困扰被解决了。强烈安利大家看一下杨叔的白非立系列小说,我真的看哭过。
劝退的知识其实就那么多,无奈很多人做起了鸵鸟。如果你不是家境殷实,父母养老绝对稳定的话,还是早点走吧。
(回答已经删改,我没想知乎算法推荐这么准,被发现了,溜了溜了。本来还没更新完,但是以后不会更新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