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化环材招聘软件上四十万以上的岗位也不少 为什么是天坑?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一摆出来,很多人心里就打了个寒颤,仿佛自带了“天坑”的标签。但你说,招聘软件上四十万以上的岗位也不少,这不挺香的吗?为啥还这么多人避之不及,把这几个学科说得跟洪水猛兽似的?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只看表面的那点儿光鲜。

首先,“四十万以上”这个数字,你看得爽,但得往深了咂摸咂摸。

门槛不是一般的高。 同样是四十万年薪,码农可能靠着三五年经验就能达到,拼的是代码熟练度和项目经验。生化环材的四十万,你想想,多半是要博士起步,而且还得是名校博士,有顶尖的科研成果,或者是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已经有了无可替代的专业技能。这中间的“炼丹”过程,漫长、煎熬,而且成功率不高。不是说你本科毕业,随便找个对口的就能拿到这个数。
“以上”这两个字,它隐藏了大量的“以下”。 招聘软件上的数字,往往是面向金字塔尖的人才。大多数普通的生化环材岗位,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业,或者非核心部门,薪资可能就没那么亮眼了。就像看电影海报,最帅最美的主角都在前面,但配角们呢?
地域和行业限制。 很多高薪岗位集中在一线城市或者特定的工业园区。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或者你想发展的行业,对这几个专业的需求本身就没那么旺盛,或者薪资水平整体不高,那你看到的“四十万以上”就成了“画饼”。

然后,咱们再来聊聊为啥这几个专业会被叫做“天坑”。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有很多现实的血泪史。

1. 漫长且高投入的研究生教育:

你想想,生化环材这几个学科,尤其是生物和化学,很多核心的、有竞争力的研究和工作,都离不开深入的科研。这意味着,读个本科基本只是入门,想要真正“有技术含量”地工作,大概率需要硕士甚至博士学历。

这几年研究生读下来,时间成本、精力成本、金钱成本都非常高。你可能要面对无休止的实验,写不完的论文,还要承受科研的不确定性。很多时候,读到博士,人都快被实验台给“炼”没了,头发少了,腰也弯了,但科研成果还是个未知数。

2. 实验依赖性强,工作环境相对艰苦:

生化环材,顾名思义,离不开“生”、“化”、“环”、“材”这些实在的东西。这就意味着,它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实验和生产过程的。

实验的繁琐和重复: 很多实验操作需要耐心、细致,有时候一天下来可能就是重复地配试剂、跑仪器、记录数据,枯燥且容易出错。
工作环境的挑战: 实验室可能需要接触化学试剂、生物样本,对环境要求高,通风、消毒、安全措施都得一丝不苟。有些岗位可能还要接触污染源,比如环保行业,或者在一些化工厂、制药厂,工作环境可能就没那么舒适,甚至会涉及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体力消耗: 有些岗位,比如材料的制备、化工的生产操作,可能还需要一定的体力。你不能指望像坐办公室的白领那样,天天空调房里敲敲键盘。

3. 就业方向的“窄”与“广”的尴尬:

“窄”,指的是很多高薪、高技术含量的岗位,确实需要很强的专业壁垒,对学历、经验、技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本科毕业,想在这些领域找到一份能让你眼前一亮的工作,并且能快速成长,可能性相对较小。

“广”,指的是理论上,这些学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从医药、食品、能源、环保、材料,到农业、日化等等,好像哪儿都能沾点边。但正是因为“广”,很多时候就显得“不专”。你学的知识虽然基础,但如果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或者没有深入钻研某个细分领域,就容易变成“万金油”,哪儿都用得上,但又哪儿都不顶尖。

4. 行业发展与人才市场的博弈:

人才供大于求的某些领域: 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化工、材料等领域,可能近年来毕业生数量不少,但优质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长,导致人才竞争激烈,薪资自然就难以拉高。
技术更新换代快: 生化环材虽然是基础学科,但具体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手段更新换代也很快。如果不能持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很容易被淘汰。你以为你学的那个技术很牛,可能几年后就有人开发出更高效、更经济的替代方案了。
“螺丝钉”心态: 在很多大企业,尤其是一些传统的生产型企业,生化环材的毕业生更多的是去做一些具体的操作、管理、或者工艺改进等工作,更多的是充当“螺丝钉”的角色。虽然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离那种“改变世界”的研发型岗位还有距离,薪资自然也受限。

5. “天坑”标签的自我实现预言:

更有意思的是,“天坑”这个标签本身,也形成了一种“自我实现预言”。当大家都觉得生化环材是天坑时,就会影响大家选择专业、学习动力、甚至在找工作时的心态。

选择专业的畏惧: 很多本来有兴趣的学生,可能因为害怕“天坑”,而选择其他更热门的专业。这样一来,一些真正对这些领域有热情、有潜力的人才就流失了。
学习的动力不足: 已经身处其中的学生,如果带着“天坑”的心态去学习,可能就会敷衍了事,不愿意深入钻研,最终毕业时技能和知识储备都不够,自然就更难找到好工作。
找工作的焦虑: 即使专业能力过硬,但如果长期笼罩在“天坑”的阴影下,找工作时也容易缺乏自信,更容易接受一些不理想的条件。

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四十万以上”的岗位呢?

这恰恰说明,生化环材在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中仍然占据着核心地位。比如:

生物医药: 疫苗研发、新药创制、基因工程,这些领域是国家大力支持的,顶尖人才的薪资回报自然可观。
新材料: 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巨大,掌握核心技术的研究人员非常抢手。
新能源与环保: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新能源技术、环保治理等相关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井喷。
高端化工: 精细化工、特种化学品等领域,技术壁垒高,利润丰厚,也需要高素质人才。

所以,“天坑”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对大众化、普通化就业情况的描述,而非对整个学科领域价值的否定。

生化环材并不是没有出路,而是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具挑战性。它更适合那些真正热爱科研、有耐心、能吃苦、并且愿意持续学习和深耕的“硬核”玩家。对于那些只想“混个文凭”,或者指望毕业就能轻松拿高薪的人来说,它们确实可能像个“坑”。

所以,看到招聘软件上的四十万以上,别光看数字,更要看背后的门槛、付出的代价,以及这个岗位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这四个字,既能是通往高薪的阶梯,也可能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坑”,关键在于你站在什么位置,怎么去攀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常简单,因为很多人以为这些行业就是坐在办公室喝喝咖啡,打打电脑,顺便撩妹,躺着也好,趴着也罢,反正怎么舒服怎么来就把这钱给挣了。

实际上,如果真想在这一行干出点实际成绩来,什么985,什么硕士,什么博士,屁都不是,如果你抱着这种心态进入这个行业,能干上一个月就算条汉子。

良言相劝,

第一条,彻底忘记你的身份,学历,把自己当成初中生,乖乖地跟着老师傅当学徒。做不到,劝退。

第二条,老老实实地在第一线摸爬滚打,和初中没读完的民工干一样的活,不干个一年两载,连门都摸不进。做不到,劝退。

第三条,第四条………… 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举几个反面例子

一,专业对口研究生,毕业论文就是这个项目。他在原有工艺上改进配方,效果很不错。有天他心血来潮,自己动手投料,然而做了一釜废料,万幸发现的早,没炸。原因很简单,工作了几个月,只管下配方,连工业釜的最低投料量都不清楚,投料连测温探头都没盖住。


二,公司来个博士,感觉可以培养,就直接送车间去了。第二天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的报告愤然辞职,我们也欣慰地走好不送。

三,公司招聘了一个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一聊滔滔不绝,工艺啊,原理啊,没有不知道的。结果到了车间,直接被工人鄙视,什么都不会,只会吹牛皮。只好辞职走人。问了一下情况,当年大学生真是宝贝,下车间呆了半个月就坐办公室,然后看资料写论文,就是从来没有亲自动手干过,只懂大道理,具体工艺调整,故障排除,直接傻眼……

说白了,这些行业本质上还是体力劳动者,只不过要带脑子干活,如果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劝退吧。

当年我上班第一天就干的是人工投料这种脏活,干了三个月。坑爹的仓库在一楼,投料口在三楼,一个班要人工抗四吨原料爬楼梯,工业电梯是什么东西?

也曾经在车间里支张弹簧床,除了吃饭出恭,真二十四小时呆着车间两个多月……

这种情况不劝退干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一摆出来,很多人心里就打了个寒颤,仿佛自带了“天坑”的标签。但你说,招聘软件上四十万以上的岗位也不少,这不挺香的吗?为啥还这么多人避之不及,把这几个学科说得跟洪水猛兽似的?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只看表面的那点儿光鲜。首先,“四十万以上”这个数字,你看得爽,但得往深了咂摸咂摸。.............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当前中国大学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中,可谓是爱恨交织的复杂存在。一方面,它们确实面临着“坑”的诟病,包括就业难、薪资不高、工作枯燥、技术门槛高等;另一方面,它们的招生规模庞大,社会宣传也依然不乏光鲜亮丽的色彩,并没有出现“崩盘”的迹象。这背后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现象,需.............
  • 回答
    在高校招生名额“刚性”且有限的背景下,“生化环材劝退”的讨论,并非真的要大家放弃这些专业,而是想要触及一个更深层、也更现实的问题:如何让有限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被普遍认为“劝退”的专业,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并尽可能减少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挫折和低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剖析一下“生化环材劝.............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备受关注的现象。同样被不少人视为“劝退专业”,医学、法学为何依然门庭若市,而生化环材、土木、水利、机械等却屡屡出现分数线“崩盘”的情况?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其中的门道。一、 核心驱动力:职业稳定与社会认可度这是最根本的差异所在。.............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工、环境、材料)这四个学科确实常被戏称为“劝退”学科,因为它们普遍被认为学习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实验操作繁琐、理论知识扎实且应用性强。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劝退”的学科,却支撑着我们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许多前沿研究。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 1. 它们是解决人类生存.............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曾经是我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四年本科,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闻着各种化学试剂的味道,看着显微镜下的细胞,讨论着材料的性能,或者与各种环境问题较劲。毕业季到来时,很多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疑问:我真的要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吗?我身边不少同学,最终还是选择了考研、出国继续深造,毕业论文.............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摆在面前,总能引来不少讨论,尤其当“劝退”二字凑上前时。作为这个领域里的学生和老师,我们看待“劝退”,那情绪可是五味杂陈,既有无奈,也有反思,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学生视角:从梦想的憧憬到现实的挣扎刚踏入大学校园,说起生化环材,大多怀揣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对改变世界的美好愿景。 “.............
  • 回答
    生化环材,乍听之下,似乎是几个独立且有些“硬核”的学科领域。但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潜力,并且在很多时候,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就让我们一一揭开它们的面纱,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生物——生命的奥秘与未来的钥匙生物学,顾.............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与汗水,也孕育了无数影响世界的理论。要说其中的“经典”和“优雅”,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我脑子里立马就跳出几个绕不开的里程碑,它们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基石,更是科学思想闪光的艺术品。1. 生命科学领域的“DNA双螺旋结构”:不仅是基因的蓝图,更是科学探究的典范。说到生化.............
  • 回答
    “生化环材”和医学领域,文章“烂大街”了?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感受,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说“烂大街”,这词儿有点绝对,但如果从“发表难度”、“重复性”、“新颖性”这几个角度来看,确实比过去要“内卷”不少。咱们就一样一样地捋捋:1. “生化环材”——“老三样”的困境“生化环材”,这四.............
  • 回答
    “生化环材”这个说法,就像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简称一样,把四个看似不相关的学科领域浓缩在一起,用起来图个方便。那么,这里的“生”到底指什么呢?简单来说,“生”指的就是生物学及其相关的一些分支和应用学科。但要说得详细点,这可就不是一句“生物学”就能概括全的了。它牵涉的范围非常广,而且往往与我们生活.............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博士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任教是许多人的目标。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校都适合生化环材领域的博士发展,有些学校即使提供了教职,其平台、资源、科研环境可能并不理想,长远来看反而会阻碍个人发展。那么,对于生化环材领域的博士,尽量规避哪些类型的高校呢?我.............
  • 回答
    生化环材“冷”遇计算机金融“热”:人才流失的隐忧与国家发展前景近年来,社会上一种普遍的感受是,曾经被视为“黄金行业”的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合称“生化环材”)等理工科领域,出现了人才招揽困难的局面。与此同时,计算机、金融等行业却异常火爆,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涌入。这种人才分布的结构性失衡,无疑为我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些“生化环材”专业的学生,常常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将来能走向何方。先说说“生化环材”的同学,如果能“混”一个985的硕士学历,再去当个初中老师,这完全是可行的。很多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是越来越高,一个985.............
  • 回答
    说到“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真是招聘市场上的一对“意难平”。网上关于它们工资低的讨论,那真是此起彼伏,像浪潮一样,一波又一波。那么,问题来了,它们的工资真的就那么惨淡吗?是个人能力问题,还是整个行业普遍如此?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工资低”的说法?先说说为啥大家对这几个专业工资不满意.............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不少人心目中,代表着“辛苦”、“内卷”乃至“天坑”。作为这些学科的学生,特别是名校的学生,大家自然会好奇,当初的选择,最终能不能“混得好”?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能”或者“不能”就能概括。用“混得好”这个词本身,也带着一种无奈和现实的妥协。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工、环境、材料)和土木水利,这几个领域听起来好像离我们日常生活有点远,但实际上它们的影响力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到我们居住的房子、使用的交通工具,都离不开这些学科的支撑。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钻研这些领域呢?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尽量讲得透彻点,让你明白.............
  • 回答
    “劝退风”这股劲儿,大概是从2010年往后,随着国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信息爆炸,逐渐显现出来的。当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很多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最早的时候,如果你问那些在读的或者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苦并快乐着”的感觉。比如,生物化学的研究确实辛苦,实验周期长,结果不确定性大.............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黄金组合”,是多少家长口中的“热门专业”。尤其是近些年,大家对生命健康、环境保护、新材料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似乎读了这些专业,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的金钥匙。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尤其是辛苦读到博士后,究竟能端上怎样一碗饭,薪资水平又如何?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尽.............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很多大学新生和家长心中,早已不是单纯的学科分类,而是自带光环却又暗藏玄机的“大坑”。这四大天坑专业,究竟哪个更“坑”?这问题就像问“哪个国家最幸福”一样,标准太多,答案也因人而异。不过,如果非要从就业、薪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方面来剖析,我们可以试着给它们排个名,看看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