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生化环材这么坑了,但招生还没崩,社会宣传也还没崩?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当前中国大学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中,可谓是爱恨交织的复杂存在。一方面,它们确实面临着“坑”的诟病,包括就业难、薪资不高、工作枯燥、技术门槛高等;另一方面,它们的招生规模庞大,社会宣传也依然不乏光鲜亮丽的色彩,并没有出现“崩盘”的迹象。这背后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现象,需要我们仔细剖析。

一、 生化环材“坑”在哪里?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坑”的含义。这里的“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就业难度大,门槛低但出头难:
低端重复劳动多: 很多基础的实验员、技术员岗位,对学历要求并不高,但工作内容往往是重复性的、模式化的,缺乏创造性和挑战性。这对于期待高技术、高智力回报的大学生来说,是巨大的落差。
高端岗位饱和: 真正需要高学历、高技能的研发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非常苛刻,竞争异常激烈。而高校每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数量远超这些高端岗位的需求,导致大量毕业生只能进入低端岗位,或者不得不转行。
行业景气度波动: 生化环材涉及的行业,很多都受到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技术革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景气度波动较大。一旦行业进入低谷期,就业机会就会大幅减少。
企业需求与高校培养的错配: 部分企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而高校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理论,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导致毕业生难以直接适应企业需求。

薪资水平不高,职业发展瓶颈:
起薪普遍不高: 相较于IT、金融等热门行业,生化环材专业的毕业生起薪普遍不高,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或小型企业。
晋升通道狭窄: 在很多传统企业中,职业发展路径相对固定,从初级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的晋升过程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存在“天花板效应”,很难突破到管理层或高薪技术岗位。
加班普遍,但回报不成正比: 部分工作岗位加班是常态,但获得的报酬、社会认可度却与付出不成正比,让从业者感到疲惫和失望。

工作内容相对枯燥,缺乏吸引力:
实验重复性: 生物、化学、环境等专业大量工作需要反复进行实验,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初期,实验的成功率不高,过程可能十分枯燥。
环境因素: 某些化学、环保类工作可能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对从业者的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技术更新迭代快,需要持续学习: 虽然有“枯燥”的说法,但这些领域技术更新也很快,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以保持竞争力,这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也是一种压力。

社会认知与实际情况的偏差:
“万金油”的误解: 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生化环材是“基础学科”,可以“万金油”般地应对各种工作,但实际上,这些专业细分领域非常多,对专业性要求很高,并非都能轻易转行。
科研的美好滤镜: 社会宣传中往往侧重于科研领域的辉煌成就和高薪职业,容易让人忽略了大量从事基础性工作的从业者的真实境遇。

二、 为什么招生和宣传还没崩?

尽管存在诸多“坑”,但生化环材的招生人数依然庞大,社会宣传也未完全崩塌,这背后同样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动因:

历史惯性与学科基础:
老牌工科强校的底蕴: 中国许多顶尖大学的王牌专业就是生化环材,它们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实验设备。这些学校的品牌效应会持续吸引学生。
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从长远来看,生物、化学、环境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支撑。高校有责任培养这些领域的人才,保持学科的完整性。

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
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等都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层面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会吸引高校增加相关专业招生,并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科技创新: 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生化环材作为科研密集型学科,被视为实现科技突破的重要力量,因此其人才培养受到重视。

宣传策略与信息不对称:
“高大上”的宣传包装: 高校和相关行业在宣传时,往往会突出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最新的技术应用,以及少数成功的案例(例如诺贝尔奖得主、知名科技企业创始人等),营造出光鲜亮丽的职业前景。
对就业前景的“选择性”展示: 宣传中往往会放大那些具有发展前景的细分领域(如生物信息学、环境修复技术、新能源材料等),而对就业难、薪资低的普遍情况有所掩饰。
高考志愿填报的盲目性: 很多高中生在选择专业时,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容易受到“热门”、“稳定”、“国家需要”等标签的影响,也缺乏对具体专业就业前景的深入了解,容易被表面的宣传所吸引。家长也可能出于“稳定”或“未来有发展”的期望,鼓励孩子报考这些专业。
就业“兜底”心理: 一些学生和家长可能认为,即使就业不好,这些专业也相对“稳定”,不像一些艺术类、人文类专业那样“没饭吃”。这种“兜底”心理也降低了对专业的严格筛选。

社会对“技术人才”的刚需(表面上的):
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随着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虽然“生化环材”的就业情况复杂,但社会对拥有相关技能的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传统制造业的支撑: 尽管新兴产业备受关注,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庞大的制造国家,传统化工、医药、环保等行业对基础技术人才的需求依然庞大,这些岗位构成了生化环材就业的主体。

行业内部分化的现实:
并非所有岗位都“坑”: 尽管整体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但生化环材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分化。在一些前沿研究机构、大型跨国企业、高科技公司,或者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突出能力的毕业生,仍然能获得不错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例如,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新材料研发、环保工程的某些细分领域,依然是高薪、高需求的。
创业与转型的可能性: 一部分有能力的毕业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或者跨界转型(如进入管理、销售、咨询等领域),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些成功的案例也会被媒体放大宣传。

人才培养周期长,效果显现滞后:
大学专业设置调整具有滞后性。即使部分专业就业情况不佳,高校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做出实质性的调整,而学生和家长对这种调整的感知也需要时间。
行业变革和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时间才能对人才需求产生颠覆性影响。

总结来说,生化环材之所以没有“崩盘”,是因为其背后交织着国家发展战略、教育传统、社会宣传的惯性、信息不对称以及行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 高考志愿填报的“冷热”并非完全由就业情况决定,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

1. 专业内部的进一步细化和分化: 那些与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紧密结合的细分方向,如生物信息、基因编辑、人工智能与化学的交叉、新能源材料、环境科学的绿色技术等,其人才需求和就业前景会更加光明。
2. 高校的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 高校需要更紧密地对接市场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转型机会。
3. 学生和家长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 随着信息传播的日益便捷,希望未来的学生和家长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专业的真实就业情况,避免盲目跟风,做出更符合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的选择。

“生化环材”的困境,是中国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政府、企业以及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才能找到一条更加健康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发展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化环材近年来的录取分基本上已经处于各个高校的下层,但在现实中,却也的确有很多人对于学校名气的追求远远大于专业。这时候,生化环材的性价比反而非常高。

比如说前两天我就回答过一个问题,那个问题的题主说自己仅以一分之差没能上北航,然后以高出录取线几十分的成绩去了川大,现在十分后悔。其实稍微了解高考录取规则的人都知道,这个人是赚到了,因为如果他多考了一分去了北航,那么他选择的大概率读的是北航最差的专业。如果是我,我肯定要感谢北航不录之恩。可对于他来说,“北航”这个学校的名气,远远比川大的一个好专业要重要的多(虽然川大也是很好的985)。

与之类似的,历史学、哲学这类专业早就是众所周知的难就业的专业了,但每年清华北大也有很多学生被调剂到这些专业里面。按道理说,这些考生能有考进北大的分数,去复旦、浙大、上交、南大这类学校肯定能选到不少非常好的专业,可架不住“清华”、“北大”的名号实在太吸引人了,特别是对那些想“闯一闯”的人来说,很难抵挡住“清北”而不是“好专业”的诱惑。

只要这种学生仍然存在,那么生化环材的招生就不会崩。

user avatar

美国三分之一(大概吧,记不清具体)的青年人相信”地球是平的”;

B站的经济学家“中国2000元一个月比美国3000刀过的富足“

知乎最大的大V”美国人均大豪斯大牛排“;

你以为这就是认知洼地了吗?你要知道无神论者在地球上是少数。

user avatar

已经开始了,看看高考分数线和考研线就知道。现在就是利用人们的侥幸心理和沉没成本,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为什么我们这一波985、211的本硕觉得材料坑(10-12年左右入学的),TMD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真的不知道材料是坑,信息获取渠道很少,那个时候甚至在我校材料分数线远高于计算机金融,计算机还是调剂专业,金融更别说了。我还记得当时央视介绍就业状态,说什么计算机就业困难,很多家长还是让孩子去学一门技术,机械材料就业率高(我信了你的邪!)。再加上当时马爸爸还没火起来,没有字节跳动,没有PDD,当时还是3Q大战的时代,家长们还视游戏为洪水猛兽。同时4万亿大水一灌,房地产原地起飞,土木材料一起冲上云霄,一人难求,受此影响,结果是我们纷纷自己选了材料(我TMD985都没去高学校线好多分报了我校,为了选一个“好专业”),知道什么叫高位接盘吗???什么叫被庄家套牢了么??我们就是这种感受,等我们毕业了大水都放在水库里了,潮水退去发现裸泳的竟是自己!!!

现在好多了,就是明牌打,这个专业不行,但是降分录取,你可以低分上好学校,愿不愿意?考研也是,这个专业简直就是二本,双非逆袭的典范,经常有考研逆袭C9的故事在知乎小木虫传播,上可告慰父母,下可宽慰内心。再作为榜样在学弟学妹面前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美滋滋啊。

所以现在首先就是利用人们的侥幸心理“985、211的材料找工作能差的哪里去呢?““不行我读博嘛!““他们不行是自己人不行,我天之骄子,手握九州气运,我就是改变这个行业的人““只要我把他们都卷死了,青千教职都是我的“

是啊,小材料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只要我过柱子、烧炉子、等水热足够快,坏运气就追不上我(自己脑补JOJO的噢啦噢啦噢啦噢啦)!

其次,沉没成本,毕业找工作“完了,真的坑啊,怎么没有月薪过万的工作啊““读个博吧”“算了,我先干着,越老越吃香““我都快30了,转什么行啊”然后,一辈子过去了。

总结一下,现在情况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符合市场关系,你情我愿,大家都很快乐,招生和社会宣传肯定崩不了,小材料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user avatar

生物坑不坑~```嗯,如果研究植物种子的基因技术算生物的话,可以看看袁隆平得到的待遇。但在搞出成果前,你能像他那样整天风吹日晒的不停找基材做配对么?

所谓的“天坑专业”,只是对于一般的打工者而言,你要真有技术优势,那可不是天坑,是钱坑,荣誉坑。

前几年某个朋友搞到了特种光纤的生产技术,委托我向军队方面了解一下纳入采购的可能性。军队方面直接问:“全部过程都是自己独立生产,不需要国外采购么?如果是,性能稍微低一点也可以考虑。”

看到没有,只有你有真技术,甚至不需要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国家级采购在等着你。

美国劳工部在2013年做了一个行业调查,平均年薪排第一的就是材料专业,14万美元,传统上被认为高收入的金融业也才12万(当然我没注意哪些具体职业属于金融业)。

顺便一句,前段时间国内的人工智能研究骤然降温,有人说风口已经过,是大坑专业。看到这里,我又笑了。徐匡迪院士早就指出,“我国人工智能研究在底层算法上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基本上都是在开源程序的基础上修修改改,而人工智能汽车驾驶、人工智能飞机驾驶、机器学习等领域,这些都是明显的蓝海,想想以无人机为主要载具的新型两栖舰,你要是能解决无人机的智能问题,达到甚至超过马晓光的待遇完全不是梦。

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专业坑,而是你们没有达到脱坑的层次。

user avatar

各学校的生化环材招生分数基本上都垫底了,这还不叫崩,那还得啥样叫崩?撤销院系才叫崩?

我们要有一个意识,就是社会上的大部分工作岗位,本质上不属于任何一个专业,也对应不到任何一个专业上。对于这样的工作而言,任何专业出身的人,干起来都没什么区别,区别主要在你个人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生化环材的毕业生没有从事生化环材的工作。但大多数cs的毕业生也没有在编程啊!搞技术的人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在做这种“通用型岗位”。

作为一个这种通用型工作岗位的雇主,他招人的时候为什么要看学历?是因为学历是最低成本筛选你这个人“智识”,“常识”的手段。换句话说,如果你这人与人沟通无问题,听得懂人话,干得明白普通工作,那你的高考成绩大概率是不会太低的,低分高能的人才毕竟是凤毛麟角。当然,如果你恰巧属于这种罕见的低分高能人才,你或许需要很多的额外精力去向社会证明这一点,这是题外话了。总之,雇主更关心你能不能学会他这工作岗位要用的那点玩意,至于你大学期间学了什么,他并不是很在乎。

为什么说生化环材坑,不仅仅是说这些专业在大学期间学的东西没有用。兄弟,你当我们谁没上过大学?不管你是哪个专业的,就算你是成功专业的,你大学四年学了什么,心里没点13数吗?而天坑专业,它不仅教的东西没用,而且大量占用你的时间和精力,连周末都被排满了实验。别说实习了,连和朋友玩的时间都没有,你一些与人交往的最基本能力都退化了,这就是 @到处挖坑蒋玉成 说的de-education。可能你本来是高分高能人才,被活活教育成了高分低能。

user avatar

虽然答案已经删了,但两段话真是妙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