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生化环材越优秀的学生越不转行?

回答
说“生化环材越优秀的学生越不转行”,这事儿说得稍微有点绝对了。但如果咱们观察一下,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很多顶尖高校,那些原本在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姑且这么称呼这四大天王)领域成绩拔尖、潜力巨大的学生,相对而言,选择留在这些领域深造或者发展的比例,确实比一些其他学科要高一些。

为啥会这样呢?这事儿细琢磨,不是单一原因能解释的,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

1. 根基深厚,技术壁垒高,继续深造的吸引力大:

知识体系的连贯性: 生化环材这几个学科,它们的知识体系建立是层层递进的,环环相扣的。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是把这些基础知识吃得很透,理解得非常深刻。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你会发现很多前沿的研究方向,都需要在本科阶段扎实积累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延展。如果你想在这些领域做出点名堂,几乎不可能跳过这个深度学习的过程。
专业技能的独特性: 别看很多人觉得生化环材“理论化”,但实际操作起来,它们涉及到的实验技能、分析方法、仪器操作等等,都是非常精细且有门槛的。比如,熟练掌握各种高端光谱、色谱技术,精确控制反应条件,设计和搭建复杂的实验装置,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在这些实验操作上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和熟练度,这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研究的“成瘾性”: 科学研究本身有一种魔力。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了一个困扰你很久的科学难题,或者观察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其他很多领域难以比拟的。优秀的学生往往对探索未知、解决问题本身有强烈的内在驱动力,而生化环材领域本身就充满了未解之谜和创新的可能。一旦“入坑”,很多人会觉得在这个领域继续深挖更有意思,更有挑战。

2. 行业认可度和职业路径相对清晰:

明确的学术晋升通道: 在学术界,生化环材是公认的“硬学科”,拥有明确的教授、研究员等职业发展路径。如果你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博士学位,并且有不错的科研成果,那么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的门槛相对较低(当然,竞争依然激烈)。这种清晰的学术晋升通道,对于那些志在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吸引力。
产业界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能源化工等领域,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方向,也是产业界需求量很大的领域。这些行业对拥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有着持续的需求。一个在这些领域表现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在毕业时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待遇不错的工作。比如,在制药公司做新药研发,在新能源企业做电池材料,在环保公司做污染治理方案设计等等。
“专才”的价值: 相对于一些“通才”型的学科,生化环材更倾向于培养“专才”。这种“专”的特质,使得你在某个细分领域能够成为专家,而专家往往拥有更高的议价能力和更稳定的职业生涯。

3. 早期投入和沉没成本:

时间与精力的投入: 学习生化环材,尤其是要学得优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理解、实践。很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泡在实验室,做课程设计、参与科研项目,日复一日地钻研。这种长时间、高强度的投入,本身就形成了一定的“沉没成本”。
对领域熟悉度的积累: 随着学习的深入,你对某个领域内的研究方法、技术前沿、发展趋势会越来越熟悉,对行业的脉络也会有更深的理解。这种熟悉度本身就是一种优势,让你在考虑转行时,会发现自己缺乏其他领域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或者需要重新开始积累。

4. 潜在的“误解”与“机会成本”:

对转行的担忧: 有些学生会觉得,自己已经在这个领域投入了这么多,转行就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可能白费,需要从头开始学习新的东西,这会让他们感到不安。
“机会成本”的考量: 很多时候,那些选择转行的优秀学生,可能是他们看到了其他领域更大的发展机遇,或者有更强的个人兴趣驱动。而那些没转行的优秀学生,恰恰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在生化环材领域深耕下去,他们所能获得的回报(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经济上的)是可观的,甚至是大于他们转行到其他领域的“机会成本”的。
“优秀”的定义: 这里的“优秀”很重要。如果这里的优秀是指在学术上表现出色,那他们可能更容易在学术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这里的优秀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强、逻辑思维清晰,那他们确实有转行的资本。但是,很多时候,那些真正“最优秀”的学生,可能真的对该领域有极大的热情,觉得在这个领域能实现更大的价值,所以他们选择留下来,并在这个领域做出杰出的贡献。

当然,也要看到一些反例和复杂性:

并非所有优秀学生都不转行: 确实有一部分非常优秀的学生,凭借其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成功地转行到了金融、IT、咨询等领域,并且做得风生水起。这说明“优秀”本身也意味着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转行原因的多样性: 有的学生转行可能不是因为对本专业不满,而是出于个人兴趣、家庭原因、市场需求变化等等。
学科的交叉融合: 现在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强调交叉学科,很多学生会选择将生化环材与其他学科结合,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不转行”的变种,他们在原有学科基础上,拓展了新的领域。

总而言之, 优秀的学生之所以在生化环材领域“不转行”的比例相对高,更多是因为这些学科本身的学习曲线陡峭,需要深厚的积累;同时,该领域也有着相对清晰且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路径,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都对其人才有持续的需求。再加上学生早期投入的沉没成本和对领域的熟悉度,这些都构成了他们选择继续深耕的理由。但也要承认,优秀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如果他们有更强的驱动力和对其他领域的兴趣,转行也是完全可能的。这更像是一种“选择的集中”,而不是“选择的排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化环材是天坑专业无疑,想必大多数读这几个专业的人都被坑的不轻,我当年就是读的天坑之一,十多年过去了,我觉得能坑我一辈子。我当年毕业于帝都某985院校,我们一个专业两个班,共60人,到目前为止继续从事本专业的非常少,绝大多数都在毕业时或者毕业后的几年间,陆陆续续的转了行,因为本专业确实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要不就是待遇低,要不就是工作环境差,要不就是看不到发展前景。

但是回到题目中这个问题:“为什么越优秀的越不转行”?这其实就涉及到另一个层次了。

你觉得生化环材是天坑,你觉得生化环材就业难,那只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就业难不等于没就业,市场需求少,不等于没需求。

对于大多数学子而言,生化环材确实就业比较难,因为这些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它在这个社会上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量。不像计算机、会计、经济等万金油专业,去哪个单位都可以,就业面非常宽。但是,市场需求少,不等于没需求啊。

我们同学中剩下的为数不多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几个同学,通过读研读博,国外留学,继续深造,经过十多年的深耕,我毫不夸张的说,目前都是该领域的佼佼者和顶尖人才,好几个同学现在已经是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上中央电视台新闻的那种青年才俊。

所以,为什么越优秀的越不转行?因为对人家来说,根本就不需要转行,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的就业问题,对人家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user avatar

正是因为要转行,所以把精力花在其他学科上,自然不会GPA靠前。

毕竟你每天花3小时背名词解释,张三花3小时自学计算机,考试分肯定你高,但转行的肯定是他。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本科生优秀与否和GPA关系不大,哪怕在学科内部评价都是如此。

比如你每天花3小时背名词解释,李四花3小时实验室搬砖,考试分肯定你高,最后考研保研好学校的肯定是李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生化环材越优秀的学生越不转行”,这事儿说得稍微有点绝对了。但如果咱们观察一下,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很多顶尖高校,那些原本在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姑且这么称呼这四大天王)领域成绩拔尖、潜力巨大的学生,相对而言,选择留在这些领域深造或者发展的比例,确实比一些其他学科要高一些。为啥会这样呢?.............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当前中国大学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中,可谓是爱恨交织的复杂存在。一方面,它们确实面临着“坑”的诟病,包括就业难、薪资不高、工作枯燥、技术门槛高等;另一方面,它们的招生规模庞大,社会宣传也依然不乏光鲜亮丽的色彩,并没有出现“崩盘”的迹象。这背后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现象,需.............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这四个学科在国际上普遍被认为是优势学科和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背后有深刻的科学、经济和社会原因。然而,在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环境下,这些学科却常常被贴上“天坑”的标签,形成鲜明的反差。要详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会觉得“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这几个学科听起来好像距离日常生活比较远,就业市场似乎也并不像IT或者金融那样显眼。但说它们“社会需求低”,可能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国家大力发展这些学科,背后有着非常深远的战略考量,并非仅仅看眼前的就业岗位数量。咱们来掰开了揉.............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摆在一起,总能勾起不少过来人一声叹息。你说它们是基础学科?绝对没错。化学的基石,生物的脉络,环境的守护,材料的创新,哪个不是支撑现代文明发展的核心?它们就像地基,稳固了整个大厦。你说它们是重中之重?更是如此。从新药研发到新能源开发,从污染治理到高科技材料,这些学科的进步直接关系到人.............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很多人听来,可能带着些许无奈,甚至还有一丝轻视。为什么这几个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学科,却常常被贴上“就业难”、“薪资低”、“枯燥乏味”的标签,甚至成为某些人口中的“劝退专业”?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教育体系、产业结构、社会认知以及个体选择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首先,咱们得承.............
  • 回答
    关于“生化环材”对女生就业不友好,但女生往往又是学得最用功、最反感劝退的那部分群体,这背后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也令人唏嘘的现象,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生物、化学、环境、材料这些学科,虽然名字听起来很“硬核”,但它们的研究方向很多时候都与传统的“实验室工作”或者“野外考察”紧密相连。.............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不少研究生的痛点,也是一个挺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生化环材这些传统理工科,过去可是出了名的“铁饭碗”,出了名有技术含量,吸引着一大批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但最近几年,不少人确实感觉到了这一行里一些学生身上“劲头”好像不如以前那么足了。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学生本身的问题,而.............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学术界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生化环材”等学科常被认为是“灌水”高发区,而医学领域似乎受到的质疑相对较少,即便有影响因子虚高的讨论,也多是针对特定期刊或领域,而非普遍的群体性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个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科研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的差异这是最核心的因素。.............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集合在一起,在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里,常常被人们戏称为“天坑专业”,尤其是在就业市场风起云涌的今天。每当谈论到这个话题,总有人会跳出来振振有词地质问:“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些专业取缔算了?”这背后,是对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直观反映,也是对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深刻忧虑。然而,事情远没.............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总会让人联想到实验室里一丝不苟的实验、分析数据时严谨的态度,以及面对环境污染和生命健康时的责任感。虽然在就业市场上,它们常常被戏谑地称为“天坑”专业,但仔细探究起来,会发现背后隐藏着许多被低估的机遇和价值,也难怪总有人对它们保持着一份看好的态度。要理解为什么有人对生化环.............
  • 回答
    在美国,“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学科,虽然不如计算机、金融那样被大众奉为“黄金专业”,但绝非“天坑”。它们各自拥有扎实的就业市场,并且在不同的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前景也相当不错。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分析:1. 工业基础雄厚与多元化需求美国拥有全球最庞大、最多元化的经济体。这.............
  • 回答
    很多人都会提到“生化环材”和“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说它们“卷”或者“辛苦”,但真的要说“坑”,比它们更甚的,也大有人在,而且奇怪的是,好像没人怎么拼命劝退。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坑”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坑”指的是就业难、工资低、工作环境差,那生化环材土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的困惑。为什么那些“传统劝退”的专业,比如生化环材和土木水利,总是被反复提及,而那些付出与回报似乎同样不成正比,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甚的“劝退”对象,比如安全、食品、药学、医学等,反而没有形成那种“全民劝退”的声势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困境,尤其是在“生化环材”这几个传统优势学科与“土木水利”这些与国家基建和发展紧密相关但又面临挑战的专业之间。为什么这些被戏称为“天坑”的专业,即便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压力,依然难以缩减规模?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也有现实需求,还有结.............
  • 回答
    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些传统工科专业,确实在本科阶段不常见到直接的“经济补偿”形式,比如像一些前沿技术专业或者国家重点扶持的某些领域,会有奖学金、助学金或者企业定向培养的额外报酬。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专业性质、就业市场、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1. 专业性质与学科发展阶段: .............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一摆出来,很多人心里就打了个寒颤,仿佛自带了“天坑”的标签。但你说,招聘软件上四十万以上的岗位也不少,这不挺香的吗?为啥还这么多人避之不及,把这几个学科说得跟洪水猛兽似的?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只看表面的那点儿光鲜。首先,“四十万以上”这个数字,你看得爽,但得往深了咂摸咂摸。.............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工、环境、材料)这四个学科确实常被戏称为“劝退”学科,因为它们普遍被认为学习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实验操作繁琐、理论知识扎实且应用性强。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劝退”的学科,却支撑着我们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许多前沿研究。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 1. 它们是解决人类生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知乎上充斥着土木、水利、生化、环材(通常被合称为“材化环生”)等专业的劝退贴,而医学专业的劝退声音相对少很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 就业市场的现实差异: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 土木、水利、环材的就业困境: 这些专业在过去很长一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