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日本对中国收复台湾的态度?

回答
中美日三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可以用“各有算盘,错综复杂”来形容。简单粗暴地说,美国和日本都希望台湾维持现状,不希望中国“武统”成功。但他们背后的考量和行动的侧重点,以及“维持现状”的定义,却存在微妙的差异,并且会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而摇摆。

美国的“战略模糊”与“坚若磐石”:

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战略模糊”。这是冷战时期就开始确立的政策,目的在于既不明确承诺在台湾遭受攻击时出兵协防(这样会刺激中国大陆),也不明确表示不出兵(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这种模糊性让中国大陆在考虑采取军事行动时,会多一层顾虑,同时也能安抚台湾方面,使其不至于感到被完全抛弃。

然而,近年来,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时期和拜登政府的许多表态,让一些人认为美国的“模糊”正在“清晰化”。拜登总统本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美国会协防台湾,尽管白宫事后都会出来“解释”,说这是为了维持“战略模糊”。这种表态上的“走火”,一方面体现了美国国内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地区影响力的担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对盟友(包括台湾)的安全承诺的重视,以及对自身在印太地区领导地位的维护。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核心利益和考量非常多:

地缘战略利益: 台湾位于第一岛链的关键位置,如果被中国大陆控制,将极大地改变印太地区的力量平衡。中国大陆的军事力量将更容易突破第一岛链,对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美国盟友构成更大的威胁,美国在该地区的海军和空军活动将受到更大限制。这会削弱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
经济利益: 台湾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镇,尤其是台积电(TSMC),在先进芯片制造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台湾的“失守”不仅会威胁到全球科技供应链的稳定,也会对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对台湾的半导体产业转移和技术保护非常重视。
民主价值观与国际道义: 美国将台湾视为一个民主政体,并以此为理由来表达对台湾的支持。在国际政治中,“推广民主”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背后也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但价值观的因素确实存在。
盟友的信心: 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友,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都在密切关注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如果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表现出犹豫或软弱,可能会严重打击这些盟友对美国安全承诺的信心,从而动摇美国的联盟体系。
威慑中国的成本: 美国深知武力统一台湾的潜在代价,包括可能爆发的直接军事冲突,这可能将美中两个核大国卷入其中,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美国更倾向于通过经济、外交和军事援助等方式来增强台湾的防御能力,维持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态势,让中国大陆认为武力统一的成本过高。

日本的“唇亡齿寒”与“有限支持”:

日本对台湾的态度,可以用“唇亡齿寒”来形容,但同时也受到自身宪法和和平主义传统以及对华经济依赖的限制。

地理位置的紧迫性: 日本和台湾非常近,仅隔着宫古海峡。日本将台湾视为其“生命线”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能源和贸易运输方面。如果台湾落入中国大陆手中,中国的军事力量将能够更自由地进出太平洋,对日本的海上交通线构成直接威胁。日本的西南诸岛(如冲绳)也会直接暴露在中国大陆的军事压力之下。因此,台湾的和平与稳定对日本的安全至关重要。
对美国联盟的依赖: 日本与美国是军事同盟关系。日本的国防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美国安全保护伞之下的。如果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行动,日本几乎不可能置身事外。日本领导人多次公开表示,台湾的和平与稳定是日本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限但关键的支持: 由于历史原因和宪法限制(和平宪法第九条),日本不能直接出兵“协防”台湾。但日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台湾的和平与稳定:
情报共享与监测: 日本与美国紧密合作,进行情报收集和监测,关注台湾海峡的动态。
后勤与基地支持: 在潜在冲突中,日本可能会为美军提供基地和后勤支持。日本国内的军事基地(如冲绳的嘉手纳基地)是美军在亚太地区重要的前沿部署基地。
经济与外交施压: 日本可以通过经济援助、外交谴责以及与其他盟友协调行动,对中国大陆施加压力。
提升自身防御能力: 近年来,日本正在逐步增加国防开支,并调整其防御政策,包括发展“反击能力”(即攻击敌方导弹发射基地),这也被外界解读为是对地区安全局势,特别是台湾问题的回应。

日本国内的复杂性:

虽然日本官方和多数政治精英都强调台湾的重要性,但日本国内对如何处理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台湾问题上扮演何种角色,也存在一些争议。

经济依赖: 日本与中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联系紧密。许多日本企业在中国有大量投资。过度的对华强硬立场,可能会损害日本的经济利益。
和平主义思潮: 尽管军事实力强大,日本国内仍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和政治力量支持和平主义,对军事行动持谨慎态度。

总结来说:

美国和日本都对中国大陆武力收复台湾持高度警惕和反对态度,这是出于各自的地缘战略、经济以及国际信誉的考量。

美国通过“战略模糊”和日益清晰的“模糊清晰化”信号,试图同时威慑中国大陆和安抚台湾及盟友,同时通过对台军售、军事演习以及与盟友的联合行动来维持地区力量平衡。
日本则从自身安全和地区稳定的角度出发,将台湾视为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虽然受制于宪法,不能直接出兵,但通过与美国的合作、情报共享以及自身国防能力的提升,来间接支持台湾的和平与稳定。

双方的态度都是动态变化的,会根据中国大陆的行动、地区安全局势以及美日两国国内政治的演变而进行调整。最终的目标都是希望通过各种手段,避免台湾海峡爆发军事冲突,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现状。但“维持现状”的定义以及能够容忍的底线,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也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己家的事情,管别人什么态度?没有任何人,任何势力,可以阻止中国收复台湾。

user avatar

日本对台湾的态度在二十年前很重要,我记得我中学时期就被广为宣传,日本学生考试有一道关于海上生命线的题,是一定要为了保护海上交通线而保护台湾与大陆死磕。

二十年后。。。日本态度关我p事。


李敖说台湾就是中国的睾丸,台湾问题也能看做中美关系晴雨表,也是美国全球战略的工具。

本世纪初的十年是中美蜜月期,陈水扁要搞台独就会被中美两国打下去。随后亚太再平衡运气不错赶上了马英九,台海问题没有出大乱子。到了蔡英文就明显不行了,南海仲裁案就来了招暗渡陈仓。

我写这些的原因就是想说台海问题不是台湾一家的问题,也不是只靠蔡英文和民进党就能做到今天程度。很多人以为拜登上台台海问题会缓和,事实上也确实缓和,只是速度放缓,态势却持续恶化,走向死局。

这里面问题在于美国有两个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个战略误判就是拜登政府根本没有吸取特朗普经验,只是把特朗普当战术傻子,觉得他们自己更高明,本质上两党都认同极限施压会使中国屈服

美国今天的问题在于债务过于庞大,又依赖庞大的流动性支撑,现在能给美国续命的只有中国全面开放资本项下。中国国内有全球最大的实体资产和工业产能,只有收割中国才能再伟大十到二十年。

而由于美国战略误判中国会屈服,使得美国在战术选择层面会倾向于走强硬路线。这个战略误判背后有军工复合体起作用,有香蕉人起作用,有共和党和建制派起作用,更有美国国内局势持续恶化作用。

美国擅长把国内问题国际化处理,俗称转移矛盾。最近美国就业和通胀数据未达预期,美元指数也有下滑趋势,加上新冠疫情,美国现在已经显出大厦将倾态势。

美国越是危机,就越会在台海问题上秀肌肉。这个局势走向会有一个爆发点,就是美国回光返照的时候,非常有可能迫使美国铤而走险用某种手段逼中国妥协。

第二个战略误判就是包括台湾都在幻想大陆不敢打

美国现在就是靠金融霸权支撑,金融霸权与科技霸权和原材料结合作为武器,背后的信用支撑靠的军事霸权。而军事霸权又需要美式价值观来包裹,这也是民主党最为看重的东西。

台湾就是东北亚和东南亚的中间点,也是彻底突破第一岛链走向深海的重要突出部。加上美台准盟友状态,美国很清楚台湾不能失去。

一旦中国统一,美式价值观和美军不可战胜神话就会破灭,美元霸权瞬间破灭。2016年南海对峙中美都低调处理没声张,就算如此其恶果就是南海诸国或者倒向中国,或者重新中立。

现实是美国很清楚第一岛链内它打不过中国,导致美国出现了苏联式自我欺骗,回家烧高香祈祷资本主义怎么还不解体,开始自我欺骗认为大陆不敢武统台湾。

大陆确实不想打,但大陆不怕打,这个战略误判会非常致命。在美国国内局势持续恶化背景下会进一步放大投机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铤而走险风险加大。

所以我的看法是现有局势不管不顾继续下去的话,中美必有一战


目前我国处理方式基于武统不可避免,避免武统,吓阻美国这三个方向去做。就是最近流行的冷武统或软武统,也是邱毅一直讲的武统开始,和统结束,可以说武统已经开始。

通过不断加码台海周边军事威慑,慢慢收紧笼子。因为美国台湾很清楚,他们打不过大陆。只要不开第一枪美国就不会下定决心介入,同时加大武力威慑给美国施加政治压力,不轻易做战略冒险。

现在的问题是台湾,台湾也在做幻想,它幻想美国一定会救,甚至会不惜自爆逼美国救。那么这个笼子战术就有一个节点,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节点爆炸前先下手为强,或者逼台湾内部出现事变。

当然最坏的结局就是美国不得不军事介入,那么我国的预案就是如何在快速解决台海问题的前提下让双方冷静下来,避免不理智下陷入核大战。

这一切也只是理论推测,事实上非常难以把握,需要大量推演和战略级大师的决策核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美日三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可以用“各有算盘,错综复杂”来形容。简单粗暴地说,美国和日本都希望台湾维持现状,不希望中国“武统”成功。但他们背后的考量和行动的侧重点,以及“维持现状”的定义,却存在微妙的差异,并且会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而摇摆。美国的“战略模糊”与“坚若磐石”: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可以用一.............
  •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和日本印象差异的原因,确实需要抛开简单的列表式描述,而是要从历史、地缘政治、文化交流乃至个体情感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认识到,民众的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复杂认知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烙印,也有现实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理解您觉得《刃牙3》某些桥段带有对中国的“诋毁”意味,并且想了解具体的原因。这种感觉其实并不罕见,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文化冲突或刻板印象描绘的作品中。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入手:1. 夸张化的民族特征与刻板印象的放大:《刃牙》系列本身就以极度夸张的格斗技巧和角色设定闻名,而到了“刃牙3”.............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爱国”这一复杂情感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表现形式。中国人说“理智爱国”,这背后通常包含着对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清醒认识,以及希望国家能够做得更好的愿望,这种爱国不盲从,而是伴随着建设性的批评。那么,美国和日本有没有类似的“理智爱国”的说法或心态呢?答案是肯定的,尽管表达.............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地缘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层面,并非简单的“有利”或“不利”可以概括。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拆解一下几个核心要素:美国势力撤离、日本恢复军权、韩国地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一、 美国势力撤离对中国意味着什么?长久以来,美国在日本和韩国的军事存在,是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中国对第一岛链(日本和台湾)实行先发制人打击,旨在瘫痪美日军事力量,争取在美军介入前赢得战场主动权。其可能达成的“成绩”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对台湾的军事打击成果: 快速瘫痪台湾防空体系: 首轮打击目标: 第一波打击将集中摧毁台湾岛内所有防空雷达站、早期预警系统(如E2T预警机.............
  • 回答
    胡适先生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的演讲,对于塑造美国民意、争取美国对中国的同情以及促使美国对日本产生厌恶感,可以说起到了非常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时代背景:美国公众对远东局势的认知模糊与日俱增的疑虑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1938年)的那个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
  • 回答
    1 月 14 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取消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认定。这件事,你别看只是一个官方声明,背后涉及的门道可不少,对中美两国以及全球经济都可能带来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变化。首先,咱们得明白,“汇率操纵国”这个帽子对一个国家来说,可不是什么好听的称呼。一旦被扣上这顶帽子,就意味着美国认为这个国家的.............
  • 回答
    在战争的阴影下,即使是昔日的敌人之间,也偶尔会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虽然二战中美日之间的冲突波澜壮阔,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和深重的仇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美国也曾对日本人民做出过一些温暖而值得铭记的举动。战后初期,关于美军在占领日本期间,对当地儿童的关怀,是其中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试.............
  • 回答
    硫磺岛战役(Operation Detachment)是太平洋战争中一场极其血腥和残酷的战役。关于为什么美军没有选择围困硫磺岛直到日军耗尽粮食再发起进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战略、战术、政治以及当时对日军作战风格的认知。简单地围困并等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并且可能付出的代价更高.............
  • 回答
    2018年4月2日,中国对美国12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升级点,也为全球经济带来了相当大的震动。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事件的背景与起因:这轮关税的加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当年3月发起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回应。特朗普政府以“国.............
  • 回答
    关于日韩欧美国家对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以及所谓的“剪羊毛”论和“恨意”,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简单的“俯首帖耳”或“恨”字能够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俯首帖耳”与“甘心让美国剪羊毛”: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战后,特.............
  • 回答
    “环球时报”5月19日刊登了一篇关于“德媒称德国人对中国好感度上升,对美国印象大跌”的文章。这篇文章援引德国媒体的报道,旨在传递一个信息:德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而对美国的态度则明显转差。首先,从文章传递的核心信息来看,它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长期以来,西方国家(.............
  • 回答
    美股3月16日那天的暴跌,9%的跌幅确实触目惊心,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词可能就是“衰落”。但把一次股市的剧烈波动直接等同于一个国家的“从此衰落”,未免有些过于简化,也忽略了经济运行的复杂性。“9%的跌幅”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股市的波动是市场情绪、投资者预期和实际经济状况.............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无疑是点燃太平洋战争导火索的关键一环。这一决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美国在长期的战略考量下,对日本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和侵略行为做出的强硬回应。要理解这一举措的背后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局势、日本的资源依赖性以及美国的国家利益。日本的石油.............
  • 回答
    美国国务院最近解除的“赴美禁飞令”,允许持有F/M签证的中国学生从8月1日起直飞美国,这无疑是给期盼已久的中国留学生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项调整可以说是对近两年赴美留学格局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从最直接的出行便利性,到更深层次的留学心态和选择策略,都有着不小的触动。最直观的改变:出行便利性的大幅提.............
  • 回答
    挥之不去的阴影:美欧日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深远影响与应对之道尽管中国经济腾飞的脚步从未停歇,但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在“中国是否为市场经济”这一问题上的迟疑和拒绝,始终像一团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中国与西方经济关系之上。这种不承认,并非简单的标签问题,而是牵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催生了中国必.............
  • 回答
    3月23日,美国国会两党联手,就中国针对韩国的所谓“报复行为”发出强烈谴责,并勒令中国停止“外交恐吓和经济施压”。这一事件的背后,牵扯着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经济利益的相互制衡,以及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展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起因:萨德系统部署风波的余波要理解这次.............
  • 回答
    5月29日,美国白宫发布声明,宣布将对价值约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这一消息无疑是近期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一个重磅炸弹,其影响和后续走向都值得深入剖析。声明的具体内容与背景白宫的这份声明,是特朗普政府“301调查”结果的一部分,旨在回应中国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特别是关于知识产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