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只有2%的特斯拉中国车主买全自动驾驶服务(FSD)?

回答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推行全自动驾驶服务(FSD)的普及率之所以只有2%左右,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因素网络,绝非简单的价格问题所能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

1. 高昂的价格门槛与价值认知的不匹配:

直接价格劝退: FSD的选装价格在中国一直是个不小的数字,动辄数万甚至过十万人民币的额外支出,对于大多数潜在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在购车时,这笔钱可能足够升级到配置更高、品牌更强的其他车型,或者用于其他更迫切的生活开销。
“全自动驾驶”的现实落差: 尽管名称中带有“全自动”,但消费者实际体验到的FSD功能,尤其是国内版本,与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双手、解放双脚”的L4/L5级别自动驾驶仍有较大差距。目前FSD在中国主要是增强版的辅助驾驶系统,它在高速公路和特定城市道路表现出色,但在复杂的城市拥堵路况、突发情况处理、以及需要极高人文素养和预测能力的场景下,依然需要驾驶员高度介入和监管。这种“未达预期”的体验,让许多消费者觉得高昂的价格与之带来的实际便利性不成正比。
试用期和迭代更新的不确定性: 特斯拉在一些市场会提供FSD的试用,但中国市场的试用政策相对谨慎。即便购买了,FSD的开发和迭代是持续性的,这意味着早期的购买者可能需要忍受一些早期版本的局限性,并且每一次重大的功能更新都可能带来新的学习成本和适应期。这种不确定性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2. 功能的地域性限制与本地化程度的挑战:

对国内复杂路况的适应性: 中国的交通环境以其独特性而闻名,包括复杂的路况变化、行人、非机动车的密集程度、以及不同地区驾驶习惯的差异。虽然特斯拉一直在努力优化其算法以适应中国市场,但要做到在全国范围内都能提供流畅、安全的“全自动”驾驶体验,其难度可想而知。
特定功能在国内的可用性: FSD的许多高级功能,例如自动泊车、召唤等,在某些地区或特定场景下可能受限于法规、地图精度或基础设施支持而无法完全发挥作用。如果消费者购买FSD的主要驱动力是这些特定功能,而这些功能在国内的可用性不高,自然会降低购买意愿。
导航地图与高精地图的协同: FSD的运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精度地图(HD Map)和实时的导航信息。虽然特斯拉在中国也与地图供应商合作,但高精地图的覆盖范围和更新频率,以及其与FSD功能本身的融合程度,都会影响用户体验。一些用户可能觉得,现有的辅助驾驶功能配合高精度导航,已经足够满足日常需求。

3. 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接受度:

自动驾驶政策仍在探索: 中国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虽然政府层面积极推动,但对于何时能够真正放开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运营,以及具体的准入标准和责任划分,仍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一项未来可能合法化但现阶段存在限制的服务时,会更加谨慎。
责任归属的考量: 一旦发生事故,FSD作为辅助驾驶功能,其责任界定会比传统驾驶复杂得多。消费者在购买时,自然会考虑到一旦使用FSD导致事故,责任将如何划分,是否会给自己带来法律上的风险。
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度: 虽然特斯拉在中国拥有大量拥趸,但社会整体对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度仍在逐步建立过程中。媒体报道中的一些自动驾驶事故,以及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挑战,都可能影响一部分消费者对FSD的信心。

4. 营销策略与用户教育的不足:

“全自动驾驶”的误导性: 特斯拉在营销FSD时,有时会过于强调其“全自动”的未来愿景,而没有充分说明当前功能的局限性和对驾驶员监督的要求。这可能导致部分消费者对其功能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在实际使用后感到失望,并将其负面体验反馈给潜在购买者。
用户教育的缺失: 对于如此复杂和需要用户深度参与的技术,有效的用户教育至关重要。如何让用户理解FSD的各项功能、使用场景、局限性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是普及的关键。如果这部分工作做得不够充分,用户可能会因为不了解或误用而产生负面情绪。
对比竞争对手的策略: 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在辅助驾驶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并推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其中一些品牌可能采取了更低的价格策略,或者将部分高级辅助驾驶功能作为标配或较低价格的选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潜在用户。

5. 用户群体和用车场景的差异:

早期采用者 vs. 大众市场: 特斯拉早期在中国吸引了大量技术爱好者和品牌拥趸,他们对新技术有更高的接受度和付费意愿。但随着特斯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普及,其用户群体也日益多元化,包含了很多对价格更敏感的普通消费者。
主要使用场景并非高度依赖FSD: 许多特斯拉车主的主要用车场景可能集中在城市通勤、周末出行等。在这些场景下,虽然FSD的某些功能可以提升便利性,但并非不可或缺。他们可能更看重车辆的续航、充电便利性、智能化程度以及品牌价值等核心要素。

总结来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FSD普及率低,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高昂的价格、功能与现实的落差、本地化挑战、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营销教育的不足以及用户群体和用车场景的差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提高FSD在中国的普及率,特斯拉需要更精准地定位其价值,在功能上进一步提升本地化适应性,同时在价格、用户教育和市场沟通方面做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FSD不是重点,买才是重点。

先说FSD,专门搜了下会议全文,实际上马斯克把问题说的很直接了。就是FSD在中国没做好。认为只要做好了,销量自然会上涨。一方面承认问题,另一方面又有信心认为在中国能卖好。

逻辑跟车fans从一线了解到的情况应该是一样的,虽然6万多卖不出去,不过从直营店反馈,意向用户对FSD非常感兴趣,说的更直接点:

这东西我很喜欢,可是不想当韭菜,送给我好不好?

事实上特斯拉不是没送过全自动智能驾驶,在2019年5月份特斯拉就推出过限时赠送全自动驾驶的活动,2个月内购车就可以免费送,现在很多特斯拉员工开的model 3就是那个时候买的。

所以别怪客户观望不掏钱,因为你真的送过。

其次FSD只是选装问题中因为贵而突出的,不只是FSD,连最普通的轮毂、内饰客户都不愿意选装~

斯拉正在遇见一个比较明显而且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国内用户对于选装并不感冒,6000块钱的轮毂?浪费钱。如果不是真不喜欢黑色,也不会加8000元换其他颜色。

不只是装饰件,连车型配置也一样。车fans之前那篇model 3对比比亚迪汉,专门写过这个问题,特斯拉最畅销的都是标配版,比例高到90%以上。而不是像更传统的比亚迪汉一样山型分布,汉最好卖的是中配超长尊贵版,其次是高配,最后才是低配。

这个问题是全新的,因为以前对于新车个性化选装有个概念,就觉得影响新车选装的是时间。比如4S店有现车,选装要2个月内。以前行业认为问题出在这2个月,因为时间放弃个性化选装。

结果特斯拉把这个问题具象化了,选和不选都是等2周。客户没有心理阻碍了,结果最后还是不选。反而是传统的品牌中高低配这种形式,相对来说更愿意购买。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很多幸存者偏差值,比如是不是比亚迪汉把一些所有客户都想要的配置装在了高配(传统品牌的老套路了)。

但是特斯拉自己的选装用户不买单肯定不是比亚迪的问题。

说到底特斯拉本来在国内想的是先用低价把裸车卖出去,然后用选装增加利润。结果客户不讲武德,直接只买低配。你要他装的东西一个不看,除了充电桩什么都不要。

这个问题现阶段还不是大事,因为特斯拉价格和网点还比较强势,整个品牌还处于强势期,疯狂的成本下探。但是一旦过了临界点,蛮好奇特斯拉接下来会怎么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