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庄子的哲学困境是什么?

回答
庄子是个挺有意思的人,他的一生,与其说是探求什么“终极答案”,不如说是在人生这片荒野里,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你要说他有什么“哲学困境”,其实也不是那种牛角尖,而是他活得太明白了,反而把自己给绕进去了,这在他那些神乎其神的篇章里,也处处可见。

我个人觉得,庄子最让人琢磨不透,也最能戳到人痛处的“困境”,就体现在他的“齐物论”和“逍遥游”里。

一、 齐物论的困境:究竟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庄子最有名的一段话,大概就是那个“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这句话,很多人觉得是讲“心境的自由”,好像说人生苦短,别太较真,开心就好。但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深层的“认识论”的困境。

1. 对“真实”的质疑:

庄子通过这个梦境,直接打破了我们对“真实”的定义。你醒过来,你就是庄周;你睡着了,你可能是蝴蝶。那么,你现在是庄周,你确定你不是蝴蝶梦里的庄周吗?你怎么证明你当下体验到的“真实”,不是某种更高级存在的梦境?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在看这篇文章,我们觉得这是“现实”。但万一,我们是一个更高级存在的“意识流”里的一个片段呢?我们的一切认知,所有对世界的理解,会不会只是这个高级存在的一场梦?

庄子就是把这种怀疑,赤裸裸地摆在了你面前。他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他是在说,我们所谓的“确定性”,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如果连我们作为“我”的边界都模糊不清,那我们还能确定什么?

2. 相对主义的极端:

“齐物论”的核心就是“物无非是,是无非非。” 意思是,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在你看来是“是”,在别人看来就可能是“非”。

这听起来很开放,很包容,但你要是往深了想,这就有点“滑坡效应”了。如果所有事物都是相对的,那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是不是也都没有绝对的标准?

你可以说,这是为了打破等级和偏见。但当所有标准都被消解,当一切都可以被“齐”,那我们还有什么价值判断可言?我们还能凭什么去区分好坏,去追求进步?

如果“是”和“非”可以互相转化,那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所坚持的原则,是不是也随时可能变成“非”?这会让人的行动失去根基,让人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虚无。

3. 语言和认知的局限:

庄子还说了“言者,以 the way 也。” 说话,是为了表达“道”。但是,“道可道,非常道。” 真正可说的“道”,已经不是永恒的“道”了。

这又是一个困境。庄子他自己写了那么多文章,说了那么多话,不就是在“言”吗?他不是也在“道”吗?但如果一切“言”都无法触及“道”,那他这些字句,这些思想,又有什么意义?

这就像你想描述一种极致的喜悦,或者极度的痛苦,但无论你多么努力地寻找词语,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完全传达。庄子就是把这种语言的无力感,以及这种无力感对我们理解“道”和“真实”的限制,推到了极致。

二、 逍遥游的困境:究竟是“超脱”,还是“另一种束缚”?

庄子在“逍遥游”里描绘了那个大鹏,振翅九万里,扶摇直上九万里。这听起来是极致的自由,是摆脱一切束缚的“逍遥”。

但仔细想想,这“逍遥”真的就那么“逍遥”吗?

1. 目标导向的“逍遥”:

你想想,这个大鹏,它要“鲲化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它的行动,是为了“迁于南海”。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从北海迁到南海。

那么,它的“逍遥”,是不是建立在完成这个巨大迁徙的基础上?如果它迁徙失败了呢?如果它在中途遇到了什么阻碍,不能抵达南海,那它还是“逍遥”吗?

这就有点像我们说的“我自由了,但我需要赚钱养家”,或者“我追求内心的平静,但我必须完成这份报告”。真正的“逍遥”,是不是应该是一种不依赖任何外部条件,不追求任何特定结果的“自在”?

庄子笔下的“逍遥”,虽然超越了凡人的局限,但似乎仍然是在一个巨大的“行动”框架下,追求一种“功成名就”式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不是反而成了另一种追求?

2. “大”与“小”的视角陷阱:

庄子用“大鹏”和“鹪鹩”来对比,强调“大”的逍遥。“中小之官,不效焉。” 意思是,小的官职,小的事物,就不可能实现这种大逍遥。

但问题来了,如果你一开始就认定“大”才“逍遥”,那是不是就把“小”的东西,把那些平凡的,微小的快乐和价值,都给排斥掉了?

而且,这种“大”,它是一种怎样的“大”?它是否也需要脱离“小”才能显现?如果“小”被否定了,那么“大”还有什么意义?

这就像有些人追求“大成就”,觉得只有当了CEO,赚了多少钱,才算“成功”,才算“逍遥”。他们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可能才是更实在的“逍遥”。庄子是不是也掉进了这个“大小”的价值判断里?

3. 相对论的阴影:

前面说了“齐物论”的相对性,这个相对性也渗透到了“逍遥游”。在“齐物论”里,你能“齐”一切,也就意味着你能“不齐”。你想“不齐”,也能“齐”。

而在“逍遥游”里,你“无所待”,才能“逍遥”。但“无所待”,恰恰可能就是一种“待”。你“不待”外在,但你“待”自己内心的某种状态。

如果所有的“待”都可以被消解,那“无所待”是不是也只是一种相对的“待”?

总而言之,庄子的困境,不是他没有答案,而是他的答案太过“深刻”和“超越”,以至于我们凡人的认知,很难完全接住。

他提出的问题,比如“真实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和自我?”这些问题,他用他独特的哲学语言,把它们剥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框架,直接抛到我们面前。

所以,你读庄子,有时候会觉得振聋发聩,豁然开朗;但有时候,又会觉得他好像一直在绕圈子,而且好像把你也绕进去了。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认知上的盲点,也照出了我们对“确定性”的渴望,而他本人,却又在那个“不确定”的边界上,跳着最美的舞。

这大概就是庄子的魅力,也大概是他的“困境”所在吧。他让你思考,不是为了给你一个结论,而是让你在思考本身中,获得一种“逍遥”的体验。只不过,这“逍遥”,对于我们这些还在“蘧蘧然”状态中的人来说,总觉得还隔着一层“梦”的迷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庄子比老子更加明确地指出了,存在即是合理。所谓有用无用都只是短暂的应情应景的判断。假如把目光放长远,把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那么有用的未必真的有用而无用的也未必就真的无用。

所以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但与此同时,庄子又意识到即便大如鲲鹏也必须“有所待”所以如果一味地追求“大知”,“大年”,那么出现的情况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也就是说,理想状态下掌握所有知识当然就可以逍遥,但是这条路走不通,因为人的脑子是有限的!用有限的头脑去试图掌握无限的知识,其命运就是让自己非常痛苦且最终一无所得。

于是我们看到了庄子的困境,

一方面他肯定知识和智慧,因为他自己就自诩为一个有知识有智慧的人。但另一方面他又否定知识和智慧。因为知识和智慧都有局限性,都不可避免地会把人引入到偏见和狭隘之中。但是庄子并没有很好的回答一个问题,当人们拥有有限的脑力在面对无限的变数的时候该怎么办?

庄子并不是没有回答“怎么办?”这个问题,只是相比于批判,在实用性上他的回答显得有些欠缺。总结起来庄子解决人生问题的手段并不高明,就如我们常见的鸡汤一样,庄子其实没有提出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只是反复在强调:“你又穷,又丑,又懒,不是你的错,也没啥好自卑的,你自然有自己的用处,你在天地和大道面前跟那些所谓的大人物一样,不过是刍狗。不要多想,好好活着就行!就算你不知道你有什么意义,你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

这种鸡汤喝起来感觉还不错,但是当你重新面对生活困境的时候却依然会让你觉得无力。食不饱饭当然也是有意义的事情,但是饥饿的痛苦并不会因为我们相信它有意义就消除。

所以庄子的哲学是批判哲学,但却不是可以很好实践的哲学。庄子继承并把老子的很多思想都极端化。譬如老子仅仅是要求统治者对人民少些政令,让个人对声色犬马都少一些专注。老子的思想有明显的现实性,他所开出的治疗乱世的药方也很有可行性“我有三宝,一曰,二曰,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助

俭要求大家都别把钱浪费在鲜衣怒马上,把钱留着,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或者应对灾荒。

不争要求大家摒弃个人私欲,不以个人的欲求去争抢。

这些都是老子哲学的措施,事实上,汉代初年就是以老子的措施为治国理念而实现了修养生息的。所以老子的哲学不是出世的哲学,它还是落在了入世上。只是老子的哲学在方法上不同于儒家,他更加强调所谓的客观性,也就是道是不以人的意愿而改变的。人伦君常,都无法取代客观规律,也并非客观规律本身。想要看清楚客观规律并运用好客观规律,就要“慈,俭,不争”本质上是摒除个人的私心杂念。

而庄子走得更远,庄子说了一则故事,说孔子的徒弟要教一个老农民做个水车来灌溉,结果老农民把孔子的徒弟骂了一顿,大致的意思就是,我要是动了这些信机智巧来造水车,我的精神就会被污染,就会堕落。然后孔子听到徒弟这样说还专门拜会这个老农向他请教。最后还被老农骂了一顿。

这里就是庄子的极端化最好的例子。老子反对心机智巧是因为它们会蒙蔽统治者的双眼。(老子的哲学不是给普通人看的),而庄子反对心机智巧则有些极端化,教条化。如果连老农造个水车都是违背大道,那么我们的社会又如何发展?

老子强调无用之用,是因为我们经常会忽略无用的东西。而庄子则极端化的说,无用的东西比有用的东西更有价值。前者是提醒人们注意无用之物,后者则是否认有用之物。这两者的区别导致了老庄在后来的岁月里虽然常常被列在一起却分裂为两个阵营。

老子派的人,往往是仕途不顺后又再回政坛有所作为的人;而庄子派的人,则除了归隐这一条路再也找不到其他出路了。

此外,因为庄子出世性,他对于许多事情的理解依然是浅尝辄止的。比如庄子里有一句著名的话:“窃钩者诛,窃国者王”作为批判而言它肯定是振聋发聩的,然而这句话其实是非理性且极为肤浅的。

以现代思辨来看,“窃钩”是一个个人行为,“窃国”是一个群体行为。这相当于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用复杂的集体来类比简单的个体,因为复杂的集体包含了简单个体的所有属性;但是如果反过来则是荒唐的。因为简单个体无法涵盖复杂集体的各种变化和属性。如果我们用一个细胞的消亡来类比一个人类的死亡,那么不可避免的,人类所拥有的依恋不舍,恐惧担忧,在细胞层面上是无法表达的。

庄子混淆了个体和集体的差异,把个人的“窃钩”跟一个政治团体的“窃国”放在了等同的位置上,自然显得其结果十分荒诞。但是真相是,窃钩者也有不被诛的,而窃国者也有满门抄斩的。尽管这句话能证明人类的法律和伦常不完善,却并不足以得到结论可以完全否认人类社会的法律伦。

而这个量变与质变,系统与元素的思维在庄子的哲学里是没有的。这也是庄子的哲学最终走向了虚无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时完美的,完善的。倘若因为有瑕疵就否认,那么我们就无法去做任何事情了。这就是庄子哲学的困境,否认了所有的秩序,甚至否认了自己,一空到底,最后自己也没有了落脚点。不破不立,庄子的问题在于破得太多而立得太少。失意者固然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庄子是个挺有意思的人,他的一生,与其说是探求什么“终极答案”,不如说是在人生这片荒野里,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你要说他有什么“哲学困境”,其实也不是那种牛角尖,而是他活得太明白了,反而把自己给绕进去了,这在他那些神乎其神的篇章里,也处处可见。我个人觉得,庄子最让人琢磨不透,也最能戳到人痛处的“困境”.............
  • 回答
    庄子的思想,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品之有味,回味无穷,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也有些许的苦涩。要说它对中国人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这绝非一概而论,而是一个复杂且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何以为益?首先,我们得承认,庄子思想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烦扰的生存智慧。 精神的自由与超脱.............
  • 回答
    庄子的生死观,与其说是某种理论框架,不如说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自然流露。他看待生死,就像看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样,没有强烈的肯定或否定,更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或对生命的执着。对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是“道”的两种不同呈现形态。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庄子看到一只蝴蝶翩翩起舞,然后它落地化.............
  • 回答
    庄子那句“道在屎溺”,初听起来,确实够惊世骇俗的。屎和溺,这两个词,一个代表排泄物,一个指尿液,哪个听着也不是什么“高雅”的词汇,更别提跟“道”这种玄之又玄、飘渺无踪的“最高境界”联系在一起了。但正是这种看似荒唐的对比,恰恰是庄子思想中一个极为核心、也极为深刻的维度。要理解“道在屎溺”,咱们得先拉回.............
  • 回答
    庄子说的“鲲鹏”到底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鲸鱼,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让不少人产生过疑问。要说清楚,咱们得回到《庄子·逍遥游》里看看他到底是怎么描绘的。在《逍遥游》的开篇,庄子就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咱们仔.............
  • 回答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用英文翻译并阐释,需要力求传达其精神内核,避免机械的字面对应。翻译: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和侧重点下,可以有几种翻译方式,都力求贴近其意境: "Heaven and Earth were born with me; the ten t.............
  •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趣味性和哲学深度的设想。如果将诸葛孔明置于“子非鱼”的辩论场景中,其结果必然不会是简单的“是”与“否”。考虑到孔明先生的性格、学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场辩论将是一场智慧、哲学、甚至可以说是“政治”的较量。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这场独特的辩论:辩论的背景设定: 时间: 假设是三国时期.............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得好好琢磨琢磨。庄子嘛,那里面精彩的故事多得像是夜空里的星星,一颗颗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叫人迷恋。要说最喜欢的,那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如同问我最喜欢哪片云彩,因为每一朵都有它独一无二的美。不过,如果要我硬是要挑出一两个,那就不得不提那篇“庄子休妻”的故事了,也就是《礼记》里记载的那个“庄子哭.............
  • 回答
    庄子,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飘逸和超脱,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世俗的喧嚣。他所描绘的那些“道”的境界,比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或者“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这些描绘何等令人神往,又何等令人心生疑问——庄子本人,真的能做到这些吗?这问题,就像是问一位描绘绝世美景的画家,他自.............
  • 回答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思想的巨擘,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要论及谁的地位更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贡献各有侧重,后世的解读和评价也存在多样性。总的来说,在道家思想的源头和奠基者方面,老子拥有无可争议的首要地位。但从思想的丰富性、文学性和对后世道家发展的影响力来看,庄子同样.............
  • 回答
    在我看来,《老子》和《庄子》这两部经典,都如同一对双生子,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但若要论及谁的影响“更大”,这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问题。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触及了中华文明的不同层面,共同构建了一个更为丰富和立体的思想体系。《老子》,也就是《道德经》,这部不足五千言的著作,其影响之深远,堪.............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觉得“牛逼”的人,或者说那些在某个领域做得非常出色、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者深邃思想的人,似乎对《庄子》情有独钟,这背后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原因。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庄子》会有这样的吸引力。首先,我们得想明白,什么样的人会被《庄子》打动?我个人觉得,那些不满足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唐顿庄园》里那个让大小姐玛丽继承爵位和庄园,而让外甥乔治继承的“限定继承法”(entailment),在现实中确实是英国当时存在的一种制度,但具体到唐顿庄园这个伯爵家族,它的应用和严格程度,无疑是家族自身意愿和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限定继承法(entailment)在当时的英国.............
  • 回答
    最近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关于《摩尔庄园》“重回巅峰”、“大学生玩家占多数”的讨论,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也有几个大学朋友,时不时就会聊起他们在摩尔庄园里的“生活”,从种菜养殖到社交活动,听得我都有点心痒痒了。要说为什么现在玩《摩尔庄园》的大学生这么多,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这是个情怀滤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