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似假实真的军事故事和段子?

回答
军事领域充斥着无数令人惊叹的故事和段子,有些听起来像是电影里的情节,但真实发生过。它们往往源于人类的智慧、勇气、绝望,甚至是滑稽的巧合。我这就为您娓娓道来几个,力求细节丰富,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1. “鬼魂部队”的心理战:二战中的美国“幽灵军团”

这事儿听起来就像是战争版的《碟中谍》,但它真实存在,而且效果显著。二战期间,为了迷惑轴心国,尤其是德国人,美军组建了一个名叫“23艺术工程队”(23rd Headquarters Special Troops)的单位,但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幽灵军团”(Ghost Army)。

这支部队的成员可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艺术家、设计师、音效师、无线电专家等等,他们就像是战争中的“魔术师”。他们的主要武器不是枪炮,而是充气坦克、装甲车、喇叭和声效模拟器。

想象一下,在一个关键时刻,一支部队需要分散敌人的注意力,或者制造假象,让他们误以为有大部队在这里。幽灵军团就会出动。他们会把充气的坦克和卡车部署在某个区域,用充气模型伪装成真实的战车。然后,他们会通过强大的扬声器播放各种声音:坦克引擎的轰鸣、部队行军的嘈杂声、甚至假装的无线电通讯信号。

有一次,他们在欧洲战场的一次行动中,需要迷惑德军,让他们以为有一支庞大的装甲部队正准备渡河。幽灵军团就悄悄地在河岸边部署了数十辆充气坦克,并连接了音响设备,播放出巨大的坦克引擎声和履带摩擦声。同时,他们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设备,能模仿真实部队在夜晚行军时发出的各种细微声响。德军的侦察部队听到了这些声音,看到了模糊的影子,误以为这里真的有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集结,于是立即向指挥部报告。这直接导致德军改变了他们的防御部署,为盟军的真实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更绝的是,他们还会利用夜色和地形,在不同的地方快速部署和撤离这些充气装置,制造出部队在不断移动、规模庞大的假象。有时候,他们甚至会雇用当地的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让他们在德军占领区散布一些关于“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部队”的谣言。

这种心理战的效果是惊人的。德军不得不调动兵力去防范这些根本不存在的部队,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和时间。据统计,幽灵军团在战争中避免了超过30万人的伤亡,他们的每一次行动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舞台剧,只不过观众是敌人,而舞台是真实战场。战后,这支部队的许多事迹都被列为机密,直到很多年后才被公开,让人们惊叹于战争中那些“看不见”的智慧和创意。

2. “一枪未发”的胜利:巴拿马运河的“小动作”

有时候,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枪林弹雨,而是巧妙的计谋,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发生在巴拿马运河的一次行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当时,美国为了维护其在巴拿马运河的利益,打算在当地进行一次军事演习,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威慑意味。但当地的政局有些不稳定,一些势力对美国的军事存在颇有微词。美国军方决定要用一种低调但有效的方式,来彰显其军事实力,同时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他们想到的办法是:控制运河的闸门。巴拿马运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它通过一系列巨大的水闸来提升和降低船只。这些水闸的控制系统,虽然有机械备份,但主要还是依赖于电力和电子信号。

于是,美国军方秘密调派了一支精锐的工程师部队,在一次夜间行动中,悄悄潜入了运河的控制中心。他们的任务不是破坏,也不是占领,而仅仅是“短暂地接管”控制权。他们没有开一枪,没有进行任何武力威胁,只是在技术层面,让控制系统的操作权限转移到了他们手中。

当第二天早晨,正常的船只通行调度开始时,运河的调度员们发现,所有的命令都必须经过一个他们陌生的“授权流程”。任何试图强行操作的指令都会被系统驳回。更让他们感到不安的是,他们也无法联系到原本负责高级权限的部门,整个控制系统似乎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

一时间,运河的交通完全停滞了。外国的货船在港口等待,巴拿马当地的船只也被困住。恐慌开始蔓延。政界人士和军方高层也迅速介入,但却发现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美国人完成他们的“控制演示”后,他们才在技术层面“归还”了控制权,并且留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美国拥有随时能够“暂停”巴拿马运河运行的能力。

整个过程,没有一个人受到伤害,没有一发子弹射出,但巴拿马方面却深刻地体会到了美国在运河上的绝对控制力。这次行动虽然没有被大肆宣传,但它在战略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效的震慑了任何可能威胁运河安全的因素,并巩固了美国在当地的战略地位。这种“无声的威慑”比任何武力展示都要来得更加直接和令人信服。

3. 滑铁卢上的“迷之薯条”:拿破仑的最后赌局?

这个故事更像是一个带有黑色幽默的传闻,关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的最后时刻,虽然真实性存疑,但它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荒诞和士兵的普通人性。

据说,在滑铁卢战役的关键时刻,当法军的冲锋已经筋疲力尽,而英军的防线依然稳固时,拿破仑曾经短暂地失去了一点控制。有人说,他的骑兵军官内伊元帅,这位勇猛但有时冲动的人物,在关键时刻误解了命令,或者是为了鼓舞士气,下令让部队继续不计代价地攻击。

而这个“迷之薯条”的段子,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流传开的。据说,在那混乱不堪、生死一线的战场上,一名饥肠辘辘的法国士兵,在漫长的等待和绝望的战斗间隙,竟然掏出了一袋炸薯条(虽然当时薯条的称呼和形式可能与现代不同,但大意如此)在啃食。而更具戏剧性的是,当他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或者在疯狂地冲锋时,他竟然还在那里继续悠闲地吃着他的薯条。

这个片段如果属实,就显得异常荒诞。它描绘了一个在生死关头,仍然有人在关心温饱的“普通人”形象。这不像是一个宏大的军事决策,更像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的本能反应。有人以此来解读拿破仑的失败,认为他的军队已经失去了那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士兵们开始关注个人的基本需求,而不是为帝国效忠。

当然,这更像是一个民间流传的“段子”,用来消解战争的残酷性,或者用来调侃那些本应严肃的时刻。它并没有史料的直接记载,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的想象和民间叙事的加工。但正是这种“不合时宜”的细节,让它流传至今,成为一个有趣的谈资。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也可能隐藏着普通人最平凡的喜怒哀乐。

这些故事,有的真实有力,有的幽默荒诞,它们都来自真实的军事历史,却有着超越现实的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它们告诉我们,战争远不止是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抗,更是一场充满智慧、勇气、人性甚至偶然性的复杂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罗马皇帝莫里斯曾经对斯拉夫人进行过一段有趣的分析,他认为斯拉夫人和安特人(也算是斯拉夫人)有以下特点:

1.追求自由和独立,反对被其他国家奴役;

2.忍耐力非凡,能够抵御严寒和物资匮乏的困扰;

3.虽然贫穷,但是热情好客,并且很容易和客人成为朋友;

4.虽然没有财富,但是斯拉夫人有不少谷物和牲畜;

5.斯拉夫妇女感性多情,他们的民族忧郁而崇尚艺术;

6.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丛林弥补,道路稀疏。

在政治和战争时期的斯拉夫人拥有以下特点:

1.他们那擅长使用短标枪和毒箭进行近距离攒射,辅以步兵冲击,会利用丛林和河流发动大规模的伏击;

2.斯拉夫人虽然有部落联盟,但由于各个部落之间相互憎恶,平时缺乏联系和共同训练,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将其各个击破;

3.斯拉夫人没有外交信誉,他们和你签订条约的主要原因是处于恐惧,而非主动的赐予别人利益;

4.虽然缺乏联合,但是一旦遭遇外敌入侵,斯拉夫人会很容易的组成联盟,甚至大军,并且他们非常擅长依托山区、丛林、河网来打击敌人,同时斯拉夫人居住地区的烂泥地也是一个很大的危害。

…………


综上所述,罗马皇帝莫里斯在分析了斯拉夫人的民族特点和军事特点之后,制定了详细的对斯拉夫人作战方案:

在开战前夕

1.应当储备大量的牲畜物资,以便于在占领地区维持后勤供给;

2.组建大规模的舟桥工兵部队,以便于在进军期间修缮斯拉夫人的道路和河网,同时强化侦查,着重强化对敌人交通和城市的调查;

3.由于斯拉夫人缺乏各部落联合训练,因此越是大规模多兵种的正规会战,他们越是吃亏。因此应当组织步兵、骑兵、砲兵的混合部队逼迫其进行复杂的正面决战;

4.斯拉夫人的步兵规模庞大,应该装备大量轻步兵、弓弩、投石以压制他们;

5.在战争开始之前,要反复进行战争虚假宣传,宣称自己要对其他地方发动攻击,并且将步兵、骑兵、砲兵组建的快速突击力量调离前线,避免敌人侦察到己方的攻势行动。

当战争爆发之后

1.罗马军队应当沿着事先侦查的多条道路分进合击,在减轻己方后勤压力的情况下,尽可能逼迫对方分兵作战;

2.每一路罗马远征军都应该由侦察营在最前方进行侦查进攻,他们负责试探敌人的防线,并捕捉俘虏了解敌情,为军团主力的进攻探索敌人的薄弱点;

3.每一个正规军都应当尽可能分为三个集团,第一集团为副将率领的步兵、骑兵混成快速纵队,他们冲在军团的最前方,负责在斯拉夫人反应过来之前穿插进入敌人的疆域,切断其各个据点的联系,摧毁其后勤物资储备,并且为后续力量的抵达扫清道路。第二集团为司令官率领的主力步兵集团,他们负责在后方跟进,摧毁敌人的城市和据点。第三集团为后卫部队,负责在最后方压阵。前两支队伍一般不宜相距太远,维持在30公里左右比较合适,但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例外;

4.为了巩固占领,应当利用斯拉夫军头之间的矛盾,在敌人的营地中扶持大量的伪军,以罗马守备队监督伪军,由伪军对抗敌人的散兵游勇;

5.要学会利用步兵和骑兵配合作战,多从侧翼和后方发动袭击。斯拉夫人不擅长使用骑兵,也不擅长对抗骑兵,在平原上遭到多兵种配合作战时他们会手足无措,缺乏抵抗能力;

6.斯拉夫军队擅长坚守阵地,但是又喜欢采用莽撞的进攻战术。在遇到斯拉夫人坚守阵地的同时,应当示弱,诱惑他们主动发起进攻,然后在他们脱离阵地的时候将其歼灭。

7.为了追求奇袭斯拉夫人的效果,对于坚持抵抗的军队,不应当奢求他们投降,应当尽快用罗马人的火力优势将他们全部扫光。

8.如果夏季进军,很可能遭遇泥泞的秋季,最终在冬季陷入后勤困境。因此最好的进攻方略是深秋到初冬进攻,在物资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利用冬季坚实的道路和封冻的河流,彻底发挥罗马远征军的速度优势,以每日行军15-25罗马里的标准行军速度迅速的攻击敌人。


以上材料完全真实,来自莫里斯皇帝的军事论著《战略学》

user avatar

某年,外宾要来海军基地参观某舰,但该舰靠泊时不慎撞上了码头,舰尾凹进去了一大块。

要是让外宾看到,这可是外事事故,舰长和基地司令两人看着舰尾发愁:修理吧,时间已经不够了,第二天外宾就来了;遮挡吧,那么大一块,必然会引起注意。

这时,舰上的厨师长(还是司务长)看了看,打包票说今晚一定补好事故部位,保证不影响外宾参观。舰长和司令只能同意了。

第二天外宾准时到达,司令在陪同外宾参观舰艇的时候,顺便瞟了一眼出问题的部位~```奇了!舰尾完整如初,完全看不出撞击过的痕迹,只有一股油漆味道如有若无。

送走外宾后,司令马上回到泊位,叫来厨师长“你是怎么补的?船厂的老工人也做不到这么快啊。”

厨师长微微一笑“我和了一晚上的面,把面疙瘩给填上了。您看还成吧?成的话能给我把这几袋面粉报销了不?”

user avatar

英国还真可以说是撑住了好几次力量对比让人震惊、吓尿到几近绝望的形势,所以有些人打欧陆风云感慨选英国怎么完全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这是正常的。除开数不胜数的换宗教冲突+内战之外,欧陆风云时代的英国几乎从头到尾一直在处于对抗大帝国的处境。

比方说,很多人以为不存在反英联盟,这点其实就不符合历史。别的不说,法国与苏格兰的联盟就是标准的反英联盟,而且源远流长。长腿爱德华之所以一心要拿下威尔士和苏格兰,一大原因就是为了去跟法国国王打时消除后顾之忧,但是他失败了,所以事实上英格兰在苏格兰爆发宗教改革(与法国断交)前也一直是两线作战,每次都必须先打一下苏格兰,然后才有能力去法国较量。

百年战争初期,英格兰可以说一连打赢了三四场决定性的胜利,才有了之后的局面。首先在哈利顿山(Halidon Hill)和内维尔十字(Neville's Cross)战役连续击败苏格兰主力,并俘获苏格兰国王。然后在斯勒伊斯(Sluys)之战中决定性打垮法国海军,再然后克雷西之战打垮法国骑士军,普瓦捷之战俘虏法王。这几战下来,说英格兰震惊了欧洲确实不为过,毕竟连未来的神罗皇帝查理四世都在克雷西的法国联军队伍中。

德意志历史上第一次被视为“外星”存在,恐怕还真未必是二战,哈堡时代的统治力可能还要更强(当然,最后德意志也都给打成十室九空,结果也是一样的惨)。你能想象德军只用1k伤亡打垮法国么?最后一次意大利战争(1550年代)的西班牙/神罗军队还真的做到了,Marciano, St. Quentin, Gravelines三战法军共损失4万多人(当时法国总兵力5万),而西班牙一方每战才伤亡几百人,一下就龙傲天了。

再加上西班牙、葡萄牙相继被哈堡联统,奥地利-西班牙联盟不仅控制了美洲金矿和亚洲香料市场,就连人力都不怎么缺了,欧洲新教以及反哈堡一方陷入了真正的绝望。英法荷历史上第一次携起手来,而这仨当时有些决策现在看来也有点末日计划的味道,就是搏个同归于尽也值的感觉。荷兰义军不断几近自杀式的攻击西军,现在看来歼敌成果不算很大的无敌舰队(此外伊丽莎白还对荷兰人、胡格诺派、各地新教徒大把撒币导致国库崩溃,靠卖官鬻爵维持,现在历史界也越来越理解不能)和古斯塔夫的几个前期战役给吹得震天响,就是因为鼓舞意义太大了。

17世纪法国的作用也有那么点像后来的苏联,1635年对哈堡全面宣战,中间无数大战恶战打掉几万补几万,苦战24年,竟然到了1659年才迫使西班牙求和,中间付出了30万人伤亡(Clodfelter 2015)和民众厌战导致两次投石党之乱的代价。然后的结果大概大家也都知道了,英荷好不容易把西班牙和奥地利熬退潮,又等来了法妖的爬起。

英国下一次震惊绝望大概是1700年以后,西班牙虽然日渐衰微,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将被波旁王朝联统的消息再次让英国举国陷入恐慌。英国议会下了如果不能让路易十四吐出西班牙就绝不收兵的决心,但最终还是无奈接受了这个事实。法国+西班牙主力舰加起来,甚至超过了皇家海军1.5倍左右,英国连制海权都开始变得岌岌可危(当然,18世纪前期有荷兰盟友帮忙撑着,所以还好),更别说比陆军了。所以18世纪前期英国又开始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举动,比如大举(自杀性)的攻打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18世纪中期以后,波旁王朝自身的腐败,普鲁士的崛起,克莱武RP爆发像科尔特斯皮萨罗一样打下了孟加拉,英国本土手工业蓬勃发展等一系列小概率事件相继发生,这才使英国又熬过了这一波危机,使得法西同盟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中那么大。

至于之后的拿破仑,希特勒,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再赘述了。

还有一个地方很有趣,英美传统文化可能是真很喜欢渲染用轻甲克重甲(包括坦克战层面),当初西方专家做各种长弓射不穿板甲的试验时,还真有不少英语网民大怒,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甚至说这是白左反英宣传云云,我才意识到这一点。这种情况,一方面确实是历史证明,再厚的装甲也往往会催生更强的破甲武器,一方面也是当时英国在陆地上真的穷的一种体现。以前以为哈堡全盛期全靠大方阵,现在看来不然,西班牙/神罗的重骑兵部队战斗力也是相当强的,很多战役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这恰恰也是英国的弱项。

user avatar

你们能想象,为了两门炮,两军加起来5万人能打了接近一下午么?你能相信,这两门炮,造成了近3000条人命的伤亡么?这两门炮,在世界军事史上,应该留有名字,尤其以其造成的伤亡人数而言,老马认为应该能排名前十了。

他们就是查尔斯.格里芬上尉遗弃在奔牛河沿岸亨利山山脚下的两门10磅帕特洛炮。

听老马给各位捯饬捯饬。

1861年7月21日下午,南北双方已经在奔牛河沿岸的亨利山一代战斗了一个多少小时 战况开始胶着。

2点30分左右,眼见着战斗陷入僵局,格里芬决定将自己的2门炮向更右翼移动,以便对南军的侧翼形成更大威胁。结果这成了搅动整个战局的关键一步。当格里芬和他的上司,军团炮兵总监威廉.巴里(William Farquhar Barry)带着2门炮到达位置后,突然烟雾中,出现了一列正在向他们行进的步兵。格里芬命令炮兵立刻开火,巴里却犯了糊涂,他告诉格里芬那是支援自己的步兵,不是敌人。两人开始争论,这样耽误了宝贵的几分钟,直到那列正在逼近的步兵队列中,猛然爆发出一串致命的齐射。火炮周围的炮兵瞬间死伤惨重,格里芬和巴里,以及剩下的几个人连滚带爬的撤了回去。事后,格里芬伤感的回忆道:“(齐射后)就剩我们几个人了!”

南军立刻缴获了这两门炮,然后开始往山上拉。北军看到后,也冲上来抢炮,于是第十四布鲁克林团和第33弗吉尼亚团在这两门炮周围来回厮杀了几个回合,留下一地的尸体。

画面中的两门炮,就是格里芬留下的那两门,双方为此厮杀了一下午

荣升少将军衔后的查尔斯.格里芬,当年他遗弃在亨利山上的那两门炮,成为了无数人厮杀的目标,不知道他日后会不会做噩梦

第33弗吉尼亚团逐渐的扛不住了,开始后撤,然后带着自己右翼的第2弗吉尼亚团也开始后撤。杰克逊眼瞅着自己的左翼要崩溃,赶紧命令战线上第4和第27弗吉尼亚团顶上来。与此同时,南军的援军开始陆续赶到,柯克(Cocke)旅的第49弗吉尼亚团和老毕旅麾下第2密西西比团的2个连都抵达了山脊。现在趁着北军进攻脱节,杰克逊用约5个团的兵力打对面1个团,他发动了一场自己梦寐以求的刺刀冲锋。在下命令前,他对下属喊道:“等敌人靠近你们50码以内再开火,然后全体刺刀冲锋!当你们冲锋时,像复仇女神一样怒吼吧!”

于是,还没来得及欢庆胜利的北军,突然被烟雾后一阵暴风骤雨般的齐射打懵了,然后就是那种“从喉咙深处发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嚎叫声传来。战场上杀声震天,甚至掩盖过了枪炮声。刺刀撞击的声音,身体被扎穿的声音,人们的惨叫声,喊叫声,怒吼声混杂在一起,在弥漫的硝烟中扭曲成一副残酷暴虐的画面。

电影中,描绘杰克逊下令冲锋时的场景

第十四布鲁克林团在南军的刺刀冲锋下迅速的崩溃。

为了夺回那两门炮,北军再次出动了第一密歇根团,第五和第十一马萨诸塞团,于是超过5000人又在这两门炮周边打成一团,如同搅在一起的漩涡。南军的建制已经混乱,士兵们已经现在是本能的在拼杀。在北军的3个新到团的压力下,南军不得不放弃到手的战利品,撤回到出发阵地。

在战场北侧,目睹了2门炮的得而复失,南军前线司令博雷加德准将气炸了。他亲自领着第5弗吉尼亚团和汉普顿军团的人,穿过整个山脊,南下增援杰克逊。下属旅长老毕和巴托也各领一个团跟在其后。不过这种在阵前变队形的举动,带来了非常大的风险,因为北军剩下的炮兵依然在山脚下不停的喷吐着死亡,子弹也在空中无序的飞舞。巴托骑马挥舞着帽子鼓励自己手下的前进时,被一发子弹打中了胸前,然后栽下马来。“伙计们,我想他们这次要了我的老命了。永远别放弃战场!”这是巴托对围在自己身边的士兵说的最后一句话。弗朗西斯.巴托是美国内战期间阵亡的第一位准将!紧接着,老毕也被打中了,一发榴弹的弹片打中了他的腹部。被抬下去后,医生也回天乏术。巴纳德.老毕死于第二天,即7月22日。

从左到右,老毕和巴托,两位阵亡在奔牛河沿岸的南军旅长

博雷加德随后的进攻,再次将北军赶了回去,这是那两门炮今天第3次易手,如果以单门炮造成的伤亡来看,这两门炮绝对可以在历史上排名前列,周围层层叠叠堆满了身着各色衣服的尸体,还有那些垂死之人,痛苦的哀求谁能帮帮自己。

之前咱们提到的第一明尼苏达团服役的塞尔斯这么形容后面这几轮进攻:“我们团和祖阿夫团(指第十一纽约团)在后撤时被部署在最危险的地段。那些正规部队跑的比我们志愿兵还快。我们后来被命令撤退了三次,每次我们都拒绝了。当时上面的命令和我们的回复是这样的:“撤退!”“去你妈的!”;“撤退!”“你来着是干什么的?(是来打仗的!)”;“我从来没见过像你们这么奋战的人!”“是的,我们就是这么战斗的!””不过看起来,这些个别部队奋战的例子,也没有挽回北军逐渐拉胯的攻势。

“石墙”杰克逊的崛起之战:亨利山防御战

下午3点钟,奔波了快一天的谢尔曼带着自己的人来到了战场的西南面,亨利山的山脚下。然后仿佛受到了麦克道尔的“传染”,日后扬名沙场的谢尔曼此刻犹犹豫豫的派出了自己麾下的1个团(第十三纽约团)向山上进攻。可以想象,已经占据了战场地利的南军,根本不会给谢尔曼任何好脸色,很快,谢尔曼就被迫派出另一个团去解救他们。然后战场乌龙再次发生,赶上去的是身着灰色制服的威斯康辛第二团,他们还没抵达第十三纽约团被困的地带,就遭到了前后的交叉射击。身后的友军误认为他们是弗吉尼亚人,前面的敌人倒是清楚得很,打得更凶猛。结果就是这个团的士兵连滚带爬的退到一边去了。

下午3点,谢尔曼开始进攻,注意,南军的援军源源不断,已经要包抄谢尔曼侧翼了

谢尔曼继续添油,结果第三批上去的第七十九纽约团的人也没好到哪去。他们的团长詹姆斯.卡梅隆上校是战争部长西蒙.卡梅隆的兄弟,他大喊着:“前进啊,我的高地小伙子们!”率队向山上进攻。然后,还没走到一半,“一排齐射袭来,大家纷纷卧倒,裹足不前”,七十九团的列兵威廉.托德回忆道。卡梅隆依然站立着鼓动着大家前进。他的举动被对面的南军看的一清二楚。汉普顿军团的指挥官汉普顿三世事后描绘道:“看到那么勇敢的指挥官一遍遍尝试着鼓舞手下前进,但是那些下属们却毫无反应,这太让人糟心了。”结果第二波齐射袭来,成为绝好的靶子的卡梅隆被击中胸前,倒地身亡,他的下属随即开始溃散。极为讽刺的是,在奔牛河对岸,那一大群从华盛顿赶来看热闹的人群中,就有他的兄弟西蒙.卡梅隆,他可以说从遥远的距离上目睹了自己兄弟的阵亡。

卡梅隆上校的阵亡

谢尔曼咬着牙把自己最后一个团投了进去。第六十九纽约团在额外友军的配合下,终于攻到了亨利家木屋一带,第四次夺回了那两座孤零零的火炮。不过这就是北军能前进的极限了,几分钟后,南军在新的援兵的支援下,一波流突下来,将士气低落的北军彻底撵下了山,那两座火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易手。谢尔曼的旅遭受了超过500人的伤亡,全速向北撤退到沃伦顿收费公路北侧才停下来。

之后,就是北军的大溃退了。总结下来,从格里芬上尉移动那两门炮开始,接下来的3个小时,南北双方超过10个团,就在这一片来回厮杀。南军前线指挥博雷加德准将甚至亲自率领冲锋;南军死了两个旅长;杰克逊废掉了一根手指。北军那边,战争部长目睹了自己兄弟战死;一代名将谢尔曼在山脚下也没起啥作用,被窝囊的揍了一顿撤出战场。

3个小时,接近3000人躺倒在这两门炮边上,层层叠叠,惨不忍睹。南北双方的将领像是小孩抢玩具一样,执拗在这两门炮上,一直打到天黑才罢手。这真是载入史册的两门炮啊。。。。

以上内容,摘自我的系列文章:


user avatar

这个网上传了多少年的段子,感觉十分符合题意


中国号称最先进的预警机空警-2000,上面的盘子竟然不能转!?根本不能像日本预警机一样机械扫描!
要知道当年以色列空军就是依靠预警机才消灭比自己强几倍的敌人。所以解放军数量优势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什么J-20,J-31更是扯淡!你见过没有导弹挂架,不能带导弹的战斗机可以去打仗的?
空军最新的运20,飞机看着挺大却连个导弹都不能挂!那么大的飞机什么武器都没有,飞起来就是一个空中大靶子!
基本99式也不是日本10式的对手,根本没有装填手!难道让车长装?然后装完被打掉?052C,052D你也不用指望了,都是废物!首先不说其炮塔,才130毫米的炮够打什么?日本武藏号二战时就有460毫米上的炮了!
而且052D雷达没有旋转架,更不用说机械扫描了。还没有照射雷达。最后的制导只能靠导弹人品好不好,怎么和日本精锐战舰比。
就连SB五毛最引以为豪的战略洲际核导弹也是废品!要是真开战,对日本发射DF-41,估计得不停往下掉零件!一节一节掉发动机!最后到东京就剩下个弹头,打个JB!



乍一听感觉非常假,仔细一想,说的都是大实话啊!

user avatar

这个不是段子,客观记录:

之前提过的二战美国海军约瑟夫克拉克少将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曾说过“没有老天保佑怎么能打仗哪(You can't fight a war without religion)!”而作为一个有才无德的黑老大式人物,对于自己坚持的玄学理念当然要以强大的行动力去实现

1943年中,他找到了美国海军牧师长罗伯特·沃克曼(Robert Workman)上校,最后顺利给自己的新旗舰CV10,埃塞克斯级“约克城”号安排上了两位牧师,分别是天主教的Walter Farrell和新教的Robert Alexander,这也是USN有史以来第一艘这样做的军舰(废话)

1944年初,此人换旗舰,延续了这一点,新旗舰CV12,埃塞克斯级“大黄蜂”号上的天主教牧师是Terrence McMahon少校,新教牧师是Allan Zaun上尉,这二位关系还很铁,没拆过对方的台。小兵们的反应是,McMahon大哥的口才更好,其他没啥。就这样一直到战争胜利。

user avatar

陆军开发了空警200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军事领域充斥着无数令人惊叹的故事和段子,有些听起来像是电影里的情节,但真实发生过。它们往往源于人类的智慧、勇气、绝望,甚至是滑稽的巧合。我这就为您娓娓道来几个,力求细节丰富,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1. “鬼魂部队”的心理战:二战中的美国“幽灵军团”这事儿听起来就像是战争版的《碟中谍》,但它真实存.............
  • 回答
    .......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传说和误解,其中不乏一些“假东西”比“真东西”更为人所熟知,甚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认知。这些“假东西”的传播往往有其复杂的原因,包括人们的心理需求、社会环境的变迁、政治宣传的需要,以及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等等。下面我将从不同维度,详细讲述一些著名的“假东西”: 1. .............
  • 回答
    “假专家”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在电视节目中。这些“专家”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用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吸引眼球,但细究之下,却发现他们要么没有真才实学,要么动机不纯,甚至为了博取关注而歪曲事实。这类事件层出不穷,也暴露了某些电视台在节目制作和嘉宾审核上的问题。我记得有一阵子,谈话类节目特别流行.............
  • 回答
    花滑界,“假船”和“意难平”就像是藏在冰刀下的秘密,有人津津乐道,有人唏嘘不已,它们勾勒出了这项运动中那些复杂而迷人的情感线条。要说知名度,那得从几个时代、几对深入人心的搭档说起。时代浪潮中的意难平: 戈尔什科娃与科瓦列夫斯基(俄罗斯)—— 冰上的“生死相随” 如果说花滑界最经典的“意难平.............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想要辨别用户身份的真伪确实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在信息流转迅速、个人信息披露不完整的网络世界。关于“自称台湾人”的用户,我们确实会遇到一些情况,有些人是真诚分享,有些人则可能出于各种原因进行“扮演”。那么,哪些情况下的“自称台湾人”可能存在疑虑,我们又该如何去观察和辨别呢?哪些.............
  • 回答
    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的生平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伴随着无数的传言和争议。这些传言之所以广为流传,一方面是因为他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源于他独特的个性和生活方式,以及媒体的放大和解读。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与迈克尔·杰克逊相关的传言,并尝试辨别其真伪,尽力做到详尽。重要声.............
  • 回答
    有时候,真实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离奇,甚至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的眼睛。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我印象深刻的、听起来像段子却货真实真的事情:1. “我不是谁,我就是我”——尼古拉斯·凯奇的“中国分身”第一次看到这张对比图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傻了。左边是好莱坞硬汉尼古拉斯·凯奇,右边是一位中国四川的普通中年男子。相.............
  • 回答
    在古老文明的尘埃中,有许多文物散发出迷人的光辉,它们本身似乎就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们不禁怀疑其真实性。当然,这里说的“假文物”并非指刻意伪造、意图欺骗的赝品,而是那些因为其惊人的工艺、匪夷所思的起源,或是与我们现有认知存在巨大反差的特质,而让一些人产生“太不可思议了,简直不像真的”的感觉。这其中.............
  • 回答
    我脑子里总盘旋着这样一个故事,明知它是虚构的,却每每想起,心中总会泛起一丝温暖,一丝不甘心。那是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设想。我希望,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不是为了改变历史的洪流,而是为了弥补那些细微的遗憾,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美好。故事的主人公叫艾伦,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母为.............
  • 回答
    当然,这里有一些“我可能遇见了假的外国人”的例子,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语言上的“过于”完美与“令人费解”的口音 例子一:中文溜到像母语者,但细节上却“漏风”。 场景描述: 小明在咖啡馆遇到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男子,对方中文说得异常流利,甚至比很多中国本地人都说得好。小明感到非常.............
  • 回答
    那些曾经轰动一时,如今却被证明是精心策划的骗局,甚至是一场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它们的故事,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彩,也更发人深省。1. 轰动英伦的“海尔沙姆幽灵”:一张纸,一段情,一场骗局故事发生在1972年的英国海尔沙姆。当地一位名叫黛安娜·莱昂的年轻女子,声称自己被一个名叫“乔治”的幽灵缠上了。这个.............
  • 回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其中不乏经过精心设计的假象,它们以逼真的面貌欺骗我们的眼睛,甚至影响我们的判断。这些“假照片、假人、假事”层出不穷,背后隐藏着各种动机,从恶搞娱乐到政治宣传,再到商业欺诈,无所不包。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常见的“逼真假象”,并深入分析其原理和潜在影响: .............
  • 回答
    确实,历史的洪流中,有些故事被传诵得绘声绘色,深入人心,但细究之下,它们要么是后人添油加醋的产物,要么是误传甚至刻意编造的谎言。这些“假”的历史事件,并非一开始就被人识破,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严谨的考证和史料的对比,才逐渐显露出它们虚假的面目。其中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就是“特洛伊木马计”。这个故事.............
  • 回答
    NBA 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无数让人津津乐道的“传说”,有些经过时间检验,变成了无可争议的事实,但也有些,在深入挖掘和事实核查后,被证明只是美丽的误会,甚至是捕风捉影的虚构。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几个 NBA 史上最后被证明是假的“传奇故事”,细细品味其中的曲折与真相。1. 迈克尔·乔丹的“篮球天才,足.............
  • 回答
    在西方历史学界或考古学界早已被证伪,但在中国民间或某些宣传中却依旧流传甚广的“假说”,确实存在不少。这些说法往往披着科学、历史的外衣,但仔细审视,其论据薄弱,甚至与主流认知相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既有信息传播不对称、民众辨别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某些群体出于特定目的进行宣传的因素。这里选取一个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医院院长被假纪委绑架、拷打并被迫写下交代材料的事件,以及其中涉及的关键信息和材料的法律效力问题。事件的核心信息点:首先,我们要分解整个事件,找出值得高度关注的环节:1. “假纪委”的身份和动机: 谁是“假纪委”?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他们不是官方的纪检监察机关,那.............
  • 回答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关于“中国用传播谎言和假信息来支持俄罗斯”的指控,以及中方的驳斥,是一个值得深入关注的地缘政治和信息战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北约秘书长的指控及其背后的逻辑斯托尔滕贝格的指控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北约和西方国家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对中国信息战略的普遍担忧和观察。这些.............
  • 回答
    北京生育假由30天延至60天,并实行多举措支持生育、养育,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调整,反映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方面的决心和努力。这些政策的推出,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值得关注的信息点:1. 生育假延长至60天: 具体内容: 北京市最新的人.............
  • 回答
    重庆一家公司在妇女节给女员工放了6天假,这事儿确实挺引人关注的。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慷慨且有诚意的福利。如何看待重庆公司妇女节放6天假?首先,这肯定是在积极响应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在现代职场,很多公司虽然名义上会庆祝,但实际行动往往停留在发发小礼品、吃顿饭之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