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大革命跟义和团运动一样杀神父、烧教堂、砍人头,他们的本质上是不是一样的?

回答
法国大革命和义和团运动在某些表面行为上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例如针对宗教人士(神父)的迫害、破坏宗教场所(教堂)以及暴力行为(砍人头)。然而,从更深层次的根源、目标、意识形态、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来看,这两种运动的本质是截然不同的。简单地说,将它们划为“一样”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简化和误读。

下面我将详细展开分析,阐述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 根源与背景

法国大革命(17891799):
政治与经济压迫: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法国社会存在的深刻矛盾。封建专制制度下,国王拥有绝对权力,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市民、资产阶级等)却承受着沉重的税负和不平等的待遇,缺乏政治权利。经济危机也日益严重,国家财政濒临破产,饥荒频发,加剧了民众的不满。
启蒙思想的传播: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等思想深入人心,动摇了君主专制和宗教特权的思想基础,激发了人们追求变革的愿望。
社会结构: 法国社会阶级森严,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享有特权,免税,而第三等级则承担着大部分义务。这种不平等是革命爆发的重要导火索。

义和团运动(18981901):
民族危机与反帝情绪: 义和团运动的直接根源是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空前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愈演愈烈,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民族尊严扫地。
经济凋敝与社会失序: 列强的经济侵略导致中国传统手工业破产,农村经济凋敝,民生凋敝。传教士的活动,如在华设立教堂、开办医院、收养中国儿童,以及利用不平等条约在华享有特权,也触动了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和利益。
排外与宗教冲突: 义和团的核心思想是“扶清灭洋”,即反抗外国侵略,排斥西方文化和宗教。他们认为基督教的传入和传播是导致中国社会动荡、国家衰弱的根源之一,并以此为目标展开行动。
社会因素: 缺乏政治出路的贫苦农民和下层民众是义和团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受到传统的民间信仰、江湖术士以及对现实不满情绪的驱动。

二、 目标与诉求

法国大革命:
政治目标: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确立人权、法治、民主等现代政治原则。它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经济目标: 打破封建经济束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实现财产的自由流通和公平竞争。
意识形态目标: 以理性主义和人权思想取代宗教神权和君权神授,建立以公民为中心的现代社会。

义和团运动:
核心目标: “扶清灭洋”。一方面是抵抗外国侵略,驱逐外国势力,恢复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尊严;另一方面是排斥西方文化和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带来的影响。
政治目标: 相较于法国大革命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目标,义和团的政治诉求相对模糊和保守。他们并未提出推翻清朝统治的口号,反而有部分义和团成员支持慈禧太后对抗列强。其政治目标更倾向于恢复传统的秩序,对抗外来干涉。
意识形态目标: 维护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抵御西方文明的冲击,表达了强烈的排外情绪和民族主义情结,但这种民族主义带有浓厚的宗教和民间迷信色彩。

三、 意识形态与理念

法国大革命:
理性主义与启蒙思想: 整个运动都建立在启蒙思想的基础上,强调理性的力量,追求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世俗化与反教权: 法国大革命的目标之一是削弱或打倒教会的特权和政治影响力。革命者认为教会是封建专制和思想禁锢的支柱,因此采取了没收教会财产、限制教士权力、甚至进行世俗化改革(如建立国家教会、推行理性崇拜)等措施。这种行动是基于对宗教特权和教会与君主制勾结的政治批判,而非单纯的反宗教仇恨。
公民社会: 革命试图建立一个以理性和法律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公民拥有权利和义务,国家是人民主权的体现。

义和团运动:
宗教迷信与神秘主义: 义和团的核心意识形态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拳术以及一些宗教或准宗教的神秘主义思想。他们相信通过特定的符咒、仪式和“神功护体”可以刀枪不入,抵挡洋枪洋炮。
宗教仇恨与排外: 义和团将基督教视为“邪教”,将传教士视为“洋鬼子”,认为他们蛊惑人心,破坏中国伦理道德,并直接导致了对传教士和信徒的仇恨与迫害。这种仇恨是基于宗教信仰的冲突和对西方文化入侵的恐惧。
狭隘民族主义: 义和团的民族主义是排外的,排斥一切与西方有关的事物,包括人、思想、技术和制度。

四、 行为方式与暴力

法国大革命的暴力:
政治目的性强: 法国大革命中的暴力,如“恐怖统治时期”,其目的性非常强,主要是为了镇压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巩固革命政权,消灭革命的敌人。例如,砍人头(断头台)被用作一种公开的政治惩罚和威慑,针对的是贵族、反革命分子、被怀疑是革命敌人的人。
制度化: 尽管暴力残酷,但其在恐怖时期一定程度上被制度化,有审判、有公开处决等程序(虽然这些程序在当时被批评为不公正)。
针对性: 尽管普通民众也卷入其中,但主要的暴力目标是政治上的对手和被视为对革命构成威胁的群体。
对教堂和神父: 对神父的迫害和教堂的破坏,是反教会、反教权的体现,旨在剥夺教会的特权和财富,将其从政治和经济领域中清除出去,是政治斗争的一部分,而非单纯的宗教仇杀。

义和团运动的暴力:
原始、自发、非理性: 义和团的暴力更多地表现为原始、非理性、充满宗教狂热的群体性行为。他们进行的是直接的攻击和屠杀,常常伴随着宗教式的仪式和咒语。
无差别性: 义和团的攻击对象往往是模糊的,除了外国传教士和教徒,也包括被认为是“二毛子”(通敌者)的中国人,甚至受到牵连的无辜民众。这种暴力带有明显的煽动性和群体性的非理性冲动。
“杀神父、烧教堂、砍人头”的性质: 义和团“杀神父、烧教堂、砍人头”的行为,其性质是宗教仇杀和排外性的暴力。他们将所有与基督教相关的人和物视为敌人,以极端的手段摧毁这些象征,认为这是在净化中国土地,驱除“洋鬼子”。这种暴力是出于对宗教和外国势力的极端仇恨和恐惧,缺乏法国大革命那种基于理性、政治目标导向的考量。

五、 历史影响与性质

法国大革命:
划时代的意义: 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它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深刻地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进程,促进了民族国家、民主政治、人权思想的发展。它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实现社会和政治现代化的革命。
启蒙与理性: 它以启蒙思想为指导,是一场启蒙性的、理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运动。

义和团运动:
保守与落后: 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一场落后的、反动的、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农民起义。尽管它表达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情绪,但其落后的意识形态和非理性的暴力行为,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失败和更深的屈辱(八国联军侵华),未能带来社会进步。
排斥现代性: 它代表了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排斥和恐惧,未能找到一条真正能够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总结:

虽然法国大革命和义和团运动在表现上都包含了针对宗教人士和宗教场所的暴力,并且都涉及了“砍人头”这种极端的行为,但它们的本质是截然不同的。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以启蒙思想为指导、追求政治民主、经济自由和社会进步的现代化革命。其反教会行为是出于对封建特权和神权统治的反思和政治斗争的需要,旨在建立一个理性的公民社会。
义和团运动则是一场由宗教迷信和极端民族主义驱动、以排外和反帝为主要特征的反动落后的群众运动。其对神父和教堂的暴力行为是宗教仇恨和对西方文明恐惧的直接体现,其目标是维护旧秩序,抵制一切外来事物,而非追求社会进步。

将两者混为一谈,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忽视了它们在时代背景、思想根源、目标诉求、社会功能以及历史后果上的根本差异。法国大革命是进步的里程碑,而义和团运动则被历史证明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绊脚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是个典型的政治手段,把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进行过度的简化,直到留下几个关键词;再找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如法炮制,也剩下几个关键词。然后找到相同的关键词,就可以宣称,“你看,XXX和OOO本质上不是一样的吗?”

事件的历史背景背景、事件涉及人与人群的目的、事件发展演变的规律、事件在整个历史中的意义和影响,就都被简化掉了。

我遇到的上一个类似问题,叫“盗墓和考古一样都是把墓里的东西挖出来,他们的本质上是不是一样的?”

user avatar

义和团想要的是一个皇帝爱农民;读书人走科举;不与外国交流;拒绝西方带来的一切不论是好或者不好的东西。

他们想要时间回到并停止在1840年前。


大革命想要的是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没有什么君权神授;没有什么教会站在人民头上;没有什么贵族姥爷比泥腿子更高贵。

他们想要推着时代往前走。

时至今日,再保守再反动的人也不会想回到1840年前;再保守再反动的人也不敢全面否定大革命所贡献的价值观

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区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和义和团运动在某些表面行为上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例如针对宗教人士(神父)的迫害、破坏宗教场所(教堂)以及暴力行为(砍人头)。然而,从更深层次的根源、目标、意识形态、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来看,这两种运动的本质是截然不同的。简单地说,将它们划为“一样”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简化和误读。下面我将详.............
  • 回答
    法国大革命,这场颠覆性的历史事件,无疑给法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但同时,它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和破坏。要理解这场革命的破坏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血腥与暴力:革命的阴影笼罩 恐怖统治的滥觞: 大革命最直接的破坏体现在其伴随的极端暴力。以雅各宾派为首的激进分子,为了巩固权力、肃清异己.............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会越来越激进,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革命初期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启蒙思想的鼓舞: 大革命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如卢梭的“人生而自由,无往不在枷.............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在中国获得“饱受赞誉甚至过誉”的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文化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将其置于中国近代史的宏大背景下,以及法国大革命本身的特质和在中国解读时的特定语境中进行分析。核心原因:中国近代民族救亡与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需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所代表的先进思想、政治原则和.............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涵盖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等多个层面。它不仅引发了英国国内的政治动荡和改革呼声,还改变了英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英国的民族认同。以下将详细阐述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 政治和国内改革的影响1. 激起国内的改革呼.............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洪流席卷而来,人们的立场也如多米诺骨牌般此起彼伏,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并非所有平民都高举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也有相当一部分普通民众,出于种种原因,成为了坚定的保王党拥护者,甚至为路易十六的命运忧心忡忡。要理解为何会有平民支持保王党,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和民众.............
  • 回答
    法国大革命时期,确实响彻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口号。前半句“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很好理解,它意味着在法律上,个人的财产受到保护,未经合法程序,任何人或国家都不能随意剥夺。然而,“神圣”这个词,就显得格外有分量,也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缘由了。要理解“神圣”,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在法国.............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结束时间,这是一个在历史学家中存在一些分歧的问题,因为它不是一个有着明确界限的事件。不过,如果要给出一个相对普遍接受的、能够涵盖大革命主要阶段的结束点,很多人会指向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为什么是1799年?1. 终结了旧的政治格局: 雾月政变推翻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建立.............
  • 回答
    说起法国大革命,绕不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雅各宾派。而“雅各宾”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历史的厚重感,它不是一个凭空冒出来的称谓,而是源自一个具体的地点。要理解“雅各宾”的意思,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点,回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那时候,巴黎街头巷尾,各种政治团体、俱乐部层出不穷,大家都在为推翻旧制度、建立.............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称为“大革命”,而非仅仅是“革命”,其背后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事件的规模以及它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区别,更是对这场革命独特性的一种高度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多方面的特质。首先,从规模和影响范围来看,法国大革命远超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上大多数的社.............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前,三级会议的存在远不止“征税”这么简单,它的历史根源、运作方式以及在政治生态中的作用,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历史的遗产:一个古老的象征要理解三级会议,得回到它诞生的土壤。早在14世纪,在法国国王为了筹集军费、巩固权力,需要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时,三级会议就被召开了。它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中罗伯斯庇尔的形象,如同一团纠缠不清的丝线,究竟是鲜红的革命旗帜,还是浸染鲜血的侩子手,这个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至今仍引发着激烈的争论,也让后人对这位革命巨擘的评价,充满了复杂与矛盾。他曾是理想主义的化身,是人民的救星。在革命的早期,罗伯斯庇尔以其冷静的头脑、严谨的逻辑和毫不妥协的原则,.............
  • 回答
    .......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认为是西方近代史中影响最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在于其革命的彻底性、传播的广泛性、思想的先进性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革命的彻底性与深远性:与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法国大革命具有更彻底的革命性质,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社.............
  • 回答
    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但要获得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需要建立一个扎实的基础,并循序渐进地深入。以下是一个详细的路线图,帮助你开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旅:第一步:建立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为什么会爆发法国大革命?在深入了解大革命的事件本身之前,理解其发生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至.............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生猛”与二战法国的“弱势”,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历史阶段。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法国大革命:一场颠覆性的能量爆发(“生猛”的原因)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如此“生猛”,是因为它触及了法国社会最深层的矛盾,并点燃了民众压抑已久的怒火。其“生猛”体现在以.............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后的混乱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秩序几近崩溃,但法国人却能奇迹般地击败第一次反法同盟,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绝非偶然。一、革命带来的巨大精神动力与民族主义觉醒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大革命所唤醒的法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民族主义精神。长期的君主专制和贵族特权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而大革命的口号.............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复杂性、革命的性质以及国家发展的不同路径。法国大革命和英国革命(我们通常指的是1640年代的英国内战和光荣革命)都是对旧秩序的颠覆,但它们在彻底性、暴力程度、以及最终的历史结果上,确实存在着鲜明的对比。说法国革命“更彻底”但“更不成功”,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判断,值.............
  • 回答
    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其历史研究也同样丰富多彩,好书如繁星,要从中挑选出“质量高”的书籍,确实需要一些引导。以下我将为您推荐几本在学界和读者中都享有盛誉的作品,并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它们的特点和价值,力求让这份推荐充满人情味,而非冰冷的技术堆砌。1. 深入剖析与宏大叙事的结合:《法国大革命史》(Histo.............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前,国家财政之所以积重难返,背后的故事确实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层层叠叠,盘根错节。导致这场史诗般变革的债务,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多年积累的财政弊病,以及一系列糟糕的决策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七年战争。这场战争,从1756年持续到1763年,是当时欧洲列强之间一场规模空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