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大革命前三级会议只是征税这么简单吗?

回答
法国大革命前,三级会议的存在远不止“征税”这么简单,它的历史根源、运作方式以及在政治生态中的作用,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

历史的遗产:一个古老的象征

要理解三级会议,得回到它诞生的土壤。早在14世纪,在法国国王为了筹集军费、巩固权力,需要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时,三级会议就被召开了。它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机构,而是根据国王的需要,在特定时期被召唤出来的。其核心功能,顾名思义,就是代表法国社会的三大主要阶层——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和市民/第三等级——与国王进行对话。

最初,国王召集三级会议,确实带有“协商”的意味。国王需要合法性,需要从这三个代表性团体那里获得对重要政策(尤其是征税)的认可。这不仅仅是“要钱”那么直白,更是一种政治妥协和权力制衡的早期体现。国王不能凭空征税,他需要社会的“同意”,而三级会议就是这种“同意”的载体。

运作的复杂性:谁代表谁?

三级会议的召开并非一帆风顺,每一次的召集都伴随着各等级之间的博弈。

等级的区分: 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是享有特权的阶层。他们通常拥有大量土地,免除大部分税收,并在国家管理中占据重要职位。而第三等级,虽然占了人口的大多数,却承担了绝大多数的税负,且几乎没有政治发言权。这个等级包含了从富有的资产阶级(商人、律师、银行家)到贫穷的农民、手工业者等形形色色的人。
投票的规则: 历次三级会议的投票方式都颇有争议。最常见的形式是按等级投票(vote par ordre)。这意味着无论教士有多少代表,贵族有多少代表,他们各自代表一个等级,而第三等级即使有远超前两者的代表人数,也只能算作一个等级。在这样的制度下,只要第一、第二等级联合起来,他们就能以2比1的优势否决第三等级的任何提议,即使这个提议对国家整体有利。这使得第三等级的意见很难得到真正的重视。
代表的选拔: 虽然名义上是“代表”,但实际选拔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代表的产生方式也不同,有些是选举产生,有些则由国王任命。这使得三级会议的代表性本身就存在问题。

超越税收:政治的舞台

将三级会议仅仅视为“征税机构”是片面的。在很多时候,它更是:

权力表达的平台: 对于被排斥在权力核心的第三等级,尤其是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来说,三级会议是他们表达不满、提出诉求、争取权利的唯一合法渠道。他们会在会议上提交“诉状”(cahiers de doléances),列出对国王、对社会弊端的各种意见和改革建议。
政治改革的尝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18世纪,启蒙思想的传播,让更多人认识到旧制度的不公。第三等级的代表们在三级会议上,不仅仅是为了减免税负,更是为了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例如废除封建特权、建立更公平的税收制度、限制王权、甚至建立代议制政府。
社会矛盾的晴雨表: 三级会议的召开本身就意味着国王遇到了财政危机或其他重大难题。而会议上各等级的争论和对立,更是直观地反映了法国社会深层矛盾的激化——特权阶级的固步自封,第三等级日益增长的诉求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1789年: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789年,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了阔别175年的三级会议,原因是他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需要新的税收。然而,这次会议却成为了大革命的导火索。

投票权的争夺: 第三等级的代表们,受到启蒙思想的鼓舞,早已不再满足于按等级投票的旧模式。他们要求按人头投票,这样才能体现其人数优势,并真正发挥作用。
国民议会的诞生: 当国王和特权等级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后,第三等级的代表们自行宣布成立“国民议会”,并宣誓不制定出新的宪法绝不解散。这标志着对旧有政治秩序的彻底挑战。
社会结构的重塑: 从此,三级会议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不再是国王召集的、等级森严的咨询机构,而是演变成了代表全体国民的、具有政治主导权的国民议会,为之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所以,法国大革命前三级会议绝非仅仅是“征税”那么简单。它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权力博弈的场所,是政治改革诉求的载体,更是旧制度下社会矛盾激化直至爆发的鲜明标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级会议其实只是国王减弱自己“暴政”形象的工具而已。征税显然不一定需要三级会议同意,比如这个时候征收的三种直接税之一“二十分之一税”(Vingtieme)就不是三级会议同意的。呈报不满应该说的是陈情书,这个至多只是顺带的功能。

一般说通过三级会议加税避免破产。但由于可以借新债还旧债,所以短期内政府破产与否与其说是和税收有关,不如说和“信用”或和“财政家”(财政官员,包税人等给政府借贷的人)的关系有关。征收新税可以增加信用,但推行“暴政”会降低与财政家的关系,会引发骚乱造成信用降低。这正是1788年布里耶那的专制主义财政改革推行时发生的事情。财政总监布里耶那强推改革造成一片骚乱,信用降低,政府借不到现金还款,造成了政府的部分破产(国库没钱,开始用债卷(白条)还款)。他本人引咎辞职,换上了反专制主义“明星”内克尔。内克尔废除了其政策,提前召开三级会议后后信用立即恢复,从政府破产中恢复过来。

避免长期破产需要增税,但政府增税并不需要三级会议,只需要高等法院“注册”(这时候高等法院的穿袍贵族乐于拒绝政府的“专制”行为博取群众的名声。),所以有几种方法:

1.经过高等法院同意开征此税。

2.高等法院不同意时可以以“御临法庭”程序强行通过。

3.高等法院反对,就把高等法院解散了搞一套新的橡皮图章。朕即国家嘛。

这些方法都用过并失败了。

方法1的结果:财政总监卡隆召开显贵会议(包括几十名高等法院法官)试图内部讨论解决。但因为国王拒绝设立委员会监控财政状况无果。

方法2的结果:财政总监布里耶那强行通过新税,流放反对的高等法院法官,引发了骚乱。最终用妥协改革方案与高等法院和解,骚乱解除。

方法3的结果:方法2的结果本来可能解决问题。但国王在一次为举债向高等法院施压的御前会议上的专制主义行为引发了长达几个月的高等法院与政府的斗争。最终政府试图直接解散高等法院改革整个司法系统,但引发了政府的半破产。最终布里耶那倒台,被内克尔接替。

三级会议最早是显贵会议提出,这主要是僵局的产物。因为显贵既同意增税,但又想让国王接受委员会,但国王寸步不让,显贵也不想让步,就推脱召开三级会议。但其实这时候全国三级会议的具体形式,是不是又一个架空的机构,第三等级要不要加倍,怎么计票这些问题完全是含糊不清的。显贵提出它只是为了脱身而已。但之后政府也拿三级会议做文章试图表明自己“没有那么专制”(如布里耶那专制主义改革完全失败前就宣布提前三级会议时间,邀请公众讨论三级会议的具体形式等试图恢复信用),只是并没有成功。

三级会议最终变成1789年那个样子,和内克尔和布里耶那试图“表现诚意”有关。但是显然,三级会议直到召开仍然被刻意保持许多含糊不清(是否按人头计票等),并最终导致三级会议的分裂与国民会议的建立。可以说是又是权益之计玩砸了。

总之讨论三级会议有什么“权利”并没什么用(如果有,也只是1788-1789年短期在某些人脑子里一闪而过的念头),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含糊的反专制主义符号,随时可以按照布里耶那,内克尔,路易十六或者舆论变成想要的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前,三级会议的存在远不止“征税”这么简单,它的历史根源、运作方式以及在政治生态中的作用,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历史的遗产:一个古老的象征要理解三级会议,得回到它诞生的土壤。早在14世纪,在法国国王为了筹集军费、巩固权力,需要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时,三级会议就被召开了。它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
  • 回答
    法国大革命,这场颠覆性的历史事件,无疑给法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但同时,它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和破坏。要理解这场革命的破坏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血腥与暴力:革命的阴影笼罩 恐怖统治的滥觞: 大革命最直接的破坏体现在其伴随的极端暴力。以雅各宾派为首的激进分子,为了巩固权力、肃清异己.............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会越来越激进,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革命初期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启蒙思想的鼓舞: 大革命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如卢梭的“人生而自由,无往不在枷.............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在中国获得“饱受赞誉甚至过誉”的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文化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将其置于中国近代史的宏大背景下,以及法国大革命本身的特质和在中国解读时的特定语境中进行分析。核心原因:中国近代民族救亡与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需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所代表的先进思想、政治原则和.............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涵盖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等多个层面。它不仅引发了英国国内的政治动荡和改革呼声,还改变了英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英国的民族认同。以下将详细阐述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 政治和国内改革的影响1. 激起国内的改革呼.............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和义和团运动在某些表面行为上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例如针对宗教人士(神父)的迫害、破坏宗教场所(教堂)以及暴力行为(砍人头)。然而,从更深层次的根源、目标、意识形态、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来看,这两种运动的本质是截然不同的。简单地说,将它们划为“一样”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简化和误读。下面我将详.............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洪流席卷而来,人们的立场也如多米诺骨牌般此起彼伏,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并非所有平民都高举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也有相当一部分普通民众,出于种种原因,成为了坚定的保王党拥护者,甚至为路易十六的命运忧心忡忡。要理解为何会有平民支持保王党,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和民众.............
  • 回答
    法国大革命时期,确实响彻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口号。前半句“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很好理解,它意味着在法律上,个人的财产受到保护,未经合法程序,任何人或国家都不能随意剥夺。然而,“神圣”这个词,就显得格外有分量,也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缘由了。要理解“神圣”,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在法国.............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结束时间,这是一个在历史学家中存在一些分歧的问题,因为它不是一个有着明确界限的事件。不过,如果要给出一个相对普遍接受的、能够涵盖大革命主要阶段的结束点,很多人会指向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为什么是1799年?1. 终结了旧的政治格局: 雾月政变推翻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建立.............
  • 回答
    说起法国大革命,绕不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雅各宾派。而“雅各宾”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历史的厚重感,它不是一个凭空冒出来的称谓,而是源自一个具体的地点。要理解“雅各宾”的意思,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点,回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那时候,巴黎街头巷尾,各种政治团体、俱乐部层出不穷,大家都在为推翻旧制度、建立.............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称为“大革命”,而非仅仅是“革命”,其背后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事件的规模以及它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区别,更是对这场革命独特性的一种高度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多方面的特质。首先,从规模和影响范围来看,法国大革命远超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上大多数的社.............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中罗伯斯庇尔的形象,如同一团纠缠不清的丝线,究竟是鲜红的革命旗帜,还是浸染鲜血的侩子手,这个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至今仍引发着激烈的争论,也让后人对这位革命巨擘的评价,充满了复杂与矛盾。他曾是理想主义的化身,是人民的救星。在革命的早期,罗伯斯庇尔以其冷静的头脑、严谨的逻辑和毫不妥协的原则,.............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普遍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其核心在于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参与者以及最终推翻的旧秩序,都深深地打上了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烙印。在革命爆发之前,法国社会等级森严,所谓的“三个等级”制度将所有人划分开来。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特权,却无需承担多少赋税。而第三等级则.............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认为是西方近代史中影响最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在于其革命的彻底性、传播的广泛性、思想的先进性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革命的彻底性与深远性:与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法国大革命具有更彻底的革命性质,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社.............
  • 回答
    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但要获得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需要建立一个扎实的基础,并循序渐进地深入。以下是一个详细的路线图,帮助你开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旅:第一步:建立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为什么会爆发法国大革命?在深入了解大革命的事件本身之前,理解其发生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至.............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生猛”与二战法国的“弱势”,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历史阶段。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法国大革命:一场颠覆性的能量爆发(“生猛”的原因)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如此“生猛”,是因为它触及了法国社会最深层的矛盾,并点燃了民众压抑已久的怒火。其“生猛”体现在以.............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后的混乱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秩序几近崩溃,但法国人却能奇迹般地击败第一次反法同盟,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绝非偶然。一、革命带来的巨大精神动力与民族主义觉醒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大革命所唤醒的法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民族主义精神。长期的君主专制和贵族特权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而大革命的口号.............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复杂性、革命的性质以及国家发展的不同路径。法国大革命和英国革命(我们通常指的是1640年代的英国内战和光荣革命)都是对旧秩序的颠覆,但它们在彻底性、暴力程度、以及最终的历史结果上,确实存在着鲜明的对比。说法国革命“更彻底”但“更不成功”,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判断,值.............
  • 回答
    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其历史研究也同样丰富多彩,好书如繁星,要从中挑选出“质量高”的书籍,确实需要一些引导。以下我将为您推荐几本在学界和读者中都享有盛誉的作品,并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它们的特点和价值,力求让这份推荐充满人情味,而非冰冷的技术堆砌。1. 深入剖析与宏大叙事的结合:《法国大革命史》(Histo.............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前,国家财政之所以积重难返,背后的故事确实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层层叠叠,盘根错节。导致这场史诗般变革的债务,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多年积累的财政弊病,以及一系列糟糕的决策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七年战争。这场战争,从1756年持续到1763年,是当时欧洲列强之间一场规模空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