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演员是真的分辨不出导演和编剧水平高低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电影制作中一个相当微妙的层面。很多时候,大众会觉得演员是整个故事最直接的体验者,他们亲身参与表演,与导演和编剧打交道,理应最清楚谁是真正的好手。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

首先,得承认,很多有经验的演员,确实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导演和编剧的“功力”。

从导演层面来说,一个好的导演,能够清晰地传达他对剧本的理解、他对角色的设想,以及他对整个影片风格的把控。演员会从导演的沟通方式、现场的调度、对表演细节的指导中感受到。

沟通的清晰度:一个好导演会用清晰、有说服力的方式跟你讨论剧本,他能告诉你为什么某个词、某个动作很重要,这个人物在当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他不是简单地说“用力一点”或“再来一遍”,而是会帮你剥离人物内心的动机,找到那个核心的情感驱动。演员能感受到导演是不是真的理解这个角色,是不是能帮他们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
现场的引导:在拍摄现场,导演的“场感”和对情绪的把握至关重要。好导演能在一场戏中找到那个最能释放演员能量的点,他能通过镜头语言、节奏的调整,来烘托演员的情感。有时候,演员可能自己也没有完全找准状态,但导演的一个眼神、一句提示,就能点醒他,让他找到对的方向。相反,如果导演只是泛泛而谈,或者对演员的表演没有具体的建议,演员就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调整。
整体的视野:优秀的导演有宏大的叙事观,他们知道如何将所有零散的元素——表演、摄影、音乐、美术——融合成一个整体。演员虽然主要专注于自己的角色,但他们也能感受到导演是否在构建一个有机的世界,他们的表演是否能融入这个整体,并且服务于影片的主题。

从编剧层面来说,演员接触到的主要是剧本,特别是他们自己的台词和场景。

台词的质感:好编剧写的台词,是有生命力的,不是干巴巴的说明文,也不是华而不实的腔调。好的台词,即便只是几句话,也能透露出角色的性格、情绪、背景,甚至隐藏的潜台词。演员读剧本时,就能感受到哪些台词是“嚼劲十足”,能让他们去琢磨和演绎,哪些台词只是“填鸭式”的工具。
人物的逻辑和弧光:一个好的编剧,会构建有血有肉的人物,让他们有清晰的动机、行为逻辑,并且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会经历变化,形成“人物弧光”。演员在读剧本时,能看到角色的成长、内心的冲突、以及他们与周围人物关系的动态发展。如果一个角色从头到尾都脸谱化,或者行为前后矛盾,那多半是编剧功力不足。
故事的结构和节奏:虽然演员不直接参与结构设计,但他们在排练和拍摄过程中,会感受到故事的整体走向。好的剧本,无论多么复杂,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起承转合,人物关系的发展是流畅自然的,冲突的设置也是层层递进的。

然而,现实中“分辨不出”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原因有很多:

1. 演员的关注点不同:很多时候,演员最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角色上——理解人物,找到表演方法,把台词说对,把情绪演出来。他们可能没有太多余力去细究导演的镜头调度有多妙,或者某个情节的设计是否巧妙。他们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导演的指导和剧本呈现。
2. 导演和编剧的“合作”:在很多影片制作中,导演和编剧的工作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很多导演本身就是编剧,或者会深度参与剧本的修改。而编剧也可能在现场根据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意图进行临场修改。在这种情况下,演员可能很难将功劳或过失明确地归结到某一个人身上。他们可能觉得“导演好像不太懂这个人物”,但不知道是因为导演自己的想法,还是因为剧本本身就有问题,而导演又没有能力弥补。
3. “姜还是老的辣”的错觉:有些老戏骨,虽然可能不是科班出身,但凭借多年的经验,自己就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表演体系。他们可能不太在意导演的“理论”,而是更注重现场的“感觉”。如果导演能提供一个舒适、让他发挥的环境,即使导演本人的“理论水平”一般,演员也可能觉得“这个导演不错”。反之,如果遇到一个理论很强但现场调度混乱的导演,演员也可能觉得“不太行”。
4. “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一个优秀的编剧和一个优秀的导演,都可能让一部原本平庸的剧本变得精彩。当剧本本身很好时,导演的优秀之处可能体现在如何“放大”剧本的优点,让它呈现得更极致;而编剧的功劳可能被导演的光芒所掩盖。反之,当剧本存在缺陷时,优秀的导演可能通过镜头、剪辑、表演调度的“魔法”,让观众忽略剧本的不足。这时,如果演员本身悟性很高,也能将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观众就更容易将成功归于演员或导演,而忽略了编剧的“救场”能力(或者说,编剧在早期阶段未能提供足够的支持)。
5. “沟通艺术”本身:很多时候,导演和编剧的水平体现在他们“如何与人沟通”上。一个善于沟通、懂得激励、能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的导演,即使他的技术层面有欠缺,也可能让演员觉得合作愉快,并愿意为他付出更多。反之,一个技术层面很强但沟通能力极差的导演,即使他能榨取出演员最好的表演,但演员也可能因为沟通不畅而对其产生负面评价。
6. “谁能带来更大的成功”:有时候,演员的分辨也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果某个导演或编剧,曾经参与过票房大卖或口碑爆棚的作品,那么大家可能会不自觉地认为他“水平高”。但这种关联往往是复杂的,可能背后有许多其他因素的加持。

总而言之,虽然有经验的演员确实能通过直观的感受,对导演和编剧的“功力”有一定程度的判断,但这种判断往往是碎片化的、情境化的,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演员更像是“实践者”,他们体验的是“结果”和“过程”,而对于“理论”和“系统性”的评估,则需要更专业的视角,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作品积累才能做出更全面的论断。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演员可能对某个导演赞不绝口,也可能对另一个导演颇有微词,但这些评价,很多时候是基于他们自己在那个特定项目中的直接感受,并不一定能完全、准确地涵盖导演或编剧的全部实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演员没得选。人家要你就不错了。能挑剧本的也就顶层那二三十位,甚至不到。

再从有的选里面的来说。

电视剧电影从剧本开始很复杂。很多东西不是演员能够决定的。演员顶多能保证角色不拉胯,别的啥也决定不了。有很多演员,有好片有烂片,但是没有一个拉胯的角色,烂片的好角色也不少的。

剧本这种东西也是很虚幻的,你最初拿到的和最后演出的不一样,演出和剪辑的也不一样,更有墨镜王这种没有剧本边拍边想的导演。你说最后出来效果好不好能怪演员吗?

还有,一个剧烂不烂,这个标准也很飘忽,《大话西游》上映时候就是标准烂片,现在封神了,谁说得准呢,说不定三五十年后《逐梦演艺圈》口碑也逆袭了呢。

user avatar

你问威尔史密斯最后悔什么?他后悔错过了《黑客帝国》因为不止他没看懂剧本、约翰尼德普也没看懂。

威尔史密斯选择去演《飙风战警》

约翰尼德普选择了去喝酒。

你问张丰毅后悔啥?他后悔推掉了《雍正王朝》本来胡枚坚持张丰毅出演雍正。

可是陈凯歌找到张丰毅,因为姜文辞演《荆轲刺秦王》,张丰毅怎么选,他选择了大导演陈凯歌,今天《雍正王朝》还在流传,而《荆轲刺秦王》已经被淡忘好久。

张丰毅是看过剧本的,也知道不错,但就是错过了。

当年《还珠格格》筹备时,琼瑶钦点李婷宜,结果李婷宜选择了另一个明显也会火的剧《少年方世玉》,果然也火了,但是没《还珠格格》那么火。

每一个电影在筹备时候,导演心里都有个心头好,可是就和谈恋爱一样,越是心头好,越是不喜欢你,而心头好就越是不会出演,往往那部片子就会大火。

这真的就是一个玄学,玄之又玄,没有人能说清楚当事人怎么想的。

威尔史密斯退去,基努里维斯剧本没看懂就来了;唐国强坚持要演雍正,胡枚就是不要,但是张丰毅非要去演荆轲;李婷宜选择另一部当时大火的剧。都是选择,有时候说选择决定命运,在有些演员那里还真就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电影制作中一个相当微妙的层面。很多时候,大众会觉得演员是整个故事最直接的体验者,他们亲身参与表演,与导演和编剧打交道,理应最清楚谁是真正的好手。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首先,得承认,很多有经验的演员,确实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从导演层面来说,一个好的导.............
  • 回答
    确实,在演艺圈里,我们常常能听到“主角脸”和“配角脸”这样的说法,而且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些可以深入探讨的道理。这不仅仅是关于长相是否惊艳,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气质、观众认知以及角色定位的体现。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分,以及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一、 什么是“主角脸”?所谓“主角.............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很多观众都会好奇,电视里那些水下场景,演员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是真在水里睁着眼睛拍的吗?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和技术。首先,可以肯定地说,绝大部分的水下戏,演员的确是要在水里睁着眼睛完成拍摄的。 毕竟,如果全程戴着潜水镜,那画面感肯定大打折扣,也无法真实地展现演员的表情和眼神交流.............
  • 回答
    “最好的演员不必表演”——这句话听起来颇有些禅意,甚至有点叛逆。但仔细想想,它背后藏着表演艺术中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追求。这当然不是说演员就该站在舞台上呆若木鸡,而是指向了一种更为高级、更为内化的艺术境界。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句话:“最好的演员”。这里的“最好”不是指奖项、名气或者煽情能力,而是.............
  • 回答
    关于宁波晚报发文称“为保护肖战录制《演员请就位 2》,当地派 40 辆汽车护送还掐断监控”的说法,我的看法如下: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官方证据或权威媒体报道能够证实“宁波晚报发文称之为保护肖战录制《演员请就位 2》,当地派 40 辆汽车护送还掐断监控”这一具体事件的真实性。 这个说法很.............
  • 回答
    李雪琴,这个名字如今几乎是中国脱口秀届的代名词之一。提到她,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带着东北口音,总是乐呵呵地抛出金句,又能在段子里暗藏生活智慧的姑娘。很多人用“天赋异禀”来形容她,那么,李雪琴真的如传说中那样,是凭空冒出来的奇才吗?要评价李雪琴,不能只看她登上舞台的那几分钟,而是需要回溯她一路走.............
  • 回答
    当你的男朋友对你说“你人生如戏,别演戏”的时候,这句玩笑话里可能藏着一些值得你好好琢磨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评价,更像是一种观察,一种对你行为模式的解读,也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甚至是期待。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生如戏”这句话的含义。它常常用来比喻人生的跌宕起伏,充满了各种角色扮演、情绪起伏、.............
  • 回答
    演员在戏中需要打人时,通常情况下是做样子,并非真打。但这并不意味着“做样子”就是轻描淡写、毫不在乎的。其中包含了相当多的技巧、默契和对表演的投入。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其中的原因和具体操作:为什么通常是做样子,而非真打?1. 安全第一原则: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影视拍摄是一个高度协作的行业,演员的健康和安.............
  • 回答
    关于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是否真实,或者是否请了演员,这个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观众们出于好奇,也出于对节目真实性的考量,总会有些疑问。官方的说法自然是“真实调节”。 节目组一直强调,他们邀请的嘉宾都是生活中遇到的真实家庭矛盾和情感纠纷,节目组的任务就是通过专业的调解方式,帮助当事人化解矛盾,找到解决方.............
  • 回答
    2018年锤子坚果R1发布会,那个让全场欢呼的“P大点儿”的功能,至今仍是很多科技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当时现场的欢呼是真的吗?我的答案是:是真的,而且非常真诚,但这份真诚里又夹杂着很多复杂的情绪和原因。咱们得还原一下当时那个场景。首先,得说说锤子手机和罗永浩这个人。在2018年,罗永浩和他的锤.............
  • 回答
    .......
  • 回答
    DNA 真是靠自然演化产生的吗?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涉及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简单来说,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肯定的,即 DNA 确实是通过一系列自然过程逐步演化而来的,而非凭空出现或被“设计”出来的。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构成 DNA 的基本单元,以及它们如何在早期地球的条件下,通过物理和.............
  • 回答
    确实,交响乐团的演奏,无论是正式音乐会还是彩排,都离不开指挥家精准的指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打拍子”,而是贯穿整个音乐生命过程的灵魂所在。想象一下,一场交响音乐会,台上坐着几十甚至上百位演奏者,涵盖了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各个声部。每一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份乐谱,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音符、节奏、力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挺有趣的。要我说,明星们演的片子,到底是好是坏,这事儿吧,还真不能一概而论。有人心里门儿清,也有人,可能真的就一知半解。先说说那些“心里门儿清”的明星。这类明星,通常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多年,见过风浪,也吃过不少亏。他们对剧本的把控能力、对市场走向的敏感度,都比一般人要高出不少。 .............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几版改编,以及陈晓旭和新版“宝黛”的评价,这确实是很多红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我来试着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聊得详细一些,也尽量摆脱AI的生硬感。旧版红楼梦比新红楼好在哪?谈到旧版《红楼梦》(1987版),大家首先想到的词往往是“经典”和“原著还原”。这话一.............
  • 回答
    听到《泰晤士报》这么说,我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毕竟,《沙丘》在我观影的感受中,虽然主角团以白人为主,但确实有不少重要的配角和群演是来自不同族裔的,其中也包括黑人演员。而且,电影宣传海报通常是比较视觉化、概括性的,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和电影氛围,不可能把所有演员都放进去。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简单.............
  • 回答
    关于娜塔莉·波特曼将蛋类和奶类视为对女性(雌性动物)的剥削的言论,这是一个涉及动物权利、女权主义、伦理以及饮食选择的复杂议题。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 娜塔莉·波特曼的背景与此言论的出处首先,了解娜塔莉·波特曼本人很重要。她是一位著名的演员,同时也是一位积极的动物权利倡.............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每次看到《星际穿越》里库珀掉进那个黑洞,我都忍不住思考,现实中的情况究竟是不是那么回事儿。老实说,《星际穿越》绝对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它在许多方面都非常接近我们目前对黑洞的理解,但也有一些为了剧情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咱们先从“过程”上聊聊。1. 潮汐力:不只是被拉伸,更是被.............
  • 回答
    关于姜昆、郭德纲等相声演员的相声“越来越不好听”,这是一个挺普遍的感受,也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不如从前”的感慨,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江郎才尽”或者“相声末路”。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不好听”这事儿是主观感受,但这种主观感受背后是有客观原因的。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很多人看到电视上风洞里那一道道明亮的白色气流,都会好奇这是怎么做到的,是真的有这么明显吗?答案是:大部分时候,那一道明亮的白色气流是“视觉化处理”的结果,也就是说,是人为加入的,而不是风洞里本身就自然呈现的。咱们来详细说说风洞实验里是怎么“看见”气流的。为什么需要“看见”气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