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期制造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近期制造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重因素交织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其中的门道,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来看。

首先,得从全球大背景说起。

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影响还在持续,而且是多方面的。

供应链的紊乱和修复的滞后。 疫情初期,全球范围内的停工停产是常态。工厂开开停停,物流也跟着受阻。港口拥堵、集装箱短缺、运力不足,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恢复生产,但“断链”的后遗症还在。举个例子,本来一家工厂需要A、B两种原材料,A的供应稳定了,但B的生产商因为疫情没能及时复工,或者因为物流不畅,导致B的价格一路飙升,进而影响到下游A和B都要用的产品。而且,疫情也让一些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供应链,寻求多元化、本土化,这种调整本身也需要时间和成本,短期内可能会加剧供需的不平衡。

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反弹,需求激增。 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后,各国为了刺激经济,纷纷推出了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这就像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尤其是在消费领域,积压的购买力得到了释放。人们重新开始消费,企业也看到了复苏的希望,纷纷加大生产,扩大投资。结果就是,对原材料的需求一下子就上来了。但很多原材料的生产能力是需要时间来恢复和扩大的,短期内供给的增长跟不上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了。尤其是像金属(铜、铝、钢材)、能源(石油、天然气)这些基础原材料,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其次,地缘政治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俄乌冲突的直接冲击。 这场冲突是近期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直接、最剧烈的催化剂之一。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全球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国。俄罗斯是重要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和金属(镍、钯、铝)生产国和出口国,而乌克兰则是重要的农产品(小麦、玉米)出口国。冲突导致俄罗斯的出口受到制裁,产能也受到影响。同时,战争本身就对乌克兰的农业生产和物流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全球市场对这些关键商品的供应感到担忧,恐慌性购买和对未来供应不确定性的预期,都推高了它们的价格。例如,国际原油价格因为俄乌冲突一度突破100美元每桶,这直接影响到所有依赖石油的下游产业,包括塑料、化纤等。

地缘政治的“蝴蝶效应”。 俄乌冲突不仅仅是这两个国家的事情,它引发了全球范围内能源格局的调整,以及大国之间的博弈。一些国家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开始调整能源进口策略,可能从其他地区采购,这也增加了运输成本和不确定性。同时,国际关系紧张也可能导致一些资源出口国的出口政策调整,进一步影响全球供应。

再者,就是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和市场自身的运作规律。

能源成本的传导。 上面提到的能源价格上涨,不是孤立的。化石能源是许多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成本,无论是作为燃料还是作为生产化工产品的原料。能源价格一涨,生产成本就跟着涨,企业为了维持利润,不得不将一部分成本转嫁给下游产品,最终体现在原材料价格上。

气候变化和环保政策的压力。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各国都在推行更严格的环保政策。这可能导致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原材料生产企业面临更高的运营成本,甚至被关停。例如,一些钢铁厂可能需要投入巨资进行环保改造,或者限制产量,这都会影响到钢材的供应。同时,对新能源的投入和转型本身也需要大量的稀有金属,比如锂、钴、镍等,这些原材料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价格自然也跟着上涨。

金融市场的投机因素。 在市场情绪波动和不确定性增大的时候,一些大宗商品也容易成为金融市场的投机标的。投资者看到价格上涨的趋势,可能会通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进行投资,进一步放大价格的波动。这种投机行为,虽然不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但可以在短期内加速价格的上涨。

库存策略的调整。 疫情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促使一些企业改变了以往的“准时制生产”或“零库存”策略。为了应对潜在的供应中断风险,企业开始增加原材料的库存,以保障生产的连续性。这种主动囤积行为,在需求本身就旺盛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推高了价格。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具体行业来看。

比如,金属行业。铜、铝、铁矿石等价格上涨,不仅是因为全球复苏带来的工业需求,也与能源成本和环保政策有关。电动汽车和新能源产业对铜、铝的需求量巨大,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增长的驱动力。

化工行业。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高了塑料、合成纤维等基础化工原料的价格。而一些特种化学品,如果其生产涉及到稀有元素或者复杂的合成工艺,也容易受到供应链波动和产能限制的影响。

木材行业。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和改造的需求激增,对木材的需求量也随之上升。同时,林业的生产和运输也受到了疫情的干扰,导致木材价格一路攀升。

总而言之,近期制造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疫情反复、经济复苏、地缘政治冲突、能源转型、环保压力以及市场投机等多种因素在复杂互动下的综合体现。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

随着国内疫情逐步稳定,制造企业的生产节奏也逐渐步入正轨,市场在回暖趋势中向好发展。然而,原材料的价格却一路高涨。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工业基础原材料迎来了全方位上涨。


原材料涨价,谁在承受压力?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受去产能、国际关系吃紧等因素的影响,原材料的价格一路飙升。2020年底至目前,沪铜主力4月合约突破67000元/吨大关,创近10年新高。国内工业基础原材料迎来全方位上涨,铝材上涨37%、锌合金上涨48%、铁上涨30%、不锈钢暴涨45%......金属、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煤炭等各类原材料纷纷涨价,来自上游“涨价潮”的压力传导至下游机械、零部件、化工等行业,对制造企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连接器行业也未能幸免。由于铜、铝、金、钢材、塑料等都是连接器的大宗原材料,因此原材料涨价严重导致连接器成本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涨价风波延续到目前还尚未有缓和的趋势。



此轮原材料价上涨因素分析:

1、 受去产能影响,部分原材料产能不足,供需缺口加大、供给冲击导致价格上涨,主要是钢材等金属制品原材料涨价;

2、环保政策持续加力,市场供应整体偏紧,预期将拉动原材料价格上涨;

3、我国全球性资源获取能力依然不足,受疫情影响,海外主要矿山(铁矿、铜矿等)减产,随着国内疫情逐步稳定,市场需求开始恢复,导致供不应求。


原材料价格疯涨,上游企业挣到了钱,而下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做初级加工的制造业,其产品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像刀叉,餐具类企业,没有议价基础,提价能力不足,被迫承担了这波暴涨所带来的压力。而对一些大的制造商,一方面附加产值高,材料成本占比较小,另一方面可以将成本转嫁给客户,像空调,电视等品牌厂商都开始进行调价了。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企业不得不对产品进行调价。但不少企业都表示涨价遇阻,即使和下游客户提了涨价,但是客户并不一定买账,不仅不承认新价格,反而还要求继续降价。还有企业表示,即使已向客户发送了涨价函,但要真正实施还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和客户商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