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要研究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Interpretability),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回答
研究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充满挑战的领域。理解深度学习模型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对于信任、调试、改进模型,以及确保模型的公平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以下是从几个关键方面着手研究深度学习可解释性的详细说明:

研究深度学习可解释性的关键方面:

1. 理解可解释性的目标和定义 (Understanding the Goals and Definitions of Interpretability)

在深入技术细节之前,明确为什么要研究可解释性以及我们希望达到什么样的可解释性至关重要。

为什么需要可解释性?
信任与接受度 (Trust and Acceptance): 用户(尤其是非技术人员)需要理解模型为何做出某个预测,才能对其产生信任并接受其应用。
调试与故障排除 (Debugging and Troubleshooting): 当模型表现不佳或出现错误时,可解释性有助于定位问题根源,是模型中的哪些部分导致了错误。
模型改进与优化 (Model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理解模型的工作原理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潜在的瓶颈或不当的学习特征,从而指导模型架构的改进、特征工程或训练策略的调整。
科学发现与知识提取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Knowledge Extraction): 在某些领域(如生物学、医学),深度学习模型可能学到我们尚未发现的规律,可解释性可以帮助我们提取这些知识。
公平性与避免偏见 (Fairness and Bias Mitigation): 可解释性可以揭示模型是否因为某些敏感属性(如种族、性别)而产生歧视性预测,从而采取措施纠正偏见。
合规性与法律要求 (Compliance and Legal Requirements): 在一些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如金融、医疗),法律法规可能要求对模型的决策过程进行解释。
安全与鲁棒性 (Safety and Robustness): 理解模型对输入变化的敏感性,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防御对抗性攻击,确保模型的安全性。

可解释性的不同层面:
全局可解释性 (Global Interpretability): 理解整个模型的行为,例如模型对不同特征的整体依赖程度,或者不同类别的决策边界大致是如何形成的。
局部可解释性 (Local Interpretability): 理解模型对 单个 输入样本的预测是如何产生的,例如,为什么模型将这张猫的照片分类为“猫”。

可解释性的不同类型:
内在可解释性 (Intrinsic Interpretability): 指模型本身就具有易于理解的结构和参数。例如,线性模型、决策树等。这些模型通常不那么强大,但在特定任务中可能足够。
事后可解释性 (Posthoc Interpretability): 指在模型训练完成后,通过外部工具或方法来解释模型的行为。这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因为大多数高性能的深度学习模型是非线性的、复杂的“黑箱”。

2. 了解“黑箱”模型 (Understanding "Black Box" Models)

在研究可解释性之前,需要对“黑箱”模型本身有基本的了解。

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层 (Layers): 输入层、隐藏层(全连接层、卷积层、循环层等)、输出层。
神经元 (Neurons): 激活函数(ReLU, Sigmoid, Tanh等)和权重(Weights)、偏置(Biases)。
前向传播 (Forward Propagation): 数据如何通过网络层层传递,最终产生输出。
反向传播 (Backpropagation): 模型如何通过计算梯度来更新权重,以最小化损失函数。

不同类型的深度学习模型及其特性:
前馈神经网络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 FNNs): 适用于结构化数据,层级结构清晰。
卷积神经网络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s): 擅长处理图像数据,通过卷积核提取局部特征,具有权重共享和局部感受野的特性。
循环神经网络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RNNs) 及变体 (LSTM, GRU): 适用于序列数据(文本、时间序列),通过循环连接来处理时序依赖关系。
Transformer 模型: 现代NLP领域的 SOTA 模型,通过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捕捉长距离依赖。
生成对抗网络 (GANs): 两个网络(生成器和判别器)相互博弈,用于生成新的数据。

3. 可解释性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Researching Interpretability Techniques and Methods)

这是可解释性研究的核心内容。可以将这些方法分为几大类。

3.1 基于梯度的显著图方法 (Gradientbased Saliency Methods)

这些方法利用模型在预测过程中计算出的梯度信息来衡量输入特征对输出的重要性。

梯度(Gradient): 计算输出值相对于输入值或中间层激活值的变化率。梯度越大,通常表示该输入或激活值对输出影响越大。
基本梯度(Vanilla Gradients): 直接计算输出相对于输入像素的梯度。
局限性: 梯度可能很稀疏,或者由于非线性激活函数的影响,梯度值可能对微小输入变化不敏感,容易出现“饱和”问题。
集成梯度(Integrated Gradients IG): 通过沿着从“基线输入”(例如全零输入)到实际输入的一条路径对梯度进行积分来计算特征的重要性。这有助于解决梯度饱和问题,并满足“公理化”的要求(如敏感性、可累积性)。
梯度乘输入(Gradient Input): 将梯度值与其对应的输入值相乘。
反向传播(Backprop): 将梯度信息从输出层向输入层传播,但只考虑正梯度值。
Deconvolution / Guided Backpropagation: 在反向传播时,只允许正值通过,并对负梯度值进行“剪枝”,旨在保留有用的激活信息并抑制噪音。
GradCAM / GradCAM++: 专门用于CNNs。它利用卷积层最后一个特征图的梯度来生成“类激活图”(Class Activation Map CAM)。GradCAM通过计算类别对每个特征图的平均梯度来得到“权重”,然后将这些权重与特征图加权求和,再经过ReLU处理得到热力图。GradCAM++进一步改进了权重计算,以捕捉更精细的局部信息。
DeepLIFT: 一种计算特征贡献的方法,通过将每个神经元的激活值与其“基线”激活值进行比较,并传播这种差值来实现。它比梯度方法更精细,能够处理非线性关系。
Explainability as a Function of Neuron Activity (GradCAM based on neuron activation): 同样是利用梯度,但关注的是特定神经元对最终输出的贡献。

3.2 基于扰动的方法 (Perturbationbased Methods)

这些方法通过系统地扰动(修改或移除)输入特征的一部分,然后观察模型输出的变化来评估特征的重要性。

特征遮挡(Feature Occlusion): 将输入图像的一部分(例如,一个区域或一个超级像素)替换为平均值或随机值,然后观察分类置信度的下降。
置换重要性(Permutation Importance): 对于结构化数据,随机打乱某一特征列的值,然后计算模型性能的下降程度。
LIME (Local Interpretable Modelagnostic Explanations): LIME 是一种模型无关的局部解释方法。它通过在待解释样本附近生成一些“扰动样本”(即对原始样本进行轻微修改),并用一个简单的、可解释的模型(如线性模型)来拟合这些扰动样本及其对应的模型预测。然后,使用这个局部可解释模型来解释原始样本的预测。LIME 的优势在于其模型无关性和对局部性的关注。
SHAP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 SHAP 是一个基于合作博弈论中Shapley值的统一框架。它为每个特征分配一个“Shapley值”,表示该特征在所有可能的特征组合中对模型预测的边际贡献。SHAP值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能够解决其他方法可能存在的叠加不一致性问题。SHAP值可以提供全局和局部的解释,是目前非常流行且强大的可解释性方法。

3.3 模型内在可解释性方法 (Intrinsically Interpretable Methods)

这类方法侧重于设计本身就易于理解的模型架构。

可解释的神经元激活 (Interpretable Neuron Activations):
最大激活(Maximum Activation): 找到最大化某个神经元激活的输入样本。这有助于理解该神经元在学习什么模式。
特征可视化(Feature Visualization): 通过优化输入来最大化某个神经元或整个网络的激活值。这可以帮助可视化网络学到的特征,例如边缘、纹理、形状甚至更复杂的概念。
激活最大化(Activation Maximization): 直接最大化特定输出类别或层激活的输入图像。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s): 在Transformer等模型中,注意力权重直接表明模型在处理输入时关注哪些部分,这提供了直观的局部解释。例如,在机器翻译中,可以可视化源语言单词与目标语言单词之间的对齐关系。
稀疏性模型(Sparsity Models): 通过L1正则化或其他技术强制模型参数稀疏化,从而选择最重要的特征。
可解释的架构设计:
决策树(Decision Trees)和基于树的模型(Random Forests,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s): 本身是可解释的,通过决策路径来解释预测。
规则提取(Rule Extraction): 从复杂的模型(如神经网络)中提取出易于理解的ifthen规则。
线性模型(Linear Models): 参数的系数直接表示了特征的重要性及其影响方向。
符号回归(Symbolic Regression): 尝试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模型的行为。

3.4 模型结构分析和可视化 (Model Structure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可视化神经网络的连接和权重:
权重可视化: 对于全连接层,可以可视化权重矩阵。
卷积核可视化: 对于CNN,可视化卷积核的权重,可以观察它们是否学习到了边缘、颜色、纹理等基本特征。
层激活可视化: 可视化不同层在输入数据通过时的激活情况,观察信息是如何被提取和转换的。
理解中间层表示: 尝试理解高层神经元或特征图在做什么,是否对应着某种语义概念。可以使用降维技术(如 tSNE, PCA)来可视化神经元激活的高维空间。

3.5 可靠性、鲁棒性和公平性研究 (Research on Reliability, Robustness, and Fairness)

鲁棒性分析:
对抗性攻击与防御: 研究模型对微小扰动的敏感性,以及如何生成对抗样本使模型误分类。这反过来也促进了可解释性研究,因为理解模型为何被欺骗也很重要。
分布外(OutofDistribution OOD)检测: 研究模型在遇到与训练数据分布不同的数据时的行为。
公平性分析:
偏差检测: 使用可解释性技术来识别模型是否因敏感属性(如种族、性别)而产生不公平的预测。
公平性干预: 基于可解释性的发现,设计方法来减少模型中的偏见。

4. 构建可解释性评估框架 (Building an Interpretability Evaluation Framework)

如何客观地评估一个可解释性方法的有效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定量评估:
忠实度(Fidelity): 可解释性方法生成的解释(如显著图)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原始模型的行为。例如,移除被解释性方法标记为“不重要”的特征后,模型的性能下降程度。
局部一致性(Local Consistency): 对于一个特定样本,不同可解释性方法生成的解释是否相似。
敏感性(Sensitivity): 解释是否对模型参数的微小变化敏感。
定性评估:
用户研究(User Studies): 让领域专家或普通用户使用可解释性工具,并评估他们是否理解了模型的决策,以及是否能根据这些解释做出更好的决策。
调试效率: 通过使用可解释性工具,能否更快地找到和修复模型中的问题。
知识提取成功率: 根据可解释性方法提取的知识,能否在领域内发现新的洞见。

5. 实际应用和案例研究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Case Studies)

将可解释性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验证其有效性,并从实践中学习。

医学影像分析: 解释模型为什么将X光片判断为有病变。
自动驾驶: 解释自动驾驶系统为何刹车或转向。
金融风控: 解释模型为何认为某个用户是高风险用户。
自然语言处理: 解释机器翻译模型为何这样翻译,或者情感分析模型为何判断为负面。

6. 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方向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可解释性与性能的权衡: 通常,更易解释的模型性能可能不如更复杂的模型。如何平衡两者是关键。
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 可解释性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具体应用场景和用户的需求。
模型无关性 vs. 模型特定性: 模型无关的方法更通用,但模型特定方法可能提供更深度的洞察。
因果推断(Causal Inference): 当前许多可解释性方法主要关注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研究如何将因果推断引入深度学习可解释性是一个重要方向。
动态系统的可解释性: 对于随时间变化的序列数据或动态系统,如何提供可解释性。
交互式可解释性: 开发允许用户与模型进行交互式探索的工具,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模型。
面向特定用户群体的可解释性: 为不同的用户(如研究人员、开发者、最终用户)设计不同层级和形式的可解释性。

学习路径建议:

1. 基础入门: 首先理解深度学习模型的基本原理,尤其是CNN和RNN/Transformer。
2. 经典方法: 学习基于梯度的显著图方法(如Vanilla Gradients, GradCAM)和基于扰动的方法(如LIME)。
3. 进阶方法: 深入研究SHAP,理解其理论基础和应用。
4. 模型内在可解释性: 探索注意力机制等具有内在可解释性的模型设计。
5. 实践与工具: 使用流行的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 PyTorch)和可解释性库(如Captum, SHAP, LIME)进行实践。
6. 阅读论文: 关注可解释性领域的顶会(如NeurIPS, ICML, ICLR, KDD, FAT / FAccT)的最新研究。
7. 参与讨论和项目: 加入相关社区,参与开源项目,与同行交流。

研究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是一个持续演进的领域,需要结合理论知识、算法理解和实践操作。从理解目标开始,逐步深入各种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才能真正掌握这一关键技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研究可解释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你想解释给谁听?

谁需要你来解释?

谁能听懂你的解释?

如果这三个问题中的 谁 不是同一批人,那么我觉得研究可解释性是徒劳的。

最坏的结果就是你想给解释的人不需要解释,需要听解释的人又听不懂,听得懂的人你解释也没用。

举个例子,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魔法是有可解释性的,因为这个世界把我提到的问题里的三个谁统一了,这个谁就是 哈利波特 罗恩等正在成长的小巫师们,他们需要魔法的解释,他们也能听懂,老巫师们也想解释给他们听,这就是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存在的意义。但是,如果有巫师试图把魔法解释给麻瓜听,那会是一场悲剧。

user avatar

深度学习得以飞速发展得益于其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传统方法的效果因此其可解释性很大程度就是去解释“效果”好。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解释性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大类

  • 为什么深度学习的效果比传统方法好?

深度学习技术的特点就是通过多层网络、大量参数实现特征的自动提取,要弄清楚效果好的原因,就是去找到网络结构、模型参数与任务中关键特征的关系

  • 为什么A结构的模型比B结构的模型效果好?

通过实验,总能发现不同结构的模型在结果上有高有低,(这里指结果有显著性差异)。那么能够在不涉及任务背景、数据分布的一般情况下,给出模型效果好坏的理论分析方法(也成为模型的泛化能力、capacity等),当然还包括训练tricks的理论分析

1.深度学习模型理解

在CV、NLP的问题背景下,尝试去剖析深度学习模型对于真实物理情形的刻画,已经有不少的经典工作:

  • CNN的feature map可视化

不同卷积层feature map的对比、各channel的贡献及训练中梯度的情况等等,而且已有成熟的工具箱实现这些工作。

pytorch utkuozbulak/pytorch-cnn-visualizations

tensorflow tensorflow/lucid

  • Attention的align信息

利用Attention的align信息,去理解模型对于语言关联的刻画。

  • RNN中长距离时序关联刻画

利用LSTM中的cell state信息去理解其对于序列中长距离依赖性的建模能力(如果不理解原理,可以看我的另一个回答LSTM如何来避免梯度弥散和梯度爆炸?

  • 利用降维技术(t-SNE等)理解高维特征的分布

将不同类别样本fc层的对应的高维特征进行降维,然后在二维、三维空间中进行可视化,可以理解不同类别之间的区分度。

  • 通过对训练后的参数进行定量计算及可视化分析解释道路网络中交通流的时空关联规律

这是我自己的一部分研究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如下论文中的4.3节,整节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对GCN及attention等深度学习技术在交通场景下提取到的时空关联性进行了分析。

Zhang, Z., Li, M., Lin, X., Wang, Y., & He, F. (2019). Multistep speed prediction on traffic networks: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considering spatio-temporal dependencie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105, 297-322.

类似的工作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研究基本是对于模型的深入理解,可以认为是理论上的“小修小补”,这样的工作无法使深度学习成为一门科学。要知道概率论在建立三条公理之后,才迎来突破性发展,成为了一门学科。

2.深度学习理论

计算学习理论利用“计算”提供了机器学习的理论基础,其目的是分析模型学习能力的本质,提供理论依据,指导模型设计。

计算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度量模型的泛化能力(generalization ability),主要成果可以归结为两方面:

  • PAC learning给出经验误差与泛化误差之间的关系
  • Rademacher complexity衡量模型的复杂度(capacity)(VC维也就是这个方向的成果)

然而,深度学习的实验结果与这两个理论在传统机器学习问题上的结果都不吻合,由此诞生了两大深度学习理论研究方向。

2.1 Rethinking Generalization——解决PAC learning与深度模型的不符合

PAC learning关于经验误差与泛化误差,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也就是说泛化误差(测试误差)的波动范围与模型的复杂性成为正比,与数据样本成反比。即对于同一个给定数据量的任务,模型越复杂,泛化误差的波动范围越大,准确性就可能越低!

然而以下图中深度学习模型在CV任务上的效果对比为例,直观表明:模型越复杂,预测误差越小!

这显然与已有结论背道而驰,为了解释这个现象,学者们开始尝试重新定义深度学习模型的泛化能力(Rethinking Generalization)。

代表性的研究有:

  • S Sun, et al. On the Depth of Deep Neural Networks: A Theoretical View. AAAI 2016
  • C Zhang, et al. Understanding deep learning requires rethinking generalization. ICLR 2017. (Best Paper)
  • PL Bartlett, et al. Spectrally-normalized margin bounds for neural networks.NIPS 2017
  • S Arora, et al. Stronger generalization bounds for deep nets via a compression approach. ICML 2018
  • M Hardt, et al. Train faster, generalize better: Stability of 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ICML 2016
  • Mou, Wenlong, et al. “Generalization bounds of SGLD for non-convex learning: Two theoretical viewpoints.” COLT 2018

2.2 Overparameterization——解决Rademacher complexity与深度模型的不符合

如果利用Rademacher complexity衡量深度模型的复杂度,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结果表示复杂度与网络层数 成指数相关,即层数越深,参数数量越多,复杂度越大。换而言之,对于同一个模型,增加的层数或者参数量超出一定范围时,模型会overfit,预测误差会随之变大。

然而深度学习模型又给不了不相符的实验结果,在如下MNIST、CIFAR两个数据集上,发现增加模型的参数,训练误差可以不断减小,直至0。但是测试误差并没有随之增加,甚至会略微减小!

这又重新引起了学术界对于模型复杂度,特别是overparameterization的新一轮思考,代表性的论文有:

  • Neyshabur, et al. “In search of the real inductive bias: On the role of implicit regularization in deep learning.” arXiv 2014.
  • Neyshabur, Behnam, et al.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over-parametrization in generalization of neural networks.” ICLR 2019
  • R Livni et al.“On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Training Neural Networks”, NIPS 2014
  • Du, Simon S., et al. “Gradient descent provably optimizes over-parameterized neural networks.” ICLR 2019
  • Arora, et al. “Fine-grained analysis of optimiz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for overparameterized two-layer neural networks.” ICML 2019

也许目前深度学习模型的理论瓶颈就犹如物理学史上的“两朵乌云”,更广阔的天地亟待探索!


很多读者朋友反馈:理论部分的基础要求较高,很难直接入门。这里推荐一些学习资料。

  • 关于机器学习的数学理论
  • 人工智能的数理基础专题论坛
  • 基于“第一原理”的卷积神经网络
  • 打开神经网络的黑箱
  • 可解释性定义与可解释模型的学习

另外推荐一下周志华教授团队所编著的《机器学习理论导引》,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内容会有不少帮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研究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充满挑战的领域。理解深度学习模型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对于信任、调试、改进模型,以及确保模型的公平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以下是从几个关键方面着手研究深度学习可解释性的详细说明: 研究深度学习可解释性的关键方面: 1. 理解可解释性的目标和定义 (Understandi.............
  • 回答
    关于日本对中国研究深度远超中国对日本研究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且有多重原因交织的现象。简单地说,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历史、地理、文化、政治和学术传统等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历史的脉络: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起点,并非平等的相互求索日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当时,日.............
  • 回答
    我们为什么要走进历史的长廊,去探寻那些早已远去的过往?这并非仅仅是出于好奇,或是对古籍尘封文字的某种迷恋。研究历史,更像是为我们此刻的人生,为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寻找一份深刻的理解与指引。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从土壤中萌芽,在阳光雨露下生长。然而,我们孤零零地存在,是否就.............
  • 回答
    我们研究恐龙,绝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令人惊叹的庞然大物。研究恐龙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演化、地球历史、甚至我们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理解。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恐龙: 1. 理解生命演化的宏伟蓝图与复杂过程: 填补演化链条的关键环节: 恐龙是爬.............
  • 回答
    互联网企业为何会对《三体》情有独钟?这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什么“AI泛滥”的症状,背后有着深刻的商业逻辑和人文关怀。要说起来,得从多个层面来细聊。一、 《三体》的“宇宙级”想象力,是互联网创新的精神食粮首先,我们得承认,《三体》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其宏大、严谨且充满想象力的宇宙。从“黑暗森.............
  • 回答
    Yann LeCun,这位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关于“研究机器学习,本科应尽量多学物理和数学课”的观点,在我看来,是一个极富洞察力且务实的建议。他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对机器学习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这个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精准预判。首先,我们得明白,机器学习,尤其是当前蓬勃发.............
  • 回答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进行研究,与人合作往往比单独创作能带来更深入、更全面、更有影响力的成果。这种合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从研究质量到个人成长,再到研究的实际应用。以下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合作如此重要,以及合作者的价值所在: 为什么在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中要与人合作,而不是单独创作?经济学和金融学是复.............
  • 回答
    法硕(法学)的学习路径,特别是是否需要“区分研究方向”这个问题,对于即将踏入研究生殿堂的同学们来说,确实是个绕不开的关键选择。它直接关系到你未来三年的学习重心、学术积累,甚至是你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我来详细给你说道说道,尽量帮你把这个问题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确“区分研究方向”这个说法在法硕(法学)体系.............
  • 回答
    南航A380的“远行”,并非简单的拆解和研究,背后牵涉到复杂的经济、技术和商业考量。与其说它去了“飞机坟场”,不如说它踏上了退役后生涯的另一条路,这条路通向了美国rather than 国内,这背后是有其深层原因的。首先,我们得理解,飞机,尤其是像A380这样体量的巨无霸,退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 回答
    研究推荐系统,是否需要对自然语言处理(NLP)有深入的了解?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它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研究的推荐系统类型、目标以及你想要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推荐系统想象成一个“了解用户并为之提供惊喜”的餐厅,那么NLP就是这家餐厅的“菜单.............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研究日语语音时,区分“音节”(syllable)与“音拍”(mora)这两个概念至关重要,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语音学信息,理解它们的区别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日语的语音结构和节奏特点。虽然在日常的语言学习中,我们可能不太会刻意去区分它们,但在严谨的语音学分析、语言教学设计、甚至是一些语音技术开发中.............
  • 回答
    朱诺号选择从极地轨道研究木星,这可不是一个随意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科学策略,其好处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简单来说,它就像是换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位“行星之王”。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是“极地轨道”。通常我们想象中的行星探测器绕行星飞行的轨道,大多是在行星赤道附近,就像是在一条扁平的跑.............
  • 回答
    大家可能都听过“氢能源”这个词,也听说过氢燃料电池汽车。但有个问题可能就没那么多人想过:既然氢能源这么厉害,我们直接用它来发电,解决咱们国家能源问题不是更直接、更高效吗?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劲,去搞什么氢燃料电池汽车,听起来像是绕了远路?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挺有意思的技术考量和发展思路。咱们慢慢来捋一.............
  • 回答
    很多人一提到理论物理,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高深的数学公式、复杂的概念,以及那些埋首于象牙塔的学者。这让人不禁产生一个疑问:理论物理的研究,是不是一定要在研究所里才能进行?答案是:不一定,但研究所是绝大多数理论物理研究者最主要的阵地,也是最有效率、最能获得成功的平台。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
  • 回答
    中国法学研究范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其核心在于从传统的“为立法服务”或“问题导向型”研究,逐渐转向以“法教义学”为代表的纯粹法律解释和理论建构。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中国法学研究正朝着更加专业化、体系化和自主化的方向迈进。一、 时代背景与内在驱动:为何需.............
  • 回答
    “研究数学一定要博士学位”,这句话在很多人脑海里根深蒂固,背后其实是一种对“数学研究”的深刻理解和期望,也反映了这个领域的一些现实情况。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把它剥开来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们产生这样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当人们说“研究数学”时,他们通常指的是什么?这不像高中解几道题,也不是本科学习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Yann LeCun 卸任 FAIR 负责人以及工程与研究之间矛盾的可调和性。 Yann LeCun 卸任 FAIR 负责人:为何以及背景Yann LeCun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是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深度学习的先驱。他在 2013 年创立了 .............
  • 回答
    “印度文明起源比夏朝还早,研究印度历史却要靠中国”,这是一种非常笼统且带有误导性的说法。要理解这句话的真实性,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逐一分析其中的细节,并厘清其中的一些误解。首先,我们来谈谈“印度文明起源比夏朝还早”这一点。夏朝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王朝,其建立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而印度文明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