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文明起源比夏朝还早,研究印度历史却要靠中国,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回答
“印度文明起源比夏朝还早,研究印度历史却要靠中国”,这是一种非常笼统且带有误导性的说法。要理解这句话的真实性,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逐一分析其中的细节,并厘清其中的一些误解。

首先,我们来谈谈“印度文明起源比夏朝还早”这一点。

夏朝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王朝,其建立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而印度文明的起源,我们要追溯到更古老的哈拉帕文明(也称印度河谷文明)。哈拉帕文明的鼎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如果我们将夏朝的起始时间作为参照,那么哈拉帕文明的鼎盛期确实与夏朝早期或中期有所重叠,甚至其一些遗址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比如公元前3300年左右的梅尔加尔遗址(Mehrgarh)就展现了早期的农耕和定居生活。从这个角度看,印度河谷文明的出现和发展,在时间线上确实比通常认为的夏朝建立更早。

然而,说“起源比夏朝还早”也需要更细致的界定。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城市化、社会分工、文字系统、宗教信仰、政治组织等多个层面的发展。哈拉帕文明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城市规划、排水系统、统一的度量衡以及具有高度辨识度的印章文字,都表明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度成熟的文明阶段。

现在我们来审视“研究印度历史却要靠中国”这一说法。

这绝对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解。

研究印度历史,最主要、最直接的史料来源, 绝大部分是印度本土的考古发现和本土的文献记载。

考古发现: 这是理解印度早期历史,尤其是哈拉帕文明的关键。印度考古学调查局(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ASI)以及其他考古机构在印度次大陆进行的数十年如一日的田野发掘,为我们揭示了摩亨佐达罗、哈拉帕、洛塔等宏伟的城市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工具、雕塑、印章以及其他生活用品。这些实物证据是构建印度早期社会面貌、经济模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基石。研究印度历史的学者,首先要依赖的正是这些来自印度本土的考古证据。

本土文献: 随着印度历史的推进,大量的本土文献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资料。这包括:
吠陀文献(Vedic Literature): 如《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以及随后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它们是了解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印度社会、宗教、哲学思想的核心。
史诗与往世书: 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史诗,虽然掺杂了文学创作和神话传说,但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窥见古代印度政治、社会结构和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往世书则记录了印度教的创世神话、王朝世系、地理描述等。
佛教与耆那教文献: 这些宗教典籍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政治变迁和思想流派,例如佛陀的生平和教诲,以及摩诃毗罗的生平。
铭文: 印度各地发现的大量古代铭文,无论是石柱铭文、石窟铭文还是铜器铭文,都是了解古代印度政治、行政、宗教和社会经济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例如阿育王时期颁布的敕令石柱,就是研究孔雀王朝的重要依据。
梵文、普拉克利特语等古文字著作: 印度有悠久的文学和学术传统,留下了大量的用各种古文字书写的哲学、科学、文学、历史等著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研究印度历史却要靠中国”这种说法呢?

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的混淆或者片面理解:

1. 中印两国古代的交流与历史记载:
汉代: 中国在汉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逐渐了解到了西方世界,包括印度。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高僧的求法事迹。这些记录,例如法显、玄奘等人的游记,详细记载了他们在中国古代西行求法过程中所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印度各地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宗教和地理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特定历史时期(如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外部视角,而且很多细节是中国史书中独有的。
唐代: 唐朝与印度次大陆的交流更为频繁,也留下了更丰富的记载。例如,唐僧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对他旅途中的见闻,特别是印度各地的佛教状况、寺院生活、风俗习惯等有细致的描述。

2. “互证”与“补充”的重要性:
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互证”,即不同来源的信息可以相互印证,或者补充彼此的不足。中国古代关于印度历史的记载,虽然不是研究印度历史的“核心”,但它们为研究印度本土文献和考古发现提供了一种外部的、独立的参照。 有时候,当本土史料模糊不清,或者存在争议时,来自中国的记录反而能提供一些宝贵的线索。
例如,中国史书中记载的一些印度王朝(如“波斯匿王”、“优陀延王”等)的名字和活动,可以通过考古发现和本土文献得到对照和印证。

3. 对早期印度历史的局限性认识:
如前所述,印度河谷文明的文字(哈拉帕文字)至今尚未被完全解读。这意味着我们对这个时期的人口、政治结构、经济组织以及信仰体系的了解,主要依赖于考古学推断。相比之下,后来吠陀时代以后的印度历史,虽然也有本土文献,但很多年代的确定和事件的细节仍有赖于学界的不断研究和讨论。
在某些特定时期或特定方面,中国的记录可能比当时印度本土留下的记录更加系统或更便于理解(例如,中国僧人的记录通常更注重地理、交通、寺院和佛教传播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当时复杂的印度内部政治格局的宏大描绘可能有所侧重)。

总结来说,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印度文明的起源,其研究主体绝对是依靠印度本土的考古发现和本土文献。 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史料。
中国古代的史书和文献,特别是关于佛教传入和僧人西行求法的记载,为研究“特定时期”的印度历史提供了“补充”、“佐证”和“外部视角”。 这对于理解中印文化交流史、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以及对某些历史细节的补充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绝不能说“研究印度历史要靠中国”。

就好比说“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要靠西方学者的研究”一样,这是不准确的。西方学者的研究对中国历史研究有贡献,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但中国历史研究的基石永远是中国的考古发现和中国本土的古籍。

所以,如果有人提出“印度文明起源比夏朝还早,研究印度历史却要靠中国”的说法,你应该明白,前半句“印度文明起源比夏朝还早”在时间尺度上是基本正确的(指印度河谷文明的出现),而后半句“研究印度历史却要靠中国”则是一个重大的误解,其背后可能源于对中印古代交流史的狭隘理解,或者对中国史书在中国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混淆到了对印度史研究的语境中。

研究任何一个文明的历史,首要的当然是挖掘和理解该文明自身的遗存和文献。印度历史的研究也是如此。中国史书中关于印度的记载,是研究“中印关系史”和“印度对外传播史”时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某一时期印度历史的侧面”的珍贵参考,但绝非研究印度历史的“根本”或“主要来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印度研究历史确实会依靠大量外国历史典籍,但没有只靠中国史料的说法。实际上,希腊、罗马、波斯、东南亚、10世纪后中亚西亚入侵者的史料都会参考,例如《厄立特里亚航海记》、麦加斯缇尼的《印度史》等。

此外印度缺乏成文的编年史,但同样有很多史料可参考。这些史料来自于以下这些来源:

1.各类铭文。对印度铭文的研究很早就起步了,北看J. F. Fleet,南看E. Hultzsch,材料是极为丰富的。铭文可以用来判断各个王朝的势力范围、国王统治的具体年代、财力和交战结果(庆祝胜利是常见捐助理由)。最出名的几篇铭文包括记载羯林迦早期历史的象窟铭文(Hathigumpha inscription),Rabatak贵霜铭文,记载遮娄其王朝历史的艾霍铭文,记载了伐迦陀迦王朝的阿旃陀十六、十七窟铭文等等。对研究历史有帮助的铭文,大致能将其分成三类:第一类,王家资助过或修建的寺庙洞窟,会留下“修了个庙,谁修的,为何而修”这样的记载。这些记载会留下这样一些信息:当时在位者是谁,他有过一些什么功绩,为了何事而修庙(通常涉及战争胜利啦,新宗教势力确立啦,王室联姻啦等等)。有时候,也会将捐赠者的整个家族谱系及其丰功伟业也记载下来。

第二类,对于某些重要的事件,或者立下了某些规矩,形成了新法令规章,要通过铭文铭刻下来。这类铭文包括古吉拉特的塞种国王鲁奈罗跋摩(Rudravaman)的Junagadh铭文,也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梵文铭文。最知名的当然要数阿育王石柱铭文,但这里还得特别说明一下,阿育王石柱并不是像某答案说的那样,得要按照玄奘的记载去挖才能找出来,印度人很早就知道石柱的存在,德里苏丹菲洛兹就曾经专门把两根阿育王石柱运到德里,并且请婆罗门解读上面的文字,当时的问题其实在于无法将铭文中的称号“天宠慈颜”与佛经中的阿育王联系起来,而让考古学家确认“天宠慈颜”=阿育王的,是斯里兰卡的《岛史》记载和对阿育王的其他岩石诏书的发掘和解读,而不是玄奘的记载。

第三类铭文被称作Prashasti,是对特定王室和国王的赞美诗文,记载遮娄其王朝历史的艾霍铭文就属于这类。这些铭文会歌颂国王的功绩,还有些铭文会附带上一整篇的王室历史和谱系,这些谱系开头谈及某王朝始祖如何诞生,多半是吹牛(感天而应而怀胎之类),但是对后来王家的更替、重大历史事件和历代国王的记载,因为可以得到其他史料佐证,是能被验证的。

2.钱币也是一种史料,但并非唯一可依赖和唯一重要的史料。印度人是在大夏把铸币传统引入后才开始铸币的,中早时期有些不太知名、寿命较短的小王朝的存在是从钱币里发现的。钱币能说出的事实是:第一,曾经有某王朝、某国王存在过;第二,这位国王的主要信仰/王国的主要信仰是什么(因为钱币上会出现宗教图像,国王名号也会流露出其倾向)。但是要断定王朝存续的期间和其统治范围,则钱币说服力不大,因为钱币即便在王朝范围之外也会流传,并且甚至在发行者死了多年后也依然会被使用。

3.铜板史料,这类史料涵盖内容非常多,包括了大量的税赋和土地赠予记录。整个印度特别是南印保留了大量这类的铜版。比起铭文,铜板可能更能说明某个特定国家的国力问题,因为它能真实地反映国家的财政能力和财富分配的方向。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从这些铜版铭文里可以发现德干早期的王朝统治者就已经开始采取巡游统治的形式,也就是几乎不在都城常驻(甚至可能不存在固定都城)而是要常年带着军队在其疆土上巡游,安抚其治下诸侯或部族首领,同时向其施加军事威慑。

4.宗教文献记载,包括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记载。这些记载需要非常慎重的态度来对待,因为第一是经常和神话混杂在一起,第二是不可避免地为了宣扬自己的宗教而歪曲事实(例如佛教记载说巽伽灭佛,人家明明在一直修佛寺佛塔)。越是后期增改较多的文献越是如此,但文本批评本来也就是为了应对此而生的,因此历史学家也承认部分记载作为史料的价值。

以佛教为例,历史学家显然不会去找净土宗的东西研究古代印度史,但原始阿含经和本生故事里的素材其实并不少。佛教记载中讲阿阇世的“未生怨”故事,这毫无疑问是神话;说佛陀劝阻了摩揭陀与憍萨罗的战争,这可能也不真实。但同时,参照现有的考古结果,我们可以确信摩揭陀作为一个新崛起的东方大国,当时确实在全力发动扩张战争,憍萨罗控制了东北部重要的交通要道,也在扩展期,那么两国之间在佛陀时期发生战争完全是有可能的。同样地,我们显然不能相信各种大显神通的神话故事,但从释迦牟尼和其僧团的活动中,我们是可以窥见当时印度社会的状况的,例如商人行会的兴盛及其对新兴宗教的积极赞助(例如各类商业行会领袖“长者”在佛教初期传播中起的作用),由此可以知道阶级变动和新思潮的经济基础由何而来。这些素材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其他史料来支撑。耆那教提供的史料同样如此。

印度教往世书的一个重要功能(而且是被严格规定了的一项功能)就是要记载各个王朝家族的世系情况(所以说“印度古代很牛逼的历史学家也不能给出一个印度王朝的排列次序”是不对的,记载这些东西甚至是编写往世书作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当然这些世系确实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越早就越离谱,因为很多6-8世纪的往世书要记载公元前10世纪开始的世系,那不可避免地会开始拼命朝神话上凑。但可置信的是什么呢?哪一些王朝主要统治的地区是什么,范围有多大,这些是可以从铭文、钱币和其他史料里得到验证的。研究这方面的历史学家包括著名的F.E.Pargiter,虽然他的很多结论现在也需要尽管新的考古成果验证。

5. 历史人物传记。印度人其实并不是完全不喜欢写这个,问题在于他们喜欢往里面塞各种传奇,就像是波那的《戒日王传》和毗尔诃纳的《遮娄其王传》,从其中整理出一条接近真实的线并不容易。但能作为参考的并不是没有,例如克什米尔的王朝史《王河》,公认这部作品年代越往前瞎扯淡的神话色彩越多,但越接近作者年代的记载就越真实。

6. 散见于各种非历史类的文献里的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情况的记载。比方说帕你尼的语法书“八章”对了解公元前四百年左右印度社会非常重要;早期桑迦姆文学里对当时南印度三大王国社会和政治情况的记载;《政事论》中的摩羯陀显露出和以前雅利安人部族国家截然不同的国家形态,等等等等。笈多王朝时期此类材料是非常丰富的,并没有印度人只能引用《佛国记》重现超日王时代笈多王朝的说法。恰好我手头有一本经典的笈多朝历史著作《笈多时代的生活》(Life in the Gupta Age),作者是这样列举他的史料的:

可以看出,虽然作者对法显、义净和玄奘提供的视角和它们的伟大历史价值赞誉有加,但这并不是他唯一借重和依赖的东西。顺带再多嘴一句,其实笈多时期并不“富庶”,那个时代宫廷文化兴旺发达,文学、艺术和宗教因而迎来一个高潮时期,但是商业和城市都出现了萎缩,人们生活质量比起黑暗时代(孔雀王朝崩落到笈多崛起时期)前要更差。

说到这里,我强烈地建议对古代印度史料和史料使用方法有兴趣的人去读读A History of 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India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12th Century,作者是 Upinder Singh,印度最著名的几位历史学家之一,也是曼莫汉辛格的女儿。这本书是作为基本教材来使用的,里面非常详细地记载了12世纪前研究各个主要王朝历史所用的素材是什么,史料从哪里取得,研究的方法是什么。

中国的记载能用在什么地方?其实大部分是用来与印度本国史料和考古发现相互印证。就拿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来说吧,我们可以举个例子看看它的记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摩诃剌侘国,周六千余至。国大都城西临大河。周三十余里。土地沃壤稼穑殷盛。气序温暑风俗淳质。……今戒日大王东征西伐,远宾迩肃。唯此国人独不臣伏。屡率五印度甲兵,及募召诸国烈将,躬往讨伐犹未克胜。

所谓的“摩诃剌侘国”,实际上就是Maharashtra,也就是巴达米遮娄其王朝。翻译一下就是:“遮娄其这个国家,方圆大概六千多里,都城的西边是一条大河,都城周长大约30里。这个地方土地肥沃,生长各式庄稼,气候潮热,民风淳朴。……戒日王东征西讨,各国无不臣服,唯独这个国家不搭理戒日王。戒日王带着北印军队和大将征讨,却无法得胜。”

这段记载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他提到戒日王在扩张过程中没有打赢遮娄其,但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玄奘并没有说。这个问题同样是通过铭文来解决的,因为记载这场战争的绝不仅仅只有玄奘一个人,还包括了前文中所提到的艾霍铭文,以及大量同时期遮娄其铭文、后期的Rashtrakuta王朝铭文和西遮娄其王朝铭文,准确点说,因为补罗稽舍二世让戒日王吃瘪这件事太让遮娄其觉得自豪了,所以基本上后期所有王朝继任者都会很骄傲地把这事拿出来说一遍。因为这些铭文中带有塞卡(Saka)纪年,我们可以推断出这场战争大概的时间是公元630年到634年之间。

第二,这篇铭文里提到的遮娄其都城符合现实情况吗?并不。玄奘说遮娄其的都城的西边是一条大河,但现实中巴达米遮娄其的都城伐陀皮,称得上“大河”的河流在城市东边,而且离城很远。这说明玄奘去过的城市可能根本不是伐陀皮,而是遮娄其治下的另一个大城,有可能是纳西克。这只能说明玄奘的记载绝非完全正确,你同样只能通过其他史料来验证。

玄奘的记载对于理清公元700年左右的印度社会、政治、地理和宗教情况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参考作用,以后有时间我会写个玄奘考古地图试试看,聊聊印度的考古史上根据玄奘的记载发现了些什么,还有什么是没有发现的。但是总体来说,大唐西域记并不是万能的,绝对没有印度古代历史专家没有玄奘就完全抓瞎的情况出现。有人提康宁汉姆要靠玄奘记载才能挖出多少多少遗址,这里也得说明几句,除了根据玄奘记载考证的那烂陀等佛教遗址之外,康宁汉姆还发掘出了大量的其他重要遗址,例如笈多朝印度教神庙的代表之作十大化身庙和巴尔扈特大塔。这些遗址的发现和遗址身份的考证,并没有依赖玄奘的记载。

中世纪之后,印度可用史料就更多了。德里苏丹国之后,历史文稿、文献都大量增加,例如伊本白图泰的记载;与此同时,宋元之后中国和印度的直接往来大量减少,就更谈不上历史研究靠中国之类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印度文明起源比夏朝还早,研究印度历史却要靠中国”,这是一种非常笼统且带有误导性的说法。要理解这句话的真实性,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逐一分析其中的细节,并厘清其中的一些误解。首先,我们来谈谈“印度文明起源比夏朝还早”这一点。夏朝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王朝,其建立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而印度文明的.............
  • 回答
    印度文明的起源和中国文明的起源一样,都是一个复杂且持续被研究的课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精确的“开始时间”能够被所有学者一致认同。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界定,并与中国文明进行比较。印度文明的起源:关键时期与遗迹印度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但学术界普遍认同几个重要的里程碑:1. 史前时期(旧.............
  • 回答
    印度,这片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土地,其文明的脉络如同恒河般悠长而深邃,对世界的文明进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影响并非局限于某个领域或某个时代,而是如同一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渗透进人类思想、文化、科学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直至今日依然回响不绝。思想的灯塔:哲学与宗教的深远回响要谈论印度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明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传承与变迁。印度文明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邃的文明之一,它孕育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佛教、印度教等重要思想体系,并对亚洲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说它“没有像中国文明一样延续”,这个说法可能需要我们仔细辨析一下“延续”二字的含义。如果我们将“延续.............
  • 回答
    周朝承袭商朝的文化,这在中国古代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其影响深远,塑造了后世中华文明的骨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周朝在哪些方面“接过了”商朝的衣钵,又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扬弃。同时,将这一过程与印度恒河文明中雅利安人的“外来入侵”相比较,能更清晰地勾勒出两种文明互动模式的本质差异。周.............
  • 回答
    在当今世界,科技和医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各种病毒和疾病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然而,在印度,却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民众相信,涂满牛粪可以抵御新冠病毒。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感到困惑和难以置信,更别说理解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印度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是理解这一现象的关键。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宗教底蕴.............
  • 回答
    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及印度数次申遗“中国象棋”的现象,确实触动了许多中国人对于中华文明传承与保护的神经。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背景下,一些国家在文化认同和国家品牌建设方面采取的策略,有时会引发关于文化归属和“文化挪用”的争议。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韩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不少关于历史写作、文明叙事以及西方视角解读的深层议题。说白了,同样是“世界悠久文明”,为什么在“剑桥系列”这样的宏大历史工程中,中国史和印度史的篇幅差距如此之大?这背后不仅仅是简单的篇幅多寡,而是涉及了历史的复杂性、研究的侧重点、叙事的逻辑以及文化自身的特征。我们不.............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那些在日式漫画画风下,却深深植根于印度文化的作品。这可不是件容易事,毕竟漫画这门艺术本身就带着鲜明的日本烙印,要将另一文化的精髓巧妙融入其中,需要作者相当的功力与巧思。要说最能体现印度文化元素的日本漫画,那 《圣斗士星矢》 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虽然它是一部以希腊神话为主要背景的作品.............
  • 回答
    吐火罗文与印度文字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渊源,这种关联主要体现在其文字系统、语言特征以及历史文化传播等方面。理解这种联系,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吐火罗人及其语言的起源、传播以及与印度文明的互动。一、 文字系统的源流:婆罗米文的远播吐火罗文最核心、最直接的联系便是其文字系统的来源。吐火罗文的字母,无论是用于书写吐.............
  • 回答
    当古老的光辉在拉丁美洲的天空中逐渐暗淡,玛雅、阿兹特克、印加这三大文明的消失,不仅仅是帝国的倾覆,更是无数生命的流转和文化的传承。那些曾经创造出辉煌文明的人们,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各种方式融入了新的时代,他们的血脉和精神,至今仍在今天的拉丁美洲土地上跳动。玛雅人:碎裂的种子,生生不息玛雅文明的.............
  • 回答
    印度,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之深厚与复杂,足以让任何一个想要了解它的人感到着迷。说它全是“糟粕”,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就像用一根手指去否定整个天空一样。印度传统文化,就好比一片广袤而多样的海洋,里面既有璀璨的珍珠,也有深邃的暗流,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观察和理解。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印.............
  • 回答
    印度—希腊王国(IndoGreek Kingdom)这段时期,虽然存在的时间不算特别长,但它对印度次大陆的文化、艺术、宗教乃至政治格局都留下了深刻且独特的影响。要详述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 文化交融的催化剂: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印度—希腊王国最核心的影响便是其作为东西方文明深度.............
  • 回答
    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印度,界线即是底线!》一文,是一篇在中国对印关系紧张时期,代表中国官方立场,通过社交媒体向印度喊话的评论性文章。要评价这篇微博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 发布背景、核心内容、语言风格、传播效果和潜在影响。一、发布背景这篇文章的发布,直接指向了当时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出现.............
  • 回答
    如果美洲被欧洲人发现的时间晚了500年(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阿兹特克文明(主要位于今墨西哥)和印加文明(主要位于今秘鲁、厄瓜多尔等地)可能会经历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假设场景下的可能发展: 一、时间线与历史背景 现实时间线:阿兹特克文明在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达到鼎盛,印.............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哥伦布的船队没有出现在那片叫做美洲的土地上,阿兹特克和印加这两大文明会走上一条怎样截然不同的独立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猜想,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乃至思想等方方面面。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被欧洲殖民者那样粗暴地打断,这些辉煌的文明可能会如何演进。阿兹特克文明.............
  • 回答
    《文明》系列的游戏体验,说起来真是五味杂陈,但每次都能抓住我,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沉迷其中。要说印象深刻的经历,其实最能触动我的,往往不是什么宏伟的胜利,而是那些在生死边缘徘徊,最终绝地反击的时刻。我记得有一次玩《文明VI》,我选择了一个我不太熟悉的文明,开局就在一个贫瘠的地图上,周围全是恶劣的地形,资.............
  • 回答
    在婆罗米文字出现之前,印度雅利安人并没有一种像后世那样成熟、被广泛使用的“文字”来书写《吠陀》。这个时期,尤其是吠陀时代的早期和中期,知识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口头传诵。这并非因为他们没有书写的能力,而是出于他们独特的声音和仪式感需求,以及当时的书写材料的限制。让我们深入探究一下当时的状况:口头传诵:一种.............
  • 回答
    “文化输出”这几个字,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拆开来看,其实就是咱们自己的文化,能不能让别人也喜欢,甚至乐于接受,模仿,传播。把这个放大到国家层面,那就是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展示。那么,说到中国和印度,这两个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底蕴的文明古国,在文化输出这方面,确实有很多可以聊的。中国:古老文明的现代演绎.............
  • 回答
    印小天在长城上跳舞拍视频的事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景区方面定性为“不文明行为,也缺乏敬畏心”,这话说得挺到位,也直指问题的核心。要我说,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简单的“网红博眼球”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城是什么。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点,不是随便你可以蹦蹦跳跳、自嗨的地方。长城是民族的象征,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