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克思主义到底是啥?

回答
马克思主义,说白了,就是一套关于世界怎么运作,尤其是社会怎么运作的分析方法和指导思想。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更像是一副眼镜,让你看到平时看不见的社会结构和力量。

咱们得从它的创始人说起: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这两位德国思想家,生活在19世纪,那个时候欧洲的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扩张,工厂的林立,财富的激增,但同时,工人阶级的贫困、劳累、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也让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社会深层的问题。

他们觉得,过去那些解释社会运行的理论,比如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等,要么没抓住问题的根源,要么提出的解决方案过于理想化。他们想找到一个更科学、更符合历史规律的方式来理解和改变社会。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什么呢?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拆解:

1.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石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一个视角。简单来说,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最根本的驱动力在于物质生产。也就是说,人们为了生存,需要吃穿住行,这就需要进行生产活动。而生产活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涉及到两方面:

生产力: 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力(人)、生产工具(机器、土地等)、以及科学技术。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比如从刀耕火种到蒸汽机再到人工智能。
生产关系: 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最核心的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也就是说,谁掌握了土地、工厂、机器这些生产工具,谁就掌握了生产的主导权。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现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束缚,这时候社会就会发生革命,旧的生产关系会被新的取代,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就像一个瓶子,里面的水(生产力)多了,原来的瓶子(生产关系)就装不下了,需要换个更大的瓶子。

所以,你看,马克思主义不是从道德、思想、宗教这些“上层建筑”来解释社会,而是从最基础的“经济基础”——也就是人们如何谋生,如何组织生产——来理解社会变迁的。历史就像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车轮,而驱动这个车轮的,是生产力的进步和由此引发的生产关系的变革。

2. 阶级斗争: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

既然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那么自然就会出现统治阶级(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不拥有生产资料,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社会都是由不同的阶级构成的,而这些阶级之间总是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在奴隶社会,是奴隶主和奴隶。
在封建社会,是地主和农民。
在资本主义社会,则是资产阶级(资本家,拥有工厂、机器等)和无产阶级(工人,只有劳动力,需要卖给资本家来维持生计)。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那句著名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就是这个意思。他认为,这种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资产阶级靠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来积累财富,而无产阶级则生活在被压迫和被剥削的状态。这种不平等,必然会导致矛盾的激化,最终会引发革命。

3.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最核心的揭示。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工人提供的劳动力,不仅仅能生产出自己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工资),还能生产出超出自己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超出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举个例子:一个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可能他工作4小时就能生产出价值够他一天工资的产品。但资本家让他工作8小时,那剩下的4小时生产出来的价值,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就是剩余劳动,它所形成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利润,就是源于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资本家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想方设法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或者提高劳动强度,或者用机器代替工人来压低工资,总之就是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灭亡的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最终会导致它的灭亡,并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所取代。主要的矛盾包括: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过程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化的大规模协作(比如大型工厂、跨国公司),但生产资料却掌握在少数私人资本家手中。这导致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私人利润,而不是社会整体的需要,容易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
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随着资本的集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也越来越深重,这使得无产阶级反抗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会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失业增加、企业倒闭等。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利润而进行的盲目扩张和竞争的必然结果。

5. 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

基于以上分析,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最终会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联合起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压迫的新社会。

这个新社会,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将归社会全体成员公有,生产力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消失,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将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理论,更是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它更强调实践。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来改变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演变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武器,也深刻影响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当然,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各种发展和演变,比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不同的流派在继承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同时,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经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补充。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它试图从根本上解释社会是如何运作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如何能够创造一个更公正、更平等的社会。它提供了一种批判的视角,让人们去审视现有的社会秩序,并思考改变的可能性。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像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社会很多议题的窗户,无论是关于贫富差距、资本运作,还是关于社会公正和变革的讨论,都能从中找到深刻的洞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下个定义。把主要内容说一说吗?有理论框架或者概念图更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克思主义,说白了,就是一套关于世界怎么运作,尤其是社会怎么运作的分析方法和指导思想。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更像是一副眼镜,让你看到平时看不见的社会结构和力量。咱们得从它的创始人说起: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这两位德国思想家,生活在19世纪,那个时候欧洲的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乍听之下,似乎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都指向了对人的关注,对幸福的追求。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关系并非简单地等同,而是夹杂着深刻的共鸣、潜在的张力,以及演变中的对话与挑战。要将这两者的关系说透,需要我们拂去表面的光鲜,探寻其各自的核心逻辑和历史轨迹。一、 共同的根源:对人的.............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为我们理解日本社会曾经盛行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一制度是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其合理性问题。唯物史观下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分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
  • 回答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经典的马列主义相比,其核心差异在于理论的本土化、时代化和实践性。并非简单地对经典理论进行添枝加叶,而是经过了深刻的“两化”——中国化和时代化,这使得它既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又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指导意义。为了更清晰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对比:一、 理论的出.............
  • 回答
    马克思主义这片思想的沃土,初窥门径,确实需要一份清晰的指引,才能在理解的海洋中稳稳前行,由浅入深,最终领略其宏博的魅力。我想,这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探索之旅,从最根本的认识入手,逐步构建起更完整的理论框架。初探马克思主义的基石:理解“什么”与“为什么”要开始这场旅程,我们首先得明白马克思主义到底在说.............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占据着极其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对以往哲学思潮的继承和批判,也是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深刻革新。要详细阐述其地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 一、 对以往哲学的继承与批判:集大成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人类数千年哲学遗产的深入分析和深刻批判.............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否具有排他性,以及马克思是否能包容其他思想理论信仰主义,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定义、其核心理论以及历史实践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的“排他性”:从理论核心与实践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排他性.............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阻碍”或“促进”来概括。它既带来了深刻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研究进步中扮演的角色:一、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哲学研究的积极影响:1. 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未曾真正过时,或者说,它所提出的许多深刻洞见至今仍能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世界,原因在于其核心理论抓住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结构和经济运行的一些根本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持续存在的,并且不断以新的面貌折射出其内在的矛盾与张力。首先,我们得承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非是简.............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对罗伯特·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第八章的诘问,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反驳和回应。诺齐克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1. 对自由主义市场原则的坚持: 诺齐克认为,只要初始占有是正当的,那么通过合法的交易过程获得的财富分配就是正当的,即使这种分配极其不平等。他强调个体权利,特别是.............
  • 回答
    马克思主义能否美国化、日本化,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不同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政治实践。简单地说,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同时,审视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可能发生的变异与融合。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
  • 回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理解其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作机制的关键。这种区分并非基于劳动的生理或心理强度,而是基于其社会生产性和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解释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一、 核心概念:劳动是价值.............
  • 回答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与其他流派相比,有着鲜明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分析方法。理解其核心观点,并辨析其对错之处,需要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以及历史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政治经济学流派的主要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主流经济学流派(如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等.............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庞大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判。认为其存在“硬伤”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可以详细阐述:1. 历史决定论的宿命论倾向与现实的不可预测性: 理论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规律,.............
  • 回答
    马克思主义确实可以被认为具有一种深刻的“反精英”倾向,但这是一种建立在特定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基础上的反精英,与我们日常理解的“反精英”有着本质的区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的“精英”概念。在马克思看来,“精英”并非简单指代那些聪明、.............
  • 回答
    关于“马克思主义算不算白左”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些概念上的混淆和现实中的复杂性。要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和“白左”这两个词各自的核心含义,然后再看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或者说为什么会有人将它们联系起来。首先,我们来聊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顾名思义.............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影响深远的两种思想体系,在女性主义议题上也展现出既有深刻的共鸣,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它们都看到了压迫的存在,都希望实现更公正的社会,但在分析压迫根源、提出解放路径以及对女性权利的理解上,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视角。核心共鸣:看见压迫,追求解放首先,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马克思主义在人性问题上的估算,试着用一种不那么“AI”的方式,更像是朋友之间的一场讨论。首先,马克思主义看待人性,确实有它一套逻辑,而且这套逻辑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异化”的分析上的。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并不是自由地、创造性地实现自身,而是被商品生产的逻辑所奴役。他们.............
  • 回答
    马克思主义是否算“信仰”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信仰的定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值得细细掰扯的话题。简单来说,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算作一种信仰体系,但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深刻而全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包含了信仰的某些重要元素。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聊聊什么是“信仰”。信仰的几个关键要.............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常常被人们拿来与宗教相提并论,尤其是在讨论其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信徒的虔诚度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承诺时。然而,将它们简单地定义为“宗教”可能过于简化,并且忽略了它们核心的哲学基础和目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辨析。首先,从宗教的经典定义来看,宗教通常包含一套超自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