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只是“觉悟者”,不妨碍后人朝他烧香求告。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但儒教还是玩儿起了天人感应。毛泽东当然是革命者,可现在最广泛的用途是保佑老司机不翻车和藏区的牲畜少生病。
所以说一种思想的命运啊,当然要靠。。。。。。但也要考虑。。。。。。
我曾经在另一个回答里提过,马克思主义不断分裂的原因,在于其具有社会科学和动员群众的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前者要求其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百花争鸣,后者要求其伟光正,不容置疑。这样一来,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命运就是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不用承受资本主义社会变化带来的理论革新压力。
然而事实上呢?
“第四国际(包括后来的联合书记处)在1947年、1957年和1969年的文件中都曾宣称资本主义的繁荣即将结束,经济危机很快会来临。此类言论与其说是严肃的分析,不如说是猜测。”
你们有没有觉得这套路很眼熟啊?
“科学”社会主义沦落为跳大神的尴尬说到底就是急功近利的意识形态压倒科学属性的结果。不能正确判断现实的指导思想必然导致运动本身的弱智化。
我看到有答案讲到文本分析的问题。文本分析说到底是追究马克思本人的心路历程及其思想的本意。但是马克思的本意如何和他的本意是不是符合现实、是不是正确,是两码事。
更何况导师什么没说过?
初入左圈者的狂热和自信,恰恰来自于对马列著作的不熟悉。
有的看过资本论第一卷的价值论,没看过第三卷的边际分析和地租理论( “所以如果把《资本论》第一卷删掉,用第三卷取而代之,《资本论》就是一本新古典经济学著作。”)告诉他之后,就说自己只信资本论第一卷不信第三卷。
有的用列宁批俄国民粹派的文章拍人,却不知道马克思私下里和俄国民粹派的信件(及其草稿)说了什么。
连中特社也可以用马列著作的原话为自己正名。
正所谓“导师说过。。。。但导师又说过。。。。”
中世纪教会的统治根基之一在于普通人无权阅读圣经,但今天马列著作获取非常方便,统治者没有兴趣为导师遮丑,而左圈也不能封锁舆论,何况中文互联网社区人数非常大,信息交互指数化倍于其他语言社区,玩弄“语录战”的结果就是被快速打脸,并加速马列主义导师和马列主义运动史的祛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