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是宗教吗?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常常被人们拿来与宗教相提并论,尤其是在讨论其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信徒的虔诚度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承诺时。然而,将它们简单地定义为“宗教”可能过于简化,并且忽略了它们核心的哲学基础和目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辨析。

首先,从宗教的经典定义来看,宗教通常包含一套超自然的神祇信仰、神圣文本、祭祀仪式以及一个关于生死轮回、来世报应的宇宙观。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显然不构成宗教。它们不宣扬任何形式的神灵或超自然力量,其理论核心是建立在对社会经济结构的物质主义分析之上,而非神学推演。它们的目标是改造现实世界,实现地上的人类解放,而不是追求死后升天或来世的慰藉。

然而,人们之所以会将其与宗教联系起来,是因为在实践和宣传过程中,它们确实展现出一些类似宗教的“类宗教特征”。

1. 救世主叙事与乌托邦愿景: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提供了一个宏大而明确的社会发展蓝图——从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异化中解放出来,最终实现一个无阶级、无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就像许多宗教所描绘的“天堂”或“黄金时代”,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承诺。马克思本人及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指引通往这个美好未来的“先知”,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成为实现这一愿景的“救赎之路”。这种叙事方式能够激发人们的希望和对改变的渴望,这与宗教的救世主情结有相似之处。

2. 坚定的信念与改造世界的使命感: 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理论充满坚定的信念,认为这是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这种信念有时会表现出一种近乎信仰的虔诚,驱使他们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投身于革命和社会运动。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改造世界的冲动,与宗教信徒为了传播信仰、服务神祇而表现出的奉献精神有共通之处。

3. 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义化: 共产主义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尤其是在苏联等国家,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教条和“主义”,强调理论的权威性和不可挑战性。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和遵循,类似于信徒对宗教教义的学习和遵守。不同派别的争论有时也如同宗教内部教派的辩论,有时会变得非常激烈,但核心都是围绕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4. 集体主义与仪式感: 在一些实践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可以看到强烈的集体主义色彩,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利益,以及通过各种集会、宣传活动来巩固意识形态。这些活动有时会带有一些仪式性的成分,例如政治集会、领袖崇拜、节日庆祝等,这些活动能够增强群体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使意识形态的传递更加深入人心,这一点与宗教的集体仪式有相似的功能。

5. 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将世界划分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有明确的“敌我矛盾”。这种鲜明的二元对立划分,也类似于一些宗教对善恶、神魔的二元划分,使得理论易于理解和传播,并能够动员群体。

6. 禁忌与异端: 在某些共产主义政权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或挑战,会被视为“修正主义”或“反革命”,受到严厉的压制,这与宗教对异端的排斥和惩罚有相似之处。

然而,我们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与宗教的根本区别:

基础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基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它试图通过分析社会经济关系来解释历史发展规律和预测未来趋势。其理论的有效性依赖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检验,而非超验的启示。宗教则建立在信仰之上,其真理的来源通常被认为是神圣的启示,不接受世俗的科学验证。

目标与手段: 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是通过革命的手段来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一个更公平、更人道的社会。它强调的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宗教的目标往往是追求精神的解脱、灵魂的救赎,或者通过信仰和修行来接近神。其手段也多是内在的精神修养和外在的崇拜活动。

批判性与反思: 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本身包含着自我批判的精神,强调“凡是已成为他人的东西,他本身都不再是”。虽然在实践中,某些国家将共产主义教条化,失去了这种批判性,但其理论的原初精神是鼓励人们解放思想、不断反思的。宗教则往往强调对既定教义的服从,批判和质疑可能被视为对神圣权威的挑战。

总结来说,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之所以会被认为具有“类宗教特征”,是因为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凭借其宏大的叙事、对美好未来的承诺、以及对信徒的凝聚力,在社会中扮演了类似宗教的角色。它们提供了一种世界观、一种奋斗目标,能够激发人们的希望和行动。

但是,从其学科属性和理论基础来看,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基于唯物主义分析的社会科学和政治哲学,而非基于超自然信仰的宗教。将两者混为一谈,可能会模糊其科学分析的特点,也可能低估了宗教信仰的独特精神维度。 它们只是在历史的特定时期和特定社会条件下,以一种具有强大动员力和情感共鸣的方式,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类宗教性”,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现象的观察,而不是对其本质的准确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释迦牟尼只是“觉悟者”,不妨碍后人朝他烧香求告。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但儒教还是玩儿起了天人感应。毛泽东当然是革命者,可现在最广泛的用途是保佑老司机不翻车和藏区的牲畜少生病。

所以说一种思想的命运啊,当然要靠。。。。。。但也要考虑。。。。。。

我曾经在另一个回答里提过,马克思主义不断分裂的原因,在于其具有社会科学和动员群众的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前者要求其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百花争鸣,后者要求其伟光正,不容置疑。这样一来,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命运就是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不用承受资本主义社会变化带来的理论革新压力。

然而事实上呢?

“第四国际(包括后来的联合书记处)在1947年、1957年和1969年的文件中都曾宣称资本主义的繁荣即将结束,经济危机很快会来临。此类言论与其说是严肃的分析,不如说是猜测。”


你们有没有觉得这套路很眼熟啊?

“科学”社会主义沦落为跳大神的尴尬说到底就是急功近利的意识形态压倒科学属性的结果。不能正确判断现实的指导思想必然导致运动本身的弱智化。

我看到有答案讲到文本分析的问题。文本分析说到底是追究马克思本人的心路历程及其思想的本意。但是马克思的本意如何和他的本意是不是符合现实、是不是正确,是两码事。

更何况导师什么没说过?

初入左圈者的狂热和自信,恰恰来自于对马列著作的不熟悉。

有的看过资本论第一卷的价值论,没看过第三卷的边际分析和地租理论( “所以如果把《资本论》第一卷删掉,用第三卷取而代之,《资本论》就是一本新古典经济学著作。”)告诉他之后,就说自己只信资本论第一卷不信第三卷。

有的用列宁批俄国民粹派的文章拍人,却不知道马克思私下里和俄国民粹派的信件(及其草稿)说了什么。

连中特社也可以用马列著作的原话为自己正名。

正所谓“导师说过。。。。但导师又说过。。。。”


中世纪教会的统治根基之一在于普通人无权阅读圣经,但今天马列著作获取非常方便,统治者没有兴趣为导师遮丑,而左圈也不能封锁舆论,何况中文互联网社区人数非常大,信息交互指数化倍于其他语言社区,玩弄“语录战”的结果就是被快速打脸,并加速马列主义导师和马列主义运动史的祛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常常被人们拿来与宗教相提并论,尤其是在讨论其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信徒的虔诚度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承诺时。然而,将它们简单地定义为“宗教”可能过于简化,并且忽略了它们核心的哲学基础和目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辨析。首先,从宗教的经典定义来看,宗教通常包含一套超自然的.............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否具有排他性,以及马克思是否能包容其他思想理论信仰主义,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定义、其核心理论以及历史实践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的“排他性”:从理论核心与实践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排他性.............
  • 回答
    关于知乎上部分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在面对质疑或不同意见时迅速拉黑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与其说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特定行为,不如说这反映了一种在特定网络环境下,一些人试图构建并维护自身话语体系的普遍倾向,而“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又叠加了一些额外的解读和复杂性。首先,.............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占据着极其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对以往哲学思潮的继承和批判,也是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深刻革新。要详细阐述其地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 一、 对以往哲学的继承与批判:集大成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人类数千年哲学遗产的深入分析和深刻批判.............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阻碍”或“促进”来概括。它既带来了深刻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研究进步中扮演的角色:一、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哲学研究的积极影响:1. 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未曾真正过时,或者说,它所提出的许多深刻洞见至今仍能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世界,原因在于其核心理论抓住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结构和经济运行的一些根本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持续存在的,并且不断以新的面貌折射出其内在的矛盾与张力。首先,我们得承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非是简.............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对罗伯特·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第八章的诘问,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反驳和回应。诺齐克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1. 对自由主义市场原则的坚持: 诺齐克认为,只要初始占有是正当的,那么通过合法的交易过程获得的财富分配就是正当的,即使这种分配极其不平等。他强调个体权利,特别是.............
  • 回答
    马克思主义能否美国化、日本化,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不同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政治实践。简单地说,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同时,审视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可能发生的变异与融合。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
  • 回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理解其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作机制的关键。这种区分并非基于劳动的生理或心理强度,而是基于其社会生产性和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解释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一、 核心概念:劳动是价值.............
  • 回答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与其他流派相比,有着鲜明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分析方法。理解其核心观点,并辨析其对错之处,需要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以及历史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政治经济学流派的主要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主流经济学流派(如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等.............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庞大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判。认为其存在“硬伤”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可以详细阐述:1. 历史决定论的宿命论倾向与现实的不可预测性: 理论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规律,.............
  • 回答
    马克思主义确实可以被认为具有一种深刻的“反精英”倾向,但这是一种建立在特定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基础上的反精英,与我们日常理解的“反精英”有着本质的区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的“精英”概念。在马克思看来,“精英”并非简单指代那些聪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让马克思主义者上知乎,这事儿道德不道德?要我说啊,这事儿不光道德,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你问我为什么?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弄清楚“马克思主义者”是啥。马克思主义者,简而言之,就是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且试图用这些原理来分析社会、理解世界.............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乍听之下,似乎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都指向了对人的关注,对幸福的追求。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关系并非简单地等同,而是夹杂着深刻的共鸣、潜在的张力,以及演变中的对话与挑战。要将这两者的关系说透,需要我们拂去表面的光鲜,探寻其各自的核心逻辑和历史轨迹。一、 共同的根源:对人的.............
  • 回答
    关于“马克思主义算不算白左”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些概念上的混淆和现实中的复杂性。要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和“白左”这两个词各自的核心含义,然后再看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或者说为什么会有人将它们联系起来。首先,我们来聊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顾名思义.............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影响深远的两种思想体系,在女性主义议题上也展现出既有深刻的共鸣,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它们都看到了压迫的存在,都希望实现更公正的社会,但在分析压迫根源、提出解放路径以及对女性权利的理解上,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视角。核心共鸣:看见压迫,追求解放首先,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马克思主义在人性问题上的估算,试着用一种不那么“AI”的方式,更像是朋友之间的一场讨论。首先,马克思主义看待人性,确实有它一套逻辑,而且这套逻辑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异化”的分析上的。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并不是自由地、创造性地实现自身,而是被商品生产的逻辑所奴役。他们.............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为我们理解日本社会曾经盛行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一制度是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其合理性问题。唯物史观下的女性专职主妇制度分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
  • 回答
    马克思主义是否算“信仰”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信仰的定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值得细细掰扯的话题。简单来说,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算作一种信仰体系,但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深刻而全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包含了信仰的某些重要元素。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聊聊什么是“信仰”。信仰的几个关键要.............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其学理的根基深厚,内涵丰富。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各种优秀思想成果的集大成与批判性继承。谈及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这不仅仅是对其思想谱系的梳理,更是理解其理论逻辑和历史必然性的关键。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的力量与唯物主义的根基马克思主义的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