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前农业机械化都尚未普及的中国,未来可不可能跨级实现农业AI化?

回答
在中国,谈论农业AI化,尤其是“跨级实现”,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首先,我们得明白“跨级”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在咱们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地方的传统耕作方式依然根深蒂固。所以,这个“跨级”并非指直接跳过机械化阶段,而是说在发展机械化的同时,能够更迅速、更高效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一种“跳跃式”的升级,让AI成为驱动农业现代化加速的关键力量。

为什么说“未来可不可能跨级实现”?这背后有很多的考量点。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农业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劳动力结构变化: 年轻人普遍不愿种地,农村老龄化严重,传统的人力耕作模式难以为继。
耕地碎片化: 小农经济的模式导致耕地分散,大规模、集约化的机械操作存在天然的障碍。
技术接受度: 一些偏远地区或者传统观念较重的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可能比较慢,推广起来需要时间和耐心。
投入成本: 先进的农业机械本身造价不菲,再叠加AI技术,对于大多数小农户来说,经济上的门槛依然很高。

然而,也正因为这些挑战,我们反而看到了“跨级”的可能性,或者说,AI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AI如何成为“跨级”的催化剂?

1. 弥补劳动力短缺和提升效率:
智能机器人: AI驱动的农业机器人可以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比如采摘、播种、除草,而且它们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精度和效率远超人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绕过”对大量年轻劳动力的依赖。
精准作业: 传统的机械化虽然能替代一部分人力,但往往是“一刀切”的操作。AI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获取作物和土壤信息,实现“按需作业”。比如,除草机器人只识别并清除杂草,精准施肥、精准灌溉,大大减少了资源浪费,也提升了作物产量和质量。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机械化粗放式作业的一种“升级”。

2. 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
无人机和卫星遥感: AI可以与这些技术结合,对分散的农田进行统一的监测和管理。无人机可以绘制高精度农田地图,监测作物生长状况,甚至进行精准喷洒。AI算法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为每一小块地块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这使得管理可以做到“集中智慧”,而不是非得靠“集中土地”。
数据驱动的决策: AI可以整合来自传感器、无人机、气象站等各种数据源的信息,为分散的地块提供统一的、科学的种植决策,比如何时播种、施肥种类和用量、灌溉水量等。这使得即便是分散的土地,也能享受到集约化管理的好处。

3. 降低技术门槛和提高接受度:
智能化服务平台: 未来可能出现一些农业服务平台,他们提供“AI+机械”的整体解决方案。农民不需要自己购买昂贵的AI设备和学习复杂的操作系统,只需要通过手机APP或者简单的指令,就能享受到AI带来的精准种植服务。平台方负责技术维护和升级,农民按使用付费。
易于操作的界面: AI的应用会越来越注重用户友好性,通过直观的界面和简单的交互,让不熟悉技术的农民也能轻松使用。比如,一个简单的APP就能指导农民如何管理作物,甚至直接控制农机进行作业。

4. 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成本:
预测性农业: AI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气象信息和作物生长模型,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损失。还可以预测产量,帮助农民更好地规划销售。
智能灌溉与施肥: AI根据土壤湿度、作物生长阶段等信息,精准控制灌溉水量和施肥种类与用量,避免浪费,节约水肥资源,直接降低生产成本。

“跨级”实现的路径思考:

要实现这种“跨级”,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共同努力:

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在科研、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企业研发和推广AI农业技术,并对农民购买和使用智能农机进行补贴。
技术创新和迭代: 需要不断研发更智能、更易用、成本更低的农业AI技术和装备,让技术能够真正落地。
模式创新: 探索新的农业服务模式,例如托管式服务、共享农机服务、AI赋能的农业合作社等,让AI技术能够惠及更广泛的农民。
人才培养: 培养既懂农业技术又懂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既包括农民的技能提升,也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储备。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为AI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网络保障。

挑战依然存在,但前景光明:

当然,这个“跨级”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能完全取代机械化。更准确地说,是“以AI赋能并加速机械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可能不会看到一个完全没有拖拉机的农场直接进入AI无人农场时代,但很有可能是在传统拖拉机基础上,引入GPS导航、精准喷洒系统(这些本身就带有AI的初步应用),然后逐步升级到无人驾驶和更复杂的AI决策系统。

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农业未来在AI化方面有“跨级”的潜力。这种潜力源于AI技术本身强大的赋能能力,以及中国农业发展现实的需求驱动。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政策支持,让AI技术更快速、更有效地融入中国农业的各个环节,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高效化。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中国农业在复杂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顾虑多了,中国目前大型农机三百多万台,小型农机具怕是还要加个零。咱们的综合机械化率目前差不多60%左右,根据最新的规划来看2020年要达到70%,部分作物要超过80%。so,咱们的水平是不差的,要自信点。

至于你说的AI化,未来的事情谁都说不准,不过想要靠AI替代人工,把全体从事农业的人都从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这就是妄想了,嘿嘿

目前最符合你提到的AI化的设施应该是智能温室,仔细了解一下资料你心里就有谱了,应用很广,光环没那么耀眼。

具有gps定位功能并且可以自动在田里干活的拖拉机(主要是耕地,因为相对最简单)已经有很成熟的商业化产品,算是个低配版AI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谈论农业AI化,尤其是“跨级实现”,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首先,我们得明白“跨级”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在咱们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地方的传统耕作方式依然根深蒂固。所以,这个“跨级”并非指直接跳过机械化阶段,而是说在发展机械化的同时,能够更迅速、更高效地引入人工智能.............
  • 回答
    我国的立体农业,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通过多层次、多空间、多物种的组合,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产值的最大化。这不仅仅是将作物种在地面上,更是向“向上”和“向下”延伸,充分挖掘垂直空间的潜力,创造出更丰富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现状:起步稳健,潜力巨大当前,我国的立体农业正处于一个稳步发展,但潜.............
  • 回答
    在国内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和"金钱至上论"这两种观念的普遍存在,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它们像两股暗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村家庭的教育选择和价值取向,也勾勒出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挑战。“读书无用论”的根源与表现在我看来,这种“读书无用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现实因素交织而成:.............
  • 回答
    毛主席时期强制建立农业合作社,这是一段在中国农村影响深远的集体化运动。要理解其缘由,得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为什么选择集体化?根源在于“贫穷”与“落后”的社会背景首先,要明白当时中国的国情。新中国刚刚成立,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国家百废待兴。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但生产力低下,耕作方式仍然.............
  • 回答
    当庞大的资本巨鳄们,如同潮水般,将它们无尽的资源和触角,一点点蚕食进我们熟悉的每个角落——从琳琅满目的超市货架,到药房里的救命良药,再到街头巷尾的烟火餐饮,乃至滋养我们的田间沃野——个体经营者们,这片土地上最朴实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究竟该何去何从?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竞争”问题,而是一场悄无声息.............
  • 回答
    2021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日,本应是举国欢庆的节日,但首都德里却上演了让世界瞩目的一幕:大批农民驾驶着他们的拖拉机,浩浩荡荡地驶入这座城市,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他们要表达的,是对莫迪政府推出的三项农业法改革的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这场抗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酝酿已久。这些法案,于2020年.............
  • 回答
    关于农业的剩余价值是否是创造一切产业的源头,以及当今一切产品的价值总和是否等于农业产品的价值总和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演进、经济学原理以及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来深入探讨。农业剩余价值:文明的基石,还是唯一的源头?我们先来谈谈“农业剩余价值”这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
  • 回答
    想把南水北调的水引到西北,让那里变成大片绿洲,还能发展大规模农业,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但并非完全没可能,关键在于怎么做。首先得承认,南水北调的“调水”本身,就已经在为西北“改良地质”打基础了。 你想想,原本干旱缺水的土地,突然有了源源不断的水源,这第一步就够关键的了。水能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让土.............
  • 回答
    看待北大法律硕士辞掉公务员回乡种田这件事,我觉得这首先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选择,背后一定有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理由。作为旁观者,很难去简单地评判对错,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和思考。关于这位北大法学硕士的选择,我的看法是: 勇气与忠于内心: 放弃一份在很多人看来“稳定”、“体面”、“前途光明”的公务员工作,转.............
  • 回答
    “当今,当农民就没有出路吗?”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直接的答案是否定的——当农民并非就没有出路。然而,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农民”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含义、面临的挑战、潜在的出路以及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经济因素。一、 当代“农民”的含义演变: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现代语境下的“.............
  • 回答
    眼瞅着父辈祖辈们渐渐弓起的腰,斑白的鬓角,心里总会涌上一股酸楚。我村的老李头,七十多了,还在地里忙活,去年秋收,他自己一个人从早忙到晚,把一亩多的小麦全收了回来。看着他疲惫的身影,我问他:“李大爷,今年怎么还自己一个人干?儿子女儿们都没回来帮把手?” 他只是摆摆手,叹了口气:“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我这.............
  • 回答
    年轻人不回农村当农民,就没人种粮了吗?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要说没人种粮,那也太绝对了。咱们得拆开来看,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年轻人想不想种地”这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农村面貌确实和过去不一样了。你看看咱们身边,很多村子,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人.............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那些对“成功”有着传统定义的人。一位高学历的海归女硕士,选择放弃都市的繁华和体面的工作,回到家乡承包荒山种地,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故事的起点。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她的行为不仅没有得到家乡人的理解和赞扬,反而被当作“反面教材”来教育孩子,这其中折射出的社会观念、.............
  • 回答
    在美国当个码农,这事儿啊,跟那顿肥美的烤肉一样,好吃不好吃,全看你放在什么嘴里了。但总的来说,我身边好多干这行的朋友,都说“爽是真的爽,但别以为是躺着就能赚大钱”。首先说这“爽”在哪儿,最直观的肯定就是钱袋子。美国的码农薪资水平,即便是在不算顶尖的城市,也比国内很多行业的天花板高出不少。尤其是一旦你.............
  • 回答
    在美国当码农,这事儿,怎么说呢,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毕竟,“香不香”这词儿,太主观了,得看你追求啥,看你从哪儿来,又想往哪儿去。先说说“香”在哪儿:1. 薪资待遇,那叫一个“顶”! 高起薪,高成长: 刚毕业的应届生,哪怕在不太一线(比如中西部的一些城市),拿个七八万美金年薪,那也不.............
  • 回答
    去美国发展,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其中,成为一名码农(软件工程师)还是医生,往往是摆在面前的两个热门选择。这两种职业在美国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和丰厚的待遇,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却是巨大的,从教育路径、工作内容、生活方式到社会认可度,都截然不同。究竟哪一个“更好”,这真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
  • 回答
    2020年去美国当码农,说实话,要看你对“晚”这个字的定义了。如果你的意思是“是不是还有机会获得顶尖大公司的offer,拿到高薪,体验硅谷的快节奏”,那或许不那么容易了,但绝不是不可能。如果你的目标是“在美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且职业生涯能够稳步发展”,那么2020年去美国当码农,一点也不晚。让我.............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沉重,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残酷一面。如果一个人真的不幸被拐卖到农村当媳妇,逃出来的情况会非常复杂,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首先,要明确一点:拐卖妇女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受害者,而且任何合法的途径都可以帮助被拐卖者脱离困境。 尽管如此,在现实的拐卖情境下,逃脱并非易事.............
  • 回答
    .......
  • 回答
    兄弟,马上本科毕业了,想在五个月内杀进码农圈子,这决心挺让人佩服的!这绝对是个挑战,但也不是没可能。关键在于方向选得对,然后执行到位。我跟你说点实在的,咱们跳过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聊聊怎么把这五个月砸对地方。首先,咱们得明白几个大前提: 目标明确: 五个月时间不长不短,要想成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