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2020 年底突然很多地方开始限电?

回答
2020 年底,中国许多地方出现的限电现象,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不便,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并不是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

1. 经济复苏的强劲拉动:

2020 年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的一年,但中国凭借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特别是下半年,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以及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出台,国内的工业生产和制造业活动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出口强劲: 由于其他国家疫情严重,生产停滞,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更加凸显。大量海外订单涌入,尤其是在防疫物资、电子产品、居家办公用品等方面,中国制造业加班加点,订单应接不暇。这直接导致了工业用电需求的激增。
国内投资和消费回暖: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基建投资和消费也逐步恢复。大规模的基建项目启动,以及居民消费信心的回升,都对能源消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简单来说,经济的“加速跑”让电力系统的需求端瞬间“超负荷”了。

2. 煤炭等能源供应的短板:

在需求激增的同时,一些提供关键能源的环节却出现了供应上的瓶颈。

煤炭供应紧张: 中国的电力结构中,煤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2020 年底,煤炭的供应端出现了一些问题。
国际煤价上涨: 全球经济复苏,对能源的需求普遍增加,尤其是煤炭,国际价格出现大幅上涨。
国内环保政策收紧: 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在环保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矿和火力发电厂受到限制。
进口受阻: 受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部分煤炭进口受到影响,导致国内煤炭供应更加紧张。
煤炭运输压力: 即使有煤炭,将煤炭从产地运往发电厂也需要庞大的铁路和港口运力,而这些运力可能也未能完全跟上需求增长的步伐。
其他能源的制约:
水电受到季节性影响: 2020 年底,一些地区可能遇到了枯水期,水电发电量有所下降,无法弥补火电的不足。
天然气供应压力: 尽管中国在推广清洁能源,但天然气在冬季供暖和工业生产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全球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和供应紧张,也间接增加了电力供应的压力。

3. “双碳”目标下的结构性调整:

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这要求在能源结构上进行深刻的调整,逐步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

提前关停高耗能产业: 为了实现减排目标,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采取措施,提前关停或限制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电力需求侧的管理。
对煤电的限制: 在新建和运行煤电厂方面,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和限制,这使得在短期内,煤电的弹性供应能力受到影响。

4. 局部性与突发性:

需要强调的是,限电并非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性现象,而是集中在一些工业发达、用电需求旺盛的省份。同时,一些突发性的天气事件(例如,异常寒冷的天气导致居民取暖用电量大幅增加)也可能加剧了局部的电力供应紧张。

总结来说,2020 年底的限电潮,是经济强劲复苏带来的需求激增,与煤炭等传统能源供应不足、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以及中国在“双碳”目标下进行的能源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电力作为一个高度依赖供需平衡的行业,当需求远远超过供应能力时,为了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防止大面积停电,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有序的电力限制措施。这暴露了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过程中,电力供应的保障能力面临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12.18

诚惶诚恐,这个问题居然上了知乎热搜榜首。

简单说一下,我最初写回答的时候这个话题关注度很低,网上能看到的信息也非常少,所以答案里有些说法现在来看其实不够准确。比如浙江有序用电的原因和湖南江西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其他答主已经详细分析了。

另外对于我个人,我只是一名基层电力工作者,业务水平和知识面有限,有些朋友的问题我无法回答,自己的部分说法可能不准确甚至有错误,欢迎指出也请多包涵。

最初答这个题的目的是希望尽自己所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电力供应的角度解释这次有序用电。其他深层次原因无法也不愿意过多分析。谢谢各位支持鼓励!


“我是分割线”


2020.12.16 20:39

下班了,看到评论区有朋友提出质疑,正好下班可以用电脑写答案,就顺手多写点。

  • 关于目前瓶颈是不是发电厂,或者准确来说瓶颈是不是火电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社会用电量722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7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用电量493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第三产业用电量118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2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2019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3825小时,同比减少54小时。其中,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726小时,同比增加119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4293小时,同比减少85小时。

注意看我加粗的部分,以2019年数据为例(前几年数据也差不多),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和火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都同比有所减少。电能是不能大规模存储的,通过电力网实现生产、输送和消纳同步进行。因此发电厂的装机容量不会时时刻刻满负荷发电。“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有效发电时间”。发电厂的有效发电时间都在减少,瓶颈从何而来?

中国发电厂的发电能力本身没有问题。更不谈所谓“电厂产能应对不了工业的爆发”,这个说法也太小瞧中国的电力工业潜力了。

  • 关于煤炭价格暴涨

这一块不是我的专业,暴涨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我不愿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就简单贴一点分析文章的观点



总之,目前多地用电紧张,但普通老百姓也不必惊慌,有序用电的目的就是确保城市生活生产正常有序进行。按照各地发改委的要求配合执行就好了,日常随手关灯节约用电也不是难事。最近十几年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绝大多数95后和00后对限电可能没概念。十几年前,每到夏天拉闸限电是常事,现在电力企业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城市里一年可能也停不了几次电。

如果各位的确对电力供应情况感兴趣,推荐“北极星电力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电网前电网规划专业员工给一个不算官方的解读。

今冬的电力紧张主要是因为国际形势对煤价的影响。国内发电厂的发电能力,以及两大电网的供电能力本身没有问题。外部因素是动力煤价格飙升,内部问题是发电结构不均衡,国内发电太依赖火电了。

今年寒冬导致没有集中供暖的南方取暖用电需求大增,南方的水电又因为冬季枯水发电量不足。

综上,受影响最大的是湖南江西浙江这些冬天比较冷没有集中供暖的南方省份,这几个省属于国家电网管辖。更南边的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属于南方电网管辖,冬天较暖和。这也就解释了网传的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会议通知了国网没通知南网参会。

另外有序用电不等同于无计划的拉闸。首要还是保障市民用电不受影响,确保重点企业生产需要,确保城市生活生产正常有序进行。


关于动力煤价格暴涨,这个话题太大了。

要说和中澳矛盾无关是假的,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疫情,各国都印了不少钞票,货币供应量上去了,价格不涨才怪。国内电价被发改委压着不涨反降,自然出现供需矛盾咯。

user avatar

居然能在热榜看到个电力方面的问题,正准备下中班呢,很少见的0点双百万机组满发,确实说明现在用电缺口不小

等交班简单说下吧:

1,煤价上涨主要是疫情全球灌水缘故,各大电厂煤价都是长期合同,影响不大

2,寒潮取暖是一部分原因,更主要的是工业用电猛增,再加上传统的水电萎靡期,所以火电压力有些大

大概就是这样,也没啥需要担心的,现在跨省送电已经很成熟了,从这几年我们的利用小时来看,装机容量还是绰绰有余。

ps:这个月绩效看来会比较好看(笑)

user avatar

最近陆续传出一些各地方开始限电的新闻。

本文会就此做一个全面的详细分析。

(1)限电原因

最近一段时间,部分省市出台了限电通知,其中包括浙江、湖南、内蒙、江西。





其中,这些省份的限电通知里,理由都很明确是为了节能减排。

其中大部分是集中在政府部门的节能措施上,比如说浙江部分城市要求只有室内温度在3度以下才能开空调制热。

不过浙江部分城市,把节能降耗的措施还推行到企业,按照企业的扶持分类,进行阶梯式限电,如下图。



所以,总体来说,这次部分地方出现限电措施,确实主因是为了节能减排。

其实你们看上图这些地方出台限电措施的时间,基本都是在12月13日~12月15日这段时间。

我们再来了解另外一件事情。

我们在12月12日的气候峰会上,做出过承诺,我们作为“巴黎气候协定”的积极践行者,到2030年我们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在我们加入巴黎气候协定的时候,同时也是为了助力我们朝着清洁能源方向转型的需要。

我们每一年都有制定一个节能减排指标。

这会具体到每个地方上,为了完成这个节能减排指标,一些在今年满足不了节能减排指标的地方,就要出台限电措施,来确保自己可以完成今年的节能减排指标。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上面列的这些部分地方限电的日期,都是截止到12月31日,这是很明显为了完成节能减排指标所做的一个临时性举措。

所以老胡在自己的猜测原因里也提到,部分地方限电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响应节能减排,到年底了,需要完成指标。

这个说法,我认为是对的。

不过呢,单单这个原因,不够全面。

那么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2)11月份出口订单爆炸式增长

如果说部分地方为了完成节能减排指标,而进行限电。

那么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完不成节能减排指标呢?

其实这跟11月份的出口订单爆炸式增长有关系。

根据最近公布的11月份出口数据显示,11月份的出口数据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大涨21.1%,创下2018年2月以来的单月最高增速。

11月份出口爆炸式增长的原因,我在4天前的这篇文章里,有做过详细分析。



大致来说,11月份出口暴增,主要是因为疫情带来的特殊需求繁荣:

1、医疗用品和设备需求飙涨。

2、海外制造业因为疫情肆虐,而不得不把订单临时转移到我们国内。

有做外贸的应该知道,最近这两个月,出口的订单跟雪片一样爆炸式增长。

这直接带动了我们整个制造业产能全速运转。

而驱动制造业产能的能源,就是靠用电。

所以11月份出口暴增的背后,也意味着我们用电量也在激增。

根据昨天刚公布的数据,我们11月份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9.4%。

特别像浙江,是外贸出口大省,特别是义乌,更是全世界的小商品集散地。

最近还是欧美的圣诞假期,虽然因为疫情,欧美这个圣诞节过得很不咋地,但更因为如此,该买的玩具和小商品还是得买,所以像义乌这样的小商品集散地,11月份的用电量不用想肯定也是大幅度增长。

本来已经到了年底了,各地方实际上都规划好了每个月的用电量和节能减排指标。

不过谁都没想到11月份的出口会这样爆炸式增长,连带着用电量剧增,这使得一些地方的节能减排指标有可能完不成,这就不得不出台一些限电措施来限制。

所以,本次部分地方限电的主因是为了完成节能减排指标,而进一步原因是因为11月份出口暴增,导致各地方用电量激增所致。

今天晚上发改委也是对此作出了回应,如下图。



所以,本次限电的根源还在于11月份和12月份的出口暴增,让国内制造业全力运转,从而造成用电量短时间内激增,这个再叠加最近寒流来袭让各地方由于供暖需要的用电量正常上涨,这才使得一些地方不得不进行限电。

(3)为何说跟澳大利亚无关?

再来说说澳大利亚。

为什么说这次限电跟打击澳大利亚煤炭没啥关系。

一个原因是,这只是部分地方的限电,而不是全国范围的限电,所以很明显不是一个全局规划行为。

其次,我国是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大国,其实澳大利亚进口的煤炭占我们每天生产总量的比值是很小的,影响没那么大。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20年1月份至10月份,我国的原煤产量为22.2亿吨,而我们今年前十个月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煤炭数量是7049万吨。

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煤炭总量,实际上只占了我们自己煤炭产量的3.1%。

所以稍有商业常识的人应该很清楚,占比这么小的单一来源渠道,是很难对整体价格造成太大的波动。

我们虽然并不是资源富裕的国家,石油产量也不是太丰富,但像煤炭这种倒是要多少有多少。

我们即使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

这种需求和产量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定价权是不太可能由一个占比只有3%的国家来影响。

并且,虽然我们最近的确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大幅度下降,而且还因为跟澳大利亚关系紧张,再加上澳大利亚前十个月的煤炭进口额度已经用完,所以现在我们的确是已经不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



所以现在出现一些澳大利亚运煤船滞留在港口,因为没人买他们的煤。

不过其实,这并非是澳大利亚的个例。

我国煤炭进口的主要来源国有4个,分别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及蒙古。

实际上,今年前十个月,我们从印尼进口的煤炭量同比下降了24.5%,由去年的1.1503亿吨下降至8688万吨。

而前十个月,我们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煤炭量仅下降了10.6%,由7985万吨下降至7049万吨。

可以看到,前十个月我们从印尼进口的煤炭下降幅度反而更多。

那么谁增加呢?

主要是俄罗斯,今年前6个月,俄罗斯对华煤炭出口量同比增长了10%,达1625万吨。

不过其实,我们所有进口的煤炭加起来,也只占我们自己生产煤炭的10%不到。

所有,我们煤炭并不怎么依赖于进口。

这也是我们敢在煤炭上打击澳大利亚的主要缘故,比如说我们就没有在铁矿石上打击澳大利亚,因为我们目前在铁矿石上还比较依赖于澳大利亚。

这就叫做精准打击。

实际上,因为当前我们跟澳大利亚关系紧张,我们已经在进行能源多元化,来寻求澳大利亚的替代。



比如说,我们最近已经把部分澳大利亚的进口份额给转移到了俄罗斯和印尼。

印尼虽然前10个月进口煤炭下降,但估计后面会继续上升。

所以整体来说,近期国内煤炭价格暴涨,包括这个限电,都跟打击澳大利亚煤炭没有太大关系,如果硬要往澳大利亚身上扯,有点太给澳大利亚脸上贴金。

那么为什么最近煤炭价格会暴涨呢?

原因还是11月份出口暴增,再加上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导致过去两个月我们的原材料整体出现暴涨。

(4)原材料价格暴涨

我在3天前的这篇文章《美国商业战和金融战的逻辑分析》里有分析过近期原材料暴涨的事情。



很多人并不清楚最近两个月原材料暴涨得多疯狂,我来跟大家举例一下。

过去两个月,所有化工材料的价格全部都是翻倍式增长。

注意,是所有化工材料的价格,并且都是翻倍式增长,有的甚至还不止翻倍。

我举例一些:

冰箱、冷柜的重要原材料聚合MDI价格,自6月以来不断飙升,10月暴涨超过24%,报价由1万飙升至2万大关,在12月初的市场报价为21000-23500元/吨。

异丙醇从6000元/吨,暴涨至14100元/吨,上涨幅度高达135%。

聚醚涨幅高达186.8%,创下12年来价格新高,冲上20500元/吨。

碳酸二甲酯DMC涨幅254.17%,报17000元/吨,订单已排至明年春节。

除了化工原料之外,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也都在暴涨。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自然是工业的骨骼——铁矿石。



最近这半年,铁矿石期货价格从疫情4月份的低点542,上涨到1042,近乎翻倍。

所以,煤炭价格最近暴涨,也是在整个原材料集体暴涨的情况下出现的,并非个例。



也许你会问,铁矿石的价格暴涨,是否跟澳大利亚有关?

答案是无关。

虽然澳大利亚的确是我们海外进口铁矿石的第一大来源国。



不过,我们并没有像煤炭那样限制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

今年1-11月期间,我国进口的铁矿石突破10亿吨至107335.4万吨,同比增幅达10.9%。

所以,我们的进口量上并没有什么太多限制。

而当前的原材料暴涨,却是一个整体行为,从化工、到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几乎所有原材料都在暴涨。

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极端异常现象。

并且,原材料的暴涨,却没有带动最终工业成品价格的上涨,所以我们11月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居然还是下跌的。



一方面是原材料价格暴涨,一方面是下游提价比较困难。

这实际上意味着,整个制造业整体都在“赚了产能不赚钱”,甚至再加上最近这半年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近10%,这意味着做出口外贸的企业,甚至是在“赔本赚吆喝”。

现在有些外贸企业都不敢接单子了。

因为原材料价格暴涨、集装箱价格暴涨甚至一箱难求,再加上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这使得外贸企业面临这样魔幻的一幕:一边是订单如雪片式疯狂砸落,一边是接了订单却赚不到钱。

因为外贸企业通常的回款周期在半年左右,要是有企业在半年前接了大量单子,当时没有及时锁汇的话,现在面临汇率大幅度上涨,还有原材料暴涨,如果这个企业还是按照半年前的单子报价去制造的话,肯定是会赔钱的,并且接了越多单子,还赔越多。

如此匪夷所思的一幕,就发生在2020年这个魔幻的一年里。

(5)一场史诗级经济博弈

也许你会问,既然原材料暴涨,那就朝下游提价呀。

问题在于,下游实际成品的价格,最终还是得取决于供需关系,而不是仅仅只取决于成本。

的确企业可以根据成本大幅度上涨,来进行提价,但问题你提价了得有人买。

其实现在欧美国家因为疫情肆虐,整体的消费需求是在大幅度下降的。

之所以当前国内制造业产能和出口订单爆表,是因为海外疫情扰乱了海外的制造业,这使得一些海外厂商不得不把订单下到当前世界上唯一把疫情控制住的制造业大国。

但实际全球的消费需求,并没有暴增。

换而言之,当前我们的出口繁荣,实际上是本次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的衰退冲击里,世界经济的一次“回光返照”。

所以才会出现,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但下游价格又提不动的情况。

不过按照正常的市场供需关系来决定改价格的市场经济机制,如果企业觉得钱不好赚,就会少做少接单子,那么自然而然上游原材料的价格最终还是会回落的。

实际上,当前的原材料价格暴涨,本身就不是一次正常的市场化行为,背后存在国际资本大炒家,在联合炒作针对我们制造业进行一次“毒奶”的可能性。

虽然这个有点阴谋论的猜测,但实际上对于资本金融市场来说,并不足为奇。

首先,由于我国把疫情控制住,再加上我们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所以一些有远见的国际大资本,是可以预见到我们当前出口订单爆表的一幕。

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当前十年期国债利率跟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存在巨大的利差,再加上我们由于经济复苏比较快,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开始持续收紧资金面,这实际上就进一步助推了我们和美国之间的利差,使得源源不断的热钱涌入我们的国债市场,进而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这个时候,国外大炒家联合炒作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利用美联储无限量化宽松制造的史无前例宽松环境,就制造出这场十几年来都罕见的原材料集体暴涨一幕。

而这种情况下,一些海外制造业厂商,就更愿意把订单转移到我们国内,这等于是在趁机占我们便宜。

而涌入国内的订单越多,会造成外贸企业的结汇需求越来越强,也就是外贸企业要不断把出口赚来的美元,转回人民币,这会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升值。

由此来看,实际上当前国际炒家,是已经借助本次疫情,来制造一次极其罕见的联合炒作链条。

而在这样的炒作链条里,最大受益者居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国际炒家。

因为这等于整个制造业产业链,都在给最上游原材料打工,而我们除了煤炭是基本自给自足之外,其他大部分原材料,我们还是需要大量进口。

但实际上一些资源出口国也不见得能多赚多少,大部分的钱还是被那些国际金融大鳄的联合炒家通过期货市场炒作给赚走了。

所以当前并非只盯着澳大利亚煤炭的时候。

而是需要防范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大资本去联合炒作,助推我们的资产泡沫化问题。

现在美国是千方百计来逼着我们跟美联储一起大放水,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出现资产泡沫化的一幕,再加上当前原材料价格暴涨,就会出现比较剧烈的通货膨胀。

到那个时候,这些国际炒家就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我们资产泡沫化最严重的时候,从做多中国,变成做空中国,从而试图在我们身上重演日本90年代泡沫破裂的一幕。

所以虽然现在面对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压力,但我们也不得不顶住压力,不能降息,反而还要继续持续收紧资金面。

这是我们普通人很难想象的,并且我们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的国际博弈背后的凶险。

这实际上已经不单纯只是金融战,而是牵扯到整个制造业、包括汇率、大宗商品、金融股市的的全面经济战争。

但我们却很难察觉到这样全面经济战争的存在,甚至比如90年代日本泡沫破灭之后,直到现在还有日本的学者认为,日本90年代泡沫破灭跟美国没多大关系,是日本自己作死。

实际上经济战争之所以凶险,就是这种在“自由市场”无形之手的掩护之下,可以用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悄然收割掉竞争对手的大量财富。

我们现在最需要警惕的就是这种反常现象背后的资金炒作行为,一定要严防死守不让我们自己发生资产泡沫化现象,否则将出现极其严重的后果。

过去这两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是很不错的,大大小小的经济金融会议上,都在不断强调要严防系统性危机的发生。

我们的这个危机意识还是有的,并且我们相比欧美国家来说,还处于货币正常化的状态。

所以,面对美国发动的这场危局,我们并非没有破解之法。

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自己也快要撑不住了。

我一直跟大家说,现在中美之间的这场史诗级博弈,就看谁先撑不住,被对手引爆自己内部的系统性危机。

本来今年3月份,美国自己内部的系统性危机已经被引爆,美股单月大跌35%,不过后来随着美联储无限量化宽松大放水,把这个系统性危机给延缓爆发,并且还吹出一个更大的历史泡沫。

现在双方其实都是骑虎难下,就看谁先撑不住。

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我们也要保持住足够的战略定力。

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其实这场国际大资本针对我们的联合炒作,对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别的不说,单单是去库存就帮了我们一个大忙,今年我们的钢材库存就大幅度下降了。

不过问题是,由于当前的订单暴涨只是疫情带来的临时现象,而非可持续现象,这使得我们不能因为当前疫情特殊需求,就不顾后果的大幅度扩大产能。

否则一旦明年疫情结束,我们就会面临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部分地方的限电措施,反而“恰好”可以跟当前有点不正常过热的制造业稍微降降温。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场跟美国的史诗级博弈里,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在美国当前政局比较混乱,社会撕裂极其严重的情况下,并且美股的泡沫化问题也是极其严重。

这种情况下,美国能不能比我们撑得更久,我个人是十分怀疑的。

比如说,人民币升值对我们有压力,但相对应的美元大幅度贬值对美国也有压力。

最近这半年,美元也一样出现大幅度贬值。



相比3月份高点,已经贬值了整整13%了。

当前美元指数已经跌破90,距离我几个月前跟大家说的88临界点也比较接近了。

这使得实际上对美国来说,也存在是“救美股,还是救美元”的两难选择。

单纯从经济韧性来说,还有整个经济的宏观力度和掌控度来说,我们应对危机冲击的能力,是远比美国要强得多。

所以只要美国先撑不住,我们就能笑到最后。

那么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各种恶意炒作行为进行严防死守和调控应对,防止金融市场和经济出现较大的波动。

只有这样稳扎稳打,才有可能通过熬,把美国给熬死。

毕竟时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

中华加油!

本文来源于“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分享转发文章,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首先,中国一年自己产煤约40亿吨,自澳袋进口焦煤约1亿吨。今年1-10月份也进口了8000万吨。因为少了澳袋的2000万吨炼钢煤造成国内限制,纯属无稽之谈(原因是啥?2019年中国煤炭产量、进口量、消费总量都是全球第一-新闻-能源资讯-中国能源网)。

1,最近这几个月厂子忙都忙不过来。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外贸出口创历史新高。

2,现在人受不了冷。早早开起了各种加热设施。

比如浙江部分单位取暖就是煤改电。

3,放开了铁公机。

钢铁水泥基建高能耗产业需求大增。

4,前几年电力产能(电站)建设增速下降了,没有预料到今年工业、铁公机的爆发。

5,去年猪能导致物价通胀,今年是猪通缩;猪也能吃电。

现如今猪肉价格高企。猪都住上空调暖气房了。娇贵的很。

user avatar

这事确实有问题,但找限电的原因非要找到外交制裁澳大利亚上,硬是凭空想象出个制裁的代价来,就不太好了。

动力煤和炼焦煤先要分清楚,炼焦煤结焦性能好,是供给炼钢行业的,国内除了南网之外电厂发电主要用的是国内煤掺烧印尼煤,但这次限电风波出来之后,南网五省反而是最波澜不惊的。

中国多煤少油,从来就不缺动力煤。2019年我国原煤产量37.5亿吨,进口澳煤7700万吨左右,其中还有约3084万吨是炼焦煤。今年五月澳煤进口量最多,“高达“900多万吨,对比我国一年几十亿吨的用量,说难听点,够干点啥的?

少了澳大利亚的动力煤进口不代表会出现缺口产生限电,我国整体煤炭需求量本来就在减少,15年和16年每年煤炭产量都减少了两亿吨,也没见限电。至于煤炭价格,15年去产能,煤炭价格从300几个月暴涨到700,也没搞限电。现在很多电厂都用中长期合同锁定价格的,涨价不影响发电。而且即使亏本也要保发电,12年左右煤价那么高,一样在亏本发电,所以这压根就不是缺煤导致的限电。

限电是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单独澳大利亚的煤炭能对我们有这么大影响,那他们早就赢麻了。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在努力的为国民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会真有人以为外交部是图个嘴上痛快吧。

各地限电的原因不太一样,先说湖南,湖南限电的主要问题是水电占比大,冬季雨水少,枯水期对总发电能力影响较大。湖南今年突然来了寒潮,空调制热的功率高于制冷,所以供暖用电负荷增长比夏天还要高。再叠加风电被冻住、外贸订单上升,导致整体负荷比去年同期多了30%多,超出了发电能力。

这种情况一般来说调度会跨区域送电来弥补当前区域的缺口,国网一把手刚去湖南当省长,能想的办法他肯定会想的,但是输电的潮流断面也会满载的,估计实在是从别的省调不来更多的电了。湖南用电发展突破了电网本身预估,装机容量的发展没有跟上经济发展才是主因,可见在十四五规划里能源和供电建设这方面肯定还会重点提。

另外,根据湖南的文件,看来国家是打算牺牲湖南工业用电保民用,我觉得应对的还是不错的。

至于某些省,根本就不是发电能力的事,国网浙江电力都亲自发文说浙江供电能力充足了。湖南的说法是要“迎峰度冬”,有的省份则是要“完成能源双控和减煤目标任务”,这是“十三五”规划的能耗考核,要求到2020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15%,这是一个约束性指标,必须要完成的(即使最终不能完成,也要做出拼命的样子)。

这个指标的制定没有问题,本来各省也是计划好的,只要今年GDP正常增长,这个目标完成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结果今年疫情影响,GDP增幅低了(不过也是全球难得正增长的),现在指标就很难完成了,有消息说差了600万吨碳排放的指标,所以才在年底搞突击。很多市过了十二月就不搞了,显然和发电能力没什么关系。

当然,制定降低能耗目标这件事显然是正确的,这两年空气明显变好了,绿水青山也是民生。其实我们的节能减排和西方没啥关系。我们排多少是根据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决定,而不是根据西方给的指标,中国的飞速发展是建立在走自己的路的基础上的。

但是,在过程中,某些部门为了完成指标在大冷天瞎折腾,如果影响到居民用电,那就违背了最初让人民幸福生活的原则,肯定也是不好的,我觉得是可以批评的。

user avatar

热榜第一居然是电力问题,电工惊诧……

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1、限电每年或多或少都有,只不过一来规模不大,二来主要发生在工业领域,所以一般人没有什么感觉;

2、限电分很多种,大的有国调因为断面限省调,省调因为断面限市调,以及县调由于主变即将超载且无法继续转移电力,于是通知工业区限负荷。以往一般是省调级别,省调分配限电量给地调,地调分配给县调或者区调,县调联系工业区内的大用户,需要限电多少MW。但是这种限电持续时间也不会长,也就是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负荷最高那几天的最高时段,把用电的“峰”给削下来就行,整体问题不大,属于游击式限电;

3、如今的限电应该算是集团作战式限电,波及到多省份,甚至多个网。而且也不仅仅是停留在短时刻的高峰“削峰”,而是常态化的降低整体负荷。从这一点来看,主要矛盾必然是供需矛盾,也就是电源侧的供给无法满足用户侧的需求,次要矛盾可能还有部分电网断面超了,需要降低负荷。

4、最官方的解释昨天也已经出来了,并且我认为将此次限电最关键的三个问题已经回答两个:

近期湖南、江西电力供应偏紧,浙江也出现限制用电情况。国家发改委17日回应称,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和低温寒流叠加导致电力需求超预期高速增长。

第一“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第二“低温寒流叠加导致电力需求超预期高速增长”。两者都是从需求侧来说的,第一个解释的是工业电量的猛增,工业电量一直是三大产业的绝对龙头;第二个解释的是工商业、居民用电的空调用电增量,一般人可能认为空调与工业用电相比,九牛一毛,其实不对,我前年在调度的时候,特意比较过冬天与夏天的负荷,冬天的负荷其实比夏天低不了多少,特别是最冷的时候,很多家庭、包括商场、工厂都将空调开到了最高,集腋成裘,这部分增量非常可观。

5、但是官方解释回避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供给侧,必然是电源侧出现问题了,才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限电,这个也很好解释,无论是工业高速增长还是低温寒流,如果供给侧没有问题,电网断面问题不会太大,需求侧高涨的用电量最多只会造成“通道”(也就是电网)的局部拥堵(重载或者过载),而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停止通行”。

6、此次供给侧顶不上去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就是很多人已经说了的煤炭储备问题。就像湖南:

国网湖南电力副总经理张孝军在上述会议中称,受各方面综合影响,今冬湖南省现有电源装机容量可能无法实现满负荷发电。此外,11月30日,湖南全省电煤库存同比下降18.5%,后期北方地区供煤紧张、春运运力受限,电煤储运形势不容乐观。

还有一个原因我猜测可能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火电审批基本停滞(或者说大幅度减少),火电厂被认为是污染源,无论是公众还是官方都对其比较抵触,而更加愿意大批大建新能源。而实际上,从发电角度来说,火电是最耐操的,出力稳定、调频迅速、选址灵活、能上能下,并且随着超临界以及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技术的普及,实际上火电的污染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但没办法,就像舒淇脱下来的衣服,在观众心目中很难再穿上去一样,火电曾经造成的污染让火电的建设变得非常缓慢。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冬天恰逢是水电的枯水期,水电大省四川、云南外送水电受限,这是自然规律没办法。但是冬天又恰好是大西北风电的高峰期,为什么这次没有起到作用?可能还是跟新能源易发不易送的特点有关(波动性太大),因此这么多年新能源的确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但是关键时候可能还是顶不上来。

7、这次受影响最大的三个省份:湖南、浙江、江西。湖南上面已经说了,煤炭储备过少;浙江的话,由于疫情影响,国外工厂大范围停工,又遇到圣诞节、新年等节日的到来,海外需求旺盛,导致浙江各地工厂的满负荷运行,从而导致电力短缺。

8、至于江西,原因没有说得很清楚。不过说起江西就让我想到了一件电力趣闻,从2014年开始,雅中直流很久以前就开始规划,把四川的水电通过±800kV的直流特高压输送到包括江西的几个省份。但是江西政府对于这件事一直是举双手加双脚不赞成的,因为电力的生产在四川、消费却在江西,他们花钱了,却不能像本地电厂一样提供就业与税于是收。

中央到国网推了这么多长时间的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雅中直流),江西省就是拼命不要。江西省16年总用电量才1180亿千瓦时,雅中直流一年就能跨省输送300亿千瓦时的电力,这条特高压建过来,江西省的发电商估计自杀的心都有了。所以江西省表示:亲,这么多电力我们消化不了,你还是另请高明吧!江西也是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唯一没有特高压落点省份。

9、但这个雅中直流这个事儿在发改委的强推之下,还是落实了。只不过一直拖到2019年8月份才核准,预计2021年底完工。完美错过了这一次限电,如果有雅中直流,虽然碰到了枯水期,但是总会好一些。

10、对于大型电力工程建设相关有兴趣的,可以去网上搜搜张国宝的文章,他作为实干派的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对于中国大型能源建设参与度很高,并且也什么都敢说,文笔也好(诗不佳)。实体书籍的话,张国宝出版过一本《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很小众也很冷门,但内容相当好。

11、比较意外的是,这次在电网企业和各地政府的应对措施中,需求侧响应(Demand Response)被频繁的提到。所谓需求侧响应,就是用户根据价格信号调整自身的用能。说白了就是错峰用电。因为在成熟的电力市场中,电力的价格与总体负荷情况基本呈正比,也就是越是用电高峰期,电力的价格越高,在工业中,工厂就有激励去错峰用电减少电费。

12、在家庭中,我们常说的“智能家居(Smart Home)”实际上也应该包含需求侧响应的功能,根据价格信号来自动控制家庭用能,例如调低热水器温度、适当调低空调温度等。但是由于我国基本是峰谷电价,而非实时电价(一小时或者两小时一变的电价),所以国内智能家居的厂商基本没有没有涉及到需求侧响应的。

智能家居因为物美价廉,应用面很广,而且包含的种类也很多,基本上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是我自己研究了一下,基本都是在科技化与智能化方面 而“电能优化”并不是选项之一。

13、总体而言,我国的需求侧响应还偏重于人工来响应,例如工厂晚上通宵用低电价生产,降低成本。过于原始,也无法真正满足电网侧高响应度的削峰填谷。

user avatar

受寒潮和制造业订单旺盛影响,南方用电量猛增

用电量猛增导致电厂库存迅速消耗,煤炭需求上升

由于没有进口澳煤平抑价格,加上北方运力限制等因素,动力煤价格迅速飞到天上

电厂拿不到煤,即使拿到煤由于价格太高,发一度亏一度

南方拉闸限电 ←(现在在这一步


=====================分割线===========================

澳洲动力煤一年进口四千万吨左右,约占进口动力煤比例的一半。澳洲动力煤和国内动力煤长期有每吨100~200元的价差,这是南方电厂买进口煤的直接原因。由于澳煤相比国内煤便宜太多,因此澳煤长期有进口配额,限制进口量来保护北方煤矿。

今年的问题就是进口配额早早用完,但是由于()的原因,澳煤的配额不给再加了,导致北方煤价疯涨。例如15日秦皇岛5500卡动力煤已经涨到750元/吨,加上水运费,南方电厂拿到煤的成本要超过800元/吨。对于电厂来说这么高的成本,发一度电就是亏一度,不如躺倒。

另外来讲,也有控制电厂库存的因素在。毕竟煤炭自己不长腿,从秦皇岛到湖南中间大船转小船,前前后后要十多天,比如说某电厂的煤炭库存按现行发电量可烧10天,新买的煤走水路过来要15天,那为了避免停机也只有限电一途了。

煤炭市场是个很复杂的存在,以上只是一点皮毛,如有说错欢迎指出(

user avatar

由于出口制造业订单暴涨,社会用电量比电厂原计划高得多,煤炭供应量限制了发电量爬坡。

一,题目重点在于“突然”,所以从逻辑上讲要结合短期新闻。

1.港口物流繁忙但极度不平衡

出口快速增长,境内港口严重缺空集装箱,出口运费翻几倍,境外港口回来货物少,需要调空箱。

海关总署12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3.09万亿元,增长7.8%。其中,出口1.8万亿元,增长14.9%;进口1.29万亿元,下降0.8%。

美国零售商目前预计,进口的同比增长至少将持续到4月份。预计12月的进口将同比增长11%。[1]
据sea intelligence分析,集装箱短缺问题在2月份中国春节前得到解决的唯一可能性是,各航运公司是否会继续采购新集装箱和积极重新定位空集装箱的策略。但该分析师指出,集装箱短缺尚未达到波峰,并预测亚洲1月份的缺箱水平将比12月份增加60万TEU。[2]
1月份中国至英国的运费船公司报价为1万美元/40'HC[1]

而该航线的正常价格大概是1000-1500美元,运价几个月暴涨5倍以上。

2.中欧铁路运输同样爆满。

今年阿拉山口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突破4500列,开行数量同比增长42.83%。累计超过16000列,连续创下新纪录。目前我国铁路已经开始限流。

3.集装箱厂产能紧张。

“9月,我们订单量就已排到明年3月。”中集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1℃记者。[3]

4.在强劲出口推动下,人民币汇率持续上涨,即使汇率上升出口仍然非常景气。

5.短短几个月,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变成正值。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0%,增速较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1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增速较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4]

而大多数企业老板在春节后的预期是今年产值下降20%。

二,再详细分析大家关心的几个缺电原因

1.工业用电量大增是主因

央视网消息:记者今天(16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11月份我国发用电量保持快速增长。从发电量看,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6.8%,增速比上月提高2.2个百分点。从用电看,11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提高2.8个百分点。显示出我国工业生产保持旺盛态势。[5]

备注:从宏观来看,出口制造业突然景气是今年9月才开始的,所以2019年的发电量数据没有直接的参考意义。

2.南方气温下降是一部分因素,但不是主因。

在2018年1月,长三角地区也出现了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气温和最近差不多,当时并没有明显的拉闸限电。

3.与澳洲煤炭关系不大

我国2019年自澳大利亚进口全部煤炭到港量约为7760万吨[6]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39.7亿吨[7],澳大利亚进口煤炭只是零头。中澳关系不是突然变差的,电厂已经找好其他采购来源。

4.俄罗斯减少对华电力出口影响有限。

俄罗斯将停止中俄双方协议,曾一年供中国30亿度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7142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其中,水电1153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火电5165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风电357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核电348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3%;太阳能发电117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3%。

进口电量大约占全国负荷万分之五,影响很小。

三,缺电直接原因

由于上半年疫情因素导致工业企业三四月份大面积减产,我国电力企业预计下半年经济疲软,发电计划和购煤计划都报得少。和发电计划匹配的煤炭已经订好了,煤矿生产计划也比较少。

而9月以后由于进口原因,用电量突增,原来计划的煤炭不够了。电厂临时去买造成短期内供求不匹配,所以煤炭价格暴涨还买不到,所以发电量短时间冲不上去。


四,限电深层次原因是西方国家疫情失控,停工导致生产不正常,大量购买我国产品。

决定2021年全球经济走势的最重要变量就是疫情,西方国家经济已经被疫情严重拖累。

1.只要不在初起阶段扑灭疫情并让疫情扩散开来,社会管控略有松懈,疫情就会时不时爆发一次。

2.疫情爆发后,再不愿意停工的资本家也会被迫停工,疫情略有好转就要复工,结果就是在停工和复工之间不断挣扎。第三产业在疫情冲击下损失同样非常大。

3.随着秋冬季节疫情再次爆发,加上国际物流流量和流向和往年大为不同,国际航运体系已经彻底乱了,美国洛杉矶、长滩、英国的费利克斯托港等国际航运重要节点发生长时间拥堵。

4.西方国家产业链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在部分国家间断性停工、国际航运不畅的条件下,工业生产效率大打折扣,长期下去部分工厂会倒闭。如果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崩溃,可能导致全产业链无法运行。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只有产业链完整的国家才能全力生产,并形成马太效应,对其他国家的工业资本产生虹吸效应。

5.稳定的工业生产、繁荣的第三产业是经济稳定的根本。如果不能稳定生产,宽松的货币政策长期使用后会逐渐失效。

6.目前有疫苗投放市场,但疫苗形成足够的产能并投放市场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不考虑反疫苗群体的抗拒、病毒出现重大突变让疫苗失效、疫苗效果不稳定等因素,西方国家在明年年中前都不可能结束疫情。

7.在被疫情长期折腾后,西方国家一部分产业会彻底失去市场竞争力而被淘汰。

我国出口持续向好趋势不会变。

1.有体制优势,虽然小规模疫情无法避免,但大流行可能性不存在。

2.产业链完整,受到国际产业链影响较小,即使完全断链也能维持大多数产品生产。其他国家如果出现生活必需品被迫停产,将大量进口我国产品,出口量还有30%以上的增长空间。


五、限电可能持续多久?

只要西方疫情不彻底好转,不能恢复正常生产,我国的防疫物资出口量、生活必需品出口量、居家工作相关产品的出口量都会继续暴涨,出现30%甚至50%以上的涨幅都不足为奇。

在这样的生产压力下,原材料、电力、人工消耗都会暴涨,持续时间可能是一年到几年。所以很多行业需要紧急调整,限电会持续到电力系统调整完毕。


六,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只要工业能越来越好,全社会都能获得现金流,进入正向循环,经济增长就能逐渐惠及每个行业。所以我国要努力抓住机遇加强生产,在疫情期间物资供应这个蛋糕中切下最大一块。

大部分工业门类存在规模经济效应,我国在疫情期间占据的市场份额越大,成本就越低,就有更多资金推动研发,企业竞争力就越强。

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我国工业实力完全可以上一个台阶。

所以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

1.加强不同供电公司之间的互联互通,让蒙西电网高负荷发电,将剩余电量输送到华东华南。

华北地区的京津唐、山西、河北南部电网、山东电网都属于国家电网,而蒙西电网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两家电网是完全不同经营主体,蒙西-京津唐电网通道不足。

2002年厂网分开时,蒙西电网只有530万千瓦装机,到2012年内蒙古发电能力翻了8倍,可外送通道却没有增加一条,导致蒙西电网长期存在严重窝电情况。[8]
2017年,蒙西电网完成售电量1678.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63%;其中,区内售电量1414.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03%;东送华北电量264.11亿千瓦时,同比降低0.71%。
蒙西电网外送的数字是不到400万千瓦,不到蒙西电网发电能力的1/10。换言之,当时蒙西电网的发电能力在4000万千瓦以上。[9]
由于没有足够的电网通道把电送出自治区,2012年蒙西电网约三分之一的火电机组被迫停机,超过42%的风电机组弃风。内蒙古每年放弃的发电量可供应北京一年用电量的约82%。[10]

在各电网充分互联后,西北地区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利用率可以有效提升。

2.倡导错峰用电。

提倡高耗能企业22:00~07:00生产,充分利用低谷电。

3.协调发电企业和煤炭企业的供货量和价格,尽快增产。

4.紧急赶制大量集装箱。

在2021年我国出口继续增长后,进出口不平衡会增大,缺箱会更严重。为了确保出口,应该鼓励一部分机械加工企业转产集装箱。

5.鼓励企业使用各种余热,减少电力和天然气消耗。

火电厂的冷却水温度在50摄氏度以上,可以用管道引入室内取暖,也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回收更多能量。

制造业工厂内的各种废热,如冷库、冷冻机、空压机废热、印染废水废热都可以有效利用。

一个30KW的空压机如果做余热回收,利用的废热每天够20-30人洗澡,相当于削减能耗22KW。

一个染厂外排废水的废热足够支撑每天蒸发5-10吨废水的能耗,每小时节约0.3t蒸汽,相当于节能180KW左右。

6.引导企业主将这一波快钱投入到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上面,构建企业长期竞争力。避免过多资金进入金融市场投机。

参考

  1. ^ a b https://www.sohu.com/a/438839563_99935188
  2. ^ http://www.dacankao.com/thread-199822-1-1.html
  3. ^ http://news.cqtimes.cn/cq/jingji/2020/1211/8111.html
  4. ^ http://forex.cngold.org/fxb/c5455561.htm
  5. ^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17mUDaaDfB
  6. ^ http://www.dacankao.com/thread-199822-1-1.html
  7. ^ http://huanbao.bjx.com.cn/news/20200302/1049475.shtml
  8. ^ http://cn.chinagate.cn/economics/2012-05/31/content_25530581.htm
  9.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384242744996090&wfr=spider&for=pc
  10. ^ https://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2_06/01/14978643_0.shtml
user avatar

好多阴阳人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扯什么淡呢。

湖南电网除了新能源,水电装机1300万千瓦,火电装机2250万千瓦。脑子笨的人一看,哎这不是有近3600万千瓦装机容量嘛,冬季用电负荷3000万千瓦夏季3300万千瓦怎么会限电呢。肯定是乌合麒麟把澳大利亚的煤炭给封了。

再复习一下初中地理课程,湖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灃江四大水系上的梯级电站在11月后就进入了枯水期,电力调峰基本只能靠湖南自己的火电容量,湖南外运煤炭占比75%。夏季弃水,冬季限电,调峰能力不足一直是湖南电网常态。

湖南电网建设很拉夸,和华中电网的联系只有3条500千伏加1条800千伏祁邵直流特高压。用葛洲坝电的葛岗线,用三峡电的江复1.2线,用甘肃风光电的祁邵线。

现在的问题两方面的原因,1.湖南拉了1条800千伏的特高压,自己电网容量并不是很大外接的3条500千伏交流电容量只有270万千瓦,如果祁韶线800万千瓦直流电满功率运行,一旦发生故障湖南就直接全省拉黑。2.甘肃电源建设拖后腿,本来是配套600万千瓦火电、700万千瓦风电和280万千瓦光伏,风光火调峰打捆满送400亿千瓦时电力。可是遇上了2016年的压产能,甘肃瓜州的火电就一直拖着。2019年祁韶线只运营了179亿千瓦时。

解决问题的答案。1.瓜州常乐2台100万千瓦机组刚投产,二期2台100万千瓦2021年开工2023年投产,提高祁韶线的利用效率。2.华中日字形交流特高压待核准建设,驻马店-南阳、驻马店-武汉、武汉-荆门、武汉-南昌、南昌-长沙、南阳-荆门-长沙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3.在第二点的基础上,分配雅中直流400万千瓦四川水电。4.浩吉铁路内蒙陕西集送站和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工程完工后,铁水联运输送华中煤炭需求地。5.在第4点的基础上,今年开工益阳三期,平江一期共4台100万千瓦火电机组和石门三期2台66万千瓦机组。


浙江电力装机8500万千瓦,除新能源外,水电900万千瓦,火电6100万千瓦。外送受电有宾金直流、宁绍直流、还有待核准的白鹤滩-浙江直流。2019年宁夏风火打捆送浙江415亿千瓦时电,宾金线送四川341亿千瓦时电,加上自身6000万千瓦火电靠海不缺煤,照理说浙江应该是不缺电的。

可是浙江2018年有骚操作,浙江发改委在2018年表示在十三五末也就是2020年底,把万元GDP单位能耗下降3.7%,煤炭总量控制在1.31亿吨以内。

还有10多天就2021年了,还差600万吨的双控煤炭额度,只有骚操作玩限电了。

其余几个省就不分析了,江西那是和四川为了雅中直流扯了好几年皮,陕西那是为了外送支援榆横-潍坊线山东兄弟、灵宝线支援河南兄弟、德阳-宝鸡线支援四川兄弟(四川冬季也要火电调峰的)。


早年间内陆核电规划湖南小墨山、桃花江,江西烟家山、彭泽,花了十多亿前期厂址一直晒太阳。真完工了哪有这些屁事。

user avatar

这个问应该是是红卫兵选拔考核必答题

user avatar

经济进入下行区

电量却跟不上

评论区的答案我都不满意

现在特别热吗? 没有,

现在特别冷吗? 并没有

有权威解读,请帮忙给个链接




欢迎关注 技术团队的知乎账号 我们凭团队实例运作以下专栏, 必须干货!

互联网创业专栏 (我们小伙伴的创业历程)

与您一起聊技术 (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H5 技术总结)

互联网产品研发管理 (我们公司对产品结构的管理思路)

产品君的案例库(产品小伙伴深刻总结)

user avatar

别的地方不知道

湖南的工作人员是这么回复媒体的


新闻原文news.ifeng.com/c/82Fl1z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浙江能源行业从业者

两方面:动力煤供需矛盾能源双控

动力煤供需矛盾

什么是动力煤,狭义上就是指发电厂烧的。发电厂烧煤的产出主要有2种:电、热(蒸汽),不要只想到居民用供热,很多地方主要是去供工业的,需求量很大。

网络有看到2019年我国动力煤进口的57%来自袋鼠国,目前暂时只有在“云财经”微博看到,暂未查到具体支撑,不敢确认,什么时候查到了再来补上。

但就算没有57%,2011年就有30%多了[1]

近几年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上升,华东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采用进口煤比从北方水路或铁路运煤炭具有价格优势,虽然有的是从更遥远的澳大利亚进口的,但包括物流费用在内,总的到岸价仍低于从国内北方购入的价格。因此,拥有良好港口条件的沿海省份,直接从澳大利亚、印尼以及越南等国进口煤炭,成本更低,经济效益更好。2011年由于国内煤炭价格的高涨、国内运输瓶颈的制约等,进一步刺激、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向印尼、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大量进口煤炭。

袋鼠国的煤便宜,国内企业为什么不用,降成本,保供应,至少百姓不吃亏。

今年又因为()的原因,限制了从袋鼠国进口煤炭和铁矿。还有就是下半年用电量激增

另外就是扯到我国能源结构,新能源占比和其并网弊端,发改委限电价(动力煤供给减少,煤价高了发电厂发一度亏一度为什么要保供应?),然后是疫情经济复苏,要这么聊这就说宽了。

但回到根本,还是动力煤的供需矛盾。

能源双控

从某供电公司调度处了解到,年底了,浙江部分地区能源双控的目标还是要争取,甚至有督导组都在现场盯着,因此不得不做一些措施(比如关路灯、限开空调)。


最后,希望这个冷冬,居民取暖不要受影响,不然真的需要反思。

参考

  1. ^中国动力煤进出口数据  https://www.sohu.com/a/319969658_361162
user avatar

想骂去产能和环保政策的请谈原因一,二;

想骂外交策略的请谈原因三;

想喷前两种人的请谈原因四。

user avatar

主要原因是12月份用电负荷上涨幅度超过电网预期。

电网的调度机构会根据历年用电负荷变化趋势、次年的经济发展预期、发电机组容量变化等因素编制次年用电负荷预测,转化到电源侧就是年平均利用小时数(预测的发电量计划的一种表达方式)。

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准确性的,但今年12月份失算了。

冬季的特点:枯水期、光照强度低。导致在冬季时,水电和光伏是很难顶负荷,风电也是靠天吃饭,所以【计划外】的用电负荷就需要火电或核电来支撑,核电占比太低,只聊一下火电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火电厂的燃料采购计划,在11月底之前就要根据12月份发电量计划定稿了。而11月份时,还未预感到12月份用电负荷会大幅提高,按照全年预测发电量减去1~11月份发电量就得出12月份计划电量了。

进了12月之后,用电负荷快速上涨,电网紧急把所有备用机组拉起来,但电厂侧发现:要是这么发电,我的煤可不够用啊。只能开展紧急补采,然而市场上的动力煤库存和产量都不够,还受到运输能力的限制。当全省各个电厂把自己的煤炭到货计划汇总到电网调度或省能监办后,当月全省有多少动力煤,能发多少电就计算出来的,比如根据12月份全省动力煤到货及库存情况,最大可以发23亿度电;然后和当月用电负荷预测值对比,比如当月用电负荷是25亿度电,这2亿度电的缺口,就要尽早开始”有序用电“了。

user avatar

不要洗什么能源不足。

就是一刀切问题。

我们厂是光伏组件,也要停产。

你觉得发电量不足,就应把电厂停电来省电吗?

user avatar

先说答案:

当前的缺电,是短期,结构性缺电。

大方向上,中国当前根本不缺电。长期对生产和生活影响不大。


1.0

猝不及防。

这几天,浙江、湖南、江西等南方省份“突然”拉闸限电。

现代社会,大冬天,限电……

想想有多难受吧。

浙江义务的小工厂主在年末大赶工,突然限电,焦虑万分。


湖南长沙的市民在刚经历一场大雪的洗礼之后,突然限电,冥冥之中感受到“时代”的召唤。

于此同时,关于限电原因的“小道消息”也随之四起。

有人说,是对澳大利亚贸易制裁的后续影响。


也有人说,是俄罗斯减少对华电力出口所致。

还有人把原因归结于疫情,因为西方疫情期间工厂不能恢复,所有生活用品进口我们的。于是工业高负荷运作,电力跟不上,就导致了要拉闸限电才能缓解。

预言,西方疫情有一天不好转,我国“拉闸限电”的现状就不会好转,会持续一年到几年。

并给出了详细的应对方案,一本正经,言之凿凿。网友纷纷点赞大V……

2.0

那么,拉闸限电到底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并不缺煤。我国的资源现状是典型的“多煤少油缺气”。

澳大利亚煤炭进口制裁,对我国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过去,我们每年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煤炭大概有7760万吨,看起来很多,不过我国全国原煤产量是39.7亿吨。澳大利亚那点进口煤,只是小数点后面的那个零头(实际今年还是进口了7000万吨,还没减)。

其次,俄罗斯进口的那点电,也是一个小小的零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71422.1亿千瓦。而过去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的电大概是30亿千瓦。

微不足道。


那么,今年的“拉闸限电”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网叔整理了一些电力从业者对这次拉闸限电的看法,得出以下结论:

当前的缺电,是短期,结构性缺电。


先来看需求侧,

国家发改委17日的回应“拉闸限电”: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和低温寒流叠加导致电力需求超预期高速增长。

需求侧两个原因:

1、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疫情下的“世界工厂”拼命赶工的确有影响。

2、低温寒流。天气冷了,南方没有集中供暖,需要开空调,于是电力紧张了。


再看供给侧,

导火索的确是煤,南方限电身份的火电站煤炭储备不足。

为什么不足呢?

中国虽然不缺煤,但为了山清水秀的明天,2016年就开始“对内化解煤炭过剩产能”。

2020年5月到9月,国内原煤产量同比是负增长的。到10月才在“有序增加”政策下开始正向增长。

所以突如其来出现用电高峰,就一下子“缺了”。

不足的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投产的火电厂也不多,在有序用清洁能源替换。同时2020年国家对电价做了“暂不允许上浮”的决定,在煤炭减产、减少金进口的大背景下,对于现存火电厂积极性打击也挺大的。

另外,冬天水电发电减少也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这里必须强调一个事实:中国其实并不缺电

截至10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1亿千瓦。

千瓦就是度,这个装机容量也就是说1小时能发21亿度电。

下面是我国各个能源的发电量比例:

单火电,如果煤炭限制的话,满载发电一天可以发292.32亿度电。一个月可以发电8769.6亿度电。

今年11月份全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了9.9%,即便这么凶猛,也只是3418亿度电。

工业用电占比,大概67%。也就是说按这个比例,11月份全国实际用电大概在5101.5亿度电。

显然,按装机容量光一个火电就够了。

所以在大环境不缺电的情况下,国内火电的发电能力是在一步步被限制,到2018年一年只能发4500个小时(一年8760个小时)。

但是,中国虽然不缺电,但分布不均匀。

水电集中在西南,风电光伏集中在大西北,而真正需要大用电的在东南沿海……

再加上国内在电力变革,新能源代替旧能源。

所以,在某些时间需求出现大变化的时候,就会遇到结构性区域缺点的情况。

但是总的来讲,

即便短期外贸有多么的疯狂增长,冬天寒潮的有多么凌冽刺骨。对长期用电的影响都会比较有限。上升不到“全球疫情一日不恢复,我们一日不能恢复正常用电”的窘迫。

3.0

下面谈谈这次“拉闸限电”对于能源板块的投资影响。

盘点完这次限电的原因,以及中国当前的用电现状。你就应该有下面的理解:

(1)本次事件长期影响微乎其微。

(2)短期,对于整个能源电力板块的影响也十分有限。毕竟,电价没涨。

(3)短期,导火索煤炭板块可能会有些影响。

先看电力板块:

10月30日以来,A股主要电力股涨幅和大盘涨幅基本保持一致。

电力板块对这次限电基本没啥反应。

核心原因还是上面讲的,中国并不缺电……

再看煤炭:

先看煤炭的价格。

2016年的时候,因为供给侧改革,煤炭供给大减,供不应求,动力煤期货价格快速从280元/吨涨到660元/吨。

之后,长达2年的时间内,煤炭价格都没超过这个价格区间。

现在的这波供不应求,一是5-10月份国内煤炭产量下降,二是进口煤减少。和2016年的煤炭供给侧改革相比都是毛毛雨。

所以不要期许有太大的后劲。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煤炭价格已经涨到了最高每吨744.6元。

价格虽然有可能继续上涨,但已“高处不胜寒”。

另外,10月30号以来,煤炭相关的上市公司已经完成一波涨幅了。

你可能“关注”晚了……

这里再强调一点,当前煤炭板块上涨,也不仅仅“拉闸限电”这么突如其来,其实有背后许多暗流涌动的“预谋”。一个理性投资人,切不能做的就是盲目联想。


下面给大家细讲一些这轮煤炭上涨的原因:

(1)短期煤炭供给跟不上。

今年5-11月,全国煤炭产量增速分别是-0.1%、-1.2%、-3.7%、-0.1%、-0.9%、1.4%、1.5%。产量连续下降5个月后开始增产,面对突如其来的煤炭需求大增,短期供给没跟上。

(2)煤炭进口持续下降

11月进口延续降势,降幅收窄:11月当月进口煤炭1167.1万吨,同比下降43.84%。

这里也不仅仅是澳大利亚。

我国主要的煤炭进口主要有四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及蒙古。

进口下降最多的其实不是澳大利亚。

今年前10个月,中国从印尼进口的煤炭量同比下降了24.5%,由去年的1.1503亿吨下降至8688万吨;同一时间段,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煤炭量仅下降了10.6%,由7985万吨下降至7049万吨。

从比例上看,我国煤炭进口减少最多的国家是印尼。

(3)火电发电量快速增长

11月火电发电量为4701亿度电,同比上升6.6%,环比升17.8%。

11月下旬每天总发电量222.40亿度电,火力发电量169.9亿千瓦时,同比增速加大至16.69%,占总发电量76.4%,比11月上旬提升7.6个百分点。水电进入枯水期,挤出效应缓和。

(4)港口、钢厂动力煤库存不足

动力煤中转库库存降低:12月上旬沿海8省电厂库存月环比降18.4%;12月港口动力煤库存环比降7.66%,同比降33.18%,其中环渤海库存刷新2011年12月以来新低。


最后总结:

短期看,这波“拉砸限电”能源板块,短期机会可能“轻舟已过万重山”。

长期讲,能源板块只有成本更低,更清洁的电才有机会。前者能赚钱,后者政策支持。

所以,新能源可以关注。

从长期来讲随着新能源成本持续下降,新能源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取代会进一步加速。


建议关注以下几个新能源基金:

这里补充一句,刘格菘虽然水平很高,但在操盘的时候有“押注”的倾向,购买的时候谨慎一点。




-------------------------------------------------------

买基金亏钱,90%的原因是不懂。不懂基金更不懂投资,闭着眼睛追涨杀跌,不出事才怪。

其实,用基金赚钱非常非常非常简单。作为一个坚定的价值投资者,网叔投基金,用市场最保守、风险最低的投资方法,半年已经赚了20多万。

相信,下面这些攻略可以帮到你。


【网叔的基金超级攻略】

1、一文读懂指数基金(万字长文)

2、基金择时的重要性:什么时候买基金最赚钱

3、基金经理20强:国内最牛逼的基金经理都在这里

4、深挖中国最牛的30只主动基金(附名单)

5、为什么尽量少亏:复利的最大敌人

6、一些经典的投资书籍试读本下载


【市场热门资产盘点】

房产:房子还能暴涨吗?


【基金投资实盘】

“债券基金-岁有静好”实盘直播:

1、为什么投二级债为主组合?

2、二级债投资组合:岁月静好平衡介绍

3、偏债类基金什么时候买?

4、近期实盘投资(12月10日更新)

-------------------------------

网叔:资深投资人,长期创业者。独立,理性,深度思考。热爱钱更在乎良善。闲来聊两句常识,骂几个混蛋,喝两杯小酒。

关注网叔,公号:网叔点财(wsdc2046)

user avatar

风电,水电,光伏,这些新能源关键时候都顶不上了,火电又背负破坏地球的罪名,被压制的太厉害。

结果就是这样。

排名靠前的火电一样要拿出一笔钱来补贴风电和太阳能,烧煤就是原罪。结果紧要关头,风车这种浓眉大眼靠写ppt的根本靠不住,大家又关注起这个烧煤引起温室效应的家伙来。毕竟煤可以买可以储存,阳光和风是买不来也存不住的。

不是什么都火电相关,跟电力行业的关系就在于买过国投电力的股票,那还是只水电股。

而且也不是说不要发展新能源技术,只是说还不实用的技术,光伏也好风车也好,不要一下子就建那么多,平日里宣称的清洁能源多么高大上,建成规模有多大,这次露了原型,对新能源反而是个负面因素。暂时还挑不起大梁的,当初就不要吹那么大。二十年后,如果技术实用了,再铺开建设也不晚。

同样如此的,很多泡沫化的新经济没有创造多少实际财富,却在从实体经济吸血的同时披着高科技的外衣,而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的制造业却被叫做落后产能。

不能理解的一点,那么多聪明人持久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去追逐更精准的吸引流量和投放广告,对社会有那么大的意义么。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

没煤

跟袋鼠有关系吗

当然有

但是最主要原因

是碳中和

碳中和背景下

之前依赖当地火电厂的中东部一些地区

冬季轮番停电会成常态

很简单的

没有用煤指标

大煤电厂用完指标后就歇着

冬季阴天雨雪多

光伏风电出力不够

天又冷

用电负荷一涨起来

就只能轮流停电

你说这情况

跟袋鼠卖不卖煤有关系么

最好的办法

长期看

核电站

短期看

跨省送电

这方面听说

某些地方为了税收保护当地的小火电

一直对跨省送电不积极

电网建设一拖再拖

现在是时候了

user avatar

tag: 电力市场从业者。

从供给侧、需求侧以及电力市场角度来分析。

1.供给侧

截至10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1亿千瓦,结构如下图

去年年底装机结构如下

可以看到我国装机结构以火电为主,相关电力供给的因素有煤炭价格、煤炭区域供应、水库水位、减排压力、维护计划、装机规划等。那么最近与澳大利亚的贸易摩擦可能影响煤炭价格和供应,根据中电联发布的曹妃甸指数,目前电煤价格为624元/吨(5000规格品),进口电煤为566元/吨(7000规格品),而去年同期曹妃甸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85和676元/吨,进口煤占总电煤约10%,而澳大利亚煤炭进口占总煤炭进口约45%。

从总体上考虑,自五月以来我国煤炭进口量就已经逐渐下降,所以并非突然的断供式的冲击,因此在这里并不作为限电主因。从区域差异考虑,进口煤主要用于沿海地区电力生产,目前发布“限电”通知的地区有湖南、江西、浙江等,其中浙江属于潜在受影响地区。然而从浙江省的《浙江省进一步加强能源“双控”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及相关限电公文表述来看,此次限电并非供给侧受限,而更像是在十三五收官之年进行冲刺,进行一次极大规模的行政命令式的需求响应。而湖南、江西等地,在电煤供给受限、水库水位下降、受电通道满负荷的条件下,供给受限是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机组长时间运行后的机组故障停机和维护也对短时间的电力供给有显著影响。据新华网报道,湖南岳阳电厂、宝庆电厂机组近日相继故障停运,影响电力供应102万千瓦。

2.需求侧

从需求角度看,受寒潮影响,湖南、江西居民电暖设备使用增加,同时考虑到国外节日到来,消费品需求拉动出口增长,进而制造业用量猛增,11月份,全国制造业用电量34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暂时没有找到详细的区域电力使用数据,有待补充)。

值得指出的是,西北地区弃风弃光与目前湖南、江西等地的限电结合说明了目前输电通道建设仍然是重要目标,作为自然垄断的重要要素,如何进行电网建设规划还要更数据、模型模拟主导的政策设计,同时应该充分考虑N-1-1原则。

3.电力市场

与我所在的电力市场对比,2020年3月起NYISO所有的燃煤电机都已停止运行,目前的装机结构为,

NYISO Power Trends 2020

因此冬天供暖季节来临时,纽约州内供暖需求和发电需求同时抬高天然气价格,部分双燃料发电机可以转用燃油发电,从而控制燃料供给影响。由此,我们在优化能源结构上仍然有不小的空间。此外,电力市场、碳交易市场、电容量市场的发展均有助于提供成本最小化和系统稳定性意义上的合理激励(价格信号)。目前电力负荷和供给的不平衡也体现了我们对于电力市场的需求。相比发电计划,电力市场通过市场参与者的支付意愿和电力需求来体现潜在的市场变化,并且通过容量市场提供机组建设的激励和长期可靠的系统稳定性。对于南方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大规模供暖(如使用天然气)也应当从公众接受度和能源结构角度进行充分讨论。

最后吐槽一句,建设面向公众的数据平台(展示+查询)真的太重要,特别是电力行业,写回答的大量时间是在东拼西凑的查数据,而不是构建逻辑,附一个实时数据展示例子。

user avatar

1.冬季水不足 水电不够。

2.都说跟煤关系不大,我目前就在湖北某电厂,该电厂常年作为调峰电厂很难满发,目前是2台满发,1台后天起,还有1台在168,今天聊业主说这回赚的钱了吧,差不多4台满发,人回我说马上煤都快烧光了,所以说煤的关系到底大不大?

3.新能源的大规模兴起,导致国家火电进一步收紧,300mw以下逐步淘汰,300mw以上缓建、停建一大批,但新能源很多都是靠天吃饭(部分是为了那补贴),一到冬天气候恶劣点就得靠火电、核电去补,加之需求也增加了,发电量不够也没啥好奇怪了。

4.加一条,部分人的误解啊,我国火电的装机容量是很大,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发那么多电,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点老旧机组是达不到满发的,第二点是今天的疫情造成机组的检修工作都堆到了下半年,目前部分机组的检修工作都不得不延期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