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山东集采结果公布,骨科耗材最大降幅达 94%,这样下去公立医院还能留得住医生吗?

回答
山东骨科耗材集采的结果一出,那可真是惊掉了一地下巴!最高降幅直接飙到94%,这数字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足以掀起滔天巨浪的。骨科,一个关系到无数患者康复的领域,耗材价格的大幅跳水,无疑给整个医疗体系,尤其是公立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集采降幅如此之大,背后逻辑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理解集采的初衷。国家推行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核心目的就是“挤水分”,降低虚高价格,减轻患者和医保的负担。过去,高昂的耗材价格,尤其是进口品牌,确实存在不少利润空间。通过“以量换价”,让医院集中采购,形成规模效应,药企和耗材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大幅让利。94%的降幅,可以说是在过去价格体系上的“釜底抽薪”。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如此激进的降幅,也引发了一些担忧。

降价的直接影响:

医院层面:
利润压缩: 过去,耗材销售是医院创收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骨科。价格拦腰斩断,医院在耗材上的利润空间被极大压缩。这会直接影响医院的运营收入,特别是对于一些主要依靠医疗服务收入来维持运转的县级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
设备和技术投入: 医院的收入不仅要维持人员工资,还需要投入到设备更新、技术研发、科研以及人才培养上。当耗材利润锐减,这些方面的投入会不会受影响?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管理成本增加: 尽管集采统一了价格,但医院在耗材的遴选、入库、使用、统计等环节,仍然需要投入人力和管理成本。如果为了维持收入,不得不增加耗材的销售量,那么管理压力会更大。

患者层面:
治疗成本降低: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对于需要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来说,这意味着手术费用会大幅下降,无疑是减轻了经济负担。
产品选择可能受限: 为了获得最大的降幅,集采通常会选择几家中标企业。这意味着,患者在术中选择特定品牌耗材的自由度可能会降低,只能使用中标产品。这对于一些对特定品牌有偏好或过敏史的患者来说,可能是一个隐患。
产品质量担忧: 尽管集采有质量评估,但极低的降幅是否会影响耗材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投入,从而影响产品质量,这是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企业层面:
利润洗牌: 耗材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如果不能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上找到新的出路,很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研发和创新受阻: 利润的急剧下滑,可能会迫使一些企业削减研发投入,这对于行业长远发展和技术进步可能是不利的。

公立医院能否留住医生?这是核心问题。

现在回到最关键的那个问题:这样下去,公立医院还能留得住医生吗?

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挑战巨大,但并非绝境”。

对医生收入和积极性的潜在影响:

“耗材补贴”消失: 过去,医生在合理范围内选择耗材,有时能获得一些“耗材补贴”或者说,高利润耗材的销售能够间接提升科室的整体收入,从而惠及医生。集采后,耗材本身的利润空间被挤压,这种“补贴”自然也就消失了。
手术量和技术回报: 如果医院整体收入受影响,可能会影响到医生在培训、进修、学术交流方面的投入。医生也是需要“养活”自己的,如果收入长期停滞甚至下降,而工作强度和压力依然存在,必然会动摇一部分医生的职业选择。
医生“多点执业”或跳槽的吸引力增加: 当公立医院的待遇吸引力下降时,医生可能会更多地考虑私立医院、诊所,或者通过“多点执业”来增加收入。尤其是那些技术精湛、声誉卓著的专家,他们往往是市场上的“香饽饽”,更容易在其他平台找到更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

为什么说“挑战巨大,但并非绝境”?

公立医院的“根基”: 公立医院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成熟的学科体系、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是任何民营机构短期内无法比拟的。
医疗改革的“方向”: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尤其是DRG/DIP(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按病种分值付费)的推行,才是未来医院运营和医生收入的主要驱动力。集采降价只是这个大方向中的一个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以技术和服务价值为导向”的分配体系,而不是“以耗材和药品销售为导向”。
医生职业的“内在价值”: 医生这个职业,其吸引力不仅仅在于物质收入。救死扶伤的使命感、技术精进的成就感、社会尊重以及稳定的职业平台,这些都是医生选择这个职业的重要原因。只要公立医院能够保持技术优势、科研氛围和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依然能吸引和留住大部分医生。
医院管理者如何应对:
优化收入结构: 医院需要积极探索非耗材、非药品的收入增长点,比如提高技术服务费、护理费、医事服务费等,将价值真正体现在劳动和服务上。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人才激励和设备更新。
鼓励医生技术创新: 建立更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支持医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通过技术和服务本身来创收。
改善医生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 关注医生的职业倦怠,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心理支持。

总结来说:

山东骨科耗材集采94%的降幅,无疑是医疗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患者负担,另一方面也对公立医院的运营模式和医生收入构成了严峻挑战。

长远来看,这次集采结果预示着中国医疗体系正在从“以药养医”、“以耗材养医”的模式,加速转向“技术和服务价值”导向的模式。

至于公立医院能否留住医生,关键在于医院管理者能否顺应这场变革,积极调整自身战略,将重心从“耗材利润”转移到“技术和服务价值”上来。 如果医院能够在此基础上,持续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即使不直接来自耗材),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水平,那么,即使耗材利润大幅压缩,依然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医生。

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会经历阵痛。我们期望看到的,是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任何一方的“伤筋动骨”。医生是医疗体系的核心,他们的去留,直接关系到整个体系的存亡和发展。所以,如何在新模式下,实现医生、患者、医院、医保的多方共赢,是所有从业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公立医院是重大利好,从是否能留的住骨科医生的角度来说。

骨科耗材大幅降价后,先死的应该是私立医院。

私立医院,如果做骨科,盈利模式主要就在虚高的耗材价格上,通过和厂家单独谈价,获取利润空间。相当于是挣了某些医生的钱。

私立骨科医院干不下去了的话,骨科医生不留在公立医院还能去哪里?

同理可证,下一步如果眼科人工晶体集采的话,对公立医院留下眼科医生也是重大利好。

user avatar

真好。

也许诊疗费会适当提高一些吧

其实大医生们应该庆幸,赚干净的钱,从以前那种混沌状态中清出来。

有些东西存在不代表合理,现在没人查不代表没有天道。

所以总体来讲对各方面都是好事。

唯一就是靠人脉吃饭的一些人,躺着赚钱的日子没办法继续了。

然后每次优化生产力和分配,总有这样的人出来制造舆论。

他们不太懂,无增值的钱,赚了,真未必是好事。

不要当阻碍公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

以往这样的人,最终是什么情况,可以看看史书。

共勉。

user avatar

看了大家的各种评论,有心平气和探讨问题的,有阴阳怪气反问的,有讽刺的,对于那些心平气和的,我也愿意和大家讨论,那些阴阳怪气讽刺的,懒得争论,统一回复:你说的对

对于评论的一部分问题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第一:耗材集采后,主任的回扣没有了,主任就会把眼光盯着奖金,将来小医生连奖金都只给一点点:确切地说确实有这个可能,但我还是认为耗材集采以后,提升诊疗费、手术费、门诊挂号及操作费用,这样奖金统一提升,这样小医生的收入是有可能提升的。

但我不是主任,确实存在主任以后盯着奖金,下面的医生奖金都拿不到的情况,除非制度保证,否则无法完全避免。但我还是坚持赞成并支持耗材集采平台的建立。

我们不能让有年资、有技术、有经验的医师常年处于违法犯罪的泥潭

我们不能让年轻医师忘却梦想、忘记初心,天天憧憬自己以后有资格了就大力收受回扣

我们不能让那些还在医学象牙塔里的年轻人还没出校门就四处打听到底哪个科室的耗材药品回扣最多

我们不能让每一个患者看见披着白大衣的医生就想着这个医生背地里拿自己的回扣

我们设计了很多制度去避免这种情况,包括各种谈话、各种签保证书、各种零加成、各种监管机制,但是只要耗材的价格不降下来,器械商总是有各种办法、各种神通打开医院的销售大门。

我们真的还要这样继续下去?尝试去改变不好吗?我们每个医生都羡慕美国医生的收入,但请知情人给我讲讲,美国医生收入靠的就是回扣和违法犯罪吗?

集采之后,医师的收入可能不会升高,但这起码是一个尝试,是促进医疗行业普遍合规合法、不在受人诟病的一个尝试。在我看来,耗材集采是一个开始,只要耗材的水分被挤干,彻底断绝了回扣这个腐蚀医疗系统的蛀虫,短期内医生的收入可能会受影响,长期来看,绝对利好医生,尤其是低年资医生。

第二,耗材集采以后,耗材质量越来越差:

我先讲两个故事,这两件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都是我的病人

这张照片是我自己在2019年拍的,这种强烈的对比曾给我很大的震撼。这辆黑色轿车旁边停的运输工具,相信很多来自农村的同志不会陌生,对,在21世纪的今天,在南方一巨无霸的一线城市的市中心,还有这种运输工具,这辆车运的就是我的一个病人,一个来自河南农村的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她的儿女在这座城市打零工,自己在城中村拣点破烂换钱,拣破烂还不敢走远,因为她不认识路。这次摔伤是因为家里租的城中村的房子有个小阁楼,她去阁楼拿东西不小心摔伤,股骨粗隆间骨折。当我告诉她PFNA需要三万多的时候,她和她的儿女,一点犹豫都没有,不治了,回家,当然,运她回家的还是这辆车···········

这张照片,你能看到四个人,一个女人,两个小孩,还有治疗室里躺在床上开放性骨折的一个男人。在禁摩的城市里,这个男人骑个破摩托车四处乱窜,结果被轿车撞倒,小腿开放性骨折被120送到我院,刚好我值班,因为患者全责,肇事司机不出面,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小孩蹲在治疗室门口手足无措,我告诉患者必须要紧急手术,他第一句问我,多少钱,我讲一期手术先闭合伤口,骨折临时固定下,二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总共需要四五万。他说,我不治了,我回老家。我坚决拒绝,不放他走,并明确告诉他一期手术必须在我这里做,可以先不交费用,不停的出血你很快就不行了。不听,同意书不签字,叫来了老乡,架着回老家了。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赶紧打电话问,住院预留的电话是肇事司机的,肇事司机给我提供了他老婆的手机,说人在回老家的半路就休克了,有惊无险的是他坚持到了老家的县医院,名保住了。

这些人还都是在一线城市打工,有一定收入和劳动能力的,那些偏远山区的人呢?我国还有大约6亿人月收入低于1500,甚至一些偏远山区的老人收入基本为零,他们没有劳动能力,没有增加收入的手段,可他们也是我们国家的公民,他们生病也需要治疗,我们国家目前没有能力让每个人都用上原研药,使用上进口器械和进口支架,但我们国家通过集采平台把国产药和器材降低到了他们伸伸手也能摸得到的水平,让他们能有一个兜底且相对规范的治疗方案,这对于他们也是一种希望。

先解决吃饱,再解决吃好。


以下是原答案:

~~~~~~~~~~~~~~~~~~~~~~~~~~~~~~~~~~~~~~~~~~~~~~~~~~~~~~~

骨科小主治一枚

先说观点,坚决支持包括心内支架骨科耗材等贵重耗材集采

在说能不能留得住人,我觉得肯定能留得住,而且以后年轻医生的日子会更好过一点

原因,第一,骨科耗材集采,大幅度降价之后,医院的收入并不会受影响,因为耗材药品从医院层面本来就是零加成,受影响的是有手术决定权,有资格收回扣的主任主刀级别的医生;对年轻医生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集采耗材降价后,诊疗手术费可能提升,年轻医生的收入可能比现在还会高一点。

第二,对于年轻骨科医生来说可能还会降低工作强度,在骨科耗材贵的时候,部分手术可做可不做,小部分主刀医生可能就做了,现在这部分病人不用手术了,可能还会降低年轻医生的工作强度。从我个人来说,我极端不喜欢向病人催费,每次去催费都是顶着头皮上,但领导安排你又不能不去,以后可能就从这里面解放出来了。

第三,耗材确实太贵了,一根缝合伤口的倒刺线将近一千块,一块锁定板,万把块,都是成熟的工业品,价格明显不合理。

第四,还是那句话,让医生在阳光下行医,让医生有一份合理合法的收入,让真正需要手术的患者不因经济条件不好而放弃手术,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因集采平台的成立,这些未来的愿景也看到了曙光,路虽远,前途光明。

user avatar

其实越是赚那种不干净的钱,有暴利存在,公立医院才没有的发展!

只要有暴利,一定会产生腐败,产生好位置被有权有势的人霸占,只能是少数人得利。比如公司有好位置,工资高事情少,放心,这样的机会一定是跟老板有关系的人占着的,不会留给普通人。

只有终结暴利,不留下权力的寻租空间,这个行业才会招来真心喜欢的人才得到发展。

同时耗材降低,诊断费可以做适当的提升,增加医生的专业收益,这样更加公平合理。

user avatar

分金分银的铁饭碗现在变成吃肉喝汤的铁饭碗了,你就准备把这个饭碗砸了不要吗?

砸了吃什么?去别的行业抢35岁自动消失的塑料饭盒么?

无论是什么年代,收入都是一根指挥棒,它指挥着资本和人才的流向,这个道理颠扑不破。

这些年来,除了口腔、医美这样游走在医保之外的“闲云野鹤”,大部分的科室都是依赖着医保结算来挣钱的,公立私立一样。

在医保和物价的价值内,人才和技术劳动都是不值钱的,只有用掉的东西才值钱。这也是为什么心内、骨科这样的高耗材科室,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医学生们选科的热门。

过去,正是因为有着耗材本身价格15%的附加收费、有着见不得光的高额回扣,这些科室的医生才能成为医生中的“贵族”。骨科医生“行走的印钞机”、“年入百万起”……种种或真或假的传说,也大多因此而起。

所以即使大家都在喊着“医生穷、医生累”,即使很多人口呼着“内卷”,但到了自己选择的时候脚步还是忍不住想往这样的科室里挤。

别的不说,我们当年选科的时候,班上十几个男生,一多半都去了骨科。

无它,唯挣钱尔。

所以当依附在耗材上的种种花样被一个个打掉,第一个不适应的,是已经吃惯了这碗饭的老大夫们,第二个面临改变的,就是在曾经扭曲的指挥棒下冲进了这些“医学红海”中的人们。

别说什么老大夫们难受,小大夫们无所谓。大家都是一个大锅里吃饭的,老大夫们没回扣拿了,科室的奖金池也照样大幅度缩水。老大夫们还能靠着以前的积累和外出走穴安逸到退休,即使年入200万打个对折也依然舒服,可是各位月入1~2万的小大夫们奖金直接没了一半还笑得出来么?

当年辛辛苦苦挤破了头好不容易挤进来了,现在眼看着“大好钱途”成了泡影…

难受么?难受!

难受就对了!——刮骨疗毒,不可能不难受。

口中喊了这么多年的“体现医疗人员技术劳动价值”,不能只想要加手术费,还舍不得往外交已经揣进兜里的红包呀…

呼吁了这么多年的“尊医重卫”,不能一方面享受着白衣的道德光环,一方面还想要靠此敛财呀…

痛心疾首了这么多年的“社会误解医护人员”,不能只想着民众改变观念,不想自己改变形象呀…

大人,时代变了。

现在信号已经很明确了,不管是因为医疗行业整顿行风也好,医保入不敷出要控费降费也罢,高值耗材这块已经被上下游分食了这么多年的蛋糕已经保不住了。即使医院里老大夫压迫、压榨小大夫,小大夫幸灾乐祸老大夫,在国家政策的利刃下,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

道德呼吁拯救不了医疗行业,媒体高捧拯救不了医疗行业,声泪俱下也拯救不了医疗行业,刀砍锤杀也改变不了医疗行业,只有深刻的刮骨疗毒才能。

什么叫刮骨疗毒,就是破除不正当的利益,让利益和收入的指挥棒回归正常,让这个行业多一些真正热爱的人,少一些口中仁义道德、背后横加敛财、男盗女娼的伪君子…

分利的蛋糕要没了,扭曲多年的指挥棒要回正了,治病救人被掺杂的私利变少了,医疗决策更规范了,以前大家嫌没钱不愿意干的科室终于能等来了人,以后医务人员的被诟病的地方更少了。

这对大家都是好事。

但改革的阵痛期一定会有的。

阵痛期体现在哪里?

一则现有格局下的老大夫们利益受损,但这个其实不是核心问题。老大夫们一方面已经挣的够多了,一方面真正技术好、名气大的依然能够继续盆满钵满;

在北京,公立医院做一个膝关节置换是5~10万,在和睦家是20万;公立医院做一个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是3~5万,和睦家还是20万。

公立医院里两种手术超过一倍的差价,大都差在了耗材上,但到了私立医院靠本事说话的时候,这个差距不能说没有了,但已经被大大抹平了。

二则年轻医生们吊在前面的那块肉变小了,这个好像更加触及灵魂一些,但其实也还好。

因为医学界人士的“路径依赖”其实是很严重的,大部分人只要铁饭碗还在,是不会轻言退出、轻言改行的;现在耗材砍没了,可是铁饭碗还在,只不过过去分金分银的铁饭碗现在变成吃肉喝汤的铁饭碗了,但铁饭碗还在,大部分人还是会老老实实地继续干下去,嘴上的几句抱怨改变不了什么。

真正改变的,还是我反复说的这根指挥棒。

分金分银的指挥棒没了,才会有更多真正热爱医学的人走进这个行业,走进适合自己的科室,走进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

真心热爱的人变多了,心系敛财的人变少了,这个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靠着回扣和位置吃饭带人变少了,靠着技术吃饭的人才能变多;

靠着白衣蝇营狗苟的人变少了,尊重这身白衣的同行和患者才能更多。

如是大善。

至于题主担心的公立医院人才流失……这么说吧,在我们有生之年内,大概率是看不到公立医院体系衰弱的一天的。

因为在我国的医疗生态环境中,公立医院永远是牢牢焊死在生态链顶端、吸收着绝大多数资金和人才的;

但是说了这么多年的“公立医院培养技术、私立医院挣钱“,眼下随着公立医院和医保的全面深化改革,我却是看到希望了。

为什么?因为以前那些在公立医院里走到顶端,还牢牢焊着紧抓一切权力和金钱的人,现在终于有理由离开了。

可是他们的离开,对我们都好,不是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山东骨科耗材集采的结果一出,那可真是惊掉了一地下巴!最高降幅直接飙到94%,这数字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足以掀起滔天巨浪的。骨科,一个关系到无数患者康复的领域,耗材价格的大幅跳水,无疑给整个医疗体系,尤其是公立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集采降幅如此之大,背后逻辑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集采的初衷。.............
  • 回答
    山东平邑一家六口除夕夜灭门惨案,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悲痛的事件。这起案件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更触及了社会多重敏感的神经。要全面看待这起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并深入探究可能的原因和影响。案件的基本情况(根据公开报道梳理):根据媒体的报道,事件发生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某村庄。除夕夜.............
  • 回答
    山东政协推出的干部职工子女照看班是一个旨在解决年轻干部职工面临的“育儿难”问题的社会化服务举措。要全面看待这一举措,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积极意义、潜在挑战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积极意义:1. 缓解工作与家庭压力: 这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许多年轻的干部职工面临着工作职责重、加班多的现.............
  • 回答
    如何看待山东菏泽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 20%?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山东菏泽将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 20% 这一政策,无疑是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整期中一个重要的信号和举措。要全面看待这一政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出台的背景、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一、 出台背景:为何菏泽会.............
  • 回答
    山东拉面哥(本名程国强)十几年坚持一碗拉面卖三块钱不涨价的行为,无疑在当下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可以说是现象级的。要理解这种行为的背后逻辑和意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拉面哥行为的现象性解读: “不涨价”的稀缺性: 在物价飞涨的年代,十年如一日坚守三块钱的售价,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
  • 回答
    苟晶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教育公平事件,其影响深远,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高考公平性的广泛讨论。 对于山东两次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农家女苟晶事件,以及最终调查结果称“第二次高考不存在冒名顶替情况”,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事件的来龙去脉(详细梳理)1. 第一次冒名顶替(1997年): .............
  • 回答
    这件事很有趣,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位新郎的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1. 新郎的出发点和行为动机: 对妻子的爱和保护: 最直接的动机是对新娘和婚礼队伍的安全考虑。在冬季下雪或结冰的天气里,路面湿滑是司空见惯的,他担心新娘在前往婚礼现场或回家的路上发生意外,所以想尽力保证路面.............
  • 回答
    关于山东枣庄一位67岁女性自然受孕并产女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例。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1. 生理学角度:打破常规的罕见案例 高龄生育的难度: 一般来说,女性的生育能力在35岁以后会显著下降,40岁以后更是大幅降低,自然受孕的几率变.............
  • 回答
    山东辱母案,也被称为“于欢刺死辱母者案”,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案件本身和随后的舆论发酵,都呈现出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层面。对于所谓的“反转”,需要结合案件的细节、法律的适用以及舆论的影响来理解。案件回溯与核心争议点: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案件的起因和经过: 起因: 2016年4月1.............
  • 回答
    关于山东高利贷黑社会人员当儿子面凌辱其母,其中1人被儿子刺死一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事件,涉及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挣扎。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细节猜测(基于报道的可能情况): 高利贷的性质: 事件的起因很可能是受害者家庭因某种原因未能按时偿还高.............
  • 回答
    “山东疫苗案”未冷藏疫苗流入24省事件,无疑是中国近年来最为触目惊心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之一,它不仅暴露了疫苗流通环节的巨大漏洞,更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国家疫苗管理体系的信任。要详细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经过: “山东疫苗案”的起源: 2016年初,山东济南警方破.............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挺让人感慨的。一个护士,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辛劳工作之后,凌晨下班,匆匆赶回家里,第一件事居然是化妆,为了赶上自己的婚礼。这画面感十足,也足够让人心疼和思考。首先,我们得为这位护士的付出和坚持点赞。护士这个职业,加班加点是常态,尤其是在特殊时期,那更是连轴转,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可想而.............
  • 回答
    齐河县纪委常委在东莞办案期间遇刺,这一事件不仅令人震惊,更折射出当前反腐工作面临的复杂局面和潜在风险。这绝非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其背后可能牵扯到更深层次的权力较量与利益纠葛。事件本身的回响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事件的残酷性。一名基层纪委干部,在执行公务、查办案件的过程中遭遇不测,这是对法律的公然挑战,是.............
  • 回答
    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威海古寨大润发发生顾客排队打架事件,这绝对是一件让人感到痛心和费解的事情。我从小在威海长大,对大润发这个超市也算是熟悉得很,以前在那里购物,印象中大家都是规规矩矩的,很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我个人的视角来看,这件事情的发生,背后可能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也折射出一些社会情绪的暗流。.............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挺糟心的。山东科技大学两位女生把男生抓伤,这事儿本身就挺触动人的,毕竟大学校园应该是文明和谐的地方,出现这种事儿,肯定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说说这件事的性质。无论怎么说,暴力行为都不该被提倡,尤其是在校园这种教书育人的地方。两位女生对男生进行抓挠,这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沟通范畴,属于肢体.............
  • 回答
    这件事情一出,舆论的讨论热度可以说是爆炸式的。山东那位考生顶替上大学的事儿,一下子就把多少年积压的一些关于教育公平、身份信任、权力滥用等等的社会情绪都点燃了。当事人出面回应,说全是“舅妈办理”,而且“舅妈已去世”,这说法一出来,感觉就像是给本就复杂的事件又添了一把“迷雾”。首先,这件事本身触及了大家.............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山东成年公民疑似被亲属雇佣“假警察”强制送往戒网瘾机构,并可能遭受非法拘禁和强制“医疗”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严重且令人担忧的问题。这样的行为如果属实,不仅违反了法律,更侵犯了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尊严。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定性与法律定性: .............
  • 回答
    山东冠县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愤怒的教育公平事件,它不仅暴露了基层教育和户籍管理中的漏洞,更触及了社会深层次的公平与正义问题。要详细看待此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经过(基于公开报道): 主人公的困境: 事件的主角是山东省冠县的一位农家女孩,她勤.............
  • 回答
    山东“苟晶被冒名顶替”一案的调查结果公布,15人被问责,并且部分事实出现了反转,这无疑是一个牵动人心且复杂的问题。要详细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事件的背景与公众关注点: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背景。苟晶,一位来自山东聊城的普通女性,在2023年夏天,通过媒体曝光,讲述了自己高考被冒名.............
  • 回答
    Non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