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教育部提出「中小学课后服务要与下班时间相衔接」,应该如何落实?

回答
中小学课后服务衔接下班时间,这事儿确实得好好说道说道。不是简单地把孩子送去学校待一会儿就行,这背后牵扯着家长、老师、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动动脑筋。要我说,这事儿要落地,得从几个方面下功夫,而且得细致,不能光喊口号。

首先,得明确课后服务的“服务”是什么。

教育部说要衔接下班时间,这本身就透着一个信息:孩子放学了,家长还没下班,这中间的时间段,孩子得有地儿去,有人管,而且这“管”不是瞎管。

内容得“服务”家长,也得“服务”孩子: 这可不是简单的“托管”,而是要有点实质性。比如,学习辅导,解答当天的作业难题,巩固课堂知识。再者,还可以有一些素质拓展,像是阅读、体育、艺术、科学小实验、编程启蒙等等。这些内容得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兴趣点来设计,不能千篇一律。想想看,如果只是让孩子在教室里写作业,那和自己在家写区别不大,还不如在家效率高。但如果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把作业彻底搞懂,或者学到点新技能,那家长自然就放心了。
时间安排要灵活,但也要有“收尾”: “衔接下班时间”不是说服务到家长下班那一刻就戛然而止。有些家长可能需要点时间回家做饭,或者处理家务。所以,服务时间最好能覆盖到家长基本到家的时间。比如,学校五点放学,有些家长可能要六点、甚至六点半才能到家。课后服务可以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段,比如到六点半或七点。当然,这也有个度,不可能一直开到深夜,那对老师也不公平。

其次,得解决“谁来服务”和“怎么服务”的问题。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现实的难题。

老师的参与,是关键,但不能是“无限责任”: 老师是学校最直接的力量,他们最了解孩子,也最清楚教学内容。让老师参与到课后服务,当然是顺理成章。但是,咱们得考虑老师的休息和精力。不能把本来属于他们休息的时间,全都压在课后服务上。
轮岗制和激励机制: 可以实行老师轮岗制,让老师们轮流负责课后服务,保证每个人都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同时,这部分额外的劳动,理应得到相应的补偿,无论是津贴还是课时费,都得体现出来,这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尊重。
专业化分工: 并非所有老师都擅长所有领域的课后辅导或素质拓展。可以考虑引入一些校外专业人士,比如体育教练、美术老师、科学实验员等,他们能提供更专业、更吸引人的课程。当然,这些人也需要经过学校的审核和管理,保证他们的资质和教学质量。
志愿者和家长参与: 在一些非核心的活动,比如陪读、阅读推广、组织游戏等,也可以鼓励一些热心家长、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等参与进来,形成一种社会协同的模式。但这需要有明确的指导和管理,不能让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场地和设施的保障: 课后服务不是简单地在教室里坐着。体育活动需要操场,艺术活动需要画室或音乐教室,科学实验需要实验室。学校需要有相应的场地和设施支持。如果学校现有资源不足,可以考虑与其他机构合作,比如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

第三,得解决“谁来买单”的问题。

课后服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

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基础: 课后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教育服务,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可或缺的。这包括对学校的场地、设施、人员的补贴。
合理的收费机制: 虽然是公共服务,但考虑到服务的质量和内容的丰富性,可以探索建立一个合理的收费机制。这个收费不能太高,以免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但也不能太低,低到无法支撑服务的质量。可以根据服务内容的差异,设置不同的收费标准。比如,基础的作业辅导收费可以低一些,而专业的艺术、体育课程收费可以高一些。
家长的意愿和选择: 最终,课后服务是否能顺利推行,还得看家长的意愿。如果家长觉得服务内容有价值,能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他们自然愿意为之付出。所以,在设计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时,充分征求家长的意见至关重要。

第四,得做好“沟通和反馈”工作。

无论是课后服务的内容、时间、收费,还是老师的付出,都得让大家心里有数。

公开透明: 服务内容、收费标准、老师的安排都要向家长公开透明。定期公布课后服务开展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做什么,有什么进步。
畅通的反馈渠道: 建立家长与学校之间畅通的沟通渠道,让家长能够及时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学校也要认真对待这些反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校内外的协调: 社区、街道、相关企事业单位也应该成为课后服务的一部分,形成一个支持体系。比如,社区可以提供活动场地,企事业单位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

再说得具体一点,落实起来,可以这样一步一步来:

1. 需求调研: 先在学校内部,或者通过问卷、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家长对课后服务内容、时间和收费的真实需求和期望。了解哪些家长确实需要衔接下班时间的服务,他们下班的时间大概是什么范围。
2. 试点先行: 不必一下子在所有学校全面铺开。可以先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进行试点,积累经验,找出问题,然后逐步推广。
3. 方案细化: 根据试点经验,制定出更具体、更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包括服务项目清单、收费标准、教师轮岗和激励方案、引入外部资源的管理办法等等。
4. 师资培训和储备: 对参与课后服务的老师进行相关培训,提升他们在辅导、组织活动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鼓励和支持有相关专长的校内老师承担更多教学任务,并进行相应的激励。
5. 家校社联动: 建立常态化的家校社沟通机制,让家长、社区、学校形成合力。比如,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课后服务现场,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活动情况。
6. 评估和调整: 课后服务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服务能够真正惠及学生和家长。

总之,中小学课后服务衔接下班时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耐心、细致,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标是让孩子们在放学后有一个安全、充实、有意义的环境,同时也能切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这就像给孩子们织一件“安全网”和“成长衣”,既要牢固,又要合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公立小学班主任教师、幼儿园中班孩子妈妈

一、「课后服务」的推进现状和初衷

其实「课后服务」并非今年首创,早在很多年前,我国部分省市就已经在小面积开展校内学后班了:

  • 教育大佬江苏省从2018年开展全面推进这项服务工作:
  • 东北兄弟辽宁省在2020年底也再次出台文件,要求推进课后服务工作[1]
  • 而我所在的孔孟之乡山东省从19年就开始在各个地级市的部分学校铺开课后服务的学后班[2]

教育部颁布并推进「课后服务」的初衷是友好的,就是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无力应对小学生放学过早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而且为了合理安排学后班中的辅导内容,山东省教育厅还提出了官方要求:

课后服务主要组织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开展文体、科普、社团活动,以及户外拓展训练、劳动实践教育等,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鼓励各学校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严禁借课后服务名义组织集体补课或教学。[3]

并且打出了「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以学校为主体实施」的组合拳(翻译成人话就是「由在校一线普通教师负责看管」)。

如果这个政策真的能平稳落地且全面、无死角铺开,于无人接送的学生而言、于工作忙碌的家长而言,都是幸事一桩。毕竟放学以后孩子还可以在环境相对安全的校园里继续学习,还有在校教师甚至自己的班主任老师辅导作业,家长下班后接走一个完成作业一身轻松的孩子回家,岂不乐哉?特别是搭配教育部年前颁发的「要求小学生作业必须在校完成,不得要求家长辅导作业」的政策同步服用,疗效甚好。我作为一枚还有两年就要上小学的孩子的家长,本能上是非常支持这个政策的。

然!而!

是的,我要说「然而」,各种政策在落地的时候,真的能安然无恙吗?在推进的时候,真的可以兼顾大部分群体吗?于孩子而言、于家长而言、于在职老师而言,大家真正的诉求,是什么?

二、政策落地后面临哪些问题

1、课后服务的结束时间问题:

在时间安排上,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切实解决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

首先,正常下班时间是几点呢?五点半?六点?还是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9点10点12点?

其次,如果结束时间能够衔接上家长的下班时间,家长就能按时接孩子吗?很多大城市光通勤就要1小时以上,赶上下班的晚高峰或者下雨下雪恶劣天气甚至要逼近2小时,而目前国家要求按照学区就近上学,那假设家长5点半下班,TA下班后赶到家附近的小学接到孩子的时间可能会比5点半晚至少半小时以上,那么所谓的「衔接上家长的下班时间」其实也是一句空话,更精确地说,是要「衔接家长能够接到孩子的时间」,那这就更众口难调了。

第三,我们假设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假设课后服务班结束时间为六点半,并且大部分家庭都能在六点半把孩子接走,那剩下的极个别孩子,是继续由老师看管到家长来接走为止,还是由社会上的小饭桌托管机构来继续托管?如果有老师继续看管,那这个看管时间是否有上限,如果达到了上限之后,家长还是没有来接孩子,又该怎么处理呢?如果在达到上限之后,老师自愿加班继续看管孩子,但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出现了安全问题,那责任要怎样划分呢?

2、课后服务的内容设置问题:

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补习辅导,指导学有余力的拓展学习空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活动。

首先,课后服务看管的老师大多是以级部或者班级为单位进行统筹安排,即便所有老师同时在校、同时不下班,也不可能每天每个班级都同时由语数英老师看管,必然是各个老师轮流值班,那作为非全科老师,值班老师怎么做到指导学生作业、甚至补习功课呢?

其次,有的孩子家里有老人或者全职父母来按时接送,但由于课后服务中老师可以帮忙补习功课,一放学就接走孩子的家长会不会觉得这样就失去了教育的公平?如果这部分有家长按时接的孩子刚好学习不太好,特别需要补课,任课老师是否有权利要求孩子不许离校,必须留校补课?如果兄弟班级的学生都留下来补课了,那我孩子的班级,是否也要为了班级成绩而不顾家长和孩子的想法,勒令所有学生不允许放学,必须参加集体补课呢?如果是这样,那整个政策就彻底变味了,本意是减轻家长负担,结果家长负担是减轻了,孩子却背负了更多的任务,老师的授课压力也随之增加,师生之间的矛盾可能会逐步升级。

第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的举办如果以班级为单位,那活动范围太小,一个值班老师由于专业和精力受限,很难同时兼顾指导多个兴趣小组;如果以级部或者学校为单位,由不同专业的老师分组指导,那教师的人员上可能安排不足,毕竟年级跨度大,以美术兴趣小组为例,最好设置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不同的组别,这样才能让孩子适应并乐于参加,否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在同一个绘画兴趣小组里,老师到底该怎样均衡授课内容呢?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只能由其他学科的老师代替,比如我在支教的时候,作为语文老师,还要负责学生的美术课,幸好我还有小时候6年画画学习的底子在,如果是一个从来没有学过美术、美感匮乏的老师来教孩子们,老师的作用可能就只剩「看孩子」这一项了。

3、老师的积极性要怎样调动的问题

要完善课后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学校教师参与积极性。

我坐标山东,下午放学时间夏令时5:00,冬令时4:30(我知道有很多地区比这个时间还要早很多很多),对于很多职业父母来说这个放学时间确实不合理,因为很多企业下班不分冬令时和夏令时,哪怕真的按照朝九晚五规定的时间下班,家长也不可能一下班就瞬移到校门口接孩子,我当老师这么多年,遇到很多次家长忙到吐血忘记接孩子的情况,年纪小一点的孩子哭咧咧地站在校门口的样子真是令人心疼,所以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老师,我都希望那些没有人接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安安稳稳待着的地方,那种无助而孤独的等待,于一个小孩子而言,太漫长,太扎心,而学校的确是一个托管孩子不错的选择。

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的孩子还没上小学或者我的孩子所就读的学校、幼儿园没有课后服务的业务,而我的另一半也没有时间接孩子,那我的孩子,谁来接送呢?

以我家为例,我是在校教师,我老公是外科医生,工作下班时间不确定,基本没有正常5点半下班的时候,有时候一台手术比较大的情况下,连续做上5.6个小时的情况也是有的,别说接孩子了,就是接电话都成问题。我当初给孩子考察幼儿园的时候,就故意找了离我单位比较近的幼儿园,主要是为了我下班后接孩子方便,而且比较幸运的是,我儿子幼儿园放学时间和我下班时间基本一致,我一般是跟我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打招呼,让孩子放学后在幼儿园再待上5分钟,等我下班后极速飞奔过去接他,所以每次下班后都能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快如闪电般的神奇女侠在贴地飞行。

像我家这种情况的老师全国还有很多很多,大家不是没有师德不愿照顾学生,也不是不心疼家长不心疼没人接的孩子,而是自家的那个烂摊子也还没倒腾明白呢。如果这项课后服务业务能真正做到全面铺开,惠及任何一所学校和幼儿园,大家的孩子在放学后都有老师陪有教室待,课后服务保障机制真正发挥功效,那我相信,老师的积极性一定会有所提高,而不是现如今的大面积抵触了。

另外,很多老师的上班时间其实是「777」,比如班主任老师,早上7点就进教室带早读了,晚上7点甚至10点还在接家长电话,周末也经常是带着作文或者试卷回家批阅,如果周末家长要咨询问题或者了解孩子一周在校情况,作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是无法拒绝的。其实学校未曾逼迫我们加班,但是很多老师都是自愿带着工作回家去做的,也是自愿接家长的电话或者网上问询的。所以很多时候一个小学老师说一天工作很疲惫,真不是矫情。

三、怎么落实更合理呢?

如果您辛苦地看到这里了,非常感谢您对我的信任,但是我想说——哪有什么人人满意的合理落地方案啊!

政策在落实的时候,只能兼顾大部分人的利益和想法,势必会牺牲掉一小部分人的需求,我姑且从落地的过程上讲一下相对来讲(只能是相对,这事没有绝对)比较容易让学生、家长、老师都满意的策略。

1、课后服务的时间要有合理且有上限

课后服务的结束时间最好能兼顾绝大部分家长「下班+通勤」的时间,这样更人性化,也能避免「名义上给了家长方便事实上并没有太多人受益」的现象发生;同时考虑到教师的工作时长,希望课后服务要有一个合理的上限,超过上限,家长可以拜托社会上的托管机构来继续托管(关于托管安全和规范问题后面会提)。

2、依据留校学生数量,学校要合理安排课后服务的内容以及留校教师数量,根据教育部要求可以适当增加社会力量的支持

①有的班级留校学生多,有的班级留校学生少,那校领导可以依据总学生的数量,以级部为单位进行集中统筹安排,周一到周五,每一天的课后服务课程设置都不同,S1到S4每一个季度也可以更换相应的兴趣班内容,通过内容的更换来吸引孩子们参与课堂的兴趣;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每天轮值的老师进行有效排班,没有轮到的老师可以正常时间下班,轮到的老师就提前安排好家中琐事,安心值班;如果家中临时有事,也方便根据排班表跟其他老师换班。

②在疫情稳定的情况下,针对在校值班老师在兴趣班教学上不专业的问题,可以聘请社会公益机构的成员(需提前出示核酸检测结果)前来帮扶,之前我们学校就请了书法协会、京剧协会、甲骨文研究会等机构的工作人员来学校科普,孩子们爱听、爱学,而且学到的东西都特别专业;也可以请家委会出面安排有时间又有专业知识的家长进入校园,从不同的角度来丰富留校孩子的课程安排,给孩子更多元的体验。

3、对于放学后需要学习特长的孩子来说,学校不得为了补课而禁止孩子离校

现在很多孩子放学后都不闲着,各种特长班排的满满的,编程、艺术、体适能、跆拳道、游泳……不胜枚举,但如果有的学校想要借课后服务的名义给学生补课,甚至多收取费用,那必须严禁和严查,不可影响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可为了盈利而要求老师恶意竞争。

4、教育部门加大社会托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对于一部分课后服务结束以后也不能来接孩子的家长来说,小饭桌或者托管班来校门口接孩子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但是社会上类似的机构这么多,到底哪一个有资质、哪一个比较安全?家长是没有办法一家一家逐一排查的,希望教育局能真刀实枪地核验、检查,真真正正地加大监管力度,为家长们筛选出好的托管机构,避免课后服务结束后孩子无处可去、无人可接的现象发生。


我相信,任何一个政策的出台,初衷都是好的,只是希望在落地时,多一点不同角度的考量,公平性基本保证的情况下,无论是孩子、家长、老师,都会更愿意接受。

一切祝好 @知乎亲子

参考

  1. ^ 辽宁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冯守权:聚焦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中心任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65_52829/202012/t20201216_505834.html
  2. ^ 山东所有小学将开展课后服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05/t20190521_382723.html
  3. ^ 山东所有小学将开展课后服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05/t20190521_382723.html
user avatar

找不同:

“中小学课后服务要与下班时间相衔接”VS“下班要与中小学课后服务时间相衔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