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台湾教育部提议删减 20% 高中生应学经典古文,添 6 篇「符合台湾主体意识之作」入新教科书?

回答
台湾教育部这项关于高中生古文课纲的提议,确实在台湾社会引发了不少讨论,而且讨论的焦点非常集中,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仔细拆解一下这个提议,看看它背后可能涉及的理念、各方的声音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提议的核心内容: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提议的两个核心部分:

1. 删减 20% 的经典古文: 这意味着原本被纳入高中必修或选修的古文篇目中,会有相当一部分被移除。这直接触及了“保留多少传统文化”的议题。
2. 增添 6 篇“符合台湾主体意识之作”: 这部分更具指标性,它直接将“台湾主体意识”这一政治与文化上的敏感概念,引入到高中语文教育的教材内容中。这“6篇”具体是哪些作品,内容又是什么,决定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提议?背后的逻辑和考量是什么?

台湾教育部提出这样的方案,背后往往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去中国化”或“台湾本土化”的思潮: 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解释。台湾在解严以来,社会上关于“国家认同”的讨论从未停止。从“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的界分,到“中国历史”与“台湾历史”的叙述,一直是重要的议题。将古文比例调降,并加入“台湾主体意识”的篇章,被一些人解读为是进一步落实“台湾本土化”的教育政策,意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台湾认同感,让他们更多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的需要: 另一个层面的解释是,教育内容需要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需求。有观点认为,当前的古文选篇,可能过于偏重中国大陆的文学传统,对于台湾学生而言,其文化语境和生活经验的连接度不一定足够强。通过调整篇目,引入更多能引起学生共鸣、贴近台湾在地经验的作品,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比如,一些台湾本土的作家、诗人,他们的作品可能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课程结构的平衡性: 高中语文的课纲,除了古文,还包括现代文、文学批评、甚至是语言文字学等内容。在有限的总课时内,如何分配给不同的模块,也是一个技术性的挑战。如果有人认为古文的比例过高,挤占了其他重要部分(例如台湾现代文学、批判性思考训练等)的空间,那么进行调整也是一种教育上的再分配。
政治气候的影响: 台湾的教育政策,往往也受到政治大环境和执政党理念的影响。如果执政党更侧重于强调台湾的“独立自主性”和“特殊性”,那么在教育内容上体现这一理念,也是一种政治实践。

各方声音:支持与反对的理由

这项提议的争议性,主要体现在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拉锯战。

支持者的理由:

增强文化自信与本土认同: 支持者认为,当前的古文选篇,虽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其内容和语境与当代台湾社会的联系相对薄弱。加入“台湾主体意识”的作品,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从而建立起更强的台湾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他们认为,爱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提升学习兴趣与 relevance: 传统的古文,有些篇章的语言和思想确实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感。引入更多贴近台湾在地经验、反映台湾社会变迁的作品,能够让学生觉得“有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多元文化教育的体现: 支持者也可能认为,这是一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古文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台湾的文化是多元融合的,既包含中华文化的影响,也吸收了原住民文化、南岛文化、外来文化等元素。教育内容应该反映这种多元性。
“文白比例”的合理调整: 20%的删减,并非全盘否定古文,而是在总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支持者可能认为,这是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课程设计,让古文在教育体系中保持一个恰当的地位,而不是过重或过轻。

反对者的理由:

“去中国化”的担忧: 这是最尖锐的批评。反对者认为,这项提议是民进党政府“去中国化”政策在教育上的体现,意图割裂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联系,破坏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他们强调,台湾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应人为地制造割裂。
古文的普适价值: 反对者认为,经典的古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们蕴含着超越时代、地域的普遍人生哲理、道德规范和文学审美。删减这些经典,等于失去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会质疑,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作品,是否具有同样的普适价值和长远意义?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习古文,不仅是学习历史和文化,更是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古文的阅读难度和思维方式,能锻炼学生在陌生语境下的学习能力。过多的删减,可能会削弱这种能力的培养。
“台湾主体意识”的定义模糊与政治化: 反对者可能会质疑,“台湾主体意识”究竟是什么?如何界定?这种界定是否带有政治色彩?他们担心,将政治概念强行注入语文教材,会使教育变得过于政治化,影响学术的纯粹性。
历史虚无主义的风险: 如果过度强调“台湾主体意识”而忽略了与中国大陆的历史渊源,可能导致学生对自身历史的认知出现断层,甚至产生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6篇”的代表性问题: 究竟哪6篇作品才“符合台湾主体意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政治和文化选择,极易引发更大的争论。

可能带来的影响:

这项提议一旦通过并实施,可能会产生多方面的连锁反应:

学生学习内容的变化: 最直接的影响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将接触到的古文篇目发生变化。他们将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与台湾本土相关的文学作品,对台湾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可能更加深入。
教学方法和教师培训的调整: 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可能需要学习新的作者、作品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学方法也可能需要调整,以更好地讲解这些“新”的篇章。
学术界的讨论与争鸣: 相关的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等领域的学者,可能会就这一调整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对其意义、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和评论。
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 教育是塑造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这项调整,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意味着对青少年认识“自己”和“国家”的方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能会强化某些价值取向,削弱另一些。
两岸文化交流可能受到的影响: 如果这种调整被解读为两岸文化“切割”的信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岸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互动。

如何看待?

要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具备一种“辩证”和“审慎”的态度。

1. 承认调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教育内容确实需要与时俱进,也需要照顾到学生的在地感受和文化认同。一个完全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教材,很难激发学习热情。在这一点上,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育部门,都应该思考如何让学习内容更具“生活性”和“ relevance”。
2. 警惕政治意识形态的过度渗透: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教育的政治化。任何教育改革,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未来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某个政党的政治诉求。尤其是当“主体意识”这样一个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词汇被直接引入教材选择时,更需要审慎。
3. 平衡传统与创新: 经典古文之所以成为经典,自有其价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智慧。在进行删减时,应该有充分的学术论证和民意基础,确保所删减的内容并非“精华”,且所增添的内容能够真正丰富学生的视野,而非流于表面化的政治口号。
4. 公开透明的论证过程: 任何重大的教育改革,都应该有一个公开、透明、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论证过程。包括邀请学者、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讨论,让改革的决策过程更具说服力。

总而言之,台湾教育部这项提议,触及了台湾社会关于文化认同、历史叙事和教育方向的核心议题。它的背后既有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也可能与当前的政治气候和社会思潮紧密相关。看待它,既要理解其试图回应的社会诉求,也要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负面影响,保持警惕和审慎。这不仅仅是语文教材的调整,更是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根本问题的教育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立国二百余年,美国文学也可以算大牛如云,积淀百倍于台岛。但看看美国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

美国高中英语教材(十二年级)
章节
Ch.1 介绍
Ch.2 词类审查
Ch.3 句子结构
Ch.4 戏剧 哈姆雷特
Ch.5 戏剧 麦克白
Ch.6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贝奥武夫
Ch.7 句型
Ch.8 主题/动词协议
Ch.9 呼啸山庄
Ch.10 浪漫的时代:《简爱》
Ch.11 中世纪
Ch.12 杰弗里·乔叟
Ch.13 修女神父的故事
Ch.14 商人的故事
Ch.15 戏剧:安提戈涅
Ch.16 戏剧:俄狄浦斯雷克斯
Ch.17 课程调查

看看美国人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为一己政见,阻止年轻人接触人类共同的文明遗产,这不是一个伟大民族应该做的事情。

民进党的格局,也就是旧天津卫那帮拿刀扎自己吓唬人的小混混水平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