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台湾教育部提议删减 20% 高中生应学经典古文,添 6 篇「符合台湾主体意识之作」入新教科书?

回答
台湾教育部这项关于高中生古文课纲的提议,确实在台湾社会引发了不少讨论,而且讨论的焦点非常集中,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仔细拆解一下这个提议,看看它背后可能涉及的理念、各方的声音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提议的核心内容: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提议的两个核心部分:

1. 删减 20% 的经典古文: 这意味着原本被纳入高中必修或选修的古文篇目中,会有相当一部分被移除。这直接触及了“保留多少传统文化”的议题。
2. 增添 6 篇“符合台湾主体意识之作”: 这部分更具指标性,它直接将“台湾主体意识”这一政治与文化上的敏感概念,引入到高中语文教育的教材内容中。这“6篇”具体是哪些作品,内容又是什么,决定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提议?背后的逻辑和考量是什么?

台湾教育部提出这样的方案,背后往往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去中国化”或“台湾本土化”的思潮: 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解释。台湾在解严以来,社会上关于“国家认同”的讨论从未停止。从“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的界分,到“中国历史”与“台湾历史”的叙述,一直是重要的议题。将古文比例调降,并加入“台湾主体意识”的篇章,被一些人解读为是进一步落实“台湾本土化”的教育政策,意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台湾认同感,让他们更多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的需要: 另一个层面的解释是,教育内容需要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需求。有观点认为,当前的古文选篇,可能过于偏重中国大陆的文学传统,对于台湾学生而言,其文化语境和生活经验的连接度不一定足够强。通过调整篇目,引入更多能引起学生共鸣、贴近台湾在地经验的作品,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比如,一些台湾本土的作家、诗人,他们的作品可能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课程结构的平衡性: 高中语文的课纲,除了古文,还包括现代文、文学批评、甚至是语言文字学等内容。在有限的总课时内,如何分配给不同的模块,也是一个技术性的挑战。如果有人认为古文的比例过高,挤占了其他重要部分(例如台湾现代文学、批判性思考训练等)的空间,那么进行调整也是一种教育上的再分配。
政治气候的影响: 台湾的教育政策,往往也受到政治大环境和执政党理念的影响。如果执政党更侧重于强调台湾的“独立自主性”和“特殊性”,那么在教育内容上体现这一理念,也是一种政治实践。

各方声音:支持与反对的理由

这项提议的争议性,主要体现在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拉锯战。

支持者的理由:

增强文化自信与本土认同: 支持者认为,当前的古文选篇,虽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其内容和语境与当代台湾社会的联系相对薄弱。加入“台湾主体意识”的作品,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从而建立起更强的台湾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他们认为,爱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提升学习兴趣与 relevance: 传统的古文,有些篇章的语言和思想确实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感。引入更多贴近台湾在地经验、反映台湾社会变迁的作品,能够让学生觉得“有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多元文化教育的体现: 支持者也可能认为,这是一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古文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台湾的文化是多元融合的,既包含中华文化的影响,也吸收了原住民文化、南岛文化、外来文化等元素。教育内容应该反映这种多元性。
“文白比例”的合理调整: 20%的删减,并非全盘否定古文,而是在总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支持者可能认为,这是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课程设计,让古文在教育体系中保持一个恰当的地位,而不是过重或过轻。

反对者的理由:

“去中国化”的担忧: 这是最尖锐的批评。反对者认为,这项提议是民进党政府“去中国化”政策在教育上的体现,意图割裂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联系,破坏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他们强调,台湾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应人为地制造割裂。
古文的普适价值: 反对者认为,经典的古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们蕴含着超越时代、地域的普遍人生哲理、道德规范和文学审美。删减这些经典,等于失去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会质疑,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作品,是否具有同样的普适价值和长远意义?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习古文,不仅是学习历史和文化,更是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古文的阅读难度和思维方式,能锻炼学生在陌生语境下的学习能力。过多的删减,可能会削弱这种能力的培养。
“台湾主体意识”的定义模糊与政治化: 反对者可能会质疑,“台湾主体意识”究竟是什么?如何界定?这种界定是否带有政治色彩?他们担心,将政治概念强行注入语文教材,会使教育变得过于政治化,影响学术的纯粹性。
历史虚无主义的风险: 如果过度强调“台湾主体意识”而忽略了与中国大陆的历史渊源,可能导致学生对自身历史的认知出现断层,甚至产生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6篇”的代表性问题: 究竟哪6篇作品才“符合台湾主体意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政治和文化选择,极易引发更大的争论。

可能带来的影响:

这项提议一旦通过并实施,可能会产生多方面的连锁反应:

学生学习内容的变化: 最直接的影响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将接触到的古文篇目发生变化。他们将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与台湾本土相关的文学作品,对台湾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可能更加深入。
教学方法和教师培训的调整: 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可能需要学习新的作者、作品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学方法也可能需要调整,以更好地讲解这些“新”的篇章。
学术界的讨论与争鸣: 相关的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等领域的学者,可能会就这一调整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对其意义、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和评论。
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 教育是塑造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这项调整,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意味着对青少年认识“自己”和“国家”的方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能会强化某些价值取向,削弱另一些。
两岸文化交流可能受到的影响: 如果这种调整被解读为两岸文化“切割”的信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岸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互动。

如何看待?

要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具备一种“辩证”和“审慎”的态度。

1. 承认调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教育内容确实需要与时俱进,也需要照顾到学生的在地感受和文化认同。一个完全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教材,很难激发学习热情。在这一点上,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育部门,都应该思考如何让学习内容更具“生活性”和“ relevance”。
2. 警惕政治意识形态的过度渗透: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教育的政治化。任何教育改革,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未来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某个政党的政治诉求。尤其是当“主体意识”这样一个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词汇被直接引入教材选择时,更需要审慎。
3. 平衡传统与创新: 经典古文之所以成为经典,自有其价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智慧。在进行删减时,应该有充分的学术论证和民意基础,确保所删减的内容并非“精华”,且所增添的内容能够真正丰富学生的视野,而非流于表面化的政治口号。
4. 公开透明的论证过程: 任何重大的教育改革,都应该有一个公开、透明、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论证过程。包括邀请学者、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讨论,让改革的决策过程更具说服力。

总而言之,台湾教育部这项提议,触及了台湾社会关于文化认同、历史叙事和教育方向的核心议题。它的背后既有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也可能与当前的政治气候和社会思潮紧密相关。看待它,既要理解其试图回应的社会诉求,也要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负面影响,保持警惕和审慎。这不仅仅是语文教材的调整,更是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根本问题的教育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立国二百余年,美国文学也可以算大牛如云,积淀百倍于台岛。但看看美国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

美国高中英语教材(十二年级)
章节
Ch.1 介绍
Ch.2 词类审查
Ch.3 句子结构
Ch.4 戏剧 哈姆雷特
Ch.5 戏剧 麦克白
Ch.6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贝奥武夫
Ch.7 句型
Ch.8 主题/动词协议
Ch.9 呼啸山庄
Ch.10 浪漫的时代:《简爱》
Ch.11 中世纪
Ch.12 杰弗里·乔叟
Ch.13 修女神父的故事
Ch.14 商人的故事
Ch.15 戏剧:安提戈涅
Ch.16 戏剧:俄狄浦斯雷克斯
Ch.17 课程调查

看看美国人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为一己政见,阻止年轻人接触人类共同的文明遗产,这不是一个伟大民族应该做的事情。

民进党的格局,也就是旧天津卫那帮拿刀扎自己吓唬人的小混混水平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台湾教育部这项关于高中生古文课纲的提议,确实在台湾社会引发了不少讨论,而且讨论的焦点非常集中,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仔细拆解一下这个提议,看看它背后可能涉及的理念、各方的声音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提议的核心内容: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提议的两个核心部分:1. 删减 20%.............
  • 回答
    教育部宣布暂停2020年陆生赴台就读,这无疑是一个牵动两岸教育交流神经的重大决定。这个消息一出,立即在两岸的教育界、学生群体以及关注两岸关系的人群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理解这一决定的影响,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从直接影响来看: 陆生群体: 这对原本计划在2020年赴台就读的数千名陆.............
  • 回答
    这件事挺值得说道说道的,毕竟涉及教育、身份认同,还有两岸关系的敏感神经。咱们一个个细节拆开来看,就能明白为什么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首先,这个“台湾老师”在课堂上教“我是中国人”,这本身就触碰到了一些台湾家长比较在意的地方。台湾社会对于“我是谁”、“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比较多元的看法。很.............
  • 回答
    台湾初中历史教材大幅删减中国古代史,甚至将三国、唐宋元明清等重要朝代内容边缘化,这在岛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担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教材编撰的背景与意图: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教材编撰,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社会思潮以及国家认同等因.............
  • 回答
    这起事件发生在台南,涉及四位原住民大学教师,他们向郑成功铜像泼洒红墨水,并称郑成功为“屠夫”。这件事情迅速在台湾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背后反映了复杂的历史叙事、原住民权益以及社会转型正义等议题。事件本身: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直接且具象征意义的抗议行为。泼洒红墨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鲜血,这是一.............
  • 回答
    台湾人为日占时期女教师浅井初子立碑纪念一事,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不少讨论和反思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并且理解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我们得先了解浅井初子是谁,以及她在那段时期的作为。浅井初子,出生于日本,在日治时期来到台湾,主要是在台南地区担任小学教师。根据一些记载.............
  • 回答
    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民意调查结果,尤其是“支持两岸和平往来”的比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客观分析,同时必须基于一个中国原则,避免对两岸关系的任何误读或偏离。以下从背景、可能影响因素、政治立场差异及国际背景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民调背景与数据来源 民调时间与机构:台湾的民意调查通常由独立机构(如“.............
  • 回答
    台湾民众争抢百米冲刺疫苗残剂的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心理、公共卫生政策以及民众对健康与疫苗的认知。要详细地看待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现象本身:一种“稀缺性”下的行为模式 什么叫“疫苗残剂”? 疫苗通常以多剂式包装(如疫苗瓶)供应。当一瓶疫苗被抽取一剂后,.............
  • 回答
    看待台湾脱口秀演员在节目中发表“把瘦肉精猪肉做成肉松卖给大陆”的言论,以及国台办随后宣布严禁台湾肉制品输入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 事件背景与导火索1. 台湾脱口秀的语境: 台湾的脱口秀文化通常以幽默、讽刺、甚至带有一定“抖包袱”性质的表达方式来触及社会话题。在某些节目中,为了.............
  • 回答
    台湾远东集团在大陆投资企业违法违规被查处事件的看法与台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一、 台湾远东集团在大陆投资企业因违法违规被依法查处事件的看法台湾远东集团在大陆投资企业因违法违规被依法查处,这是一个涉及法律、经济和两岸关系的复杂事件。看待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法律与监管的必然性: .............
  • 回答
    台湾网友对“中欧专列”是欺骗大众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解读”或“观点”,并不代表事实的全部,也不是所有台湾网友都持有这种观点。以下将详细阐述可能存在的解读方向:1. 对宣传语境的质疑:过度美化与掩盖现实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治宣传: 台湾与中国.............
  • 回答
    台湾网友通过众筹网站买下《纽约时报》头版广告的事件,是一个颇具代表性和多层面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广告投放,更折射出台湾社会在身份认同、民主价值传播、国际话语权争取以及新媒体时代社群力量动员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图景。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动机: .............
  • 回答
    台湾民调显示“77.6%的人愿意为台湾而战”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数字,它涉及到国家认同、政治立场、安全感、社会心态以及潜在的国际影响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数字的深层含义,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数字的解读与可能的影响因素首先,需要明确这个民调的来源、方法和抽样情况。一个科学严谨的民调,其结果才更具.............
  • 回答
    台湾列车脱轨事故的发生,是一场悲剧,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却出现了一群人对这起事故“叫好”的现象,这确实令人感到不解和痛心。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首先,需要明确“叫好”的性质和背景: “叫好”的含义: 在这个语境下,“叫好.............
  • 回答
    “大陆经济不行,派无人机巡台,以后只能派纸飞机”这种说法,从一个台湾学者的口中说出来,包含了多重含义和意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一、 对大陆经济状况的判断与“唱衰”意图: 核心论点: 这位学者认为大陆目前的经济状况不佳,并且预测未来会进一步衰退。 证据链的暗示: “派无人机巡台”被视为.............
  • 回答
    台湾2021年对大陆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惊人的数据本身及其背后的驱动力: 千亿的体量有多大? 千亿美元级别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台湾出口到大陆(包括香港)的商品和服务总价值,远高于从大陆进口的商品.............
  • 回答
    2023年9月18日,台湾东北角发生一起备受关注的事件:核一厂一号机组的输电铁塔因豪雨侵袭而倒塌。 这起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主要围绕着核电厂安全、基础设施韧性以及电力供应等方面。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 时间与地点: 2023年9.............
  • 回答
    关于台湾独派人士将李白视为突厥人并以此嘲讽中国人的说法,这是一种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观点,背后涉及历史、民族认同、政治宣传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台湾“独派”的背景与诉求首先,理解“台湾独派”的立场至关重要。台湾的“独派”通常是指支持台湾独立建国的政治力量和民众。他们的核.............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人道主义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台湾当局在疫情期间关于疫苗引进的表态,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梳理:1. 政治考量与“中国因素”的阴影台湾的政治环境非常特殊,与大陆的关系一直是其内部政治辩论的核心议题之一。在疫苗引进问题上,台湾当局的表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
  • 回答
    这是一起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2017年7月19日,一辆载有24名来自辽宁省的中国大陆游客的游览车,在台湾桃園机场联络道上行驶时,撞上路边护栏后起火,车上所有人员不幸罹难。这起事故的发生,不仅夺去了24条鲜活的生命,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承受的伤痛,更在两岸民众心中留下了沉重的阴影。事故发生经过及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