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开头,皇帝在皇后那里用膳,皇后亲自下厨熬的鸭子汤让皇帝胃口大开,连喝两碗,再要喝一碗时,被皇后劝阻说祖宗规矩,事不过三,不能再喝,实际上是借话劝诫。
结果皇帝小脾气上来,把皇后讽刺了一通后去华妃那边了。
留下皇后黯然叹喟。
光这一段剧情就交代清楚了,皇帝不喜欢皇后,且皇后为什么不受宠,皇帝宠爱华妃等多几个事项。
首次看时,会觉得皇后的情商有点低,不会说好听的话哄皇帝高兴,自己把皇帝推远了,怪不得皇帝不喜欢。
对比华妃的风情万种,后来者甄嬛的才智无双,皇后的不得宠,似乎就理所当然了。
但我渐渐怀疑,这段话,皇后不但不是情商低讲错话,相反,皇后相当的会讲话,她就是故意的。
皇后知道自己年老,又没有子嗣,不得皇帝宠爱,所以她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做一个皇帝宠爱的女人。
皇后给自己立的人设一直是一名贤后。
贤后比肩明君。
即是贤后,当然效比史上的贤后,要贤良淑德,同时也直言直谏,时常的就要在皇帝耳边叨念几句勤政的为君之道。
这是一名贤德的皇后应当要表现出的状态,劝诫皇帝要做一名明君,这也是一个立志要做一名明君的皇帝所期望的。
皇后要做的就是这个比肩明君的贤后,宠妃再得宠,不过是陪皇帝解闷逗趣。
从后面剧情就看得出,皇后并不在意妃子得宠,华妃比较例外是华妃背后年羹尧的势力可能威胁到她的后位。
皇帝不喜欢听,也不过是当时的一点心情,实际上内心是肯定皇后的行为的。
后面有一段皇帝和甄嬛对话,说自己如果是一个富贵王爷,有皇后一个贤其,甄嬛和华妃两个美妾,便足矣。
说明在皇帝那里,皇后的人设保持的是很成功的。
当下惹得皇帝不开心有什么紧要,长久的在皇帝心中以及前朝后宫里创下美名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贤后的美名愈是流传,皇后的后位就愈是稳固。
皇帝在当时愈是生气,事后回念起皇后的贤德就愈深重。
但维持人设是件很辛苦的事,人真实的内心总会在某个时间暴露出来,那时人就会痛苦。
0704更新:
来分析一波这场戏里皇帝为什么发小脾气了。
皇后只不过说了一句“不偏爱,懂节制”,还没明说,只是暗示,把皇帝就气走了。
后面的剧里,皇帝对皇后表现出的贤惠明明很欣慰,这样劝诫的话也很平常,而且皇帝十天半月才去皇后那里一次,这样的话不至于频繁的听,皇帝至于直接甩脸色走人吗?
细想想,当时这句话,皇后摆明了在说,不可太宠过华妃。
皇后的立场,说这种话很平常,也很得体。
但皇帝在宠爱华妃这件事上是心虚的,因为年羹尧的缘故。
皇帝为了笼络权臣而宠幸妃子,这对皇帝而言是一种的忍辱负重,因为后期,年羹尧是必然要铲除的,现在的宠爱妃子,只是迷惑和笼络年羹尧的手段。
但是在皇后眼里,过于的宠爱,却是因为皇帝好色,有愧为君之道。
这简直是打脸的行为。
就好像你在外工作,累死累活,抛弃脸面,结果回到家,老婆却指责你在外不务正业,过得灯红酒绿,穷奢极欲。
你肯定立马能蹿起一口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