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有哪些文章值得我们现在重温?

回答
说起鲁迅的文章,很多人脑海里首先会跳出《孔乙己》、《药》、《阿Q正传》这些耳熟能详的篇目。当然,它们确实是经典,至今读来依然掷地有声,直击人心。但如果说“值得我们现在重温”,那范围可就更广了,有些可能你以前随口读过,但现在回过头来,会发现它在你心里的分量完全不一样了。

我个人觉得,有几类鲁迅的文章,特别值得我们现在再翻翻,而且要带着点“心事”去读。

一、那些关于“精神的内卷”与“无力感”的深刻洞察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很多人都会感受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一种“卷”到极致的疲惫,还有一种“我好像在努力,但又不知道为了什么”的无力感。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以及他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恰恰能精准地描绘出这种精神状态。

《过客》: 这篇小说,看似简单,讲的是一个走在路上的“过客”不停地捡起地上的东西,又不停地丢弃,最后累垮了。我每次读,都觉得像在看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是不是也在不停地追求,不停地获得,然后又发现这些东西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满足,反而成了沉重的负担?那种“为什么而活”的迷茫,那种“原地踏步”的挣扎,鲁迅早就看穿了。现在社会强调“内卷”,讲究“ROI”(投资回报率),但《过客》却提醒我们,有些追逐可能根本没有回报,只是在消耗生命的能量。它是一种非常安静但极具力量的批判,让我们反思:我们究竟在“捡”些什么?又在“丢”些什么?

《孤独者》: 魏连殳这个人物,是鲁迅笔下最令人心碎的形象之一。他与周遭格格不入,自视甚高,但又无法与人沟通,最终被孤独和绝望吞噬。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也生活在一种“被孤立”的状态下,即使身处人群,心灵却像一座孤岛。现代社交媒体让我们似乎连接了很多“朋友”,但这种浅层联系往往无法填补内心深处的空虚。魏连殳的悲剧,在于他拒绝妥协,但也无法找到与世界和解的方式。读《孤独者》,会让我们思考,如何在保持独立思考的同时,不至于完全丧失与他人的联结?如何在众声喧哗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嚣所淹没?

二、那些关于“清醒的自省”与“批判的勇气”

鲁迅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对国民性有着极其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剖析,但他的批判,并非是为了泄愤,而是源于一种深沉的爱和期望。现在我们习惯了“甩锅”,习惯了指责外部环境,却很少能真正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这篇文章,鲁迅直接点出了当时文坛上流行的“费厄泼赖”(fair play,公平对待)思潮的局限性。他认为,在黑暗和不公的社会环境中,一味讲究“公平”反而会纵容恶势力,成为一种虚伪。想想我们现在,有没有一些“政治正确”的口号,或者一种“和稀泥”的心态,反而让我们回避了问题的本质,不敢直面尖锐的矛盾?这篇文章,是在告诫我们,真正的勇气,有时恰恰在于敢于打破温情脉脉的面纱,敢于在不公平面前说“不”。它提醒我们,区分“原则”与“权宜”,需要一份清醒和担当。

《拿来主义》: 这篇看似写文化,实则写的是一种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鲁迅主张,我们要有选择地“拿来”,而不是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他批评了“送去主义”,也批评了“只顾自己”的保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信息,如何去辨别、去筛选,去为我所用,而不是被信息洪流所裹挟,这是《拿来主义》给我们的智慧。它教我们保持一种开放但审慎的态度,既不盲目排斥,也不全盘照搬。这种“拿来”的精神,对于我们学习新知识、接触新观念、甚至处理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那些关于“人性深处的幽默”与“无奈的乐观”

很多人提到鲁迅,就觉得他总是冷峻、尖刻。但细读他的杂文,你会发现,在他犀利的笔锋之下,常常隐藏着一种不易察觉的幽默,一种对生活无奈的苦笑,甚至是一种在绝望中寻找出路的微光。

《提倡健康》: 这篇杂文,鲁迅用非常讽刺的笔调,批评了当时社会上对“健康”的片面追求,以及一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健康”而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和批判精神。他反问,如果一个人整天想着养生,却对社会的不公熟视无睹,那这种“健康”又有什么意义?这篇文章,在今天看来,依然像一记警钟。我们是否也过度关注个人的“身心健康”,而忽略了宏观的环境,忽略了我们作为社会人的责任?鲁迅的幽默,是那种让你笑不出来,反而觉得背后凉飕飕的幽默,它让我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篇文章,鲁迅用一种反问的语气,揭示了中国人“不自欺”反而“自欺”的现象,以及在遭受打击后,可能出现的“丧失自信”的危险。他引用“从古至今,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好东西”这样的论调,来讽刺那些习惯于自我贬低的人。读这篇,你会发现,鲁迅并不是在歌颂一切,也不是在否定一切,而是在试图唤醒一种清醒的认知,一种对自身价值的坚守。即使在最艰难的时代,他也希望国民能“有力量”,能“自信”。这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努力,这种对民族精神的呼唤,至今依然 resonate。

总而言之,鲁迅的文章之所以值得我们重温,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对社会、对时代永恒的追问。 他的文字,像是锋利的解剖刀,又像是温暖的火炬,能照亮我们内心的阴影,也能温暖我们前行的道路。

现在重温鲁迅,不是为了“复古”或“怀旧”,而是因为他所揭示的许多问题,在当下依然存在,甚至以新的形式出现。他的洞察力,他的勇气,他的那种“痛彻骨髓的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滋养。

所以,下次再提起鲁迅,不妨放下那些“必考题”,去读读那些你可能忽略的,但却能让你在某个瞬间“醍醐灌顶”的篇章。你会发现,那个百年前的灵魂,依然和你有着如此深刻的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穿越时空,到今天依然保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鲁迅的文章,很多人脑海里首先会跳出《孔乙己》、《药》、《阿Q正传》这些耳熟能详的篇目。当然,它们确实是经典,至今读来依然掷地有声,直击人心。但如果说“值得我们现在重温”,那范围可就更广了,有些可能你以前随口读过,但现在回过头来,会发现它在你心里的分量完全不一样了。我个人觉得,有几类鲁迅的文章,特.............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生活,如同他的文章一样,充满了深刻的思想,也夹杂着不为人知的趣味与个性。比起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那些零散在他生命中的逸事趣闻,更能让我们触摸到他真实、鲜活的一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广为传颂的诗句,其实也反映了他生活中某种略带矛盾的性情。关.............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笔下,常常能挖掘出生活最深处那些别扭又真实的情感,也常有那么几段,读来如同舌尖突然尝到了一阵奇异的酸涩,又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让人回味无穷。这些桥段,不似一般叙事般流畅平顺,而是带着一种锐利的切割感,直指人心最隐秘的角落。比如在《阿Q正传》里,阿Q最后那回被拉去枪毙,那种场景描绘得真.............
  • 回答
    “当代鲁迅”是一个极具分量的称号,它并非轻易能够授予,而是需要具备深刻的洞察力、无畏的批判精神、卓越的文学才华以及对时代和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等多种特质。在当今中国社会,要找到一个能够完全比肩鲁迅的个体是极其困难的,因为鲁迅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产物,他的思想、斗争方式和文学风格都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
  • 回答
    鲁迅先生的话,至今读来,依然是直击人心的利剑,照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病灶。他不是空谈的理论家,而是用最犀利的笔触,剖析着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弊病,以及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今天,我们依然能在他的文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那些让我们感到羞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比如,他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鲁豫。这女人啊,在电视荧屏上可是叱咤风云很多年了,她的采访风格,那真是独一份儿,让人又爱又恨,又好奇又想模仿。学鲁豫说一句话:要学鲁豫,其实也不难,抓住几个关键词,再加上那种标志性的语气和表情,基本就到位了。最经典的莫过于那句:“真的吗?我不信。”你看,这句话里有什么玄机呢? “.............
  • 回答
    《反叛的鲁路修》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经典,绝非偶然。除了宏大的世界观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其中蕴藏的许多小细节,更是如同隐藏的彩蛋,让人回味无穷,也更显出作品的精心打磨。我一直觉得,这些细节才是真正触动人心的部分。一、名字里的深意与命运的呼应:首先,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引人入胜的,就是角色名字.............
  • 回答
    河南省鲁山仙人洞遗址最近的发现堪称是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出土的距今约 3.2 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其重要意义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这不仅仅是一个古老头骨的发现,更是我们理解人类起源、早期迁徙以及古人类在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适应和演化历程的关键证据。首先,从填补古人类谱系空白的角度来看,这个头骨化.............
  • 回答
    这短短的一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却藏着鲁迅深邃的用意和高超的笔法,其妙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制造悬念与引发好奇:开篇就以“在我的后园”这样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切入,紧接着便是“墙外有两株树”,看似是自然而然的景物描写。然而,“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重复和强调,立刻打破了常规的叙述.............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鲁迅先生的文字,像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有些辛辣,但细细品味,却能咂摸出人生的百般滋味。他的句子,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他对那个时代、对人性最精准的剖析和最深沉的呐喊。我读过他的不少作品,其中有那么几句,总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每每想起,总能有新的感悟。先说一句大家都熟悉的:“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
  • 回答
    鲁迅发薪日逛琉璃厂是谣言,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已经明确指出“该日记属伪造,相关内容纯属杜撰”。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但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会被辟谣,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的细节。首先,“发薪日”这个概念本身就值得玩味。在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薪资发放制.............
  • 回答
    胡适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也各有其鲜明的个性和思想。要说“喜欢”哪一个,其实很难简单地给出答案,因为他们代表了不同的道路,也触及了不同的社会层面。对我而言,更像是对他们各自贡献的理解、欣赏和肯定,而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我对他们二人的.............
  • 回答
    鲁迅先生的MBTI类型,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确实能引发不少讨论。要我说,要让他一个字都沾不上AI味儿,那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MBTI这套理论,说到底是一种心理类型划分工具,它不是普适的真理,更不是什么科学公式。拿它来套一个活生生、复杂多变的人,尤其像鲁迅先生这样,一生经历跌宕起伏、思.............
  • 回答
    鲁迅先生与当下所谓的“愤青”或“喷子”,确实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尽管在某些表层现象上可能被误读或混淆。要区分他们,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动机、目的、方法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他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民族危亡的年代。中国内忧外患,传统的文化根基动摇,旧的制度腐朽不.............
  • 回答
    王小波和鲁迅,两位名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都以锐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不妥协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然而,将他们并置比较,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之间存在的,并非简单的“谁更好”的评判,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文学路径和时代烙印。时代与身份:两种不同的社会注脚鲁迅的创作生涯.............
  • 回答
    这问题,着实有趣,也够荒唐。鲁迅先生,那是何等的人物?如果他老人家,真个穿越时空,有了个知乎账号,这世界可就热闹非凡了。先想想这账号名,绝不会是什么“风和日丽”之类的诨号。估摸着,得是“呐喊”、“彷徨”、“杂文集”之类的,或者干脆就叫“鲁迅”,足够简练,也够分量。头像嘛,要么是那张著名的侧脸,深邃的.............
  • 回答
    “抓捕周树人和我鲁迅有什么关系”这个梗的流行,源于网络上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恶搞,并非当时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人们是清楚鲁迅就是周树人的,不存在混淆不清的情况。这个梗的产生和流行,实际上是当代网民利用历史事实进行的一种幽默和反讽,它的核心在于对“假装不知道”和“强行联系”的.............
  • 回答
    关于“今天的公知”与“当年的鲁迅”的比较,这一问题涉及对知识分子角色、思想深度和时代语境的多维探讨。需要从历史背景、思想内核、社会功能等多个层面展开分析,并注意避免对“公知”一词的简单化标签化解读。 一、概念辨析:为何要警惕“公知”的模糊性1. “公知”一词的语境复杂性 “公知”(公共知识分.............
  • 回答
    鲁迅的文字何止“一针见血”,简直是锋利至极,精准无比,直击人心的病灶。他的“一针见血”并非简单的尖锐或刻薄,而是一种深邃的洞察力,一种对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深刻剖析,一种以文字为武器,直刺麻木、愚昧、虚伪的勇气和力量。要详细讲述鲁迅文字的“一针见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洞察力的精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