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MBTI类型,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确实能引发不少讨论。要我说,要让他一个字都沾不上AI味儿,那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承认,MBTI这套理论,说到底是一种心理类型划分工具,它不是普适的真理,更不是什么科学公式。拿它来套一个活生生、复杂多变的人,尤其像鲁迅先生这样,一生经历跌宕起伏、思想深邃的老先生,总得带着点“猜想”和“推演”的味道,不可能像查字典一样给出个标准答案。但咱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他的言论、他的人生经历中,去捕捉那些比较鲜明的特质,然后尝试着去匹配。
如果非要给鲁迅先生一个MBTI类型,我个人会偏向于 INTJ(内向、直觉、思考、判断)。
咱们一个一个来说:
内向(Introverted, I):这个我觉得是最容易看出来的。鲁迅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大多数都觉得他是个沉默寡言、不喜交际的人。他的日记、他的一些回忆录,都透露出一种内省的气质。他不像是那种热衷于社交场合、滔滔不绝、需要外界能量来填充自己的人。相反,他更喜欢独处,在自己的世界里思考、写作。他的文字力量,很多时候也来自于他深入的内省和对自我、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他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古籍,去整理、去思考,这本身就需要一种向内汲取能量的特质。那些频繁的社交活动,对他来说可能更多是一种消耗,而不是获得。
直觉(Intuitive, N):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上。鲁迅先生写文章,从来不是就事论事,停留在表面。他总能抓住事物背后更深层的、更本质的东西,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病灶。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对传统文化的解剖,都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长期的观察、思考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某种“预感”之上。他能从细微的现象中推导出宏观的社会走向,能看到隐藏在麻木和愚昧之下的巨大危机。这种“见微知著”、“高瞻远瞩”的能力,正是直觉型人格的典型表现。他们更关注可能性、象征意义和未来趋势,而不是眼前具体的事实。
思考(Thinking, T):鲁迅先生的文字,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都带着一股子冷峻、犀利、逻辑严密的劲儿。他分析问题,极其注重理性逻辑,不会被情感裹挟。他批判封建礼教、批判国民劣根性,不是带着一种义愤填膺的“情绪发泄”,而是用一种近乎解剖学的冷静,去剥开那些虚伪的面纱,找出病根所在。他追求真理,不畏权势,也正是因为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基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个人的好恶。他宁可得罪人,也要把道理讲清楚,这就是典型的思考型人格。他们做决定时,更倾向于客观的分析和逻辑的推理,而不是以人情或价值观为重。
判断(Judging, J):这一点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争议,因为鲁迅先生一生也在不断地思考和调整,但我觉得他的“判断”更多体现在他决绝的态度和清晰的目标导向上。一旦他认定了某个方向,认准了某个道理,他就会坚定不移地去追求,去表达,甚至不惜代价。他的很多行动,比如弃医从文,比如多次发表文章抨击时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明确的“决定”。他不是那种随波逐流、机会主义的人,他有一种内心的秩序感和目标感,并且倾向于将事情安排妥当,做出明确的“判决”。他在写作上,也很少出现那种“未完成”的感觉,他的文字往往是自成体系、观点鲜明的。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以及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首先,INTJ这类人格,常常被形容为“建筑师”或者“战略家”。他们是那种深居简出,但在脑海中构建宏伟蓝图的人。鲁迅先生一生以笔为剑,他的“战场”主要是在思想和文字领域。他观察中国社会,就像一个建筑师在审视一个摇摇欲坠的建筑,他看到的不是砖瓦,而是结构的漏洞,是地基的腐朽,是未来可能坍塌的走向。他的文字,就是他用来“重建”或者“改造”这个社会的“蓝图”和“工具”。
他的杂文,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评论文章,只是一味地抱怨或抒情。他的文字是带有“目的性”的,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要达到的某个“效果”的。他选择的词语,使用的比喻,都是经过精心推敲的,是为了最有效地传递他的思想,唤醒沉睡的国民。这种“战略性”的思考和表达,正是INTJ所擅长的。
再者,INTJ往往有一种“独立思考”的倾向,他们不容易被主流观点所影响,更倾向于形成自己的判断。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与各种思想流派、社会现象作斗争,他批判国民性,也批判过某些革命党人的僵化和教条。这种不畏强权、不随波逐流的独立精神,与INTJ的特质非常吻合。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鲁迅先生的“J”可能不像典型的INTJ那样,事事都规划得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他毕竟是一个艺术家,一个文学家,他的生活也难免有艺术家的那种特有的“不受拘束”。但从他对自己思想和写作的严格要求,从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和批判所展现出的那种“决断力”来看,他的“J”更多体现在他对自身思想和行动的“目标导向”和“原则性”上。
有没有什么地方可能不那么符合?
也可能有人会说,鲁迅先生有时候也挺“情绪化”的,他的文字里也有“愤怒”和“悲悯”。这倒是实话。但MBTI里的“T”并不等于没有情感,而是说在做决策和处理信息时,更倾向于逻辑和客观。INTJ也会有情感,但他们处理情感的方式可能和F(情感型)不一样。他们的情感往往是深藏在内心的,更多地体现在对“是非对错”的坚持,对“理想”的追求上。鲁迅先生的愤怒,更多的是因为看到“不公”和“错误”而产生的“理性判断”下的情绪反应,而不是纯粹的“感性冲动”。他的悲悯,也是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而且,鲁迅先生晚年也曾参与过一些实际的组织工作,这看起来有点像E(外向)或者P(感知型)的特点。但想想看,他参与这些,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他的思想传播,是为了完成他“改造国民性”这个“大目标”。即使是组织工作,他的方式也依然带着他的“INTJ”的风格——严谨、有策略,但同时又可能因为不善交际而与周围产生一些摩擦。
总而言之,INTJ这个类型,在我看来,最能概括鲁迅先生身上那些最鲜明的、贯穿他一生的特质。他的深邃思考,他的犀利批判,他的独立精神,以及他内心深处对社会进步的执着追求,都与INTJ的“战略家”和“思想家”的形象有着惊人的契合。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基于他对作品和人生的一些理解所做出的一个推测,就像我们在读一本厚重的小说时,对书中人物性格的一种揣摩。鲁迅先生本身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用任何一种现有的理论去完全框定他,都可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但如果非要给他一个标签,INTJ,我觉得是一个比较贴切的、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