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吧。我有个朋友,早上6点多去打球。然后在封闭式快速路上,撞死了个骑电动车的装修工人。那条快速路上是不让行人和电动车行驶的。而且他没有任何违章,没有超速,没有酒驾,但是执法部门的意思是,死人了肯定还是要担责,要赔钱,你们自己去协商价钱。
然后他想着承担一部分责任赔个几十就算了,对方不依。受害者这边就弄到媒体去了。最后故事就成了,某某上市公司老板的弟弟,一大早开着保时捷撞死了个无辜且要养一大家子人的贫苦老百姓。后来传着传着就成了,富二代早上从酒吧刚出来喝醉了撞死了个贫苦人。后来越闹越大,执法部门的意见成了你赶紧解决,不解决要实刑。后来没办法只有赔钱。而且还赔的不少,他这个赔了280多。
然后差不多的时候,间隔几个月吧。我另外个朋友,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在隔壁市撞死了一个人,赔了80不到。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他当时开的车是辆大众。
然后还有个类似的事。我认识个人家里房子外墙处理,找了几个人来弄,摔死一个人,赔了120。后来有次吃饭听我另外个朋友说,他认识个做外墙的包工头,跟着他做事手底下人死了就赔了30几了事。
同样一件事,你的经济条件不一样,可能赔的金额就不一样,这本来就很奇怪。
个人认为这是一起意外事件,就像驾驶人说的,他有错但他无罪。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我看了采访视频,嫌疑人他说:
走了这条路大概走了有十年左右了,也没出现,这个区域没有人在这走过,也没有说在这躺这个地方
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本不应该躺人或者走人,这就是给车走的。
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前提是嫌疑人有注意义务有注意能力,那么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有注意义务吗?
不应该!
因为就不应该有人躺到那里去!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驾驶人本身的注意义务,也就是对路面状况判断的义务,这是每一名车辆驾驶人都应该做的。
但是,回归到当天,嫌疑人自己都说开车一过来就看到了一张警车和四五个人,也就是说他注意了,他排除掉了警车和人的影响。
我们看监控视频,嫌疑人驾车右转过来的时候是贴着一名警察的,该名警察还有一个下意识走动避让的动作。
也就是说,他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身边的行人,排除了干扰,但是因为右转的视线被车和家属以及警察拦住了,在车头甩过来之后就来到了闸杆下,而此时死者又正好正正的躺在闸杆下,同样是视野盲区。
所以在司法机关模拟的时候,都在判断右转是否能看到,而模拟人员自己也说了:
很勉强能看到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要知道这种模拟是很刻意的,这种刻意并非我们一般驾驶人应该有的注意义务,是在拔高注意义务。
而且,不论再怎么模拟,都无法完美还原当天的情况,我们无法在事后对案件进行假设。
那么虽然这个案子不像三门峡这个一样,完全看不到。
但是结合警察在场、单位院内,车辆入口,人员躺在地上种种因素,实在不能认定这属于过失犯罪。
最后我想说,我们一些行政单位的执政水平太差劲了,这本是可以避免的意外,只要有人站在老人身边,安抚也好,劝说也好,或者单纯的疏散车辆都不会造成这一幕。
哪怕不安排人员,设置反光锥桶、或者暂时停止使用该闸杆,都能避免意外发生。
但硬是在五名警察以及家属在场的情况下,让意外发生,这真是感慨良多。
我是 @白韬律师 ,一个专业而有温度的律师,点关注不迷路。
电话(微信):13708732189
写于2021年12月17日晚
张某华被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刑拘。
后来,检察院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对张某提起公诉,并建议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两年半。
1.老人躺在门禁道闸下这种危险的地方,应该负最大责任。
2.门口的警车、人群影响了视线,干扰了自己的判断。
3.门口看热闹的人群也没有提醒自己,导致悲剧发生。
中午1点50分,张中华驾驶轿车正准备驶入郑州铁路局科研所大门。
大门口有几人站立,张中华一边注意着紧贴车辆右侧的人员,一边起步进院驶入院内,“咯噔”,伴随一声异响,车身随之震动,张中华当即停车下车查看情况,
此时他才发现,单位门禁的道闸杆下躺着一名堵门的老人,其后老人因被碾压身亡。
“这个地方要进出车,那还躺着一个人,不处理也不警示,这个肯定是有问题的。“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阻碍道路通行本身是一种违法行为,再就是对这个位置负有管理责任的人。
根据《刑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事情发生在2019年11月25日,张中华被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刑拘,被羁押3天后取保候审。
至少一点还留有余地,取保候审没有批捕。说明检察院也没有把握定罪。
为啥拖这么长时间呢,从取保到起诉约2年,建议刑期也是2年半,一般情况下过失致人死亡上限3年,再往后拖说不过去了
事情还有一定回旋余地。法院判无罪检察院不必担责,死者家属闹就是另一回事了
上庭审了,就是双方要硬刚了
某研究院工作人员,法律层面至少不是文化层次不高的货车司机(我可没说具体参考的哪个案子啊)那么好拿捏
家属赚了钱,还解决了养老问题,顺便还能讹一笔。
单位解决了多年的老问题,顺便少发一份工资保险,一点就可以打发走多年的灾星。
啊,这真是一场双赢的结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