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赢了,但暴露了很多问题,战术层面上打的不好。这点毛子自己也承认。
今年的电影(坦克)里,开头就是主角在诺坎门战后检查战场,发现了苏联坦克运用的一堆问题,比如步兵掩护不够,防不住20毫米口径武器等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纪念日,就把这个答案献给曾经的“日本帝国”吧。
一次苏联红军以少胜多,以优势的机械化部队完胜关东军的战役。
我只从军事的角度分析诺门坎战役。
在诺门坎战役之前,苏日双方并非没有冲突:
1935年6月3日,杨木林子事件,日军侦察兵和苏联边防军小规模对射;
10月6日,绥芬河北部,伪满洲国边防军与苏军骑兵冲突;
1936年3月25日,长岭子事件,日军侦察兵再次与苏联边防军对射;
8月26日,乌蛇沟子事件,苏军骑兵与一个日军步兵中队对射;
11月24日,观月台事件,苏军伏击日军侦察部队;
11月26日,张殿英事件,边境线冲突;
1937年6月30日,乾岔子岛,日军击沉苏军1艘炮艇,这次苏军意外的忍了。
乾岔子岛苏军的意外忍耐,让关东军有了极大的“信心”:
1938年7月29日,日本朝鲜军司令部的第19师团尾高龟藏中将决心“下克上”,主动出击苏联。
这次“下克上”关东军大获全胜,苏军死亡失踪792人,负伤2,752人。关东军526人死、900人伤,双方在8月11日停战。
等到诺门坎的时候,关东军为自己的“下克上”和落后的军事思想交了沉重的学费。
首先,关东军基于自己的运输水平(200-250公里),认为苏军不可能在650公里的距离上运输物资和部队:
与此对应的苏军,其恐怖的运输能力,和兵力调遣能力,绝不是关东军能比的了的:
其次,第23师团和安冈支队(第1坦克师团主力)越境攻击苏军,搞笑的是,第23师团没有一辆坦克,只有18门37毫米速射炮,12门76毫米连队所属炮,8门野战炮和4门120毫米榴弹炮。
第三,反被苏军围歼的第23师团,不得已展开了“夜战”:
而这种“夜战”,其实就是板载冲锋夜间版:
第三,等关东军反应过来被打的时候,在苏军大规模进攻前的第8天(8月12日),才组织了由荻洲立兵中将任职的第6军,在这之前,关东军对苏军的准备,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战斗过程其实没什么复杂的,除了在巴英査岗山的蒙古军队稍微吃了点亏之外,其他地区都是大获全胜,难度都出在路途遥远艰难,机械化部队不能全部按时到位而已(摩托化装甲第7旅和摩托化步兵第24团)。
苏军的主要损失集中在8月21-22日围歼大沙丘的关东军第6军,苏军的摩托化第9旅不得不提前参加了战斗。
诺门坎双方兵力编制:
苏军第1集团军(原地57特别军)编制:
步兵第36、57、82师,坦克第6、11旅,装甲汽车第7、8、9旅,第212伞兵旅。
共计有57,000人,498辆坦克,385辆装甲汽车。
关东军兵力
第23师团,第7师团第26、28步兵联队,第8国境守备队,关东军炮兵团(第3野战重炮兵旅团,下辖第1野战重炮兵联队、第7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第1炮兵侦察联队,穆棱重炮兵联队),第3、4战车联队,伪满洲军兴安骑兵师,第3军管区第3教导团。
至少58,925人
最终的损失,根据自情自报的原则:
苏军死亡失踪7,974人,负伤15,251人,其中大量的损失来源自把伤员运到遥远的赤塔,中途有很多战士来不及治疗而牺牲;
这段话可不是我编的,是日本官方记载的:
关东军损失的数据统计有4个,我分别列下
根据林三郎《关东军与远东苏军》记载:
关东军参战的15,975人当中,战死4,786人,负伤5,455人,失踪639人,患病1,340人,总计12,220人,超过80%的伤亡。
这个数据基本被推翻了,而且这本书除了能参考关东军的战略政策之外,三观非常的法西斯。
第二个记载,一般是这个图:
390+7306+19+1002=8717人的不可恢复损失,总伤亡为17,364人。
不过根据日本一向各种瞒报的尿性,这个数字不可信。
第三个是厚生省在昭和47年(1972年,中日建交)做的统计是战死11,124人,这个显然更靠谱一些。
格兰茨采信的数据是,日军死伤被俘总计有61,000人,这个数据应该大了,因为已经超过了关东军总共的参战人数。
综上所述,以不可恢复损失来看,苏军7,974人vs日军11,124人,约合1:1.4,苏军战损比是优势的。
政治上的影响,参谋本部把相关人士全部贬到预备役,换句话说也就是半退休状态:
新到任的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大将重新划分了分界线,给出了边界线之后20公里的缓冲区,规定即使苏军越过边境线,只要不超过缓冲区,就不准动用武力。
挨过打之后的关东军,面对苏军,算上暂时戒了“下克上的传统美德”。
而即使是处于大清洗状态的苏军,面对关东军,也占尽了优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