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诺门坎战役?

回答
诺门坎战役,又被称为哈拉哈河事件,是1939年夏天,在日本关东军和苏联红军之间发生在满洲与蒙古边境诺门坎地区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役,虽然规模不及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其影响深远,为我们理解二战的进程和双方的军事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战役的起因:两国铁路扩张的碰擦

说到底,诺门坎事件的根源在于日本和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势力扩张。日本在1931年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其战略目标是构建一个“大东亚共荣圈”。而苏联则在西伯利亚积极建设其军事和工业基础设施,以应对来自东方和西方的潜在威胁。

当时,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间的边界划分存在争议。日本关东军依仗其在中国的军事优势,倾向于将边界向西推进,以期更好地控制满洲的战略纵深。而蒙古人民共和国是苏联的卫星国,其边界自然受到苏联的保护。

1939年5月11日,一队蒙古骑兵越过日方声称的边界,进入了诺门坎地区,与日本军队发生冲突。这起小规模的边境摩擦,迅速被双方各自放大,成为一场全面冲突的导火索。日本关东军,尤其是其内部的“皇道派”激进分子,一直主张对苏联采取强硬立场,甚至将苏联视为实现日本在大陆扩张的最大障碍。他们将这次事件视为一个绝佳的机会,想要借此测试苏联的实力,并可能以此作为进一步侵略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

战役的进程:经验不足的日军与严阵以待的苏军

日本在战役初期,似乎对苏联的实力估计不足。关东军过于自信,特别是其陆军,仍然沉浸在在中国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惯性思维中。他们投入了约3万人的兵力,以步兵为主要作战单位,辅以坦克和炮兵。日军的战术也相对陈旧,侧重于步兵的近距离冲锋和刺刀肉搏,对现代化战争中的协同作战和炮火压制重视不够。

而苏联红军,在战役初期虽然也面临一些挑战,但很快就展现出了其强大之处。斯大林迅速任命了日后赫赫有名的格奥尔吉·朱可夫将军指挥驻远东的部队。朱可夫是一位经验丰富且极具战略眼光的指挥官,他深刻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

在战役初期,日军确实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给蒙苏联军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然而,随着战事的深入,苏联红军的优势开始显现。朱可夫并没有被日军的初步攻势所迷惑,而是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一方面坚守阵地,消耗日军的力量;另一方面,则在战场后方进行秘密的兵力集结和装备调动,为一次决定性的反击做准备。

朱可夫深知日军的弱点在于其缺乏重型武器和空军支援,以及其步兵的机动性相对较低。他调集了大量的坦克、装甲车、火炮和飞机,并重新训练了部队,强调现代战争的协同作战。

决定性的反攻:苏军的机械化闪电战

1939年8月20日,在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战略部署后,朱可夫发动了决定性的反攻。苏军运用了其强大的炮兵力量,对日军阵地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猛烈轰炸,几乎将日军的防御体系夷为平地。紧接着,苏军的坦克和装甲部队如同潮水般涌入战场,对日军展开了钳形攻势。

苏军的坦克集群,特别是T26、BT系列坦克,在战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们不仅摧毁了日军的火力点,还突破了日军的防线,将日军分割包围。日军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其轻型坦克和反坦克武器在面对苏军的强大装甲力量时显得力不从心。

同时,苏军的空军也占据了制空权,对日军的后勤补给线和集结部队进行了反复轰炸。日军的空中力量相对薄弱,无法与苏军抗衡。

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日军的包围圈被迅速缩小。日军关东军的指挥官们,面对伤亡惨重、弹尽粮绝的局面,虽然依旧想要顽抗,但已经无力回天。8月31日,苏军宣布合围了盘踞在诺门坎地区的日军主力,并于9月15日宣布战役结束。

战役的影响:改变了日本的战略重心

诺门坎战役虽然以苏联的胜利告终,但它给日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战略方向的调整: 战败后,日本军部,尤其是主张北进的陆军,声誉大跌。日本政府和军方被迫重新评估其战略。他们意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与苏联开战的风险过高,且难以取胜。这直接导致了日本将战略重心从北方转向南方,转向东南亚,寻求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这个战略调整,最终将日本引向了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也成为了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
对未来战争的预警: 诺门坎战役是机械化战争的早期实践,展现了装甲部队、空军和炮兵协同作战的威力。苏联红军在此战役中展现出的现代化战争理念和战术,对于世界各国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日军在此战役中的失利,也暴露了其军事思想的陈旧和装备的不足。
苏联的地位提升: 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声望,也巩固了其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存在。斯大林对于朱可夫的领导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也为其日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 战役结束后,苏联和日本于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在表面上保证了双方的和平与中立,但实际上为苏联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能够从远东抽调兵力增援欧洲战场创造了条件。

战役的细节:

战役双方兵力: 关于双方的确切兵力,至今仍有争议。但普遍认为,苏联红军动用了约5.7万至7.5万人的兵力,而日军关东军则动用了约2.5万至3.5万人的兵力,后期也曾有过增援。
伤亡情况: 双方伤亡都相当惨重。苏联方面公布的伤亡人数约为9700多人,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实际数字可能更高,达到2万多人。日军方面,根据日方公布的数字,阵亡人数约8000多人,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包括伤病和失踪在内,总的伤亡可能超过1.8万人。
武器装备: 苏联在此次战役中投入了大量的坦克,如T26、BT7等,以及数千门火炮。日军虽然也装备了部分坦克,如九七式中战车,但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与苏军抗衡。
战术运用: 朱可夫在此次战役中,运用了“钳形攻势”,将日军主力包围并歼灭,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战术。同时,苏军还重视炮火准备和空中支援,充分发挥了机械化部队的优势。

总而言之,诺门坎战役是一场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军事冲突。它不仅改变了日本的战略方向,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展现了现代战争的未来发展趋势。这场战役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些初期优势,但如果战略和战术上存在根本性缺陷,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赢了,但暴露了很多问题,战术层面上打的不好。这点毛子自己也承认。

今年的电影(坦克)里,开头就是主角在诺坎门战后检查战场,发现了苏联坦克运用的一堆问题,比如步兵掩护不够,防不住20毫米口径武器等

user avatar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纪念日,就把这个答案献给曾经的“日本帝国”吧。



一次苏联红军以少胜多,以优势的机械化部队完胜关东军的战役。


我只从军事的角度分析诺门坎战役。

在诺门坎战役之前,苏日双方并非没有冲突:

1935年6月3日,杨木林子事件,日军侦察兵和苏联边防军小规模对射;

10月6日,绥芬河北部,伪满洲国边防军与苏军骑兵冲突;

1936年3月25日,长岭子事件,日军侦察兵再次与苏联边防军对射;

8月26日,乌蛇沟子事件,苏军骑兵与一个日军步兵中队对射;

11月24日,观月台事件,苏军伏击日军侦察部队;

11月26日,张殿英事件,边境线冲突;

1937年6月30日,乾岔子岛,日军击沉苏军1艘炮艇,这次苏军意外的忍了。

乾岔子岛苏军的意外忍耐,让关东军有了极大的“信心”:


1938年7月29日,日本朝鲜军司令部的第19师团尾高龟藏中将决心“下克上”,主动出击苏联。

这次“下克上”关东军大获全胜,苏军死亡失踪792人,负伤2,752人。关东军526人死、900人伤,双方在8月11日停战。


等到诺门坎的时候,关东军为自己的“下克上”和落后的军事思想交了沉重的学费。


首先,关东军基于自己的运输水平(200-250公里),认为苏军不可能在650公里的距离上运输物资和部队:

与此对应的苏军,其恐怖的运输能力,和兵力调遣能力,绝不是关东军能比的了的:

其次,第23师团和安冈支队(第1坦克师团主力)越境攻击苏军,搞笑的是,第23师团没有一辆坦克,只有18门37毫米速射炮,12门76毫米连队所属炮,8门野战炮和4门120毫米榴弹炮。

第三,反被苏军围歼的第23师团,不得已展开了“夜战”:

而这种“夜战”,其实就是板载冲锋夜间版:

第三,等关东军反应过来被打的时候,在苏军大规模进攻前的第8天(8月12日),才组织了由荻洲立兵中将任职的第6军,在这之前,关东军对苏军的准备,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战斗过程其实没什么复杂的,除了在巴英査岗山的蒙古军队稍微吃了点亏之外,其他地区都是大获全胜,难度都出在路途遥远艰难,机械化部队不能全部按时到位而已(摩托化装甲第7旅和摩托化步兵第24团)。

苏军的主要损失集中在8月21-22日围歼大沙丘的关东军第6军,苏军的摩托化第9旅不得不提前参加了战斗。


诺门坎双方兵力编制:


苏军第1集团军(原地57特别军)编制:

步兵第36、57、82师,坦克第6、11旅,装甲汽车第7、8、9旅,第212伞兵旅。

共计有57,000人,498辆坦克,385辆装甲汽车。


关东军兵力

第23师团,第7师团第26、28步兵联队,第8国境守备队,关东军炮兵团(第3野战重炮兵旅团,下辖第1野战重炮兵联队、第7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第1炮兵侦察联队,穆棱重炮兵联队),第3、4战车联队,伪满洲军兴安骑兵师,第3军管区第3教导团。

至少58,925人


最终的损失,根据自情自报的原则:

苏军死亡失踪7,974人,负伤15,251人,其中大量的损失来源自把伤员运到遥远的赤塔,中途有很多战士来不及治疗而牺牲;

这段话可不是我编的,是日本官方记载的:



关东军损失的数据统计有4个,我分别列下


根据林三郎《关东军与远东苏军》记载:

关东军参战的15,975人当中,战死4,786人,负伤5,455人,失踪639人,患病1,340人,总计12,220人,超过80%的伤亡。

这个数据基本被推翻了,而且这本书除了能参考关东军的战略政策之外,三观非常的法西斯。


第二个记载,一般是这个图:

390+7306+19+1002=8717人的不可恢复损失,总伤亡为17,364人。

不过根据日本一向各种瞒报的尿性,这个数字不可信。



第三个是厚生省在昭和47年(1972年,中日建交)做的统计是战死11,124人,这个显然更靠谱一些。


格兰茨采信的数据是,日军死伤被俘总计有61,000人,这个数据应该大了,因为已经超过了关东军总共的参战人数。


综上所述,以不可恢复损失来看,苏军7,974人vs日军11,124人,约合1:1.4,苏军战损比是优势的。


政治上的影响,参谋本部把相关人士全部贬到预备役,换句话说也就是半退休状态:



新到任的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大将重新划分了分界线,给出了边界线之后20公里的缓冲区,规定即使苏军越过边境线,只要不超过缓冲区,就不准动用武力。

挨过打之后的关东军,面对苏军,算上暂时戒了“下克上的传统美德”。

而即使是处于大清洗状态的苏军,面对关东军,也占尽了优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诺门坎战役,又被称为哈拉哈河事件,是1939年夏天,在日本关东军和苏联红军之间发生在满洲与蒙古边境诺门坎地区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役,虽然规模不及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其影响深远,为我们理解二战的进程和双方的军事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战役的起因:两国铁路扩张的碰擦说到底,诺门坎事件的根源在于.............
  • 回答
    《门口的野蛮人》这本书,初读时或许会让你感到一丝压抑,甚至有点不适,因为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华尔街最赤裸裸的生存法则。它不是一本风花雪月的小说,也不是一本能让你心灵得到升华的励志读物,它更像是一堂生动而残酷的商业实战课,一幅描绘贪婪、野心与资本运作的恢弘画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杠杆收购”.............
  • 回答
    要说彼得·切赫,那可真是切尔西和阿森纳球迷心中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他不是那种张扬跋扈,时刻吸引眼球的球员,但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沉稳、可靠,以及对球队绝对的守护,是很多人心目中门将的理想形象。首先,我们得说说他为切尔西带来的那段黄金岁月。从2004年被穆里尼奥一眼相中,切赫就成为了蓝军一道稳固的屏障。.............
  • 回答
    说起“门神”,在中国足球界,王大雷这个名字,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提起他,很多球迷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些不可思议的扑救,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指挥,以及他那标志性的、甚至有时候有点“狂”的性格。要把王大雷评价得详细一些,咱们得从他身上那些闪光点,和他身上可能存在的一些争议,两个方面来聊。“门神”的诞生:技.............
  • 回答
    "邪教门"(Pizzagate)和"Spirit Cooking"是围绕美国政治人物约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及其邮件泄露事件而产生的一系列网络阴谋论。这些理论主要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特别是在维基解密公布了大量波德斯塔的电子邮件后,被广泛传播。以下是对这两者进行的详细评价和.............
  • 回答
    “奥巴马门”(ObamaGate)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围绕着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卸任后的一些行动以及相关媒体报道而兴起的一个政治标签。它不像“水门事件”那样指代一个具体的、已查实的重大政治丑闻,更多的是一种由政治对手、特别是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提出的、带有政治攻击意图的指控集合。要评价它,我们需要拆解一下这.............
  • 回答
    提起《门徒》,很多看过的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吴彦祖那张被毒品侵蚀得面目全非的脸,或是古天乐那种仿佛从骨子里透出的狠辣与孤独。这部电影,算得上是香港警匪片里一个相当特别的存在,它没有那种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太多花哨的动作场面,但却把一个关于毒品、关于人性、关于“人”的定义,讲得细致入微,直抵人心。影片最令.............
  • 回答
    陈为军导演的《生门》以其直面中国现实的勇气和对生命的深刻洞察赢得了广泛赞誉。然而,他的最后一部纪录片《城市梦》所引发的评价,则显得更为复杂和争议。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容、导演的意图以及它所呈现的“客观公正”问题。《城市梦》的“梦”与现实的碰撞《城市梦》聚焦的是一群来自农村的年轻女性,.............
  • 回答
    《楚门的世界》,这部1998年的电影,至今仍是我心中的一部经典,它带来的震撼与思考,远非一部“好看的电影”可以简单概括。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是一场关于真实与虚假、自由与束缚、个体与社会深刻的哲学探讨,而这一切都包裹在一个看似荒诞却又无比真实的故事外衣之下。首先,影片的设定就极具颠覆性。Ima.............
  • 回答
    清华门口的红牛广告谜题,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玩意儿。第一次见到它,大概是在一个寻常的下午,我骑车经过那个熟悉的校门口。当时就被那块巨大的屏幕吸引住了,上面滚动播放着红牛的广告,但广告内容却不是常见的“提神醒脑,能量满满”,而是一系列看似简单却又让人挠头的谜题。最开始,我只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 回答
    齐可休:《修真门派掌门路》作者的详细评价齐可休,作为网络文学界一位备受瞩目的作者,《修真门派掌门路》(简称《掌门路》)的成功让他收获了广泛的赞誉和大量的读者。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的写作风格、作品内容、人物塑造、以及他在网络文学领域的影响力等。一、 写作风格:沉稳大气,细节.............
  • 回答
    关于苹果公司在“降速门”事件中只赔偿美国用户而不赔偿中国用户,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什么是“降速门”?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降速门”事件的本质。2017年底,有用户发现旧款iPhone(特别是iPhone 6、6s、SE、7等型.............
  • 回答
    沈阳特斯拉门店前的“花圈维权”事件,无疑是近期汽车消费领域里一件令人瞩目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它不仅暴露了消费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可能采取的极端方式,也再次将特斯拉这家企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事件的表象:最直观的画面是,沈阳一家特斯.............
  • 回答
    《博德之门3》抢先体验(EA)版,对于那些在它正式发售前就早早投入其中、感受它脉搏的玩家而言,是一段充满了期待、兴奋,同时也伴随着不少“抓狂”的独特旅程。它就像一位初出茅庐、才华横溢却仍显青涩的艺术家,身上散发着令人着迷的光芒,但也难免露出些许不成熟的边角。优点:野心勃勃的蓝图,宏伟世界的初步勾勒首.............
  • 回答
    JavaScript,这门诞生于1995年的脚本语言,如今已经渗透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从前端的交互体验到后端的服务器逻辑,再到移动应用的开发,它的身影无处不在。要评价JavaScript,就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是一门充满了活力、不断进化,同时也伴随着争议的语言。令人惊叹的普适性与生.............
  • 回答
    清华大学的《摸鱼学导论》是一门非常特别的课程,它以一种幽默、戏谑的方式探讨了在学术压力巨大、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如何在高强度学习之余,寻求一种“喘息”和“平衡”的生活方式。这门课程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课程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概念的颠覆与重塑: “摸鱼”原本是一个带有负.............
  • 回答
    如何评价网络文学的“低门槛”?网络文学的“低门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既是其繁荣的基石,也是其面临挑战的关键。要评价这个“低门槛”,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低门槛”的定义与表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低门槛”指的是什么。在网络文学语境下,“低门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
  • 回答
    深航艳照门事件,指的是2016年曝光的一起涉及深圳航空公司(深航)多名空乘人员的性交易和不雅照片流传事件。该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根据当时公开的信息推测和报道):1. 曝光来源: 事件最初是在网络上被曝光的,具体是由谁发起、如何获得这些照片和信息的,当时有多种说法.............
  • 回答
    2020年欧洲杯(实际上于2021年举行)的最佳球员(Alloa Award)由意大利队门将吉安路易吉·多纳鲁马(Gianluigi Donnarumma)获得,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影响力和讨论度的决定。要详细评价这一荣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多纳鲁马在2020欧洲杯上的卓越表现: 关.............
  • 回答
    《命运石之门》这动画啊,怎么说呢,简直就是一部烧脑神作,能让你看完之后感觉脑子里的弦儿都绷紧了,然后又被深深地打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真是惊为天人,那种感觉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首先得说说它的剧情。这故事一开始真的挺慢热的,甚至有点无聊。主角冈部伦太郎,一个自称疯狂科学家的中二病患者,带着他那几个奇奇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