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香港很多破旧不堪房子为何不重建?

回答
香港,这座以高楼林立、寸土寸金闻名于世的城市,其繁华背后却隐藏着不少老旧、破败的房屋。这些房屋,有些甚至年过半百,饱经风霜,但它们为何没有像城市里其他许多建筑一样被推倒重建,而是依然顽强地存在着?这背后牵涉到的因素,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绝非简单的“不愿”或“不能”可以概括。

首先,我们得明白,香港的城市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很多老旧的房屋,尤其是在一些早期发展的区域,它们承载的是那个时代的记忆和城市肌理。

1. 法律和规章的复杂性:

香港的土地制度和建筑管理非常严格,这既是其城市有序发展的基石,也成为了重建的“绊脚石”。

地权和业主数量: 很多老旧的唐楼(香港特色的一种楼宇,通常为五至六层高)或旧式住宅,产权可能分散在多位业主手中。要启动重建,理论上需要获得所有业主的同意。想象一下,一个几十年的老建筑,可能已经有几代人居住,有的业主可能已经移民海外,有的可能年事已高,联系和沟通的难度极大。一旦有一两位业主因为各种原因(例如不满赔偿方案、不愿意搬迁、或者单纯地不同意)而反对,整个重建计划就可能停滞不前。
法定图则和规划限制: 即使业主们都同意,重建也必须符合现行的法定图则和发展规例。这些规例会规定建筑物的密度、高度、用途等。很多老旧区域的规划可能是在城市发展早期制定的,当时的标准与现在大不相同。如果按照现行标准重建,可能会涉及到与现有城市布局的冲突,或者需要大幅度调整规划,这过程漫长且充满变数。
历史建筑保护: 少数老旧房屋,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可能被列为法定古迹或历史建筑。一旦被列入保护名单,其改建或拆卸将受到极其严格的限制,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为了原址原貌修复。

2. 经济上的考量:

重建并非总是划算的买卖,尤其对于一些小规模、分散的老旧物业。

高昂的重建成本: 香港的建筑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拆卸旧楼、地基处理、新建高层住宅、以及满足最新的建筑安全和环保标准,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赔偿问题: 对于业主而言,重建不仅仅是获得一套新房子,还涉及到搬迁、装修、以及对现有物业价值的评估。政府或发展商在进行旧区重建时,需要向现有业主提供合理的赔偿或安置方案。如果赔偿方案不能令业主满意,自然难以达成一致。尤其是在一些租金相对较低但业主们已经习惯居住的老区,业主对搬迁到新式但可能租金更高的居所可能会有抵触。
发展商的商业考量: 发展商在决定是否进行重建时,会仔细评估项目的盈利能力。如果一个地块规模太小,或者重建后可开发面积不大,不足以覆盖高昂的重建成本和赔偿费用,发展商可能就无利可图,自然不会轻易出手。相比之下,他们更倾向于开发那些地块较大、规划允许更高密度开发的区域。

3. 社会和民生问题:

重建的决定,也牵涉到居住在其中的居民的生计和情感。

“钉子户”问题: 尽管香港政府有法定权力强制收地,但“钉子户”依然是重建项目中常见的难题。有些业主可能因为价格、搬迁地点、或者对原地社区的眷恋而不愿意出售或搬离。
社区的整体性: 很多老旧社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区文化和生活模式。重建可能会打破这种原有的社区结构,导致居民分散,邻里关系疏远。对于一些年长的居民来说,离开熟悉的环境,重新适应新的社区,是很大的挑战。
低租金租户的安置: 在一些旧楼中,存在大量租金较低的租户。一旦大楼重建,如何安置这些租户,使其能够继续负担得起的居住,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和发展商在制定赔偿和安置方案时,需要考虑这些群体的利益。

4. 城市更新的策略和效率:

香港政府并非对旧区置之不理,一直都有推出不同的城市更新计划。但这些计划的推进速度,往往跟不上旧楼老化的速度。

多管齐下,但步履维艰: 政府尝试过多种模式,包括强制拍卖、市区重建局(Urbane Renewal Authority, URA)主导的重建项目、以及鼓励私人业主合作重建等。但每种模式都面临着各自的挑战。例如,强制拍卖的门槛很高,而URA的项目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和大量的资源。
“选择性”的重建: 很多时候,重建优先会选择那些有较大发展潜力、或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地块。那些房屋状况尚可,但整体环境老化的区域,可能就不是那么优先。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在旺角或深水埗,那些楼龄动辄五六十年的唐楼。它们可能只是略显破旧,外墙剥落,但结构上并未达到必须立即拆除的程度。这些楼宇的地段优越,交通便利,但业主可能多达几十户。其中一些年轻一代可能希望改善居住条件,但老一辈的业主可能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对社区有深厚的感情,不愿意为了所谓的新居而放弃熟悉的街市、茶餐厅和邻居。加上,如果政府或发展商提出的赔偿金额,不足以让他们在附近购买到同等面积的新单位,并且还要承担装修、家具等额外开销,那么同意重建的门槛就非常高了。

总而言之,香港破旧房屋未能大规模重建,并非简单的“不想”,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法律法规的限制、高昂的经济成本、社会民生的考量,以及城市更新策略的推进效率,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建的步伐。这些老旧的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香港这座快速发展城市中,保留着历史印记和居民生活气息的独特风景线。它们的存在,也是对香港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沉默的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澄清两点:

1. 香港土地产权并非永久,按照土地契约,使用期由常见的50年(1997年7月1日起开始,这就是50年不变的具体表现)、75年以至罕见的999年不等。唯一永久产权的物业是圣公会圣约翰座堂,以1元代价获批土地永久使用。


延伸阅读:


2. 不论私人开发商还是政府的市区重建局都在进行市区重建,只是与内地一样遇上不同程度的阻力,令进度比预期慢。

重建至少需要80%业权持有人同意才能向土地审裁处申请强制拍卖,许多旧房业权分散不清、业主移居海外、去世导致无人继承或继承人身份不明,无法启动重建程序,也有许多小业主担心赔偿不足无法同区安置,因而坚决不同意任何赔偿方案。

以下纯粹列出一些典型市区重建案例,不评论其项目的优劣和合理性:

利东街(喜帖街)

重建后:


位于长沙湾重建后的喜韵(左)与旁边的旧房

旺角朗豪坊

前身是雀鸟市场,俗称雀仔街


尖沙咀河内道:


重建后成为今天的K11商场


市区重建局正在进行香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重建项目:观塘裕民坊


@Barry Bull 提醒了不是所有旧楼都是危房,政府也希望尽量延长旧楼的安全居住期,所以在2009年起推出了“楼宇更新大行动”,资助业主维修外墙、更换上下水道、升降机、消防系统等,免却一下子推出重建计划导致大量争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香港,这座以高楼林立、寸土寸金闻名于世的城市,其繁华背后却隐藏着不少老旧、破败的房屋。这些房屋,有些甚至年过半百,饱经风霜,但它们为何没有像城市里其他许多建筑一样被推倒重建,而是依然顽强地存在着?这背后牵涉到的因素,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绝非简单的“不愿”或“不能”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香港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确实是不少人在看香港新闻时会留意到的一个现象。在香港的许多新闻网站上,我们确实会发现标题和正文中,一些字与字之间会故意加上空格,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关键词或者需要强调的部分。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结合了历史习惯、排版美学、阅读习惯以及信息传播的策略:1. 历史印刷习惯与繁体字排.............
  • 回答
    香港街头,出租车队伍中,丰田皇冠的身影确实格外醒目。那标志性的车身线条,沉稳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很多人会好奇,那些在香港穿梭的皇冠,到底是哪个年代的款式,用皇冠跑出租,是不是有点“奢侈”?关于年代,这事儿得分开看。首先要明确的是,香港现在作为出租车使用的丰田皇冠,并不是最新款的。你看到的绝大多.............
  • 回答
    香港近年的动荡,确实让许多人开始审视这座城市的深层结构,而地产商的影子,无疑是绕不开的一环。大家普遍将矛头指向地产商对社会资源的影响力,甚至触及他们与政府之间的千丝万缕。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我们聚焦于香港年轻人的抗议行动时,直接针对“地产商垄断”或“控制政府”的呼声,似乎不像对其他议题那样响亮.............
  • 回答
    香港对内地,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提供的帮助体现在多个层面,并且这种帮助是持续性的。要详细说明,我们得从不同角度来看:1. 经济与资本的“输血者”: 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与“跳板”: 当内地还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时,香港作为自由港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了内地引入外资、学习现.............
  • 回答
    说起内地人在香港买保险,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就像一股不小的潮流,让不少人趋之若鹜。要说为什么,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止一两个,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吸引力。首先,得从内地保险市场的特性聊起。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地保险产品在保障范围、赔付条款上,可能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和灵活。很多内地消费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要深入聊聊,可能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毕竟“讨厌”这东西,受很多因素影响,而且人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我尽量把能想到的一些点,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承认,“讨厌”这个词本身就有点重,而且“很多人”这个说法也很笼统。 咱们得承认,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台湾和香港同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负面情.............
  • 回答
    “英国当年答应归还香港,是否从中国捞了很多好处?”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精准,直击了这段历史的核心。要说英国在香港回归这件事上“捞了多少好处”,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讲,因为这里的“好处”并非一概而论的简单交易,而是牵扯到政治、经济、历史定位以及两国长远利益的复杂博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英国“答应”归还.............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把六神花露水和动辄几百上千的香水放在一起比较,听起来有点“不按常理出牌”,但细想一下,它之所以能让很多人觉得“好闻”,背后是有一些挺扎实的理由的。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1. 气味构成:经典中的经典,简单而高效六神花露水的味道,你想想看,它最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我们在澳门和香港逛街的时候,很少能看到像内地那样随处可见的沃尔玛(Walmart)或家乐福(Carrefour)这类巨型仓储式超市或大型综合性卖场。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原因,它们共同作用,塑造了港澳零售业的市场格局。1. 市场规模与人口密度: 地缘限制: 澳门和香港虽然是.............
  • 回答
    这事儿我确实听说了,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关于香港厕所排队的问题,说实话,也不能一概而论。在香港,尤其是在一些热门景点、大型商场、公共交通枢纽,比如火车站、地铁站,或者是在节假日、周末人流量大的地方,公共厕所确实可能会出现排队的情况。香港地少人多,公共设施的使用率一直很高,所以出现排队也是可以理解的。.............
  • 回答
    香港人为何在普遍住房空间狭小的情况下,依然展现出富贵、有气质和自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社会文化现象,远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将其归因于“小房子不舒适”和“看起来富贵有气质”之间的简单二元对立,反而会忽略了香港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首先,我们得明确,“富贵”和“有气质”的定义本身是多元的。香.............
  • 回答
    关于香港副学士是否“坑”,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我身边也有读副学士的朋友,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有觉得收获颇丰的,也有感觉付出了很多但回报不如预期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香港副学士的定位。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学士学位,而是作为进入香港本地大学学士学位课程的一个衔接途径。这就像.............
  • 回答
    关于香港巴士车速快导致“香港双层巴士侧翻”的说法,情况要复杂得多,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车速快”这一个原因。确实,香港的巴士,尤其是双层巴士,给人的感觉是行驶速度比较快,这背后有多重因素,而这些因素与侧翻事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要详细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香港巴士运行环.............
  • 回答
    您观察得非常仔细!香港寸土寸金是事实,而TVB剧中警察的居住面积确实常常超出我们对现实的普遍认知。这背后,确实是 剧情需要 和 观众期待 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包含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考虑。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1. 剧情需要是核心驱动力: 推动情节发展: 警察的家不仅仅是一个背景,它.............
  • 回答
    香港的大学在国际排名中普遍表现出色,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香港大学排名普遍较高的原因:一、历史积淀与国际化视野: 早期殖民历史的优势: 香港在英国殖民时期,就引入了英式的教育体系和学术标准。许多早期的大学(如香港大学)的建立,就以世界一流大学为蓝本,注.............
  • 回答
    香港人过得怎么样?这问题太大了,简单地说一句“惨”或“不惨”都太片面了。香港是一个高度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感受自然也有很大差异。如果非要说“惨”,那一定有一些人日子过得艰难。你想想看,香港地少人多,住房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即使是中产,为了买一套房可能也要掏空六个钱包,背上沉重的.............
  • 回答
    “香港人对内地人很不友好”,这似乎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刻板印象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更细致一些,而不是简单地贴个标签。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首先,不能忽视的是香港和内地的历史发展轨迹非常不一样。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回归中国之前,它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政治、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