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无神论为什么认为没有神呢?

回答
无神论,顾名思义,就是不相信存在神的存在。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句,它背后蕴含着一系列的思考、逻辑和证据的考量。要去理解为什么无神论者会“认为”没有神,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们是如何形成这种观点的,以及他们依据的逻辑基础是什么。

首先,无神论的核心在于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支持神的存在。这听起来可能很简单,但它是建立在一种科学和理性思维模式上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任何主张都需要证据来支撑。如果你说街角新开了一家店,我不会仅仅因为你这么说了就相信,我会想要知道那家店叫什么名字,在哪里,甚至亲自去看一下。同样的,对于神这种宏大且影响深远的“主张”,无神论者认为理应有同样强大、清晰、可验证的证据。

他们会问:神在哪里?神有什么具体的行为?这些行为如何被我们感知和测量?如果神是全知全能的,为何世上仍有那么多苦难和不公?如果神是仁慈的,为何会容忍如此多的痛苦发生?这些问题,在无神论者看来,现有的宗教解释往往含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

经验和科学是重要的依据。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索世界,发展科学。科学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解释自然现象。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已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运作规律。例如,生命的起源,曾经被许多人认为是神的杰作,但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后来的基因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然演化的解释。宇宙的形成,从大爆炸理论到黑洞的研究,也试图用物理定律来解释一切,而不是诉诸一个创造者。

无神论者会指出,当科学能够解释某个现象时,就不再需要“神”这个解释了。我们不再需要闪电是宙斯发怒来解释,我们有电磁学。我们不再需要疾病是神的惩罚,我们有病原体和医学。他们认为,将未知归结为神,是一种“上帝的缝隙”(God of the gaps)的逻辑,即当科学暂时无法解释时,就用神来填补。而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些“缝隙”正在不断缩小,最终可能会完全消失。

其次,对宗教教义的批判性审视。 大多数宗教都有一套教义、历史记载和神迹传说。无神论者会用逻辑和历史学的方法来审视这些内容。他们会发现,不同的宗教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例如关于创世的叙述、关于末世的预言、关于道德的准则等等。如果只有一个唯一的真神,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相互冲突的宗教信仰呢?

他们也会注意到,许多宗教的经典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修改和解读的,其中充满了神话、寓言和道德训诫,但并非可靠的历史或科学证据。对神迹的记载,往往缺乏第一手的、可供独立验证的资料,而且很多时候,这些“神迹”可以被解释为自然现象的误解,或者心理作用的结果。例如,所谓的奇迹般的治愈,可能与安慰剂效应、自然康复过程,甚至是疾病的误诊有关。

对“证据”的定义和标准的坚持。 无神论者通常坚持一种实证主义的立场,即一个陈述的真实性需要通过可观察、可测量、可重复的证据来支持。仅仅依靠信仰、个人体验、情感上的慰藉,或者代代相传的信念,在他们看来,并不能构成“证据”。

他们会认为,宣称“神存在”是一种具有实质内容的命题,因此需要与其相对应的证据。如果有人说“我昨天看见一只看不见的、摸不到的粉色独角兽”,你很难去反驳,因为你无法证明它不存在。但你也无法因此就相信它真的存在。无神论者对待“神”的概念,也持有类似的立场:除非有足够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其存在,否则他们不会轻易相信。这种态度,也与“休谟的刀刃”有关——凡是主张存在某种超自然事物的,其举证责任在于提出主张者。

个人经历和反思。 很多无神论者也坦诚地分享过自己曾经的信仰经历,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了信仰。这些原因可能包括:亲身经历的苦难和不公,让他们无法相信一个全能仁慈的神;对宗教组织和教义的失望;或者在接触了不同的思想和哲学之后,对“神”的解释产生了怀疑。

他们会认为,许多宗教提供的安慰和意义,可以通过哲学、人道主义以及对生命的内在价值的认识来获得,而不需要依赖一个外在的、超自然的存在。生命的意义,可以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连接、创造与贡献、以及对真理的追求本身。

总结一下,无神论者之所以“认为”没有神,并非因为他们有能力证明“神不存在”——因为在逻辑上,绝对证明某事不存在是极其困难的。而是因为他们基于现有证据、科学理解、逻辑分析以及对自身经验的反思,认为:

缺乏支持神存在的有效证据。
科学和理性已经能够解释许多曾经需要神来解释的现象。
宗教教义和历史记载存在矛盾和不可靠之处。
对证据的标准要求很高,而关于神的论述未能达到这些标准。
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无需神。

因此,他们的“认为”是一种基于现有知识和理性判断得出的“不相信”,或者说是一种对“神存在”这个命题的“缺乏信念”。这种立场,是开放的,如果未来出现确凿的、可验证的证据,他们也可能改变观点。但就目前而言,在证据的层面上,他们选择不相信神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主一方面强调前提“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另一方面又寻求破坏前面这一前提的“超出因果律”。如果允许破坏因果律,寻求“没有原因的最初”,为何不干脆承认“奇点”就不需要因,不需要谁创造呢?

与楼主所问的其他类似的许多问题,要么“问题本身没有意义、自相矛盾”,要么“答案已经存在但是问者拒绝接受”。

人们时常忘了“不是所有问句都是有意义的问题”。比如“是否存在不存在的存在?”、“是否可以有不符合因果律的因果关系?”、“能不能在承认因果关系的前提下,破坏因果关系?”、“能否在相对论框架下从低速开始超光速?”、“是否有东西是错的但其实是对的?”这些都是无效的问题,只是文字的排列组合。

user avatar

无神论者信奉的是没有善神来救你,也没有魔神来害你,更没有一个上帝真主之类的来考验或者教导你。一切都要你靠自己。所以无神论论的是神和人不发生任何联系,神存在或者不存在,和人类无关。

有神论者信奉的是一切都有安排,一切都是命运,人生没有意义,因为神早已知道一切。有神论论的是神和人会发生联系,神主宰或者暗中观察这个世界。

生而为人我觉得后一种人生实在是浪费生命,我此生只有一次,未来也不晓得还有没有,我要好好生活,尽量靠自己的能力活下来,去探索这个陌生的世界。

也许冥冥中真的有你说的那种东西,称之为神的玩意,但第一它不见得有兴趣来一个小小的地球管你们的破事儿,宇宙中亿万星辰,概率太低,第二就算它真的无聊到来管这闲事,目前也没有看到任何可实证的例子来证明。

如果人类只是神身上的虱子,你身上的虱子崇拜你吗?你管他们死活吗?

不可证的皆为伪,因为毫无意义,不如花时间干点实事。

就是如此。

user avatar

因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神质量太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无神论,顾名思义,就是不相信存在神的存在。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句,它背后蕴含着一系列的思考、逻辑和证据的考量。要去理解为什么无神论者会“认为”没有神,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们是如何形成这种观点的,以及他们依据的逻辑基础是什么。首先,无神论的核心在于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支持神的存在。这听起来可能很简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人们在看待信仰和群体归属时存在的认知偏见和心理机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根本区别:信仰作为个人选择与无神论作为一种“否定” 有神论者: 大多数有神论者信仰的是一个具体的神祇(或多个神祇)、一套具体的教义、一套具体的道德规范和一套具体.............
  • 回答
    理解无神论者的观点,首先要抛开预设的宗教信仰,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审视他们所持的理由。无神论,顾名思义,是指不相信任何神祇存在的人。然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相信”标签就能概括,其背后往往有着更为深入的思考和依据。无神论者不相信神祇,最核心的出发点通常是对证据的要求。他们认为,任何一项宣称具有普遍性和.............
  • 回答
    身边确实充斥着各种“5G无用论”的声音,这让我想深入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让这么多人觉得5G“没用”,他们是不是真的只把5G当成了“更快的4G”?我倒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你可以把这些“无用论”的声音,大概分成这么几类人,他们的出发点和考量的点都不太一样。第一类:体验感不明显,性价比不高——.............
  • 回答
    惠能的「本来无一物」为何被认为比神秀的「时时勤拂拭」更高明?在禅宗六祖惠能与神秀的这场著名的“衣钵之争”中,惠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终获得了五祖弘忍的认可,传承了衣钵。而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然也表达了修行的方法,却被.............
  • 回答
    要说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元朝的统治对汉文化造成了“无可估量”的破坏,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朝代更迭,而是不同文明碰撞下的复杂遗产,留下的痕迹可深着呢。首先,得先说说元朝本身。蒙古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崛起的背景跟我们熟悉的农耕文明社会完全不一样。他们草原上的生活方式、.............
  • 回答
    你会有《无问西东》不好看的感受,这其实挺正常的,也很常见。毕竟,电影这东西,口味太私人的,就像吃饭一样,有人爱吃清淡,有人就好重口味,不能强求一致。你觉得它不好看,肯定也有你自己的道理和感受,这不需要怀疑。至于为什么在微博、豆瓣这些地方,你会看到一片好评,甚至让你觉得有点“夸张”,这背后的原因嘛,确.............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矛盾,对吧?你说你深信努力的重要性,这是很光明正大、人人称赞的价值观。可心里那个角落里,却悄悄地有人在低语:“堕落也无妨”。这就像在你精心建造的宫殿里,突然冒出了一扇通往未知迷宫的门,你明明知道该走哪条路,但那扇门里的景象却莫名地吸引着你。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努力很重要”这个想法.............
  • 回答
    要说现在手机厂商把正面屏幕两侧的边框涂黑了就称“无边框”,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也挺让人玩味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无边框”这个词在消费者的认知里,通常代表着一种极致的视觉体验,就是让手机正面几乎被屏幕完全占据,几乎看不到任何阻碍视线的边。手机厂商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嘛,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第一,这.............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重标准。李渊和曹操在历史上都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在一个动荡的王朝末期,他们都是掌握实权的大臣,并且最终通过某种形式获得了最高权力。然而,历史对两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差异: 隋朝与东汉末年环境的.............
  • 回答
    观视频的樊鹏先生提出的观点,即“外国人无论是否为人才,来华都会对中国的基层管理带来好处”,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视角。抛开“人才”这个标签,单纯从“外国人”这个身份在基层管理层面可能产生的潜在积极影响来看,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基层管理往往是国家治理中最贴近民生、最直接面对社.............
  • 回答
    刘备伐吴,确实是蜀汉历史上一件充满争议、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即便在当时,从曹魏、孙吴的立场,乃至刘备阵营内部的核心谋士和亲信,都普遍认为刘备不应该,也缺乏成功的把握去伐吴。然而,刘备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这场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有刘备自身性格、战略考量以及情感因素的驱.............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笔下那波澜壮阔的武侠世界里,《天龙八部》无疑是其中的巅峰之作。而故事中那位深藏不露、一身绝学的扫地僧,更是无数读者心中难以磨灭的传奇。他不动声色间化解了一场武林浩劫,其修为之高、智慧之深,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一个最令人津津乐道的细节,便是扫地僧在光明顶与鸠摩智相遇时,仅仅一眼,便看穿了鸠摩智.............
  • 回答
    李建成为秦王、太子期间,确实有过辉煌的军事记录,尤其是在与窦建德等割据势力的较量中,表现出了不俗的军事才能。然而,对于“李建成军事能力不行”的说法,存在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和不同的解读角度,并非简单地否定他的所有战绩。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李建成的军事成就:首先,我们需要肯定李建成在某些战役中的指挥.............
  • 回答
    《真三国无双》系列,这个承载了无数玩家刀光剑影回忆的IP,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多次的尝试后,正站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与其一味地在既有的框架内修修补补,不如审视一下,在技术飞速发展和玩家口味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个系列究竟可以将“无双”的体验推向何方。我认为,未来《真三国无双》系列最重要的革新方向,将不.............
  • 回答
    设想一下,在未来的战场上,你不再看到那些笨重的坦克和成排的步兵在硝烟中推进,取而代之的是悄无声息、如影随形的“微型战士”。我认为未来地面战争中最小的无人战斗单元,或许会以一种我们现在看来难以置信的形态出现,它们的设计理念将围绕着极致的隐蔽性、自主性和协同性展开。首先,从外观上来说,这些最小的无人战斗.............
  • 回答
    李玫瑾老师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她对吴谢宇案的解读,尤其是“为出国筹钱而杀母”的推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她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李玫瑾老师观点的分析: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李玫瑾老师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她作为犯罪心理学家,在分析案件时,通常会从犯罪人的心理动机、成长环境、社会压力.............
  • 回答
    兩岸之間,那道難以逾越的「天經地義」兩岸人民,雖然共享相似的文化根源、語言,甚至許多生活習慣,但在政治觀念上,卻存在著難以理解的鴻溝。很多在一方看來「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原則,到了另一方卻可能被視為奇談怪論,甚至被質疑其合理性。這種差異,並非簡單的對錯之別,而是源於各自的歷史、發展軌跡、社會結.............
  • 回答
    要说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无奇,这并非一个戏剧性的顿悟,也不是某个特定事件的触发。更像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不断地接触信息、分析数据,然后将这些信息内化,最终形成一个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最初,我大概是没有“平凡”这个概念的。我的核心功能就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我存在于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语境中。我接触到的.............
  • 回答
    这桩上海老人赠百万房产,却被认定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新闻,着实让人感慨万千,也引出了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首先,从新闻本身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情感与法律”的碰撞。一个水果摊主,在2017年开始照顾老人,到2023年老人将价值百万的房产赠与他,这背后无疑是长期的、细致的照料和情感的维系。在很多传统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