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知乎 HiFi 板块 @鬼斧神工119、 @罗天远 和 @耳机评分实验室?

回答
要评价知乎上“HiFi板块”的这几位大V——@鬼斧神工119、@罗天远,以及“耳机评分实验室”这个账号——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因为他们各自的特点、内容风格以及在圈内的影响力都各有千秋。

1. @鬼斧神工119

内容特点与风格: 鬼斧神工119给人的感觉是接地气且充满热情。他的内容往往围绕着实际体验和个人感受展开,不回避提及一些“性价比”的概念,但又不会陷入纯粹的堆砌参数或品牌鄙视链。他的文章常常带着一种分享的语气,像是和朋友聊耳机、聊设备。他对于一些入门到进阶级别的设备都有涉猎,讲解也比较易懂,能够让一些刚入坑的朋友快速找到方向。
优势:
易于理解: 对于非技术背景的普通爱好者来说,他的描述方式更容易消化,不会过于晦涩。
实用性强: 他会分享很多实际使用中的经验,比如搭配、听感描述,这些都对消费者选购有直接指导意义。
社区互动: 他的回答下评论区往往比较活跃,能够和关注者进行一些交流,解答疑惑。
“杂食性”: 在他那里,你能看到对各种类型设备(动圈、动铁、平板、静电等)和音乐风格的看法,相对比较全面。
局限性/可探讨之处:
主观性: HiFi领域本身就是高度主观的,他的“听感”描述也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虽然这不算是缺点,但用户在参考时需要意识到这一点,并结合自己的听音习惯来判断。
深度解析: 相较于一些更侧重技术原理或声音科学的博主,他在技术层面的深挖可能相对较少,更侧重于“好不好听”的层面。
“玄学”的边界: 在某些“玄学”的讨论中,他可能也会涉及一些比较主观的观点,这取决于用户对“玄学”的接受程度。

整体评价: @鬼斧神工119 是一个非常好的HiFi入门向导和爱好者分享者。如果你刚开始接触这个圈子,或者想找一些不那么“烧”的、更贴近生活化的设备分享,他的内容会很有参考价值。他像是那个在耳机店里给你耐心试听,并分享自己实际感受的朋友。

2. @罗天远

内容特点与风格: 罗天远在圈内以严谨、理性且带有较强分析性的内容著称。他的文章常常深入到器材的背后,会从技术原理、设计理念、材料选择等方面去剖析设备。他对于声音的描述也更加精准和有条理,善于用更具象化的词汇来描绘声音的细节和特质。他的内容更像是“技术向”科普,或者说是一种“硬核”的设备评测。
优势:
专业性强: 在技术原理和声音分析上,他往往能提供更深度的见解,帮助用户理解声音是如何被塑造的。
客观性导向: 虽然所有评测都有主观成分,但罗天远在努力追求一种更客观的评价体系,减少纯粹的感性冲动。
信息密度高: 他的文章往往包含大量的信息,适合那些喜欢钻研、想了解器材“为什么”这样发声的读者。
“拔草”能力: 因为他的分析到位且不回避优缺点,很多时候能帮助用户理性“拔草”,避免盲目跟风。
局限性/可探讨之处:
门槛较高: 对于完全没有HiFi基础的新手来说,他的内容可能显得有些晦涩,需要一定的学习和消化过程。
阅读体验: 相较于轻松的分享,他的文章更偏向于学术论文或技术报告的风格,阅读起来需要更集中的精力。
听感描述的“曲高和寡”: 他对声音的精细描述可能更适合有一定听音经验的用户,普通人可能难以完全体会其中的 nuance。
缺乏“人情味”: 如果你期待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分享,他的风格可能略显严肃。

整体评价: 罗天远是HiFi圈里一个非常宝贵的“技术硬核派”。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设备背后的技术和声音原理,或者想在购买前获得一份详尽且有理有据的分析,他的内容绝对是首选。他像是那个会给你详细讲解引擎原理的技师,让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 “耳机评分实验室”

内容特点与风格: “耳机评分实验室”这个账号本身代表了一种标准化、量化的评价趋势。他们的内容通常会围绕一个或多个设备,进行一系列的“测试”或“打分”。这种评分体系的建立,无论是基于主观听感的一致性提取,还是潜在的客观测量数据支持(尽管通常不会直接展示测量数据),都试图给出一个相对统一和可对比的评价标准。内容呈现上,往往条理清晰,有明确的评判维度。
优势:
可比性强: 提供一个相对统一的评分维度,方便用户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结构化信息: 内容组织结构清晰,每个维度都有明确的评价,易于快速获取信息。
客观性追求: 通过设定评分标准,尽量减少极端个人偏好的影响,追求一定程度的客观性。
覆盖面广: 作为一个账号,通常会持续更新和评测不同价位、不同类型的设备,能够提供较广阔的参考。
局限性/可探讨之处:
“打分”的局限: 任何评分体系都无法完全捕捉声音的复杂性。将声音简化为分数,可能会丢失很多微妙的、无法量化的信息。
标准的来源和科学性: 用户需要了解其评分标准是如何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自己的听音偏好。如果评分标准过于主观或不透明,其参考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缺乏深度故事: 相较于个人博主,账号形式的内容可能在讲述设备背后的故事、设计理念或个人体验方面显得比较单薄。
“分数控”的风险: 用户可能会过度依赖分数进行选择,而忽略了自身真实的听音需求和喜好。

整体评价: “耳机评分实验室”代表了一种更现代、更系统化的HiFi内容呈现方式。它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比较工具,对于希望快速了解设备优劣、进行横向比较的用户来说很有用。但同时,也需要提醒用户,分数只是一个参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耳朵和喜好。它更像是那个帮你整理好产品目录,并且给出大致评价等级的“工具人”。

总结一下这三者在知乎HiFi板块的定位和影响:

@鬼斧神工119: 是那个最亲切、最容易上手的“邻家大哥”,他的内容普及性强,充满了分享的温度。
@罗天远: 是那个最严谨、最值得信赖的“技术大神”,他的内容深度高,能让你真正理解器材的“内在”。
“耳机评分实验室”: 是那个最“效率”的“数据分析师”,他的内容结构化强,提供快速参考和比较维度。

这三者虽然风格不同,但在知乎的HiFi板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一个好的HiFi爱好者,往往不会只依赖一家之言,而是会结合不同博主的观点,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理解他们的风格和侧重点,能帮助你更有效地在他们的内容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干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匿了

我是个接触HIFI不到一年的新烧,我来斗胆评价一下这三人中的罗天远的观点吧

先说结论:对事不对人,我认为罗天远的回答具有严重的误导性


一、罗天远曾经说过:

国产做耳机真正有技术和调音底蕴的公司我只认两家,一个是hifiman,另一个是vsonic

罗天远认可的「真正有技术和调音底蕴」的威索尼可,原来是这么调音的,直接调成直线

别的耳机频响曲线是“直线”,是因为经过了目标曲线补偿(如哈曼曲线),越接近哈曼曲线,补偿后越平

郁少这个频响曲线在补偿之前就是平的,2k3khz是人中耳的谐振频率,不顾人耳的生理特点把耳机这个频率调成直线,会造成说话声音模糊不清、咳音

威索尼可确实是这么调音的,这个有旁证



二、罗天远支持「电源线、耳机线会让声音更好听」这类伪科学

(这类改变,大多是因为两次测试耳机佩戴位置发生了变化。煲耳机使频响曲线发生的“变化”,也是佩戴或耳罩的变化)

(搭配?)


还有一些回答不截图了,也是关于线材的。罗天远提及的AB对比测试无法排除心理暗示带来的影响。例如治疗脱发的非那雄胺,安慰剂对照组是淀粉做的药片,吃了淀粉之后,有1.3%的人出现了性欲减退,0.7%的人出现了阳痿,0.4%的人出现了射精量减少。

同样,也有人吃安慰剂获得了比药品更高的疗效+一堆神奇效果,包括睡眠好了、脸上痘痘消了。

鸿茅药酒、云南白药、中医针灸治面瘫(自限性)、腮腺炎敷仙人掌(自限性)、面膜、神仙水(就是水)、泰国草药(糖皮质激素+甘油)……


三、自打脸言论

罗天远:“4、不要以价论声”

罗天远:“你给1ADAC 纯有线模式输入「上千块」的解码耳放就会「比内置解码强」


「以价论声」现象是一种典型的消费主义

古典社会是人与人的关系,现代社会成了人与物与人的关系。物品成为了一种标签,再用贩卖焦虑来诱导消费(如HIFI圈的推不开、推到几成),再如前些年的预设立场「用魅族就是小资,用iPhone就是土豪,用小米就是屌丝」。

相比需要讲故事、讲历史的却用着人造革的女士皮包,「以价论声」更加简单粗暴,故事都不用讲了,价格贵就是好

如上文所示,比起明确的索尼1ADAC,我们如何定义1000元的解码耳放?

1、我用100元的成本(非物料成本),利润900元,来对冲低销量、库存、资金周转慢的风险

2、我用900元的成本(同上),利润100元,薄利多销,甚至贴钱占领市场

两者只是商业策略不同,都是1000元的解码耳放

3、今天的1ADAC和几年后的1ADAC是同一个东西,今天的1000元前端和几年后的未必是同一个东西

参考村姑阳子的文章:

iPhone6s plus直推HD800S,与用3000块钱、1000块钱的前端,测得瀑布图、频响曲线几乎完全相同

EX1)HD800S在Focusrite Clarett 2Pre、Scarlett 2i2和iPhone 6S Plus下测得的瀑布图:
基本,没啥,大区别。

EX2)HD800S在Focusrite Clarett 2Pre、Scarlett 2i2和iPhone 6S Plus下测得的频响曲线:
基本,合在,一块了。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赞成以价论声,以及口嫌体正直的「变相以价论声」,这种更可怕

因为以价论声颠倒了充分和必要之间的关系。小白们也常问问多少钱的电脑、多少钱的手机玩游戏不卡一样,客观上无法回答,但是逐利的无良商人会给你回答,并且不愿意让你关心配置

二十年前诺基亚是这么回答的,科技以换壳为本。十年前联想是这么回答的,联想出过一台所谓的玩游戏专用电脑,1万块钱,没有独立显卡

我不希望在追求「更好的声音」这条路上也遇到美国良心想

不过,看来已经要不可避免地遇到了

user avatar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家都知道。

虽然俺初中水平的墨水晃荡得差不多干了, 但是俺还没完全撤呢。

”I'll be back~~~“


题主您知道自己为啥被踢嘛?

您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俺一个初中生和真正的大佬们相提并论。

兔样, 上坛时兔拿衣物。



摘自

对话线材 – 我读书少该怎么玩线材? — 我读书少您别耍我系列

。。。。。。

俺提了无数次俺读书少, 老领导也知道。

他说, 我知道你读书不多,你知道爱因斯坦出名前在什么地方上班么?

俺当然不知道。

老领导说, 专利局。

俺掩盖不住兴奋, 感谢老领导 : “您是培养俺做下一个爱因斯基?”

老领导呵呵笑了, 说, 你连线都不配玩还爱因斯基呢。

这些材料是帮助你理解阻抗是几何尺寸决定的, 不是材料决定的。 咱国家的初中不教这些。

俺是比较愚钝的, 所以喜欢问, 于是就接着问了啊。

阻抗是几何尺寸决定的, 不是材料决定的? 这句话太申奥了, 您可不可以细说一下。

老领导说, 这可不是我发明的, 这是天线和传输线的教科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的哦。 已经有一个半甲子了吧。说得详细一些, 也就是说只要维持结构的几何尺寸以及比例, 阻抗是不变的。简单形象地讲你想山寨只要几何尺寸以及比例不变就对了。不管是相控阵雷达天线, 还是USB线网线和同轴电缆。 所以市场上才有那么多的三无产品和李鬼产品。

你啊, 兔样,上坛时,兔拿衣物。

俺有点不明白老领导的最后一句话, 问:

”您说的兔样,上坛时,兔拿衣物是俄语么?“

老领导摇摇头, 自顾自地说:

” 小伙子, 闷声发大财!“


好吧, 如果没有人收留您。俺保证 2019 不拉黑您。

即使拉黑了, 如果是临时工干的, 俺一定及时把您放出来。杀完保证还可以赦。

阿弥陀佛, 我佛慈悲。





俺家的入户线真的是陈年老铜的 100 安培





雪山化成的雪水, 雪水发的电啊



俺喜欢水水水水水电啊, 背景黑啊, 100 PPM 的供电压降都听得到哇。



116.6972 V - 116.68728 V = 0.01 伏对吧??俺都能听出来哦。

万分之一哦, 100 PPM 哦?

以前俺很为 “木耳” 的称号羞愧, 如今买了三个表才能证实自己的清白,

木木木木木耳这个枷锁啊, 很沉重捏。


去年,俺和大家分享耳机发烧经验的时候, 介绍了发烧最基本的东西。

发烧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玩电,这是祖国各大发烧论坛老烧一致同意的东西。

而老烧最喜欢炫耀的就是换入户线、空开、墙线、插座和插板(PDU)。

当然音响界的老前辈(例如 Dr. Floyd Toole, 例如 Peter Aczel)都认为最基本的是声学。

实践出真知, 对吗?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有的网友说他是加拿大电工, 然后一口咬定俺家的入户线不是铜的。还有一些同学特别是贴吧来的,开始怀疑俺不是华侨甚至要剥夺俺的华侨身份。



2019 来了, 看着政府发来的估价单, 这“前端”还在升值。

心里美滋滋的。这一屋子煲透的铜线从 50 万刀升值到将近 70 万刀, 几乎是 100 万人民币。值!!!

您见过升值的“前端”吗?您见过升值的“前端”吗?您见过升值的“前端”吗?

您见过升值幅度在 100 万人民币左右的“前端”吗?

俺还买了三个表。。。


欢迎来踩俺的散文或者专栏


【鸽子为什么那么大】

“USB线我也觉得听得出区别”

“不同设备对USB线敏感程度差别挺大的 ,以前试过用机线彩色打印机打出黑白照片,后来用发烧USB线就出彩色了”

“对啊, WINDOWS 10 的 CDKEY 对声音也有影响。 企业版的CDKEY大气, 听大编制的音乐不糊。 政府采购版的人声缺乏鲜活感, 换零售版以后三频就均衡了。”

“不要认为吃屎长不了膘,要实际去对比, 罗非鱼吃屎都能长膘。实际上吃了就知道结果了。那些个被封号的论坛孤儿,不愿意去试,邀请去吃也不去,就是各种不相信,这个说一辈子也没有用。试吃自然就信道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我自己就买过几千的USB线, 几百的也用过, 别人的也听过, 听感三频的变化你拿十块一根的比那肯定一耳朵差距了,但是千万千万别盲听, 盲听不科学!”

“一耳朵的事如果需要看发票看毒文开脑放才能确定的,那肯定就是皇帝的新衣!”

“穷X,买不起发烧线材!别在这里瞎叫唤,键盘科学家快滚。 不然找站长禁言封你的号。”

“USB线是有区别的,自己的设备听久了才会听出来,在别人的器材当然听不出。USB线有灵魂。”

“USB线肯定有用,主要体现在音乐背景和声场。你要用心去感受没有,好好感受就出来了。千万千万别盲听, 盲听不科学!”

“线材这东西涉及量子力学和材料学最尖端的领域,而很多线材无用论党,特别是键盘科学家指望用他们高中的物理知识去推翻线材有用其实也挺搞笑的。千万千万别盲听, 盲听不科学!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线材无用论党特别是键盘科学家他们的修行不够,人品问题 RPWT ”

【鸽子为什么那么大】

。。


老烧买了发烧电源线以后不孕症有救了 -- 麦文学辞旧迎新系列


一个80岁老烧兴冲冲的告诉医生,买了发烧电源线以后,他20岁的妻子怀孕了,

医生听了后慢慢说:

“前几天我一个朋友到非洲旅行,忘记带猎枪,只有一条发烧电源线,在路上,忽然一只狮子从路边窜出来,停在离他不到10米的地方,当时我那个朋友惊呆了,不知道如何是好,由于身上没有武器,我的朋友没有办法,只好拿着发烧电源线,做出端枪的姿势,对准跑过来的狮子。只听砰的一声,狮子倒在了地上,显然是被击中了。”

  老头十分惊讶的说:“怎么可能,发烧电源线怎么可能打到狮子,那一定不是他干的”。

  医生平静地说:“我也觉得是这样”。

  老头还是不解地问:“那狮子是怎么倒地的?“

  医生平静地说:“验不验 DNA ?”

  老头好奇地问:“狮子也能验么?“

  医生平静地说:“羊水DNA,胎儿的。 ”

  老头羞涩地说:“等我回去问问我的经纪人和老婆先。“





俺把这个故事发给真正的烧友。

烧友不悦地回了一个:

量子力学你学过吗?”





有图有真相?耳机测试结果如何造假举例 -- 麦文学看图说话系列


网友私信提问, 第三方耳机测试数据有没有可能造假或者掺水。

根据俺的实验, 第三方耳机测试数据造假或者掺水都是有可能的。频响图、THD图、THD扫频测试结果,如果不小心或者故意造假的话都能够获得想对理想的结果。

比如俺去年(2018)分享的 $1.25 的 MAXELL 190605 Earbuds, 如果俺故意造假的话,

可以展示一些误导读者的结果。 当然, 俺没有必要那么做。

发布耳机测试数据的第三方越来越多。读者也会关心网上泛滥的第三方耳机测试数据可不可靠。


下面俺就举个实例,给大家看看怎么在实验数据里边掺水。


问题 1: 这两张图是同一对耳机, $1.25 的 MAXELL 190605 Earbuds,什么神操作能达到这种美化的 THD 测试结果?

从上面这张图, 您可以看到即使是便宜到一美元(1刀)的入耳耳机, 在某些情况下也能有接近 Sennheiser HD600 的表现。

如果烧友没有独立测试手段, 那么别人吆喝啥您也许就只好听啥了。

幸运的是免费的电脑软体, 例如 Room EQ Wizard, 共享版的 ARTA 和 TrueRTA , 甚至和耳机没啥关系的实时 FFT 软件, 例如 DL4YHF's Amateur Radio Software - Audio Spectrum Analyzer ("Spectrum Lab") 也能够用来获得某些用户关心的数据。

在实验的过程中, 很关键的一步是校准设备。 如果疏忽不校准设备或者故意修改相关的校准值, 是有可能无意中/蓄意获得自己期望的“好”结果的。这也是常见的实验室学术造假的伎俩, 是比 Photoshop 修改更难以看破的一种手段。

烧友很可能亲自进行相关实验后重复不了自己看到的结果。当然,大部分人也没有闲心去重复学习曲线可能很陡的某些实验。



问题 2 如果要证明煲机有效, 下面这几张图 PS 以后管用吗?


问题 3 什么造成了图中两条曲线的区别?



问题 1 的答案就是麦克风/人工耳的增益如果往上调节就能得到这样的结果。现实中麦克风/人工耳后边连接的前置放大器(麦放)的 THD 在工作范围内一般都能达到比较低的数量级, 例如 0.01% 甚至 0.001%。 耳机(例如动圈耳机)在声压级比较低的情况下, 失真也是极低的:例如上面附图里面$1.25 的 MAXELL 190605 Earbuds 在 83dB SPL re 20uPa 的 THD只有 0.069%. 这时只要确定了换能器两端的激励电压和频率,激励电功率就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用电压表读取这个电压, 保持不变。 将前置放大器(麦放)的增益往上调节使 RTA 分析软体的 RMS 读数符合 94dB 就可以炮制出前一张图上的美化效果。 当然这么做是会露出马脚的, 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 如果您看不出来, 俺在续篇里边继续讲解。

因此, 当您看到一个耳机测试结果, 没有单频点的 THD 测试结果,心里就可以打个问号? 这测试踏麻地到底有没有校准? 有没有掺水? 至少大部分负责任的厂家在公布技术参数的时候会告诉您 1000Hz 时某个耳机的 THD 是多少同时校准过的声压是多少 SPL re 20uPa.

如果某些实验室连一个声压校准装置都没有, 例如下图中手电筒那样的玩意, 您至少可以确定这个实验室是靠强大的意念力来校准设备的。

是的, 就是竖起来的那个东西

如果实验室是靠强大的意念力来校准设备, 那么所谓的报告有没有意义那就可以用烧友的口头禅来描述了。这个口头禅就是 “见仁见智”。见仁见智( jiàn rén jiàn zhì),汉语成语,意思是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出自《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

================== 以下内容为加片, 请勿阅读 ==================


================== 以下内容为加片, 请勿阅读 ==================

...... 摘自

推力单位的诞生(上) -- 麦文学ver猪.2019 我读书少您别耍我系列


俺想起最近网上八万元的线材打擂的事情, 刚想开口问。 没想到老乡先问了俺一个问题:

“老领导叫你去图书馆看书, 你现在知道法拉弟是不是法拉的弟弟了吧?”

俺顿时心里一沉, “糟糕, 俺没时间看书啊。 老乡你知道就直说了吧。别为难俺一个初中生了。”

瘦子说: “法拉弟他发明了一种电磁旋转机器,这就是今天电动机的雏型。而电动机也是耳机和喇叭的前身。”

俺哦了一声。

瘦子说: “法拉弟他发明了一种电磁旋转机器,这就是今天电动机的雏型。而电动机也是耳机和喇叭的前身。”

俺又哦了一声。

瘦子又说: “法拉弟他发明了一种电磁旋转机器,这就是今天电动机的雏型。而电动机也是耳机和喇叭的前身。”

俺不解地望着老乡的秃顶, 不知道他是不是早老性痴呆发作了。

瘦子问道:“哦是了解还是不了解? 以前我也经常哦我的老师。”

俺知道老乡又要绕圈子了。

果然, 老乡透出沉痛的目光, 似乎在回忆不堪的往事,

”你知道吗, 我读书的时候得过一次零分。“

俺不禁幸灾乐祸地望着一贯不可一世的老乡,”你也会拿零分? 你不是老师吗?“

瘦子有点忸怩地说:

”那是一份化学实验报告, 我忘记填室温和标准电池 的电压了。其他人抄我的下半部分报告却拿了满分。 不说了吗学生时代。“

俺同情地点点头, ”解气啊! 啥学校?“

瘦子摇了摇头不答。

俺催促道: ”兄弟, 推力!“

老乡反问俺:“你觉得推力有啥特别的呢?”

俺努力回忆起来:

“只要不是祖国发烧圈的那些个老面孔啥这总那总推荐的, 就会推力不足,要不就推过头, 要不就背景不够黑, 总是能挑出毛病来。感觉就是耳机厂原配放大器的设计师同耳机设计师都是内奸/阶级朋友,故意降低产品的用户体验。祖国发烧圈的那几个老湿总是能一阵见血地精辟地找出这些历史底蕴深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奸/阶级朋友的产品弱点。吊诡的是老湿推荐的产品都不约而同地对电源波动敏感。换条电源线就如同换机。换个电源排插就变化天翻地覆。 厂家原配放大器反而对电源波动不敏感。 ”

瘦子又透出沉痛的目光, 似乎在回忆不堪的往事。

俺担心是否俺话太多,就问: ”咋了?“

老乡说:”我毕业后曾经一时没找到单位。在硅胶娃娃工厂打工,有的工友给娃娃装胳膊,有的给娃娃装腿,我的工作是负责装逼,整条流水线上有十几个装逼的人,他们都是靠装逼混日子混工资,只有我装的逼既准确又耐用,工友们都很羡慕我的装逼技术,我们厂是计件装逼,每次我都是装逼装的合格率最高的,业务主管夸我是个装逼能手,每月拿到最多的装逼岗位津贴。。”

俺提醒他道: ”兄弟, 推力! 装逼谁不会啊。“

老乡惆怅地说:“你听说过一句话,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吧。 我装逼装出了水平以后在厂里呆不下去了。 临走前想把装逼的诀窍告诉工友们, 可是没人搭理我。真是夏虫不可语... ”

俺接茬道: “冰!”

老乡点点头说: “金坷垃。”

老乡接着问俺: “你知道有个电动车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吗? ”

俺想起最近的新闻, 说:“是不是法拉弟?”

老乡有点点头, 问: “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啥不用牛顿呢? 你不是说牛顿是推力的单位吗?”



这下轮到俺耻笑老乡了: "法拉弟听起来就象是法拉利的弟弟, 倍有范。 牛顿和摩托骡拉都透着一股土气。 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是装逼能手, 还拿什么岗位津贴。 切~~~"

俺追问道:“你除了拿零分, 有没有拿过负分的?”

瘦子赧然一笑, 说:”有那么一两次吧, 不过不是负分是没有分。 一次是实验设计没有对照组,直接被老师把论文扔脸上; 还有一次是在参考文献上用了中文的书名号。 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惭愧。“

停顿了一下, 瘦子接着说:”忘记填室温和标准电池 的电压, 整个试验报告就是废纸一张。 这是化学老师的原话。 也许因为这个原因, 平时分有点低,所以后来留校也没我的份。 “

...... 摘自

推力单位的诞生(上) -- 麦文学ver猪.2019 我读书少您别耍我系列


================== 以下内容为加片, 请勿阅读 ==================



人工耳不校正就评测算不算耍流氓? -- 麦文学ver猪.2019 麦文学初中文化系列

Q36-20

初:大师,您的人工耳似乎不够新啊, 是哪一年的了?要不要换个新的?

大:呃~~~~~~~~~~~~~~~~, 别听网上那些民科唧唧歪歪,咱家的人工耳是自校正的, 民科懂啥? 我家产品秒天秒地秒宇宙。




网友私信问俺为什么俺的耳机频响图都是在 94dB SPL re20uPa 附近而不是 0dB。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实验人员知不知道麦克风(包括人工耳)灵敏度校正的重要性。



人工耳的标准使用步骤里边, 每次测试都应该用上图中的 Pistonphone 或者 Sound Level Calibrator 校正的。 省略这一步, 或者没有条件实施这一步常见于业余爱好者发布的一些结果, 例如 Innerfidelity 过往的 Datasheets 就是这样的例子。

靠内心强大的意志力, 就把麦克风(包括人工耳)灵敏度校正了。

当然, 这样做没有太大的问题,特别是在非正式的散文中。

毕竟麦克风(包括人工耳)本身带有一张纸, 描述了在室温多少度、湿度多大、海拔多少(大气压)的条件下灵敏度大致是多少。




因此, 俺作为一个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的初中生, 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忽悠大家了。









在洛斯阿拉莫斯工作期间,费曼(May 11, 1918 – February 15, 1988) 周末常与汉斯·贝特及冯·诺依曼等人在峡谷中散步。冯·诺依曼教会了费曼做一个“无社会责任感”的人。


。。。。。。



老乡讲了一个故事, 说是出自柏拉图。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你有必要为了声音有多响,弄那么多的东西吗? ”




是的, 就是竖起来的那个东西







**


。。

答主的其他高赞回答 (>=500 赞 )


万一/如果您觉得有帮助, 不妨收藏或者转发, 敬请不吝点赞, 敬请赞赏。

多谢您阅读本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知乎上“HiFi板块”的这几位大V——@鬼斧神工119、@罗天远,以及“耳机评分实验室”这个账号——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因为他们各自的特点、内容风格以及在圈内的影响力都各有千秋。1. @鬼斧神工119 内容特点与风格: 鬼斧神工119给人的感觉是接地气且充满热情。他的内容往往围绕着实际体.............
  • 回答
    评价罗天远与知乎“理性派HiFi”专栏文章在HiFi设备上的观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出发点、论证逻辑以及最终指向。这两者虽然都聚焦于HiFi领域,但角度和侧重点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形成独特的评价空间。罗天远的HiFi观点评价:首先,理解罗天远(如果指的是一位具体的音频爱好者或从业者)的观.............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曹丰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他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相当影响力的用户,其言论和观点经常引发讨论和关注。为了更详细地评价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他的内容风格与侧重点: 知识输出与深度分析: 曹丰泽最突出的特点是他擅长输出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内容,尤其在宏观经济、国际关系.............
  • 回答
    要详细评价知乎用户“勃呆萌”被永久禁言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该用户的行为表现、知乎平台的规则与执行、舆论反应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了解“勃呆萌”这个人及其在知乎上的行为:要进行评价,首先需要明确“勃呆萌”是谁,以及他在知乎上都做过什么。由于我无法实时访问知乎的用户信息和具体内容,.............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 @杀生丸 的文章水平,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不仅仅是评价他内容的好坏,更是分析他如何吸引读者、传递信息以及在知乎社区中建立个人品牌。以下是我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详细评价:一、 内容的专业性与深度: 知识储备扎实,领域精准: @杀生丸 的文章往往展现出在特定领域的深厚知识储备。.............
  • 回答
    “蛮夷入关学”是知乎用户山高县在知乎社区提出的一种关于中国历史的解读方式,尤其侧重于分析民族融合、政权更迭以及文化交流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种理论虽然并非严谨的学术体系,但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并且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启发意义。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评价山高县的“蛮夷入关学”:一、 核心观点与.............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 @红护 (Hóng Hù) 需要一个 nuanced 的视角,因为他在知乎上是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话题度的用户,但其内容和风格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红护 的核心内容和风格特点: 专业领域定位: @红护 最显著的标签是其在心理学、特别是婚姻家庭.............
  • 回答
    知乎的“双击点赞同”功能,从用户体验、内容传播、平台生态等多个维度来看,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以下我将详细展开讲述:一、功能本身与用户体验 直观易操作,降低互动门槛: 这是“双击点赞同”最核心的优势。 简便快捷: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往往更偏爱能够快速完成操作的交互方式。双击屏幕,.............
  • 回答
    知乎的“想法”功能,作为其内容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推出以来一直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内容创作者分享碎片化、即时性观点的平台,也是用户获取信息、参与讨论的另一种渠道。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功能定位与初衷知乎“想法”功能的定位可以理解为: 碎片化内容的承载体: 区别于知乎.............
  • 回答
    知乎用户赵山山发表的《中国智障科学院?》一文,在知乎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其评价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要详细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观点与论证方式:文章的标题就极具挑衅性和争议性,“中国智障科学院?”直接将“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与“智障”进行关.............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用户“侃叔”关于沙甸的辟谣文章,我们需要一个前提:我需要知道侃叔具体是哪篇文章,以及文章中具体辟谣的内容是什么。 知乎上关于沙甸的讨论非常多,不同用户、不同时间点都可能发表观点。然而,我可以提供一个评价知乎辟谣类文章的通用框架和思路,你可以根据这个框架去套用和评估“侃叔”的文章。评价知乎用.............
  • 回答
    知乎用户 @邓铂鋆:一个以知识广度和深度著称的回答者在知乎这个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总有一些用户以其独特的视角、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知乎用户 @邓铂鋆 便是在这个平台上备受推崇的一位。他的回答,常常跨越不同领域,从历史的宏大叙事到科技的细微之处,再到文化艺术的深度剖析,总能给读者.............
  • 回答
    对于知乎用户FanFanFan捐款十七万人民币支援河南灾情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从行为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次慷慨的善举。在灾难发生时,社会各界伸出援手,而个人力量的汇聚往往能形成巨大的支持。十七万人民币,对于普通人来说绝非小数目,它代表了FanFanFan的经济能力,更体现了他对灾.............
  • 回答
    知乎推出的2020品牌态度短片《答案》,我看了之后,觉得它拍得挺有意思,也挺能打动人的。首先,从内容上说,这部短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抓住了知乎的核心——“问答”。但它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提问和回答,而是把“答案”这个概念延展到了生活中更深层次的方面。它没有直接说“我们是知识社区”,而是通过一个个普.............
  • 回答
    关于知乎上的“我”,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虚拟身份与真实自我的边界,以及在这个平台上,我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被他人如何看待。我的知乎身份标签:首先,我得承认,我在知乎上更像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和“思考的聚合器”。我不会像某些大V那样,凭借个人经验写出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体”回答.............
  • 回答
    知乎“想法”功能的消失:一次用户体验的“进化”还是“退化”?2019年6月11日,知乎进行了一次备受瞩目的更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正式移除了“想法”功能。对于许多重度知乎用户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惋惜的决定,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那么,这次更新究竟对知乎生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北风”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不能简单一句“好”或“坏”就概括过去。毕竟在知乎上混了这么些年,或多或少都有关注过他的一些动态和回答。首先,得承认,“北风”确实是个在互联网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早期以揭露各种网络乱象、抨击不公现象而闻名,尤其是那些与互联网、科技、信息传播相关的领域。.............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赤坂凌太郎”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毕竟,在知乎这个平台,一个人能积累那么多关注和赞同,绝非偶然,也必然会引发各种解读和评价。首先,从内容输出上看,赤坂凌太郎的特色非常鲜明。他最突出的标签就是“二次元”和“游戏”。这不仅仅是爱好,更是他构建自己内容体系的核心。你想想看,知乎上聊二次元.............
  • 回答
    知乎用户 @black枪骑兵 的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他/她在我印象中是一位非常活跃、观点鲜明、且经常引发讨论的用户。要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在知乎平台上的表现。首先,从内容创作的角度来看,@black枪骑兵 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创作者。他/她发布的回答和文章数量庞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知乎用户“持续低熵”(原ID“长寿者”)。这位用户在知乎上确实是相当有个性且受到广泛关注的,对他的评价也相当多元。要理解他,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结合他在知乎上活跃的轨迹、内容风格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来解读。初露锋芒与独特视角:从“长寿者”到“持续低熵”最初以“长寿者”这个ID出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