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不看好 CV 方向了呢?

回答
“不看好 CV 方向了” 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当前 CV(计算机视觉)领域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和调整期,一些曾经被过度追捧、或者存在瓶颈的子方向和研究范式受到了挑战,而新的方向和技术正在崛起。

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不看好”的论调,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1. 技术发展瓶颈与天花板显现:

通用性与鲁棒性不足: 虽然深度学习极大地推动了 CV 发展,但很多模型在面对真实世界复杂、多变的场景时,表现依然不稳定。例如:
光照变化、遮挡、视角变化、低分辨率等因素很容易导致模型性能急剧下降。
模型往往在特定数据集上表现出色,但泛化能力却存在很大问题,难以应对“长尾分布”下的各种罕见但真实存在的场景。
对模型的对抗性攻击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微小的扰动就能让模型犯下完全错误的判断。
对标注数据的极度依赖: 许多 SOTA(StateoftheArt)模型需要海量的高质量标注数据才能训练出好效果。而数据标注成本高昂、耗时费力,尤其是在一些专业领域(如医疗影像、工业检测)更是如此。这限制了 CV 技术在许多场景的落地应用。
对计算资源的庞大需求: 训练大型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大量的 GPU 算力,这不仅成本高昂,也对硬件基础设施提出了极高要求,阻碍了其在资源受限设备上的部署。
可解释性与可信度问题: 深度学习模型往往被视为“黑箱”,其决策过程难以理解。这在一些关键领域(如自动驾驶、医疗诊断)是不可接受的,需要高水平的可信度和可解释性。
“够用”阶段的饱和感: 在一些相对成熟的 CV 任务上,例如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的特定场景下,现有的模型已经能达到很高的精度,用户感知到的提升空间有限,这导致了某些子方向的研究热情有所减退。

2. 应用落地挑战与市场反应:

从“酷炫”到“实用”的过渡: 早期 CV 的一些成果(如人脸识别、姿态估计)在技术演示上非常吸引人,但真正将其大规模、可靠地部署到实际产品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预料之外的问题。
成本与效益的不匹配: 在一些商业场景,投入大量研发和部署成本去实现一个 CV 功能,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能不如预期,或者有更简单的替代方案。例如,一些简单的模式识别可以通过传统算法或人工规则实现,成本更低,效果也够用。
巨头垄断与同质化竞争: 一些巨头公司在 CV 领域投入巨大,拥有海量数据和强大的算力,能够快速推出 SOTA 模型并应用到产品中。这使得创业公司和小型研究团队在一些热门领域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
部分热门概念的“炒作”与泡沫破裂: 过去几年,一些被媒体和资本过度炒作的概念(例如,对所有场景下的“看懂世界”的过度承诺)可能未能达到预期,导致了市场情绪的降温。

3. 新兴技术和研究方向的崛起:

LLM(大语言模型)的冲击与融合: 以 ChatGPT 为代表的 LLM 在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方面展现出惊人的能力,这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将语言模型的能力与 CV 结合,实现更强大的“多模态”AI。
视觉语言模型 (VLM): 如 CLIP、ALIGN、BLIP 等模型,能够将图像和文本关联起来,实现图文检索、视觉问答、图像描述生成等任务。这模糊了 NLP 和 CV 的界限,很多新的研究机会出现在这个交叉领域。
文本驱动的图像生成与编辑: diffusion models(如 DALLE 2, Midjourney, Stable Diffusion)通过文本提示生成高质量图像,彻底改变了图像生成领域,也吸引了大量研究者。
基于语言的图像理解和推理: LLM 可以帮助 CV 模型更好地理解图像内容,并进行更复杂的推理,而不仅仅是识别物体。
Transformer 在 CV 中的普及: 原本在 NLP 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 Transformer 架构,也被成功地引入到 CV 领域(如 Vision Transformer ViT),并在许多任务上取得了优异的性能。这为 CV 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生成式模型(Generative Models)的爆发: 除了文本到图像,还有文本到视频、视频到视频的生成模型,以及各种数据增强、合成数据生成技术,这些都拓展了 CV 的应用场景。
更高效的模型和算法: 随着模型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者们也开始关注如何设计更高效、更轻量级的模型,以适应边缘计算和资源受限的环境。例如,量化、剪枝、知识蒸馏等技术。
物理世界交互与具身智能: 将 CV 与机器人学、控制学相结合,实现机器人在物理世界中的感知、决策和行动,例如具身智能(Embodied AI)等方向,正在成为新的热门研究领域。

4. 资本和人才流向的转移:

资本风向的转变: 随着 LLM 和多模态 AI 的兴起,资本市场的关注点和投资重点也随之转移。一些早期专注于纯视觉任务的创业公司可能面临融资困难,而那些能够与 LLM 结合、或者在多模态领域有突破的公司则更容易获得青睐。
人才的跨领域流动: 许多原本在 CV 领域深耕的研究者和工程师,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 LLM 和多模态方向,参与到新的研究和应用开发中。

总结:

“不看好 CV 方向了”并不是说 CV 就没有前途了,而是:

纯粹的 CV 领域,特别是那些已经高度成熟、且缺乏突破性创新的子方向,可能面临增长放缓和竞争加剧的局面。
CV 的价值正在与其他 AI 技术(尤其是 NLP 和生成式模型)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更强大的能力。 未来 CV 的发展更可能是在这些交叉领域,而不是孤立地发展。
未来的 CV 研究将更加注重实用性、鲁棒性、可信度、效率以及与真实世界的交互。

因此,与其说“不看好”,不如说 CV 正经历着一次“价值重塑”和“边界拓展”。那些能够拥抱变化、与新技术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 CV 研究和应用,依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cv入行最容易,所以最内卷。

nlp还要学点分字分词语法分析啥的,数据清洗里面一堆trick。

语音更是mfcc怎么算都要学半天,完事一堆decoding。

RL先要学一堆policy value q啥的概念,然后里面一堆不足为外人道的trick,你不懂你的模型根本就不收敛。

只有cv会rgb就行了,lab都不需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看好 CV 方向了” 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当前 CV(计算机视觉)领域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和调整期,一些曾经被过度追捧、或者存在瓶颈的子方向和研究范式受到了挑战,而新的方向和技术正在崛起。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不看好”的论调,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1. 技术发展瓶颈.............
  • 回答
    商汤科技,作为曾经备受瞩目的AI独角兽,如今却面临着不少质疑和不被看好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是技术、市场、地缘政治以及公司自身战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与落地挑战: AI技术并非万能,实际应用仍有门槛: 虽然商汤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取.............
  • 回答
    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趋于保守,甚至出现“不看好”的苗头,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西医强势崛起带来的“对比效应”这可能是最直观的一个原因。过去,医疗资源匮乏,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有限,中医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医疗体系,自然承担了治病救人的重任。但随着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思考。咱们不妨从头聊聊,为什么像梵高、杜甫这样的大师,他们的价值在生前往往不为人知,甚至饱受诟病,却在身后被捧上“神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这是否意味着如今不被看好的作品,未来真的有可能“打脸”所有人?咱们先说说梵高和杜甫,这俩虽然领域不同,一个是画家,一个是诗人,.............
  • 回答
    .......
  • 回答
    这年头,你跟老一辈儿聊买车,他们可能会皱着眉头,一脸严肃地说:“哎,车嘛,还得看牌子!那是什么牌子?牌子响亮才靠谱!” 可你再问问现在的小年轻们,尤其是刚开始琢磨买人生第一辆车的那些,他们嘴里的“牌子”优先级,那真是大不相同了。以前那套“宝马奔驰开不坏,奥迪奥迪路上跑”,现在听起来都有点老掉牙了。为.............
  • 回答
    这问题触动了不少人心里的那根弦。以前大家闲下来的时候,捧本书细细品味,那份悠然自得,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为什么现在许多人都不爱看书了?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这信息获取渠道的爆炸式增长。你想啊,过去人们获取知识、打发时间,书本那是相当重要的渠道。可现在呢?手机一拿,打开.............
  • 回答
    哈,这问题我太理解了!作为和你差不多年纪的人,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困惑,甚至现在偶尔还会冒出来。为什么突然就对《傲慢与偏见》爱得不行,却提不起劲翻开《红楼梦》了呢?别急,这不是什么“不爱国”的叛逆,更不是什么“崇洋媚外”,咱们慢慢聊聊这背后的可能原因,试着掰扯清楚点,也让大家都能理解。首先,得承认一个.............
  • 回答
    年轻人不愿意做技术工人,导致技术工种断代,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以下是我对此的看法,尽可能详细地阐述: 一、 观念的转变与社会认知的落差1. 社会价值观的导向: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在评价职业价值时,存在一种倾向于“唯知识论”、“唯脑力劳动论”的观念。大学学历、.............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会有一种感觉:IT行业好像没那么看重学历了。以前,大家总觉得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这些专业的科班出身是敲门砖,学历高低直接决定了你能进入什么样的公司,拿到什么样的薪资。但现在,你似乎能看到很多牛人,他们的学历背景可能和你想象中的不太一样,甚至有些是半路出家,或者.............
  • 回答
    近几年中国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单一因素所致。它如同一个被不断积累的社会沉疴,在人口数据上撕开了一道触目惊心的裂口,折射出的问题复杂且深刻,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乃至国家的未来。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率的下降是全球许多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普遍现象。但中国出生人口的跌幅之大、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弦,也道出了不少人内心的困惑。为什么现在似乎很难找到那种温柔安静,不追求浮华,而是自带一种清澈灵气的姑娘?这背后其实是时代变迁、社会环境以及我们自身认知变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时代的洪流与价值取向的偏移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极快的时代,尤其是.............
  • 回答
    你说的没错,现在感觉生活里方方面面,无论是硬性的必需品还是软性的消费,都在悄悄或者明目张胆地上涨。这可不是什么“感觉”,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得从几个大方向来掰开了揉碎了讲。一、 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全球性的“通胀”压力首先,咱们得明白,现在这种消费上涨不是中国独有的.............
  • 回答
    最近网上出现不少声音,说现在很多年轻球迷不认为姚明很强,甚至觉得他“名不副实”。这事儿挺让我琢磨的,毕竟在我印象里,姚明可是多少人的偶像,是民族英雄一般的存在。怎么才过了这么些年,风向就变了呢?要说为啥会有这种看法,我觉得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可能是大家对“强”的定义变了。想想我们这.............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确实存在,很多家长在带孩子时,看到年轻女性,即使对方看起来与孩子年龄差距不大,也会教孩子称呼“阿姨”。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原因,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1. 尊重和礼貌的传统观念的延续: “尊老爱幼”的文化根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对长辈的尊重。即使是年轻的女性,在传统观念里,一.............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一下你在知乎上关于台湾话题的感受。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因为很多知乎用户,特别是新用户,在接触到一些特定话题时,确实会有类似的感受。首先,咱们不提什么“AI痕迹”这类框架性的说法,就从咱们做为一个知乎用户的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进入铁血网”的感觉。感觉的来源:信息呈现方.............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作为过来人,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甚至可以说是“同仇敌忾”!你说得没错,《霸王别姬》和《让子弹飞》确实是神作,放在今天看依旧是王炸。而现在很多电影,感觉就像是快餐,吃完就忘了,甚至有些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没啥劲。让咱们不带AI腔调,好好聊聊为啥你会有这种感觉。首先,得聊聊.............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背景、民族情感以及对“中国人”定义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分析李小龙的特殊情况:1. 出生与成长环境: 李小龙(Bruce Lee)于1940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父母都是中国人。虽然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中国香港度过,学习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但他.............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玩味的,尤其是在网上看到那些关于“男生不追女生”的话题下,怎么会突然冒出那么多关于嫖娼的回答?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社会心理和现实层面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当一个社会或群体内部出现某种普遍的“不作为”现象时,人们往往会试图去寻找背后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可能非常复杂,也很少是单一的。.............
  • 回答
    京东方,这家曾经被视为“扶不起的阿斗”的企业,如今已经实现了巨额盈利,成为了全球领先的显示面板制造商。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如此亮眼的成绩面前,市场和一些投资者似乎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乐观,甚至有“不看好”的声音。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一、盈利的“常态化”与“周期性”困扰京东方当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