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庸在文学方面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与巴金老舍这类大师相比如何?

回答
金庸先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无疑占据着一个极为特殊的、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在销量和读者基础方面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更重要的是,他在“通俗文学”领域开创了新的天地,对整个华人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要详细说明金庸的地位,并与巴金、老舍等大师进行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金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与创新者:
集大成: 金庸之前的武侠小说已经有一定基础,如孙玉声、白羽、王度庐等,但作品多流于江湖恩怨、脸谱化人物。金庸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叙事技巧和章法,将其与武侠元素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武侠小说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创新者: 他引入了更为复杂的人物性格塑造(如杨过、郭靖的成长弧光,张无忌的优柔寡断与仁义,令狐冲的洒脱与孤寂),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融入情节(如宋元之际的郭靖、蒙古帝国下的杨逍、清初的韦小宝),探讨了更深层次的哲学、人性、家国情怀议题。他笔下的武功招式、门派设定、江湖规矩,都充满了想象力与逻辑性,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细致的武侠世界。

2. “雅俗共赏”的典范(虽然起点是俗):
虽然被归类为通俗文学,但金庸的作品远超一般的通俗读物。他文字优美典雅,夹杂着大量诗词歌赋、典故,甚至佛学道家思想。读者可以仅仅将它们当作精彩的故事来读,享受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爱恨情仇;也可以深入挖掘其内涵,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人生哲理、政治隐喻。这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使其能够吸引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读者。

3. 文化符号的塑造者:
金庸笔下的人物,如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令狐冲、乔峰、韦小宝等,已成为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他们的形象、性格特征、经典台词,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他的小说为无数的影视剧、游戏、戏剧、歌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极大地丰富了华语文化产业。

4. “侠”的精神传承与重塑:
金庸作品的核心在于“侠”。但他笔下的“侠”已不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替天行道的江湖匹夫,而是融入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超然物外,佛家的慈悲与空寂。他探讨了在乱世中如何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如何在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义之间做出选择,如何面对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困境。这种对“侠”的重新诠释,触及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

5. 市场与口碑的双重成功:
金庸作品在销量上是现象级的,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影响遍及全球。同时,他的作品也得到了评论界和学术界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文学研究者开始从文学、历史、哲学、文化等角度深入研究他的作品。

与巴金、老舍等大师的比较

将金庸与巴金、老舍等被普遍认为是“纯文学”大师进行比较,需要理解的是,他们各自的文学定位、创作背景、追求目标和艺术特色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比较更多的是为了理解他们在不同语境下的贡献和价值,而非简单的高下之分。

1. 巴金:

地位与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为人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深刻揭露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展现了青年一代反抗压迫、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斗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启蒙意义。他的作品情感真挚,充满激情,对后来的青年读者产生了巨大的精神鼓舞。
艺术特色: 以现实主义为主,叙事流畅,人物塑造鲜明,善于刻画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情感的激荡。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
与金庸的对比:
关注焦点: 巴金主要关注社会现实、家庭伦理、人的精神觉醒与解放,其文学目标更偏向于批判社会、启蒙民众。金庸则更侧重于构建一个理想化的“江湖”世界,通过武侠故事探讨人性、道德、历史、文化等更广泛的主题,其作品的现实批判性是隐喻性的,而非直接揭露。
题材与风格: 巴金是现实主义的大家,描写的是真实的生活;金庸是武侠小说的大家,构建的是虚构的世界。巴金的语言风格朴实沉郁,充满力量;金庸的语言则更为典雅丰富,充满意境。
受众: 巴金的作品尤其能引起对社会现实不满、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和青年的共鸣。金庸的作品则更具有普适性,老少咸宜,能满足不同读者的情感和想象需求。
“文学”的定义: 如果狭隘地将“文学”定义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和批判,那么巴金的地位可能更无可争议。但如果将文学的范畴扩大到想象力、叙事艺术、文化建构、人性探索等多个维度,金庸的成就同样是巨大的。

2. 老舍:

地位与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味儿”文学代表,语言大师。他的作品,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其精湛的语言艺术、对北京市民生活的细腻描绘、对底层人物的深切同情,以及独特的幽默和悲悯情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擅长用北京方言来创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艺术特色: 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充满“京味儿”;人物形象塑造极其成功,尤其是市井小民的刻画入木三分;结构严谨,叙事能力强;善于在幽默中蕴含悲哀,在乐观中揭示现实的残酷。
与金庸的对比:
地域与文化: 老舍的作品是对北京这座城市及其市民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呈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金庸的作品则是一种普世性的中华文化想象,虽然有地域原型(如江南、塞北),但其核心是一种流动的、理想化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是生活化的、口语化的,极具地域色彩和幽默感。金庸的语言则更多的是一种“书面语”的典雅与江湖气息的结合,他吸收了古文、诗词的营养,使其语言既有文人气质又不失叙事的流畅性。
社会功能: 老舍的作品更多地承担了记录社会变迁、反映时代苦难、抒发民族情感的功能。金庸的作品则更多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慰藉、情感宣泄和文化认同的需要,它构建了一个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在其中注入了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思考。
创作的“难度”: 有人认为老舍这样的现实主义创作难度更大,因为它需要对现实生活有极为深刻的洞察和精准的描摹。但也有人认为金庸在想象力、世界观构建、武打设计、历史背景融合等方面的难度同样不可小觑。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总结金庸的独特地位

“通俗”的逆袭: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时候“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存在一条鸿沟。金庸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将原本被视为“二流”的武侠小说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证明了通俗文学同样可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实现了“通俗”的逆袭。
文化的构建者和传递者: 金庸的作品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他用文字构建的一个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江湖世界”。他对历史、哲学、宗教、诗词、书法、医学、建筑、饮食等方方面面的了解和运用,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一个活的中国文化博物馆,为无数读者提供了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情感的共鸣者和精神的导师: 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困境:爱恨情仇、家国情怀、生死离别、个人成长、道德选择等。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找到情感的寄托、精神的慰藉,甚至获得人生的启示。
在“流行文化”与“严肃文学”之间的独特桥梁: 金庸的作品在市场上是流行文化的代表,但在学术界,其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已得到广泛认可,成为严肃文学研究的对象。他成功地跨越了这道看似不可逾越的界限。

与巴金、老舍相比,金庸的地位并非低于他们,而是具有不同的维度和价值:

巴金 更多的是一位社会记录者和思想的启蒙者,以其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自由的呼唤,塑造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老舍 更多的是一位生活家和语言的艺术家,以其对北京城市和市民生活的精妙描摹,和其独特的语言魅力,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金庸 则是一位想象力的造梦者、文化的集大成者和精神的游侠,他用笔下的江湖构建了一个承载着中华文化理想与人性探索的宏大世界,影响了数代人的精神气质。

可以说,巴金和老舍在“现实主义”的土壤上耕耘出了辉煌的成就,而金庸则在“想象的文学”领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贡献了不可磨灭的价值。金庸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武侠小说这一曾经被视为“小道”的文学形式,提升到了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深刻文化内涵的高度,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符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概括来说,金庸在华语通俗文学方面是属于第一流的作家。但若以整体的文学成就而论,则未可说是近现代的第一流作家,更难以与老舍、巴金等人相比。

金庸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集中于武侠小说这一领域。从文学研究的划分来说,武侠小说是典型的类型小说,可以阐发的深度并不太大。而金庸虽然革新了武侠小说的语言和表达空间,使之成为“新武侠”,但“新武侠”的本质上也仍然是武侠小说。

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可能不太理解文学史编纂的一些基本逻辑,他们可能会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知名度就等于其影响力和文学价值。但实际上并不如此。站在文学史的视野上来看,一部作家的地位一是取决于其作品本身的价值,二是取决于其对于文学发展的价值。

金庸之所以能在武侠小说领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一是因为他以新的语言、新的思想来写武侠小说,让武侠小说的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因为他融汇中西文学之长,大量借鉴古希腊以及欧美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元素为其所用,使其作品有了远超此前武侠小说的深度。

若是由这两点来看,有些人或许会说,“金庸既然这么厉害,那他为什么不能跟老舍和巴金相提并论呢”?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虽然金庸作品的价值并不算低,但放到文学史的大视野下,金庸的语言、写作技巧等早就被此前的许多作家探索过了。金庸的长处是将这些内容与通俗小说相结合,提升通俗小说的文学性,而不是创造什么的新的内容。

用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打个比方吧。毛泽东是中国几百年来不世出的天才,但哪怕是在文革时期对其个人崇拜最疯狂的时候,毛泽东的革命理论也只是被叫做毛泽东思想而不是毛泽东主义,就是因为毛泽东最大的贡献是将马克思的理论中国化,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而其根本仍然是马克思的理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唯有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可以被叫做马列主义,之后斯大林、毛、邓、江、胡等人的思想只能称为“思想”、“理论”、“XX观”。

再比如说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深受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对于中国文学界来说,莫言的作品开拓了汉语文学的新边界,但放在世界文学的体系里,莫言只能说是一个好学生而已,即便不写也不影响大多数人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

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的话,那么也应该明白无论是写了《魔戒》的托尔金、写了《哈利·波特》的J·K·罗琳还是写了《冰与火之歌》的R.R.马丁,虽然都靠写作挣得盆满钵满,但他们很难进入文学史。即便进入了文学史,也只能是一两段话带过。更不用说国内的这些网络小说,很多连文学都谈不上。

从根本上说,“文学史”之所以是“史”,是因为书写“文学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对文学演进的梳理过程。在文学史中,判定一个作家的价值以及判定一个时代文学的整体水准,最重要的标准是他对于文学的贡献,而非影响力。否则,若是仅仅因为郭敬明的知名度远超残雪,就认为郭敬明的水平可以和残雪相提并论,那无疑是非常可笑的。

如果拿大家都熟悉的四大名著来说,《三国》、《水浒》、《西游》都脱胎于民间故事和说书话本,相对偏于通俗,而《红楼梦》则完全是文人的独立创作,预设的读者群也是有一定的文化储备的读书人,因此《红楼梦》也被称作是“文人小说”。学术界之所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除了其美学价值和思想深度之外,更因为其对于“小说”这门艺术形式的探索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种“探索”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红楼梦》的传播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比如,明清以来说书人常讲《三国》、《水浒》,但几乎没有人讲《红楼》。(同理,为什么《红楼》能产生红学?是因为“红楼”的审美价值最高,也最有进行专门研究的价值。但“红学”的研究者主要局限于极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文人群体,占社会绝大多数的贩夫走卒们最爱看的仍然是《三国》、《水浒》故事)。

最后,再说一说为什么尽量不要拿通俗文学作家跟严肃文学作家相比。尽管从理论上讲,在文学这个领域之下,评价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可以用同一标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几乎绝大多数通俗文学作家都会基于读者的需求而刻意降低阅读的门槛,并且不会刻意去追求形式上的突破——那样完全是断自己的财路。从这个角度来说,通俗文学创作者天然就缺乏形式创新和技法创新的动力。(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当下的网文,几乎所有的“大神”作者都会明白的告诉你,读者爱看什么你就写什么——如果读者不爱看,你写的再好也没用。但对于文学史的撰写者来说,读者爱不爱看,跟作品的价值、作者的地位是两回事)正因为如此,很多成功的通俗文学作家,在文学史中几乎都没有地位。(比如说推理小说界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乔治·西默农等人,作品的销量很高,但除了专门的推理小说研究著作之外,主流的文学史几乎不会涉及他们)。


PS:

每当说到文学的评判标准,总有些“人民怪”跳出来说“人民群众喜欢,你算老几”、“只要人民群众喜欢,它就有存在的价值”。

凡是说这种话的人,既是外行,又显得很蠢。

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喜欢的东西多了去了,什么东西都能留下?要是人民群众喜欢,这东西就能留下,那以后编文学史可特么太简单了,把每个月的起点均订前100拉个Excel表,然后合并去重,一本当代文学史就出来了。

而且,要这么说,某战的粉丝也完全可以说一句“我们喜欢,你算老几”,然后大笔一挥写一本《中国文化史》,一半篇幅都留给某战。

论战斗力,你们连他们粉丝的十分之一都比不上。

当年流量明星大火的时候,那些真金白银的票房,不足以说明人民群众的喜欢?还是你们先画一个杠,凡事喜欢流量明星的都不算人民群众?

而比这更搞笑的是,很多人在使用“人民”来说事的时候,都是双标怪。比如知乎上很活跃的某网文“大神”,在评价传统文学的时候,一贯的口气是“人民群众喜欢,你算老几”,但是当分析免费阅读的时候,又开始忧心忡忡地说“当网文的生态被破坏,最终剩下的只能是那些满篇口水的小白文”。

剩下小白文怎么了?按照你们的理论,“人民群众喜欢,你算老几”。小白文流行,那说明读者爱看小白文。怎么到了这时候,又开始嫌弃小白文质量差了?

凡是想拿“人民”来说事的人,也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以后网文全部免费阅读,你支不支持。

别把“人民”当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文学之所以是一个学科,本身就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标准。当然,这个标准在不同的时期会有所变化,而且研究者也可以对修改标准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把“人民群众喜欢”当唯一的标准,那你们最适合的是天天看微博热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