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越南其实99%地名都有土著名字的时候,我是很震惊的,
虽然后来一想觉得很正常(中国的基层地名也都是土著/土话名),但还是有种长期被蒙在鼓里的感觉。比如,河内的土著名字叫 Kẻ Chợ(古助)。
之前说到过,中古之后水稻地区的精耕技术升级,南方汉人、壮傣人、越南人从南朝开始了强烈的人口爆炸。而北方小麦区却因为汉代就到人口上限,后面只能困在里面不断战祸焦土,到了安史之乱再次暴削人口之后,9世纪北方的政治能量也开始被人口往下拖拽。
最终到了10世纪,唐代通语被孙吴汉语(闽语)重新赶出福建&潮汕的城市;越南语区独立;壮傣语区的傣支系大量人口溢出中国,在域外建立国家。到20世纪,闽语扩张到新加坡,越南语到金瓯角,壮傣语到北大年。
只有珠三角拜广州成为国际大港所赐,南朝通语(他的=渠个,这/那=ko)融合了大量唐官元素之后粤语成形,唐末已将珠三角完全粤语化(汉语化)。后经由南汉国政权,粤语空降到儋州、南宁之后固守城内据点。但之后由于壮傣语人口不断爆炸,粤语在岭南的扩张速度成为了史上最慢,20世纪农村层面的粤化仅到桂平。
【佛】闽南语/put/,壮语/pat/,越南语/ɓut/,【寺】闽南语/si/,壮语/tɕai/,越南语/tɕuə/,从自身层次来说均为南朝层或更早,而不是唐代文读层,体现了人口爆炸的效应在唐代就已经很明显。宋代之后,汴宋官话(今日大部分河南山东+河北石家庄以南方言前身)的影响力相比唐代通语,进一步萎缩。
做了一个小整理,选取越南北宁省(邻河内)、泰国汶干府(邻万象/廊开)的部分地名,可以很直观的看到,面对这些密密麻麻的地名/稻民密度,汉语是真的难以扩张,文化可以无缝接轨,但语言界限坚固。(注意到,越南语地名跟汉文名往往没有任何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