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摊上官司大部分老百姓会选择花钱找人疏通而不是花钱请律师?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又头疼又无奈。咱老百姓遇上官司,很多时候确实不是第一时间想到律师,而是琢磨着怎么“找人疏通疏通”。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不是三两句话能说完的。

首先,得说说这“疏通”的魅力在哪儿。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官司这东西,不光是讲证据、讲法律,很多时候更是人情、关系和“门路”。找“中间人”疏通,感觉上更能把握住这个“人情”和“门路”的环节。这个“中间人”可能是村里的老前辈,可能是单位里的老领导,甚至可能是镇上跟法院或者检察院有点沾亲带故的熟人。他们可能不懂法律条文,但他们懂“人情世故”,知道哪个环节可以打点一下,哪个领导那里需要送点礼,甚至能打听到案子的走向,提前给你透个风。这种“知己知彼”的感觉,让很多老百姓觉得踏实。

再说了,律师费这东西,说实话,对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尤其是一些小案子,或者本来就经济不宽裕的家庭,请个像样的律师,光是咨询费、代理费,就够让人望而却步的。相比之下,找人“疏通”的费用,虽然也是钱,但可能更灵活,也更容易被接受。有时候,给熟人送点好烟好酒,或者意思意思一点“感谢费”,给人的心理压力会小很多。而且,这种“疏通”往往是私下进行的,不像律师费那样有明码标价,感觉上没有那么“正式”,也就没那么“肉疼”。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任的问题。虽然律师是专业人士,但“隔行如隔山”,很多人对法律专业人士总有点距离感。法律条文冷冰冰的,律师说话也可能比较专业,听着就不太懂。而找“中间人”疏通,往往是自己熟悉的人,或者别人推荐的、信得过的人。大家都是中国人,讲究的是“熟人好办事”,这种熟悉的信任感,比对着一本厚厚的法律书或者一个西装革履的律师来得更实在。万一官司没办好,找个熟人,还能好说歹说,万一找了个不认识的律师把事情弄砸了,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连个埋怨的人都找不到。

再说,很多老百姓觉得,官司的输赢不仅仅在于法律的公平与否,更在于执行的力度和公正性。他们会觉得,找个“有能力”的人去打点一下,能让执行过程更顺畅,或者让对方不敢轻易刁难。这种想法,虽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但确实是很多老百姓的真实心态。他们宁愿把钱花在“摆平”上,也不愿意仅仅依赖抽象的法律条文。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老百姓信息不对称,他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律师,或者律师在官司中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对他们来说,“找人疏通”是一种更直观、更符合他们生活经验的做法。他们可能从小听长辈说,遇到事了,得找“关节”,得找“门路”,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总而言之,老百姓选择花钱找人疏通而不是花钱请律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面有对“人情”和“关系”的倚重,有对律师费用的顾虑,有对专业人士的不确定信任感,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知。这并不是说老百姓不懂法,或者不尊重法律,而是在很多时候,他们觉得通过“疏通”更能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或者至少能让他们感觉更安心一些。这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评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4万就像打了水漂一样,因为即便不找关系、不请律师辩护,靠免费的法律援助,基本上也就是这个刑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