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埃及是怎么养活十万金字塔建造者的?

回答


古埃及在建造金字塔时,确实需要大量劳动力,但“十万”这一数字可能需要根据具体历史背景进行调整。以下是基于考古学、历史文献和古代经济结构的详细分析,解释古埃及如何养活金字塔建造者:



1. 劳动力来源:自由民与季节性劳工
自由民为主:古埃及的劳工主要由自由民(包括农民、工匠、商人)组成,而非奴隶。奴隶可能较少参与大规模工程,因为他们的劳动效率较低,且奴隶主更倾向于使用奴隶从事重复性劳动。
季节性劳工制度:尼罗河每年泛滥后,土地肥沃,农民在农闲时被征召参与金字塔建造,农忙时返回农田。这种制度被称为“季节性劳役”,确保劳动力在农业和工程建设之间灵活转换。
工匠与技术工人:建造金字塔需要大量工匠(如石匠、木匠、泥瓦匠),他们可能由国家雇佣,专门负责技术性工作,而普通劳工则负责搬运、堆砌等体力劳动。



2. 粮食供应:国家储备与农业产量
国家粮仓与分配系统:古埃及政府通过中央粮仓(如阿比多斯粮仓)储存粮食,确保在建造高峰期提供充足食物。这些粮仓可能由国家直接管理,通过税收或贡赋收集粮食。
农业产量支持:尼罗河每年泛滥带来肥沃土壤,古埃及的农业产量足以支撑大规模劳工群体。据估计,古埃及的粮食产量(如小麦、大麦)足以养活数百万人口,包括建造金字塔的工人。
食物分配机制:工人可能通过国家分配系统获得粮食,包括:
定量配给:政府按人头分配粮食,确保工人吃饱。
营地食堂:在建造营地设有临时食堂,提供每日三餐(如面包、豆类、鱼类)。
季节性补充:农闲时工人可能从农田中获取部分粮食,农忙时由国家补充。



3. 住宿与医疗保障:营地管理
临时营地:工人被集中安置在尼罗河沿岸的临时营地,这些营地可能包括:
住宿区:用芦苇、木材或泥砖搭建的简易帐篷或房屋。
生活区:包括厨房、储藏室、洗衣区等。
医疗与卫生:古埃及人重视健康,营地可能有:
医疗人员:医生和药剂师提供治疗(如草药、外科手术)。
防疫措施:通过清理营地、消毒水源、控制蚊虫等减少疾病传播。
疾病预防:古埃及人对疟疾、痢疾等疾病有初步认识,可能通过隔离病患或提供药物缓解症状。



4. 资源调配与运输
石材来源与运输:
本地石材:吉萨大金字塔附近的石灰岩是主要材料,运输依赖尼罗河和陆路。
远距离石材:如胡夫金字塔的花岗岩来自阿斯旺,需通过尼罗河运输,再用木制滑道和滚木搬运至工地。
工具与技术:
杠杆与滑轮:用于提升重石,减少人力需求。
斜坡系统:建造金字塔时,可能采用长斜坡或螺旋坡道,分段运输石块。
木制滑道:用木材和泥浆制作滑道,减少摩擦力,提高搬运效率。



5. 经济与社会结构
国家经济支持:古埃及的国家经济体系通过以下方式支持金字塔建造:
税收与贡赋:农民缴纳粮食、牲畜或劳役作为贡赋,用于国家项目。
贸易网络:与周边地区(如黎凡特)贸易,获取金属工具、木材等资源。
货币与信用:虽然古埃及早期没有货币,但可能通过谷物、牲畜等实物交易维持经济。
社会分工:工人按技能分工,如:
石匠:负责雕刻和堆砌石块。
搬运工:负责运输石块。
木匠:制作工具、滑道等。
后勤人员:管理粮食、水源和医疗。



6. 历史与考古证据
考古发现:在吉萨大金字塔附近的营地遗址(如阿布辛贝),考古学家发现:
营地遗址:包括居住区、仓库、工具房。
工具与遗物:大量石制工具、陶器、木制器具,显示工人日常生活。
食物残渣:分析表明营地中存在面包、豆类、鱼类等食物残渣。
文献记载:古埃及文献(如《亡灵书》、《金字塔文》)提到国家对劳工的管理,以及对粮食分配的描述。



7. 挑战与解决
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古埃及的劳动力可能通过季节性劳役、自由民自愿参与、以及国家强制征召(如“劳工法”)解决。
资源分配:国家通过中央计划管理资源,确保粮食、石材、工具等供应充足。
技术效率:通过工具和组织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结论
古埃及通过农业产量、国家储备、季节性劳役制度、营地管理、资源调配和技术创新,成功养活了大量金字塔建造者。虽然“十万”这一数字可能略高,但实际劳动力规模可能在数万到十几万之间,依赖国家组织和集体劳动。这一过程体现了古埃及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管理和技术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新的研究显示,建造埃及金字塔所需的工人比原来世人认为的可能要少得多。

古人有些智慧还是蛮奇妙的,如果试图开采大型石块,很可能提前半年就有人在那里先凿出一堆小沟壑,然后反复火烧热之后再淋水以获得裂石效果。

而且埃及的水运挺方便的,有证据显示金字塔周围一般有人工短运河来节省运力。

user avatar

本文首发我公众号上:michael-2282

关于古埃及和金字塔木乃伊我已经写到了30章,是在很多人的支持下完成的,经常被人催稿。

为什么那么多 人喜欢看埃及呢?埃及今天可是很破的,在国际上也没什么存在感。又穷,人均GDP只有中国的1/5。

那为什么对埃及有兴趣呢?

原因很简单,大家小时候都看过各种版本的《世界未解之谜》,里面内容有所不同,但都会说到古埃及。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金字塔是谁建的?怎么建的?是不是外星人建的?

今天的埃及跟古埃及不是一回事,不理解的话,大家可以想一想西夏,1000年前的西夏被蒙古灭了,今天的宁夏人跟当年的西夏公主不是一回事。

埃及也是,2000年前被灭了。2000年来,人们一直都试图揭开这些问题,都不是特别理想,因为文化断了。

近些年来,由于得不到正确的解释,有人干脆就认为金字塔是假的,是现代人建的。有人从民族情绪上出发,认为古埃及也是假的。

这就是一本未解之谜,封面有两个元素是关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图坦卡蒙的面具

很多人对古埃及的好奇就是那时候建立的。里面还提到各种奇怪的现象,各种神秘的数字,等等。

绝大部分人都说不上来,网上也查不到,众说纷纭。

其实这些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但好奇和质疑也是生产力,未解之谜成了埃及的大IP和大流量,每年给埃及带来巨额的旅游收入。所以,大家在网上吵,埃及看得很开心。面对质疑,埃及专家倾向于不解释。

我可以解释。


第一个问题就是谁建造的金字塔?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询问,建造的人是什么身份?

2000年前,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古埃及发动20万奴隶建造金字塔。。。

这也成了主流看法,提到修建金字塔,我们脑子里就浮现一副画面:奴隶主拿着鞭子抽打奴隶,强迫他们劳动修建金字塔,一个一个都奴隶在鞭子下死去。。。。

但是法国的钟表匠布克不同意这一点。这个布克是个天主教徒,因为反对一些教义而入狱。

在狱中他仍然制表,但是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他在外面是自由人的时候,制作的钟表误差低于1/100,非常精准。在狱中的时候,无论他怎么努力,误差都超过1/10, 这让他非常郁闷,认为自己的手艺丢了,以后就算出狱再也无法工作了,吃饭的铁饭碗没了。

但他出狱后技能居然又恢复了,误差又降到1/100以下。

他突然悟出一点,导致钟表精准度的不是人,而是所处的环境和情绪

他制作的钟表有254个零件,需要1200道工序,制表人在压抑与破坏的环境下是无法从容不迫的精准的做出每道步骤的。

胡夫金字塔的精准我们也都知道,四条边精准都指向 东南西北,误差小于1/30,一百多米的底边只有3cm的误差,这是非常精确的。

因此,当他游历金字塔后就第一次推断: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是奴隶,而是快乐的自由人。

可惜,他说这话是1560年,古埃及的文字还要200年才翻译出来,对古埃及的真正科学研究还没开始,他说的都是猜测。他说的这些话又实在太像心灵鸡汤,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他的观点,一直被人嘲笑。

真正的考古学和自然科学一样,需要严格的证据和严密的推理。

金字塔建造者的秘密要等到现代才揭开,古埃及语破译出来之后。


1990年,考古学家在吉萨金字塔不远处发掘了一个墓葬坑,里面发现了大量的尸骨,距离金字塔如此之近,数量又如此之多,考古学家断定,这是修建金字塔的工人的墓葬坑。

这个墓葬坑跟别的不一样。这里的尸骨除了数量多之外,种类也很多。

这些骨头经过分析,发现不仅有男人,还有女人和孩子。经考古学家分析,这里是工人住宿的地方,又叫工人村。

他们并不是关押在此的奴隶,很多人是带着家人住在这里的。当他们去世或者工伤致死后,就埋在此地,埋在工匠村的屋后。

现代考古学家把这些骨头拿去做X光研究,医学专家惊讶的发现,有一些工人发生过骨折,但是他们受到了良好的治疗,在当时已经有接骨的手术了。

仔细分析这些坟墓,它们用的石头材料和不远处的金字塔一模一样。有些地位高的工作人员甚至有不错的坟墓,上面写着他的名字和所负责的事务。

所有的这些,似乎都跟“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的观点不符。

然而,核心的证据还不是这些。


随着工人坟墓的发掘,一些石块被挖了出来,上面写满了字。在前面说过,古埃及的文字在19世纪已经翻译出来了,我们可以阅读。

这些看起来弯弯曲曲的文字不太像埃及文字,实际上它也是古埃及语,只不过是世俗体,可以理解为一种小写字母或者手写体。

他们找到了古埃及学家,很快就翻译出了上面的字。

经过确认,这是一张金字塔建造工人的出勤表。

黑色的是人名,红色的请假缺席的,少算一天工资。里面请假的理由千奇百怪,有被蝎子咬了的,有喝酒宿醉的,有孩子过生日的,有参加葬礼的。。。。各种各样的请假理由,这显然不是奴隶可以做到的。

这些石板,现在大部分保存在大英博物馆。


金字塔到底是谁建造的?埃及学家已经有公认的答案:和我们中国街头的高楼一样,是农民工建造的!


当然,不全是农民工,只是施工的工人是农民工。

金字塔的设计有专门的设计人员,有计算工资的行政和HR,有工程统筹人员,有工期计算的工程师,有各级领导和经理,还有采购人员,有做饭的,有工地临时医疗救助人员。。。跟我们现在没太大区别。

唯一可能会用到奴隶的地方是开采石头的矿坑。这些奴隶并不是埃及人,而是战俘。


一般认为,古埃及不是奴隶社会,是封建社会,他们不需要奴隶。作为一个农业极其发达的国家,他们需要的自由劳动的农民,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的生产力。奴隶社会是不利于埃及的。

同样,中国很可能也没有经过奴隶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希罗多德距金字塔2000年,他知道的信息不会比我们多很多。

这些建造金字塔的工人既然有考勤,那就一定有薪水。古埃及是没有货币的,他们的薪水是实物货币,麦子,面包和啤酒!

你没有看错,是啤酒。只不过,他们的啤酒不是现代麦芽啤酒,而是一种类似中国的米酒。

很多人喝过米酒,但不一定知道米酒怎么做的。其实做米酒非常简单,煮一锅米饭,等米饭凉了之后,往上面撒上酵母菌粉,拌匀了。然后把米饭保温在30度左右,几天之后,酵母菌就把米饭里的淀粉转化成酒精了。我们乡下过年的时候都这样做。

里面的酒精度并不太高,还存有大量的饭粒,吃的时候再煮一煮。当年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煮的就是这种酒。因为里面还漂着饭粒,所以又叫浊酒。古人在喝的时候还会过滤一遍。武松喝18碗酒,喝的就是这种酒。要是喝了18碗今天的白酒,他早就进医院了。

埃及的啤酒和我们的米酒非常像,只是他们不用米饭造酒,他们用面包,或者叫烧饼,我们今天叫它埃及大饼。他们把面包撕碎成面包屑,然后加入酵母菌,保温几天后,面包里的淀粉就转化成酒精,跟咱们的米酒一样。他们喝的时候不用煮,也不过滤。

如何防止面包屑呢?他们用麦秆当吸管,就把面包屑滤掉了。

当他们有宴会的时候,很多人各拿一个吸管,共享一个酒壶里的啤酒。图中人不是喝水,而是喝酒。

我们都认为金字塔是20万奴隶建造的,旁边有奴隶主用鞭子抽着他们。实际上,他们是吃着面包喝着啤酒唱着歌,开开心心的就把金字塔建了。

他们的工资标准,都写在工人村的石块上。

面包在古埃及非常重要,是主食。其实在今天的埃及,他们的主食也还是面包,叫埃及大饼,我在埃及的时间里每天都吃埃及大饼,买只烤鸡,送两个大饼。

在古埃及时期,这些面包除了吃和酿酒之外,还有医疗作用。当古埃及人手上划了口子,他们用发霉的面包擦伤口,可以预防发炎。我们今天知道,发霉的面包可以产生青霉素。古埃及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青霉素的人

这并不是猜测,使用了青霉素的人,可以从他的DNA上检验出来 ,骨髓带着DNA。

金字塔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就是这三个,在人类历史上4500年里,它都是人造都最大建筑。因为实在太大,很多人怀疑它不是人类造的。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就怕有人故意把你往那里引,这个事情并不难。


我们认为金字塔是20万奴隶建造的,是因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这么说的。但希罗多德距金字塔有2000年,他看金字塔跟我们看王莽和刘秀一样的久远。

我们现在知道,修建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农民工。那么第二个问题:这些农民工的人数是多少呢?

最大的金字塔有200万块石头,可以铺地球赤道一圈,根据普遍的说法,是法老发动20万奴隶花了20年时间修的。

还有人计算过,20年200万块石头,一年10万块,相当于每天270块。

假如一天工作10个小时,就是说每2分钟就要在金字塔上垒一块石头。

每块石头平均2.5吨,金字塔那么高,每20分钟就要往金字塔上修建一块石头,很多人就因此断言:金字塔的工程量超过了人力所为,肯定是外星人干的。

然而这个算法是错的!

错在哪儿呢?错在人数。

他们这种计算是按一个人算的。我们再看一下:20万人,10年时间,垒200万块石头。那么,每人每年垒一块石头就够了。

这工程量太小了!

根据现代的计算,修金字塔的农民工很可能只有1万人,都是农闲时的农民,并不是全职脱产的工人。他们只有半年时间上班修金字塔,其他时间种田。

埃及的地理位置非常有趣,他们住在极其干旱的撒哈拉沙漠,一条尼罗河从埃及穿过,埃及人只能生活在尼罗河两岸。所以,埃及人的农业并不依靠降雨。中国崇敬龙王,动不动就求雨,埃及人从不担心降雨问题。

每年夏天,尼罗河上游的非洲腹地进入雨季,给埃及带来洪水,洪水淹没两岸的村庄。到了秋天,上游降雨减少,洪水退去, 就在河床上留下厚厚的淤泥。淤泥非常肥沃,撒点种子就可以大丰收,不需要太多日常维护,埃及农民有大量农闲时间。

这个时间,法老要么安排他们打仗,对外侵略,要么雇佣他们做国家重大工程——修金字塔。

所以,今天的埃及文物局主席说:正是金字塔这个国家重点工程,把埃及社会统一在一起。所以,金字塔塑造了埃及。


说到工程量,金字塔的石头并不是附近开采的,而是千里之外埃及最南端阿斯旺,开采的石头千里迢迢送到埃及北部的吉萨高原。

很多人提起金字塔,很多人眼前马上就浮现出一个画面:沙漠的深处,一眼望去毫无生机,看不到任何人类的痕迹,穿过重重沙漠,看到4500年前金字塔高大的身影,仿佛外星文明。

其实不是这样的。

金字塔就在城市边上,金字塔外面到处都是酒店,坐在阳台上就可以看见金字塔,价格还特别便宜,三五百块钱。

金字塔外面全是各种小贩,各种黑车司机,各种卖纪念品的。。。。乱糟糟的,要不是有围墙挡着,小区都已经盖到金字塔了。

很多去金字塔都想拍出沙漠神秘的感觉,没想到是这样,已经被楼房包围了,这一度让我很失望。

上图左边绿色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估计当年法老也没想到,自己坟墓旁边有人打球。一杆子如果劲大点,球就飞到金字塔上了。坟头蹦迪,大概就是这个感觉。

假如你在好莱坞大片里看到有人在金字塔旁边打高尔夫球,那不一定是后期制作,很可能是真的。

修金字塔的采石场在尼罗河的上游,金字塔在尼游,运输很方便。金字塔离尼罗河非常近,只有2-3公里远。

当尼罗河夏天泛滥的时候,农民无法干活,就是农闲的时候,就开始修金字塔。他们开采石头的地方在尼罗河的上游,修金字塔的地方在下游。

很多人说,不对啊,谁是上游啊?阿斯旺采石场是南边,金字塔在北边,中国的传统是“上北下南”,从阿斯旺到开罗应该更难才对啊。

其实这就是区别了,尼罗河是从南往北流的,从地图上看就是从下往上流,最后汇入地中海。所以,阿斯旺是上游,开罗是下游。石头开采好了后放到船上,随着尼罗河泛滥的河水直接就漂下去了,不用桨,也不用帆。

金字塔的位置离尼罗河只有2-3公里,非常近,站在金字塔下就能看见尼罗河。剩下这两公里怎么办呢?拉过去?

不是,这样太低级了,还是用水运过去。

沙漠里怎么水运呢?很简单,挖条大沟就行了,学名叫运河。

在沙漠上刨出2公里的河不叫事,想想隋炀帝挖京杭大运河,1800多公里。

采石场的石头顺着尼罗河漂到开罗,到了开罗转弯,往西漂2公里,就到了金字塔工地。工人靠这些石头施工。

未完 ,待续。。。。晚上继续写

算了,不想写了 ,后面的在公众号上:michael-2282。

我的微信:15221566359

user avatar

其实就是观念上的问题,你以为的修金字塔是监工们拿着鞭子不断抽打埃及奴隶,这些可怜的人每天都吃不饱穿不暖不断起义,最后无数人的血肉筑成了金字塔。

但是其实金字塔相比于法老私人的陵墓,跟接近于埃及的公共设施。修建金字塔和治理尼罗河对于埃及人同样重要。

尼罗河如果不好好治理,那么埃及人将无法生存。金字塔不好好修建,埃及人将无法存在。因为前现代文明往往都有这样一种想像:活着只是为了死亡准备。

活着遭遇的痛苦都是为了完成神的使命,他这一辈子就是为了完成这件事。至于各个文明怎么解释的那就大家各显神通了。

这种痛苦的忍受极限在哪呢?没有极限。

比如藏区很多牧民都不能说是穷了,是真的生存都很难保证。但是只要有了钱,他第一选择依然是供养寺庙。哪怕家里孩子正在生病,母亲已经快不行了,依然要供养上师。因为在他看来越是这样越要赶快供养,因为亲人死了就来不及了。

对于当时的埃及人来说也是这样,相比于活着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死后。死后大家都会遭到欧西里斯在阴间杜埃”(审判),欧西里斯将死者的灵魂与真理羽毛(Feather of Truth)放在天平上作比较。由于罪孽而变重的灵魂会被阿米特吞噬,而那些轻的灵魂则会被送往雅卢(美丽世界)。

而法老是欧西里斯的后代,所以为法老修建陵墓当然会得到欧西里斯的关照。甚至不是谁想去修金子塔都可以的,必须是身家清白的自由民与手艺娴熟的工匠。

修金字塔也不是一件苦差,吃的饱还能喝上啤酒,甚至还有假期。法老也怕虐待这些人,这些人瞎搞耽误自己升天呀。

而且金字塔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神奇与困难,大家看的那些什么金字塔之谜、金字塔多么多么神秘。大部分都是新纪元运动那个时候搞出来的。

有时候看着现在的人还在玩上个世纪的金字塔谣言感觉真的无语。关于金字塔的修建现代研究表明只要能维持1-3万工人,就能很轻松修起来。(知乎里就有太多资料。)

不过有些人显然是不愿意去相信的,毕竟相比于法医报告,侦探小说永远更吸引人。

user avatar

其实买四根筷子,找半块砖头,再找两根鞋带,最核心问题就解决了。

不是硬往上拽,而是底下使劲。熟练以后,四根筷子可以轮流上下。

我去埃及时最受刺激的事,就是每个金字塔旁边都贴着金字塔施工指南,但在我小时候,我真以为这是世界未解之谜。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胡夫金字塔需要十万工人”的猜想,是两千多年前的希罗多德根据道听途说估计的,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现代人估算的工人数量虽然有很多种说法,但都少于这个数字。

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是,上世纪美国考古学家Mark Lehner曾经组织12个工人,用现代钢质工具+纯人力的方式在吉萨开采出186块1.5吨重的石材,耗时21天。另外也验证了靠铁链、杠杆和滚木,12人足以移动并抬升这些巨石,最终他们把这些石材堆成了个五米高的小锥体。


古埃及人的石质和青铜工具经实验也能开采,但效率要低不少。现代人做实验不能太折腾工人,不可能全程使用原始工具,但也就多用了铁链和铁凿这几种“先进”工具而已。可以合理推测,古埃及人办这事的效率再低也不会低一个数量级,近十万的工人数量显然大大高估了。

实际需要的人数,根据不同学者的估计,可能在近万到几万人之间浮动。这些人少部分是常驻的技术工匠和工头,大部分则是在农闲季节被征召的劳力,不算脱产。

动员方面,古王国的埃及国王可以支配大量土地,甚至包括各诺姆(州)的一部分土地,比如第五王朝的乌塞尔卡夫曾经把一些属于各诺姆的耕地赠给神庙,大臣的私人领地很多也来自国王的赏赐。另外当时的社会专制程度已经比较高,国家会定期(通常两年一次)清查土地、人口和牲畜,有偿征召农民没有什么困难。

工人的维持方面,金字塔工地周围通常会形成大的聚落,用现在的话说配套设施那是相当完善,从住房到面包房、酿酒房应有尽有。根据考古发现,当时工人的出工情况会被管理人员记录,遇到特殊情况(比如生病,亲属婚丧嫁娶)还允许请假。管理这么多人在古王国庞大的官僚体系下也不是太大的难题。

当然,官僚体系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古埃及爆发过工人罢工的情况,下面这本《古代近东文明文献读本》里收录了一篇记录。


user avatar

就像美国人经常意识不到欧亚大陆的民族国家历史有多长一样,我们当中很多人也没意识到“古埃及”到底有多古老。

从最早的城邦,到被欧洲人彻底征服(罗马,或者更早的马其顿),埃及这片土地上有国王的历史,差不多有五千年。

这个时间跨度是什么概念?

就是从烽火戏诸侯算起,到鸦片战争为止,这段历史从头到尾,再从尾到头,就有这么长。

所以我们不该问为什么古埃及有金字塔,而是问为什么古埃及只有金字塔能够流传下来,其他的东西呢?

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古埃及是怎么积累修建金字塔的人力的。

一个很方便的解释是,把金字塔看做是统治全埃及的法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大工程来看,那就容易多了。

埃及的农业就是靠尼罗河吃饭,外敌入侵除了走海路之外也只有从西奈半岛过来,只要不打内战可以说是缺啥都不缺人。统治这样一个国家,法老王除了指挥民工堆石头玩之外还能干啥?

五千年的古埃及,就算只有一半的时间保持和平,那也是超过两千年的漫长时光。埃及现存的金字塔约100座,折算一下,平均二十年和平的国力修一座金字塔,完全在青铜文明的承受范围之内。

再有就是,历史可能是这样的:

某法老十岁继位,第一道命令就是,建造他自己的金字塔,

征发了七八万奴隶,趁着农闲,吭哧吭哧开始搬运石材,

半年以后,一批石头到位,解散奴隶回去种田,自由民工匠进场,

工匠每天上午三小时修石头,下午三小时建杠杆起重机,周末回家抱老婆。与此同时,周末招一批奴隶过来挖河沟。

三年以后又是一个大丰收,法老带着一帮贵族过来验收,铲了一铲子土以示亲力亲为,上游放水,奴隶把加工好的石材装上木筏,推进运河,拖到施工地点,卸下来,用杠杆滑轮堆到下一层石头上,法老亲自监工。

等石头堆完了,法老也回宫殿了,然后等农闲,再召几万奴隶运石材,如此反复。

十个来回以后,金字塔修了一半,法老去世了,临终遗言是修好以后给我留个坑把我的木乃伊放进去。

如此过了三代法老,恢宏的大金字塔完工了,新任法老召开记录官,问问前任法老有啥遗嘱没有。

记录官说,没有啊,就算有也喂老鼠了,看不清。

法老很高兴,重赏了记录官。

于是历史记载,某法老建造金字塔一座,工程量巨大不知道怎么回事。

这就是古埃及版本的“奋六世之余烈”。

金字塔这东西吧,说起来算是最老土的建筑结构了,就是从下往上堆石头,根本不需要什么建筑图纸,分包下去每个队负责多大面积堆几层限期几个月就是了,特别适合古代没有通讯器材的施工模式。

这种简单的结构暗含了另外的可能性:某些金字塔甚至不是一代人修建的,而是分期制作。这一次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就多干点,野蛮人打起来了就放那,石头又不会跑,等什么时候国家能掌控的资源足够了再接着施工就是了。

或许还有人会说,金字塔如何如何神奇,测量如何如何精密,很显然不是粗放的工程,一定有黑科技支持什么的…

这不显然的么,做一件事做了几千年,肯定会有点经验积累啊。再说了,几千年的古埃及,盖的不好的金字塔都塌了,剩下的可不就是工程奇迹级别了么。

user avatar

先抛一块砖,看看能不能引出大佬的玉。

我们先不谈建造者数量,先讨论一些别的东西。

首先从埃及独特的地理环境说起,众所周知,埃及能够耕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尼罗河两岸。直到今天,埃及绝大多数人口也集中在占国土总面积百分之四的区域。因此尼罗河对埃及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有个著名的歇后语: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讲的是农村里下雨天不用下地干活了,就把自己孩子这段时间干的偷鸡摸狗横行霸道杀人放火的事翻出来洗一洗晒一晒拾掇拾掇,然后逐一发送大耳帖子。但如果放到农忙时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给你这顿打,没准就少垦一块地,最后就少打二斤谷子,所以只有农活这种关乎经济基础的东西做完了,才能进行教育这种关乎上层建筑的事。政府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只要稍微当个人的统治者,都只会在农闲时期(比如冬天)征发民夫去打仗或做一些修长城、挖水渠之类的基础设施建设。

古埃及虽然不下雨、也没有冬天(也不一定有大耳帖子),但是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给了古埃及“打孩子”的机会。每年6月,尼罗河上游雨季开始,到达第一瀑布后尼罗河水位开始上涨。从6月到9月的这一百多天里,尼罗河上游水位普遍上涨12到15米,三角洲地区普遍上涨6到8米,直到十月达到最高峰,这时候上下埃及的良田变成一片泽国,想种粮食基本不可能。10月末上游地区雨季结束,11月初的水位大概是高峰时的一半,之前被淹没的良田逐渐浮出水面,之后随着上游水量减少和蒸发量的增加,一些河床也会露出水面。古埃及人的农忙时节开始了。这小半年的农业空闲期成为金字塔的建造的时间准备。

一般来说洪水和旱灾、蝗灾和汤恩伯一起并称农业的四大天敌,但在埃及这种年降水量100mm的地方,尼罗河的泛滥可以称得上是大自然对古埃及人最好的馈赠了。上游的土壤、腐殖质和无机物随着泛滥器件长期的积水渗入耕地里,形成了每年约13毫米厚的淤积层,每年周期性的给土壤带来肥力。大量的河水冲刷带走了土壤中的盐分,避免的土地因干旱而盐碱化。同时,洪水退潮后在平原上留下的积水又成为了农业用水来源,并且补充了底下水使土地不至于过于干旱。洪水退去后,古埃及人只需要“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此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希罗多德)[1]。一直到罗马帝国时期,尼罗河畔上下埃及都是粮仓级的存在。肥沃的土地为埃及产出了大量的粮食,为金字塔的建造做出了物质准备。

土地的肥沃让上下埃及地区很早就产生了脱离农业生产的聚落。公元前四十世纪的涅伽达文化II期就已经发掘出规模远超家庭需要的酿酒坊、烘焙坊和陶器坊,初步认为是类似于城市聚落的遗存。而早在第三、四王朝时期(这时候也是金字塔的滥觞时期),古埃及人逐渐开始了土地所有权的赠与和买卖[2],结合尼罗河的定期泛滥,这对土地丈量的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也间接促进了几何的发展,并产生了测量工具。古王国时期(大概是第三王朝到第六王朝),为了修建金字塔,古埃及开始在金字塔旁有计划的修建城镇供祭司、工人以及其他配套产业居住和发展,形成了“金字塔镇”。这些城镇主要位于金字塔附近的沙漠中,日常供给来自于中央,且有些“金字塔镇”有着长期居住的痕迹。不知道这是否能够推断为除了农闲时期征发的民夫外,也存在着熟练工匠一直在金字塔附近工作。

古王朝时期,古埃及的行政体系逐渐变得完整,这也为金字塔的建造提供了经济基础。李之维[3]在论文中提出:为了有效确保孟菲斯地区的建筑工程质量和计划城镇的日常供应,国家投入大量精力建立对各省的强有力的控制。从第三王朝开始,埃及各诺姆逐渐被融入更广泛的经济网络,这一过程以控制大量农业土地的形式展开。统治者在各地建立了农业区和庄园,在粮食供应和农业收入方面获得大量资源,这些资源绝大多数则运往了孟菲斯地区,由此形成了一个地方到中央的复杂经济网络。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省最高官员总督与古王国首都孟菲斯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在古王国时期还可以注意到省政府的发展,省政府驻扎于省会之中,到古王国末期,省会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地域中心。国家的形成,也为金字塔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其实并不是所有金字塔都像胡夫金字塔一样大,而法老又不是当两年就要被做成木乃伊埋了的。都灵王表记载胡夫统治了23年,有足够的时间为自己修建一个豪华的坟墓(在位时间长的统治者的陵墓一般都比较大,如明定陵、长陵、永陵比十三陵地区其他的陵寝要大。)且金字塔的质量并没有那么好,表面的花岗岩石灰岩还算是磨砖对缝,里面的石灰岩缝隙需要用砂浆来灌注。所以比起带数学家希罗多德一眼千年的“十万人”,具体金字塔的修建需要多少人多长时间可能还有商榷。

参考

  1. ^ 李玉香.古代埃及的水利灌溉
  2. ^ 车晓梅.古埃及民法制度初探
  3. ^ 李之维.中王国时期的埃及城镇
user avatar

没有十万人真的很难建造胡夫金字塔。

某高赞提出,12人,21天用现代工具堆出279吨,五米高的小尖堆。来得出不用十万人就能造的出金字塔。我很不明白他是怎么计算的。

胡夫金字塔高146米,重684万吨。而,建立金字塔的工时大头无疑是运输与搭建。

12人,21天用现代钢制工具可以搭建一个279吨,5米高的小尖塔。用时基本是采集石材和堆塔。而这项实验只能表明,能够搭建金字塔,不能证明金字塔的工时是多少。

用金字塔重量÷279吨计算无疑是睿智的。因为这只适合即使开采时间。(更不论现代钢制工具与,少量铜石工具的差距,别说什么赫梯人的铁器,胡夫的第四王朝灭亡,赫梯人都没出现。)

除了采集人力外。

石块运输至胡夫金字塔需要人力。

运输石块需要损耗大量木头,木头的砍伐与运输又需要人力(埃及木材匮乏,需要从叙利亚一带运过来)

石块从金字塔下堆积上去也需要人力。

运输1.5吨与50吨石块的难度差距可不止39倍,堆5米高和146米高的难度更不止三十倍

user avatar

因为修建金字塔的很多环节本就是埃及社会日常的一部分,比如从南方提供石材的采石场。你以为这是为了修金字塔才开发的采石场?不是,那是常设机构,由专门的石料采办经营,他们本就定期向尼罗河下游供应石料,供给下游的各类工程建设。

再比如沿着尼罗河运石料的航运,你以为这是为了修金字塔开发的“花石纲”?错了,尼罗河航运是埃及生产生活的正常环节,南北交通主要就通过尼罗河。

还有石料雕刻,你以为那是奴隶?石料工匠在埃及是一个专门的社会群体,有自己的行会组织,他们日常就负责各种石料加工工作,修金字塔只是他们接受的一笔大买卖。

神庙彩绘,这个是神殿神官指导的专业画师,这些人也有自己的行会,他们日常就在做这个工作有收入。

实际上除了采石、装运、工程搭建这三个环节的劳力有奴隶,整个金字塔的生产建设环节,都是埃及当时社会生产的正常部分。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个工程对埃及来说很简单,这也很消耗国力,证据就是埃及三大金字塔的第三座孟卡拉金字塔一下子就比前两个小了好多。以后的金字塔有些都塌了。这说明埃及的政治环境出现极大地恶化,这种社会各阶层紧密配合进行修造的大工程越来越难以实现。

user avatar

1.古埃及农业还是很发达的。希罗多德把埃及称作“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河水的消长变化跟季节的循环相关,这一循环包含洪水季(Akhet)、播种季(Peret)和收获季(Shemu)。每年尼罗河洪水季过去,河水带来的养分会沉淀到河畔的土地中,相当于天然施肥。埃及的农民就要开始在黑土地上劳作了(古埃及人称“黑土地”为“Kemet”)。他们重新修建洪水季时大面积受损的灌溉渠、小水沟和堤坝。农民鞭打着耕牛将土地犁好,接着开始播种。为了灌溉农田,还使用双耳陶罐或者引水装置(Shaduf)从尼罗河中取水。古埃及主要的农产品是小麦。收货时节到来之后,农民割麦穗、打谷、扬谷、储存,等待政府确定税额之后,由书吏来收实物税。

小麦的归宿是被磨成粉、发酵,做成面包。当然,修建金字塔的工作很消耗体力,所以除了面包之外,工人们还能吃到牛肉、绵羊肉、山羊肉和鱼类。

2.修建金字塔不但需要食物,还需要住的地方。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劳累了一天的工人,除了吃肉之外,最想干的事情就是美美的睡上一觉。在金字塔工地中,工人们有自己的营地作为宿舍,不过不是房屋,而是睡在营地里的柱廊。毕竟埃及气候炎热,通风的需求是最高的。

3.聚集了工人、物质修建金字塔,必然还需要各级官吏来管理工程,这些官吏和工人睡同一个营地,但是不同的是,他们可以睡在柱廊南端的小屋子里。在屋子外面建有露天面包房,当时工人们食用的面包就在这里不断地加工出来。距离居住区再远一点的地方,修建有装小麦的筒仓,生产肉类的屠宰场。负责物质调拨和其他更高级管理事物的官吏用不同的图章来区别不同的文书,这些图章多达几千枚。

4.当时的埃及工人用原木做成的原始滚木输送带、橇和杠杆来运送修建金字塔的石头,烤面包和肉也需要燃料,埃及人的商业很发达,从黎巴嫩和地中海东部进口大批杉木、松木、橄榄木和橡木;做食物还要用到植物油,埃及人用篦纹陶来盛放。距离金字塔最近的港口城市是吉萨,向北接收来自地中海东部港口的货物,向南接收阿斯旺和努比亚地区的产品,物资就通过尼罗河的内河航运或者是地中海-尼罗河的联运把这些必需的物资运送到金字塔修建工地。

Σ.修建金字塔需要埃及生产足够多的粮食和肉,尼罗河航运系统能够把进口的木材,建造金字塔所需的岩石运到工地,要为参与建设的工人和官吏修建居住区,这一切都需要古埃及国家财政的支持。本来一些细节很难说清,但是感谢埃及的考古学家门,他们对金字塔居住区、墓葬区、港口区的发掘,让现代人基本弄清了古埃及如何支撑金字塔的修建。当然,10万人这个数字太大了,专家们认为即使是吉萨大金字塔那样的工程,大概是由10000名工人轮流建造完成。但是随着考古证据的不断发现,以古埃及的生产力和社会制度支撑金字塔的修建是毫无问题的。

user avatar

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会日常低估古代生产力和动员率。

比如下面是发掘出来的中国商代早期偃师商城的粮仓,这块4万平方米的粮仓全部装满能供20-30万人吃一年。

偃师商城作为一个次都,显然这是国家粮仓,所以可以确定当时周边农民自己还有自家小粮仓。国家粮仓更多是为了养活军队、官吏、工匠等不事生产者,以及平抑市场物价、应对气候变化。

那么可以推断,在理论上,仅仅一个偃师商城的储粮,就可以供养20万工人一年。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以1000多年后长平之战为例,长平之战打了半年,赵国45万人吃的粮食总数差不多就刚好是偃师商城粮仓储粮那么多。

这里就回答了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古代长平之战人数虚假,后勤无法支撑,其实别说战国,就是3500年前的商朝理论上就可以打一场长平之战的后勤。

而同时期我们知道不止偃师商城一处大型粮仓,比如已发现的东下冯粮仓、时庄粮城等。


回到问题,埃及社会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同时代中国,甚至在可见的考古资料中,还要高于中国。中国在金字塔时代的良渚就也发现了大规模的粮仓,埃及也一样有这样的发现,不过具体数据我没有查。

此外,其实越往古代,生产力差距越小,所以虽然偃师城与金字塔时代相隔也是1000年,但是其实生产力差距没有想象中大。

通过偃师商城也可推断埃及社会生产力绝对可以养活几十万工人的,(如果这10万工人在农闲工作,或者修建方式用不了10万人,实际上需要的粮食还要大大减少)

以 一份资料中的阿蒙神庙财产为例,阿蒙神庙仅仅动产的粮食就有36万升,用百度的1升=1.5公斤小麦计算,36万升等于54万公斤,一般普通人一年口粮平均为200公斤,可知仅阿蒙神庙动产就能供2700人吃一年,而阿蒙神庙日常所需要供养的仅仅722人。在政府行为下,当把这些剩余粮食收集起来,是非常可观的。

所以,埃及或者说同时代大型文明,都是可以养活数万不事生产者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早期文明大都有修大型工程、奇观的现象)。

但是能够把这些人组织起来(通过信仰、劳役、行政手段),并把这些剩余粮食收集起来(通过税负、贸易、朝贡等方式),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组织,也就是国家机构。

所以大型工程(金字塔、水利工程、城市公共工程)的建设,本身是一个强力社会组织的反应。是存在国家或者文明的证据之一。


补充一下:

上面偃师商城,我简单计算了一下,一个仓750吨,100个仓就是75000吨。

而现代中国人一年口粮是191公斤

所以,如果仓内是退壳的粮食,那么7.5万吨退壳粮食能养活37.5万人(按每人200公斤计算)。

当然,这么大的粮仓肯定不会都是退壳后的米,所以按照退壳后为原重量的0.6计算(《睡虎地秦简》中的比值),退壳后为4.5万吨,能养活22.5万人(如果小孩女人较多的话,养活的人会更多)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大佬提到,古埃及修建金字塔的实际人数远没有10万人,大部分是由专职工匠来完成,这点我是不认同的。我们来算一笔账:胡夫共在位23年,我们假设,从他即位那一刻起就开始修建金字塔(希罗多德说金字塔的修建花费了20年)。按照胡夫金字塔的体量:地基230.33mx230.33m,高146.59m,石块约230万,石方2583283m³,那么工匠们一年需要搬运的石头数量在100000块,石方约112316.65m³。即使工匠们全年无休,每天也需要搬运大约274块,307.71m³石料。

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到石块的开采和运输。史料证明,金字塔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产自当地的石灰石、产自河流对岸的图拉(Turah)的白石灰石和少量产自阿斯旺(Aswan)地区的花岗岩、产自法尤姆(Fayum)的石膏和玄武岩。而使用到的工具主要由青铜和木材构成,其中青铜来自西奈(Sinai)半岛,木材则要在整个埃及进行搜集。再加上石块的打磨和提升,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几千常驻工匠是不可能完成的。

英国埃及学家皮特里认为,在同一时期,金字塔的建设者,可能由几千的职业工匠+近10万的季节性非脱产人口构成,在金字塔附近的工匠村,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可以容纳将近4000工匠及其助手工匠村;而所谓的10万人每一个工作群是季节性的,他们的劳动时间在尼罗河泛滥的7月末到10月末的三个月农闲时候,这样既可以完成金字塔的建设,又不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可以部分地使用尼罗河泛滥季的大水量来运输石块。按照他的估算,大金字塔一块石头平均重量为2.5吨,由8人搬运,三个月的工期共搬运10块,那么10万人一年就可搬运115000块,20年可以搬运250万块,这已经超过了大金字塔修建所需要的230万块。

对古埃及来说,同一时期养活10万的非脱产人口,根本不是问题。据巴勒莫石碑记载,古埃及国王每两年都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和财产普查。而据希罗多德记载,第26王朝时期,古埃及有人居住的城市有20000座;狄奥多拉斯认为,古埃及重要城市和乡村加起来,大致有18000座,但托勒密王朝时期,这一数字达到30000座,人口可能达到700万。上述古典作家的数据显然存在夸大。下面是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挖掘材料,估算出来的古埃及各个时期的人口数:

中石器晚期:25000;

公元前5000年:10万;

前王朝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35-87万;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868年-公元前2160年):160万,金字塔多修建于这一时期;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年-公元前1650年):250万;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1069年):290万,加上巴勒斯坦和努比亚,达300多万;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公元前332年):490万;

公元2世纪:500万;

现代(2020):1.02亿。

参考文献: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K.W. Butzer, Early Hydraulic Civilization in Egyp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6.

user avatar

叫不醒装睡的人,也嘲讽不了真蠢的人。

1.也不知道当年的石头是从哪里开采的?

答:浇筑的。

(存疑,根据20世纪80年代法国工程师Joseph Davidovits提出的理论,确切地说他的理论指的不是我们一般所说那种硅酸盐混凝土,而是Geopolymer,一种由硅铝酸盐矿物,骨料和碱性溶液搅拌生成的硅铝酸盐胶凝性水泥)

2.打磨过后的碎石又会堆在哪里?

答:打碎浇筑了。

3.几千年前的死人可以住高楼大塔,活人就不想着盖个大石楼威风威风?

答:金字塔几乎实心的,没有拱券技术怎么搞石制建筑?封土堆搞得再高,也不见得中国古代有大高楼。

4.十万个成年劳力,就需要十万套以上的开采工具。

答:众所周知,董永和七仙女结婚后,家里需要两套锄头两架织布机,各用各的。[尴尬]

5.比当时兵器还要牢固数倍的工具是怎样生产的?

答:更早的赫梯人就有铁器了。

6.埃及如果有这么高超的治炼技术又为什么会败于古罗马?

答:众所周知,成吉思汗冶炼技术世界第一[尴尬]

7.能造金字塔为什么不造大型军事防预设施?城镇,水坝,边境墙?

答:典型“我不知道所以没有”

8.如果石头并不坚硬不需要太好的工具就能开采,埃及几千年前的石头为什么磨损就不大?是否有护罩保护?

答:磨损很大,要不多搬砖去埃及旅个游看看。

9.法老能请十万劳工,应该也是个有钱人。陪葬品应该不会少的,为什么市面上的埃及古文物少之又少?盗墓也要变现啊。

答:众所周知,埃及文物少,埃及学是冷门专业[尴尬]

10.与金字塔相对应的古代高科枝产品为什么不能保留至今?

答:因为出土的都被答主吃了。

11.几次被灭族的油太人都有完整的历史段子。当时最发达的文明为什么说没就没了?

答:海上民族、喜克索斯人、亚历山大征服、罗马征服写的明明白白,怎么就说没就没?

12.十万劳工?那么埃及起码有上百万人囗,这么多人要编多少段子才能养活?

答:10万是希罗多德说的,现代人考证用不了那么多,您但凡阅读范围超过《世界未解之谜》就知道了[尴尬]


和那位毫无知识储备的低素质伪史论壬对话总结:

1.埃及人有社会分工不需要十万套。

答主:骂街+社会分工我懂,就是社会化+分工呗,蜜蜂就有!

我告诉你社会分工是人类特有的[尴尬]

2.热胀冷缩采石。

答主:骂街+怎么可能,怎么会那么平整!

3.古埃及用了原始混凝土浇筑技术。

答主:骂街+怎么可能有?

我告诉你4000年前就有了[尴尬]

4.石制建筑需要拱券技术,金字塔是实心。

答主:骂街+中国没有一样也建石塔,为什么埃及人不修成空心

我告诉你拱券技术是…真就火箭烧水洗煤呗?没有任何知识储备,当你给他费心尽力从0科普,他却骂街+转进[尴尬]

迷惑发言大赏:“石制建筑不就是外墙加支柱嘛?”火箭不就烧个煤吗

这些人口口声声“质疑精神”,然而连上网搜天气都懒得去搜,雅典气温图就摆在那里他们就是装虾。雅典秋季和夏季温度变化不剧烈,也恰恰验证了古代希腊人最初认为一年三季,到了后来才知道有四季。




user avatar

河北磁山遗址,早先的估计是距今7000-8000年,后来中科院地球物理所重新测年给断到了1万年。但不管怎么说,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了。然后磁山遗址发现了啥?贮藏量可达7万公斤的粟贮藏窖。磁山遗址种得是什么?是一直被认为是低产的粟,而且可能驯化还不是很久。磁山遗址的工具是什么?石器。但就这么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能贮藏出7万公斤的粟。

所以不要过低地估计古代农业的产量水平。一种常见的观点是认为古代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没有改良的品种,因此产量一定比近现代低。这大体上也许不错,但是并不能由此“按常理”推断出诸如“随着时间推移产量是在不断增长的”或者“离现代越近产量越高”,这种推断是不严谨的。比方说,粟的单产从先秦到上世纪70年代,实际上没有明显的提升。换言之,不能把农业文明诞生以来的粮食单产看成是个匀速、线性、单调递增的趋势。农业单产的快速提升,其实主要是工业革命之后甚至是20世纪才有的事情。

把古代农业的产量水平想得过低,固然可以论证金字塔修建之不可能,但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同样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如果战国时期的亩产像某些同志那样猜测的只有10公斤/市亩,那史料中记载的各类数据一定会出现严重的矛盾。比如《管子》或出土《田法》中的供养比例,是绝不可能在这个亩产下实现的。

总之应该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就是古代农业的生产水平确实不高,但也没惨到产量刚刚够填饱肚子的水平,余出支撑大型工程建造的粮食是完全可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埃及在建造金字塔时,确实需要大量劳动力,但“十万”这一数字可能需要根据具体历史背景进行调整。以下是基于考古学、历史文献和古代经济结构的详细分析,解释古埃及如何养活金字塔建造者: 1. 劳动力来源:自由民与季节性劳工 自由民为主:古埃及的劳工主要由自由民(包括农民、工匠、商人)组成,而非奴隶。奴隶可.............
  • 回答
    古埃及的希腊化,并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伴随着征服、统治、文化交融的漫长过程,深深地烙印在埃及的历史长河之中。这股希腊的浪潮,从亚历山大大帝的铁蹄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开始,逐渐渗透到埃及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特而辉煌的希腊化埃及时代。亚历山大之风的吹拂:征服与新的政治格局故事的起点是公元前332年.............
  • 回答
    古埃及人称呼金字塔,用的词汇会根据金字塔的用途、规模以及建造的时期有所不同,但最常见和最核心的词是 “Mer”(메르)。这个词在古埃及语中,可以理解为“高耸的”或者“与神同在的地方”。它并不单单指代一座建筑,而更多地包含了其神圣的意义和功能。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今天形容一座宏伟的教堂或者纪念碑时,.............
  • 回答
    古埃及人开采和加工砂岩的方式,至今仍让人惊叹于他们的智慧和毅力。这项浩大的工程,并非依靠现代化的机器,而是运用对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一步步将大地深处的石块化为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艺术品。一、 选址与勘探:寻找合适的“宝藏”古埃及人选择砂岩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非随意为之。他们会选择那些质.............
  • 回答
    古埃及人的生活与尼罗河密不可分,这条大河不仅是他们的生命之源,也充满了挑战。其中最令人心悸的,莫过于生活在河中的尼罗鳄。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巨型掠食者身边安然生存,甚至繁荣发展?这绝非易事,背后是古埃及人智慧、勇气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古埃及人并不是在.............
  • 回答
    要说古希腊古埃及的莎草纸,那可真是一段跨越千年、充满智慧的文明故事。咱们一点点聊。莎草纸的“原材料”:尼罗河畔的宝贝首先得说说这莎草纸的名字由来。它其实就来自一种叫做“莎草”的植物。这种植物,就长在尼罗河三角洲,也就是古埃及那片肥沃的土地上。你想想,尼罗河对于古埃及人来说,简直就是生命之河,养育了整.............
  • 回答
    古埃及,一个沐浴在尼罗河阳光下的文明,常常被人们与广袤的沙漠联系在一起。然而,正是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明之一。他们如何在沙漠的边缘生存,如何汲取养分,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播撒文明的种子?这背后,是无数代埃及人与自然的智慧博弈。尼罗河:生命的血脉,文明的摇篮我们首先要明白,古埃.............
  • 回答
    现代人能够解读古埃及文,这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解密过程,其中一块至关重要的“定海神针”就是著名的罗塞塔石碑。要理解现代人如何确认古埃及文的解读是正确的,我们需要从这块石碑开始,深入了解整个过程。罗塞塔石碑:开启古埃及文明大门的钥匙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个大名鼎鼎的罗塞塔石碑。它是什么时候被发.............
  • 回答
    古埃及文明的衰落,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如同缓慢侵蚀的洪水,一步步将这个辉煌的文明推向了时代的洪流之中。想要剖析它的灭亡之路,就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才能看清那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黄金时代的荣光与潜藏的危机我们得先回到那个古埃及最为鼎盛的时期,也就是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过程,至今仍是学术界一个未解之谜,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说,但都没有定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人“如何写出”这部奇书:一、 作者之谜:是个人创作还是集体智慧?《山海经》的作者并非单一,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多人参与的创作和修订过程。主要的假说有: 大禹治水时期说 .............
  • 回答
    要不咱们聊聊,古代人是怎么琢磨出这一年十二个月这档子事的?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定下来的,里头学问大着呢,得从最根本的“天意”说起。你想啊,在没有钟表、没有日历的时代,人们过日子,最靠谱的参照物就是天上的玩意儿。那会儿,太阳升起落下,白天黑夜轮替,这个是最直观的。但要说“一年”这个概念,就得看月亮了。月.............
  • 回答
    古人洗头发,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方便,一瓶洗发水就能搞定。他们有自己一套费时又讲究的法子,主要根据当时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可获得的天然材料来决定。下面就来仔细说道说道。清洁的“洗”——源于自然的智慧古人最常用的洗发清洁剂,那绝对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淘米水: 这是最普遍、最容易获得的选择。大米里.............
  • 回答
    古代的通信方式远不如今日这般快捷,但也正是这种限制,催生了许多巧妙而复杂的信息保密手段。在没有现代加密技术和安全通信网络的年代,人们依靠着智慧、经验和一套严谨的流程来守护秘密。一、 物理隔离与直接传递:最原始也最有效的保密最直观的保密方式,就是将信息尽可能地限制在少数知情人之间,并采用最直接、最不易.............
  • 回答
    在没有电的漫长岁月里,古人的夜生活,与我们如今的夜晚截然不同。那是一个没有霓虹闪烁、没有手机屏幕、也没有通宵营业的时代。夜晚,更多的是一份宁静,一份对自然的顺应,一份属于自己的沉思和慰藉。黑暗中的光明与仪式夜幕降临,是古人与黑暗共处的时间。首要解决的问题,自然是照明。 火的起源与普及: 人类最早.............
  • 回答
    宝贝,你想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过新年的,对不对?就像我们现在过元旦一样,古时候过年也很热闹,不过他们过年的时候,名字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们叫“元旦”或者“岁首”。你想想看,我们过年的时候,是不是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红红的对联,挂上漂亮的灯笼?古时候的人们也做这些事情!他们觉得,旧的一年已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阅读古籍时常会遇到的一个难题。古代没有标点符号,那会儿的文字可不像咱们现在这样,一句话一句话清晰明了。字挨着字,一长串儿。那古人是怎么看懂的呢?这其实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解决的。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凭语感和语法,自然而然地断句这个是最根本也是最普遍的方法.............
  • 回答
    “皇权不下县”这句老话,确实点出了古代中国一个非常现实的基层治理困境。它并非说中央政府完全不触及县级以下,而是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传导的权力,到了县一级,就已经大大衰减,再往下就更难直接掌控了。那么,在权力触角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古代是如何维系基层社会运转的呢?这里面学问可就多了去了,远不止是简单的.............
  • 回答
    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之前,中国古代地域辽阔,方言林立,不同地区的人们确实面临着沟通上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完全无法交流,古人的交流方式是相当有韧性和创造性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官话(或称雅言)的辐射作用: “官话”的形成与演变: 即使没有统一的“普通话”,但自秦朝统一.............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动员,可不是咱们现在说走就走就能拉起队伍的。那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牵扯到社会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古人是怎么把老百姓们弄上战场的,还有那些不乐意上战场的人,又会面临些什么。一、从“农耕社会”到“兵农合一”,动员的基础要讲动员,得先明白古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大部分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