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埃及是怎么希腊化的?

回答
古埃及的希腊化,并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伴随着征服、统治、文化交融的漫长过程,深深地烙印在埃及的历史长河之中。这股希腊的浪潮,从亚历山大大帝的铁蹄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开始,逐渐渗透到埃及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特而辉煌的希腊化埃及时代。

亚历山大之风的吹拂:征服与新的政治格局

故事的起点是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的年轻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横扫波斯帝国之后,将目光投向了埃及。此时的埃及,早已不复往日的强盛,处于波斯帝国的统治之下,埃及人民对于异族统治早已厌倦,亚历山大以解放者的姿态到来,受到了埃及人的热烈欢迎。

亚历山大在埃及的统治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并没有像之前的波斯统治者那样,将埃及视为一个普通的行省。相反,他展现出了对埃及文化的尊重和兴趣。他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了一座全新的城市——亚历山大里亚。这座城市并非随机选址,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地理位置优越,能够扼守地中海贸易的关键通道。亚历山大里亚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希腊色彩,它的规划、建筑风格、城市管理都按照希腊的模式进行。更重要的是,亚历山大将这座城市定位为埃及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希腊移民和商贾前来定居。这为后续的希腊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庞大帝国分崩离析,其中一个重要的继承者,托勒密一世·索特尔,成为了埃及的统治者。托勒密一世本身就是一名希腊将领,他以埃及的国王自居,建立了托勒密王朝。这个王朝的统治长达近三个世纪,也正是这三个世纪,将埃及带入了最深入的希腊化时代。

统治者的策略: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的希腊化

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们,大多继承了亚历山大的策略,他们并非简单地将埃及作为掠夺的殖民地,而是积极地将希腊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引入埃及。

统治阶层的希腊化: 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及其核心的行政、军事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希腊人或马其顿人。他们将希腊语作为官方语言,国家机器的运作,从外交事务到税收征管,都使用希腊语进行。埃及的官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吸纳了埃及本土的精英,但核心决策权仍然掌握在希腊人手中。
经济模式的调整: 托勒密王朝继承并发展了埃及传统的农业经济,但引入了希腊的经济管理模式。他们鼓励商业贸易,特别是在亚历山大里亚这个港口城市,修建了宏伟的港口设施,使其成为地中海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同时,他们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例如,尼罗河沿岸的灌溉系统得到了维护和改善,这得益于埃及人民世代积累的农业知识,也反映了希腊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国家也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例如,管理重要的矿产资源和奢侈品贸易。
法律和行政体系的重塑: 托勒密王朝在埃及建立了一套新的法律和行政体系,虽然也尊重埃及的传统法典,但希腊的法律原则和实践被引入。城市行政管理也采用了希腊城邦的模式,亚历山大里亚更是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希腊化城市。

文化交融的盛宴:语言、艺术、宗教与学术

希腊化最深刻的影响,体现在文化领域。这并非是单方面的强加,而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和融合,最终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希腊化埃及文化。

语言的并存与演变: 希腊语成为了埃及上层社会的官方语言,但埃及的科普特语(希腊语与古埃及语融合而成的语言)也日益普及,特别是在普通民众中。希腊语的文学和学术著作在埃及广泛传播,同时,也有一些埃及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希腊语。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建立,更是成为了希腊文学和学术的集散地,汇聚了全希腊世界的学者,他们在此研究、翻译和创作,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艺术风格的碰撞与创新: 希腊的雕塑、建筑和绘画风格在埃及得到了广泛应用。亚历山大里亚的建筑,如灯塔(法罗斯灯塔)和图书馆,都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建筑奇迹,展现了希腊建筑的宏伟和精湛技艺。然而,在艺术创作中,并非完全照搬希腊风格,埃及本土的艺术元素和主题也常常被融入其中。例如,在描绘埃及神祇时,常常会赋予他们希腊式的容貌,或者将希腊神祇与埃及神祇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这种融合,既保留了埃及的传统神韵,又注入了希腊的时代气息。
宗教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宗教是文化交融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们,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尊崇埃及本土神祇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埃及人民对于外国统治的抵触。他们自己也祭拜埃及的神灵,甚至将自己神化,与埃及法老一样,成为神圣的统治者。同时,希腊人也对埃及的神祇产生了兴趣,将一些埃及神祇与希腊神祇进行类比,例如,将埃及的女神伊西斯视为希腊的阿芙洛狄忒。这种融合在宗教仪式、神庙的壁画和雕塑中都有体现。一些希腊化时代的神祇,如塞拉皮斯(Serapis),更是直接就是埃及和希腊宗教融合的产物,其形象和崇拜方式都包含了两种文化的元素。
学术研究的繁荣: 亚历山大里亚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更是学术研究的殿堂。托勒密王朝大力支持学术研究,修建了著名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和博物馆。在这里,来自希腊世界各地的学者汇聚,从事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钻研。欧几里得在此完成了《几何原本》,阿基米德也曾在亚历山大里亚学习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希腊的学术传统,也吸收了埃及古代科学的精华,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抵抗与妥协:埃及本土文化的韧性

尽管希腊化进程深入,但埃及本土文化并没有完全消失,它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埃及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语言、习俗和宗教信仰。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宗教场合和一些仪式中依然被使用,法老陵墓的壁画风格也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元素。

希腊统治者们也意识到了维护埃及本土文化的重要性,这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因此,他们并非完全排斥埃及的传统,而是在统治中寻找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使得希腊文化和埃及文化得以共存,并相互影响,最终塑造了希腊化埃及独特的文化景观。

罗马的到来与希腊化埃及的终结

公元前30年,随着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失败,埃及被罗马帝国吞并。虽然罗马的到来标志着托勒密王朝的结束,但希腊化在埃及的影响并没有因此戛然而止。罗马人继承了许多希腊化的制度和文化模式,并在其统治下继续存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的文化和语言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曾经辉煌的希腊化埃及,最终融入了更加广阔的罗马世界。

总而言之,古埃及的希腊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进程。它始于军事征服,但最终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的交融,深刻地改变了埃及的面貌。这不是简单的殖民与被殖民,而是一种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孕育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希腊化埃及文明,其辉煌的遗产,至今仍能让我们感受到那段历史的独特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好我的硕士论文和这个问题相关,其实埃及从来没有被希腊化,以前我们用希腊化时期的埃及指代这一时期,现在埃及学界一般都说托勒密埃及,而不用希腊化。

埃及的希腊化一般集中于埃及人的上层社会和希腊人的下层社会,他们努力学习对方的文化,充当了媒介作用,沟通了埃及人和希腊人,也是希腊上层管理埃及人的助手。

关于埃及希腊化时期希腊文化和埃及文化的存在状态,长期以来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主流论点,他们坚持‘文化传播与融合论’,认为埃及希腊化时期,希腊统治者来到埃及,带来了希腊文化,这一文化与埃及本土文化交流、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一种同时包含希腊文化因素和埃及文化因素的同质文化,坚持这一观点的西方学者主要有德罗伊森(J·G·Droysen)、罗斯托夫采夫(M·I·Rostovetzeff)、塔恩(W·W·Tarn)

等。这一观点被许多中国学者所信服,他们认为希腊化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大融合。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学者们提出‘文化并存论’的观点,他们认为埃及希腊化时期,希腊人和埃及人,希腊文化和埃及文化实际上是并存发展的,所谓同质的文化从没出现过,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沃尔班克(F·W·Walbank)、皮特·格林(Peter Green)、那夫塔里·路易斯(Naphtali Lewis)、普里欧(Claire Preaux)等。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另一种论点开观始出现,这种点把希腊化时代当做古典希腊的

延续,即所谓的‘延续论’,把埃及希腊化时期的研究纳入到古希腊的历史进程中来分析。另外,不得不提的是,20 世纪以来,一部分东方学者对希腊化提出更加完全的否定,认为希腊化是马其顿希腊人东方化的过程,他们逐渐接受东方文化,采取东方人的统治方式,之后他们就完全东方化。这一观点只是刚刚提出,当前影响不大,但是却有“东方中心论”的嫌疑。前三种观点长期共

存,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一时期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托勒密埃及时期的文化融合只是零星的,不成规模的,所谓的希腊文化和埃及文化融合产生的同质文化并不存在,希腊化时期埃及的“政治社会特色不是合并,而是两个独立的共存实体”。


参考文献

[19] Tarn, W. W., Alexander the Grea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8.

[20] Thonemann, P., The Hellenistic World: Using Coins as Sour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21] Walbank, F. W., The Hellenistic Worl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威廉·塔恩著,陈恒、倪华强、李月译:《希腊化文明》,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14

年。

[8]陈恒:《希腊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年

user avatar

既然题主是提问ACO背景中的托勒密王国末期,那就对托勒密王国中“希腊化”的埃及做一些评论。这个回答会相对集中于一些希腊群体和埃及群体在托勒密时期的互动和影响

首先就问题本身回答。

亚历山大港看上去和已经高度罗马化了

亚历山大里亚本身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来了以后才开始定下规划目的,到了托勒密一世时期才逐渐完善,并在后续统治者统治期间中陆续扩建改造的。在这一时期不存在罗马化这一说,罗马在建城时连亚平宁都还没出,而在游戏中的托勒密末期都还没对亚历山大里亚进行直接控制和改建工程(在此之前的加比尼乌斯党人,游戏里的大反派也只是雇佣兵性的单位)。

城市里有罗马式的住宅还有类似于屋大维的雕塑古

同上,在建筑方面游戏中某些地方还是相对比较罗马的,比如那个圆形大厅的大浴场以及赫拉克里昂里妓院上的庞贝古城壁画(一模一样的原画)。但是无论如何,希腊化的风格与罗马的风格在这一时期可能差异并不是很大。屋大维的雕像虽然总是以青春的少年形象出现,但这时候还是太年轻了一点。希腊化时期的雕像风格对后来罗马的雕像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去博物馆里参观很多希腊化雕像展品都会备注是后来罗马时期的雕塑。此外,游戏里在雕塑上不上色这一点上比较模棱两可。虽然像塞拉匹斯神像给上了色,但是沿着城市贯穿东西的主大街走一走还是有很多裸露纯色的雕像。

既然这个问题是因游戏而起,那我们就先谈游戏。在玩这款游戏的时候,我不得不赞叹育碧不愧是在埃及考古上有着悠久传统的法国人,在还原古代埃及的面貌上的确是拥有雄厚的实力和资源。但是如果带着一颗杠精之心去查看游戏中的还原程度的话,在处理两种文化交合程度上还是略显尴尬的:有时候埃及文化过多,有时候又过少。比如托勒密家族这对姐弟,在游戏里阿育几乎是恨不得摁着你的脸往上凑“看到了没看到了没,这够不够埃及啊?”头戴传统法老条状花纹头巾的熊孩子托勒密十三世和身着露脐装、留着股辫,披戴埃及式样珠宝,一出场就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肉欲的克娄巴特拉(尽管这是这几个世纪的文化作品里她的典型形象——东方妖妇)几乎是埃及到能让他们顶戴光晕状王冠和身披长袍的男女祖宗们跳出棺材的程度。而另一方面,整个亚历山大里亚城市中几乎是一水的“希腊”特征:大量的大理石建筑、街头巷尾的希腊式雕像、穿着希腊式衣物的希腊人……然而现实中大理石建筑可能仅仅只包括王宫、宗教寺庙和一些公众建筑,剩余的还是廉价又易损的砖瓦屋。而在今日亚历山大港湾中的潜水考古则挖掘出了不少的斯芬克斯像(游戏中在城市内能看到仅仅几个)。而说到人口,游戏里亚历山大里亚中的埃及人实在是太少了,整座城市几乎全是希腊人,只能在零星的场合看到少数埃及人。更不要提这两个群体之外另一大群体——犹太人了(城市西南城区应该为犹太区)和其他如叙利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之类的少数群体了。

在涉及到游戏中种族冲突这一点上,我差点觉得自己在玩的是种族隔离年代的南非。一个任务中,希腊主人杀死了不愿意为他读信件的埃及女奴,事后只说“她只是个埃及人”,这种在种族对立上近乎有些刻意而为的态度你放个两百年前可能还存在,但是到了在两个民族血缘结合程度不低的托勒密王国末期,几乎是有些滑稽的。此外在宗教方面,中间有个任务是信仰眼镜蛇女神的教派暗杀塞拉匹斯信徒祭祀,这样的暴力宗教冲突按照日后罗马诗人写的讽刺诗里有存在,但是更多的是宗教冲突而非种族上的。至于赛车场赛车选手被要求抛弃旧日埃及信仰这种,这又不是CK2,来什么假意改信日后悔过。

但在说到历史上,“怎么希腊化”这一点是值得对这几个字推敲一番的。希腊化,或者按照高赞中提到的三位早期希腊化学者中德罗伊森的Hellenism的观点,显然是一个主动性的动词。这更多地是体现希腊文化/文明对东方文明的全面压倒和胜利。尽管如他和后来的英帝国学者W.W.塔恩都表达过“融合”的概念,但在这融合之中也是讲究个地位高低的。在塔恩的演讲中他表达了向往亚历山大在欧庇斯之宴上众民族其乐融融的模样,他却忽略了古史中提及到的宴会情况:围绕在亚历山大身边,能够由他来斟酒的宴客只有马其顿人,波斯人也好,索格狄亚那人也好,都只能在外围吃宴。从政治角度来看,在亚历山大来到埃及之后,埃及的确变成了希腊-马其顿人统治的埃及。政府的顶层始终由希腊人把持着。但是下降到社会层面,托勒密王朝很少能见到类似满清“剃发令”这种强制改变文化特征的举措(联系到隔壁那位在犹太圣殿里开运动会的大帝,最终后续下场想想是什么)。纵然由托勒密一世推出了新神明塞拉匹斯,本土的埃及神明的影响力却从未消失,后面的托勒密列王们还常常捐献财富给上埃及的寺庙扩建。在地方行政上,和托勒密王室有着合作关系的当地埃及祭司依然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即便是到了中期的土著叛乱之后,托勒密王朝也没有采取过激的报复或是对埃及文化势力试图彻底瓦解,顶多是在政治上限制了更多埃及寺庙的权限。

在托勒密早期,双方的互动相对有限,更符合德罗伊森这种“希腊文化占据主动地位”的观点,托勒密二世时期往排出湖水后建立的法尤姆绿洲派遣了大量获赠土地的驻屯兵(cleruch),并同时也往埃及腹地引入了大量来源于希腊地区的作物:在芝诺(Zenon)莎草纸集中提到的取代了原来埃及的二粒小麦(希罗多德所记载的那种olyra)的硬质小麦,更加香甜的卷心菜,来自吕西亚的大蒜,拜占庭的鹰嘴豆,而除了这些之外,更是在他和上司,托勒密二世的财政大臣,阿波罗尼斯的信件中提到了“三月熟的麦子”——很有可能就是被称作“叙利亚麦”的单粒小麦,以及其他如波斯麦之类的作物。但在这引入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些当地土著农民就采取了不合作政策,无视耕作指令,依然种植传统食物作物。在Sammelbuch griechischer Urkunden aus Aegypten 4369 a-b中提到了农民们没有种植如油料作物、亚麻、红花和罂粟类的经济作物,依然只种麦子。

但两者之间的文化和族群关系并没有像农业作物这样一边倒的倾向,正如同来自埃及的作物传遍了地中海各地区,埃及本土的文化并未收到太大损失,在三世纪后逐渐开始影响迁入的希腊人。新来乍到的希腊移民们在一开始还是保留了许多自身传统。芝诺莎草纸中便提到了希腊移民在文化上依然是希腊的:他们观看戏剧,欣赏音乐,让孩子继续受希腊式教育和阅读荷马史诗。而作为多功能性建筑的体育馆也大量存在于有较多希腊人的聚集地。希腊风格的寺庙也在这一时期于埃及各地建立。但在这一移民浪潮结束以后,可以观测到的是大量的埃及-希腊家庭组成。波里比阿记则颇有些批评性质地记述,此时本来源自希腊人的那批人口已经变成了混合的民族,不再是原来具有希腊公民美德的希腊人了。不仅仅是血缘上的混杂,在文化上也变得更加复杂。希腊人学习埃及语言,希腊人崇拜埃及神明,乃至一些希腊的文化也在向本土靠拢:比如来生的观点,有许多希腊人的信件中表达了对来生或者死后世界的想法,有许多希腊人墓室中甚至都放置了《亡灵书》。但这也不能被武断地评判为托勒密王朝“东方化/埃及化”的象征。这个王国的主体人口永远是埃及的本土人,如果单说语言的话,希腊语也已经渗入了彼时埃及的社会中。在公元前2世纪初中的土著叛乱中,我们还能看到用希腊字母写成的埃及通用语涂鸦:

这个在阿比多斯的塞提一世祭庙中通往奥西里斯祭堂的门上刻划的涂鸦文字是最早用希腊文记录古埃及语言的文档,比起科普特语早了将近四百年。

剩下的明天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埃及的希腊化,并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伴随着征服、统治、文化交融的漫长过程,深深地烙印在埃及的历史长河之中。这股希腊的浪潮,从亚历山大大帝的铁蹄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开始,逐渐渗透到埃及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特而辉煌的希腊化埃及时代。亚历山大之风的吹拂:征服与新的政治格局故事的起点是公元前332年.............
  • 回答
    古埃及在建造金字塔时,确实需要大量劳动力,但“十万”这一数字可能需要根据具体历史背景进行调整。以下是基于考古学、历史文献和古代经济结构的详细分析,解释古埃及如何养活金字塔建造者: 1. 劳动力来源:自由民与季节性劳工 自由民为主:古埃及的劳工主要由自由民(包括农民、工匠、商人)组成,而非奴隶。奴隶可.............
  • 回答
    古埃及人称呼金字塔,用的词汇会根据金字塔的用途、规模以及建造的时期有所不同,但最常见和最核心的词是 “Mer”(메르)。这个词在古埃及语中,可以理解为“高耸的”或者“与神同在的地方”。它并不单单指代一座建筑,而更多地包含了其神圣的意义和功能。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今天形容一座宏伟的教堂或者纪念碑时,.............
  • 回答
    古埃及人开采和加工砂岩的方式,至今仍让人惊叹于他们的智慧和毅力。这项浩大的工程,并非依靠现代化的机器,而是运用对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一步步将大地深处的石块化为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艺术品。一、 选址与勘探:寻找合适的“宝藏”古埃及人选择砂岩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非随意为之。他们会选择那些质.............
  • 回答
    古埃及人的生活与尼罗河密不可分,这条大河不仅是他们的生命之源,也充满了挑战。其中最令人心悸的,莫过于生活在河中的尼罗鳄。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巨型掠食者身边安然生存,甚至繁荣发展?这绝非易事,背后是古埃及人智慧、勇气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古埃及人并不是在.............
  • 回答
    要说古希腊古埃及的莎草纸,那可真是一段跨越千年、充满智慧的文明故事。咱们一点点聊。莎草纸的“原材料”:尼罗河畔的宝贝首先得说说这莎草纸的名字由来。它其实就来自一种叫做“莎草”的植物。这种植物,就长在尼罗河三角洲,也就是古埃及那片肥沃的土地上。你想想,尼罗河对于古埃及人来说,简直就是生命之河,养育了整.............
  • 回答
    古埃及,一个沐浴在尼罗河阳光下的文明,常常被人们与广袤的沙漠联系在一起。然而,正是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明之一。他们如何在沙漠的边缘生存,如何汲取养分,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播撒文明的种子?这背后,是无数代埃及人与自然的智慧博弈。尼罗河:生命的血脉,文明的摇篮我们首先要明白,古埃.............
  • 回答
    现代人能够解读古埃及文,这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解密过程,其中一块至关重要的“定海神针”就是著名的罗塞塔石碑。要理解现代人如何确认古埃及文的解读是正确的,我们需要从这块石碑开始,深入了解整个过程。罗塞塔石碑:开启古埃及文明大门的钥匙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个大名鼎鼎的罗塞塔石碑。它是什么时候被发.............
  • 回答
    古埃及文明的衰落,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如同缓慢侵蚀的洪水,一步步将这个辉煌的文明推向了时代的洪流之中。想要剖析它的灭亡之路,就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才能看清那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黄金时代的荣光与潜藏的危机我们得先回到那个古埃及最为鼎盛的时期,也就是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过程,至今仍是学术界一个未解之谜,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说,但都没有定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人“如何写出”这部奇书:一、 作者之谜:是个人创作还是集体智慧?《山海经》的作者并非单一,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多人参与的创作和修订过程。主要的假说有: 大禹治水时期说 .............
  • 回答
    要不咱们聊聊,古代人是怎么琢磨出这一年十二个月这档子事的?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定下来的,里头学问大着呢,得从最根本的“天意”说起。你想啊,在没有钟表、没有日历的时代,人们过日子,最靠谱的参照物就是天上的玩意儿。那会儿,太阳升起落下,白天黑夜轮替,这个是最直观的。但要说“一年”这个概念,就得看月亮了。月.............
  • 回答
    古人洗头发,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方便,一瓶洗发水就能搞定。他们有自己一套费时又讲究的法子,主要根据当时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可获得的天然材料来决定。下面就来仔细说道说道。清洁的“洗”——源于自然的智慧古人最常用的洗发清洁剂,那绝对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淘米水: 这是最普遍、最容易获得的选择。大米里.............
  • 回答
    古代的通信方式远不如今日这般快捷,但也正是这种限制,催生了许多巧妙而复杂的信息保密手段。在没有现代加密技术和安全通信网络的年代,人们依靠着智慧、经验和一套严谨的流程来守护秘密。一、 物理隔离与直接传递:最原始也最有效的保密最直观的保密方式,就是将信息尽可能地限制在少数知情人之间,并采用最直接、最不易.............
  • 回答
    在没有电的漫长岁月里,古人的夜生活,与我们如今的夜晚截然不同。那是一个没有霓虹闪烁、没有手机屏幕、也没有通宵营业的时代。夜晚,更多的是一份宁静,一份对自然的顺应,一份属于自己的沉思和慰藉。黑暗中的光明与仪式夜幕降临,是古人与黑暗共处的时间。首要解决的问题,自然是照明。 火的起源与普及: 人类最早.............
  • 回答
    宝贝,你想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过新年的,对不对?就像我们现在过元旦一样,古时候过年也很热闹,不过他们过年的时候,名字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们叫“元旦”或者“岁首”。你想想看,我们过年的时候,是不是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红红的对联,挂上漂亮的灯笼?古时候的人们也做这些事情!他们觉得,旧的一年已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阅读古籍时常会遇到的一个难题。古代没有标点符号,那会儿的文字可不像咱们现在这样,一句话一句话清晰明了。字挨着字,一长串儿。那古人是怎么看懂的呢?这其实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解决的。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凭语感和语法,自然而然地断句这个是最根本也是最普遍的方法.............
  • 回答
    “皇权不下县”这句老话,确实点出了古代中国一个非常现实的基层治理困境。它并非说中央政府完全不触及县级以下,而是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传导的权力,到了县一级,就已经大大衰减,再往下就更难直接掌控了。那么,在权力触角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古代是如何维系基层社会运转的呢?这里面学问可就多了去了,远不止是简单的.............
  • 回答
    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之前,中国古代地域辽阔,方言林立,不同地区的人们确实面临着沟通上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完全无法交流,古人的交流方式是相当有韧性和创造性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官话(或称雅言)的辐射作用: “官话”的形成与演变: 即使没有统一的“普通话”,但自秦朝统一.............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动员,可不是咱们现在说走就走就能拉起队伍的。那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牵扯到社会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古人是怎么把老百姓们弄上战场的,还有那些不乐意上战场的人,又会面临些什么。一、从“农耕社会”到“兵农合一”,动员的基础要讲动员,得先明白古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大部分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